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7694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 一、阅读具体过程: 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 答题。二、(一)1、概括主要内容对策:(1)六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怎样(2)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和时间赛跑一课运用这个方法就很好。(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段中的具体事例 对策:一般先找出文段中具体事例的相关段落,再根据六要素归纳法概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怎样(二)1 、分析人物形象对策:一是分析典型事例;二是对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方法的分析把握形象。2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对人物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的脸部表情描写)。突出或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衬托或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3、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三)提炼中心、主题格式:本文通过(主要内容的概括)的叙述,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反映)之情(四)1、理解字、词的含义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2、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或哲理),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赏析字、词、句、段的作用对策:(1)找准恰当的角度。常用赏析角度:动词、形容词等人物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感官描写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或平实句段位置作用写作顺序表达方式(2)作用: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主旨)、性格、心情、气氛、情态、哲理等赏析。(五)环境描写类型: (1)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写出景物特点。突出(衬托)人物性格。借景抒情,抒发情感。交待时间 、地点、背景等。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六)修辞手法及作用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 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不出现。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拟物:A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B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突出xx事物的xx特征 。(4)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 强烈抒发情感(或增强表达效果或强调了xx对象xx特性)。(5)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即两个连续或间隔反复。)作用:强调、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 还可以使 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6)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7)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强调了xx,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8)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作用: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11)对偶(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12)互文(互辞):(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作用:使文意委婉幽深; 使语句经济简练(13)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或特点。(14)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5)顶真(顶针或联珠):(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 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 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16)通感 (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七)句段位置作用(文章句段主要作用 必须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 开头句段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开篇点题;(2) 中间句段的作用:过渡或承上启下 (3) 结尾句段的作用:尤其注意主旨(中心)句结构上照应开头或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中心)、深化(升华)主题、 画龙点睛、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结全文篇末点题; 文章戛然而止,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八)(1)表达方式: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性质。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中心)、升华(深化)主题、 画龙点睛、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九)题目的含义和作用()题目的含义 表层含义(本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深层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一般结合主旨思考) (2)题目的作用:充当线索,贯穿全文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修辞,生动形象、深化主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关联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作者感情的出发点(透露情感主旨)或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富有诗意,创设氛围)、背景、写作对象)具有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十)1线索(1)线索类型:时间线、地点线、人线、物线、事件线、见闻和感受线、感情变化线、。 (2)“怎 样 找 线 索: 文章的标题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我”的所见所闻所感(3)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十一)记叙顺序:(1)顺叙: 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3)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 丰富了情节,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深化了主题可使文章结构,避免呆板,使行文起伏多变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十二) 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1、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增加真实性。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深化主题有时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深化主题但用得不多;3、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便于叙述和议论(十三)详略与中心有关:突出中心的详写,不能突出中心的略写甚至不写。(十四)1找主旨句: 找首段、中间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2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3给文段拟题:()、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重复出现的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4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必须用第一人称;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5文段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前一段,找最近的一句话或前一段。()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4)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适。 6仿写: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找准联想触发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方法:一根据例句,划分结构;二判断词性,找出规律(修辞、保留的内容、字数);三调动积累,遣词造句;四做到生动,内容莫复;7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人或事物)、动词(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形容词(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量词(计算单位的)、代词(代替、指示作用的). 二、虚词 :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介词(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叹词(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拟声词(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 8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9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十五)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1)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2)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3)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1)能或否。(2)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3)因为A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一致B 或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C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3某某句中的某某词语能否去掉?答题结构为:先写不能,再说出某某词语的含义,然后写它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去掉后就成了什么的意思,与原文不符.(九)1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烘托或衬托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夹叙夹议、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寓事于理、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用典、讽刺、照应、重章叠唱、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白描赋比兴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总分得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明贬实褒等。 2表现手法极其作用(1)对比手法。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3)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先贬抑或颂扬再大力颂扬或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十 )1语言特色:幽默、诙谐,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清新自然、清新秀丽、质朴自然、朴实无华、生动形象,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性、有艺术感染力、准确严密 2答题套路:本文语言(天然朴素或活泼柔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干句子)”,它“(适当地选入底下词库摘抄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