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2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7400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2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2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2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2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Post By:2008-12-28 10:56:06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单元概述: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充实了课程标准的内容;组合了原来的米饭和淀粉和混合单元的一些内容。(插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教材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本单元各课编写目的第1课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第2课通过两个观察实验,详细观察没有明显变化的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特征。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新物质。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应用,懂得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二、分课建议:(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本课具有前测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成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学生对感官容易观察到的、特别是可以触摸到的实在物体,很容易接受为物质,如桌子和水。 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难度。怎样解决声音、电、光也是物质?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科书最后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3、不要拘泥于“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 “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个问题。因为分清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整个单元的事,一节课无法完成。只凭回忆,不做检验,能确定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了?这样的前测有点没有价值。4、在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中,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材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材的补充。(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接下来几课的部分内容我们这届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我也就简单说一说吧。说句题外话,我觉得教材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调整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对这届六年级学生包括五年级学生来说,现在用的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有不少三四年级已经学过,而相反有些旧版的原来五六年级的内容是否换到现在的三四五年级中而学不到了,这样我们这届六年级的学生科学课是否就少学了一些内容。我想我们大多数老师是没有这个意识去补跳过的内容的。我想至少也要让原来用旧版的学生即现在的四、五、六年级就用旧版的,让现在的三年级开始逐步过渡到新版才严谨,说得严重点,我们的科学教材出版社本身就没有应有的科学精神)1、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注意:实验有一定危险性。要求学生用长柄的金属汤匙,如果有木柄的金属汤匙就更理想了。白糖的数量不能太多,大约1克左右。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如果白糖的量过多,产生气泡时会溢出来。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三)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因为在前面的年级中基本学到过这个内容,所以不多讲了,重点应该是“会变味的米饭”和“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明确蓝色物质是一种新物质。至于是什么新物质,不要求学生掌握。(四)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 实验活动之前也做过了,重点可以和学生一同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教科书设计了2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和“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建议要运用好后面的资料库,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答案。(五) 铁生锈了1、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秘密。重点在通过观察比较铁与铁锈的区别,寻找证据确定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对铁生锈的原因的探索,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自己观察记录进行的。这个实验还可以与铁生锈的快慢实验结合起来,一次性完成。2、理论上铁片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比较难找,大部分生锈的铁片中铁的含量还是很多的,如果用磁铁吸引生锈的铁片,照样能够吸住。怎么办?建议做演示实验。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硫化铁)代替铁锈做实验,也是可以的。(六)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本课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跃,所以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质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其反应的现象是: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逐渐变绿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出示:录像)教参上告诉我们实验室配制硫酸铜溶液的方法:将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或者五水硫酸铜(又叫胆矾,蓝色晶体)溶解于水中,即可得到硫酸铜溶液。但我想很多学校不一定有这些药品,所以上课之前一定要去购买或问中学实验室寻得帮助。同时操作时要强调安全事项,或者直接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七)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本课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本课承接学生第5课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 2、为了便于讨论,教科书提供了一位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这是给学生提供样本的,也防止学生在课外没有开展实验的补充手段。怎样看出铁钉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和放置在水中的铁钉,都在同时受到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因此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教科书43页资料库中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八) 物质变化和我们1、本课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为“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2、本课在学生学习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总结,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区别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变化、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促进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中建议多寻找相关的资料图片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制作饮料的活动有条件在实验室做,也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二、单元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2.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3.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4.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5.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3.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4.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5.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6.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7.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8.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三、分课建议:(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本课具有前测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成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学生对感官容易观察到的、特别是可以触摸到的实在物体,很容易接受为物质,如空气和火。 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难度。怎样解决声音、电、光也是物质?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科书最后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3、不要拘泥于“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个问题。因为分清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整个单元的事,一节课无法完成。只凭回忆,不做检验,能确定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了?这样的前测毫无意义。4、在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中,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材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材的补充。(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变化”或“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2、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注意:实验有一定危险性。要求学生用长柄的金属汤匙,如果有木柄的金属汤匙就更理想了。白糖的数量不能太多,大约1克左右。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如果白糖的量过多,产生气泡时会溢出来。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三)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淀粉与碘酒产生包(络)合反应,这是有机化学反应的一种类型。我们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包(络)合反应的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利用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去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2、本课的重点应该是“会变味的米饭”和“米饭、淀粉和碘酒”。而蓝色物质是一种新物质。至于是什么新物质,教科书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四)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 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用字母表示:ABCD=ADCB。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教科书设计了2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怎样理解“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和“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资料库的运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答案。(五) 铁生锈了1、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秘密。重点在通过观察比较铁与铁锈的区别,寻找证据确定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对铁生锈的原因的探索,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自己观察记录进行的。这个实验还可以与铁生锈的快慢实验结合起来,一次性完成。2、理论上铁片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比较难找,大部分生锈的铁片中铁的含量还是很多的,如果用磁铁吸引生锈的铁片,照样能够吸住。怎么办?建议做演示实验。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硫化铁)代替铁锈做实验,也是可以的。(六)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本课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跃,所以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质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其反应的现象是: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逐渐变绿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2、实验室配制硫酸铜溶液的方法:将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或者五水硫酸铜(又叫胆矾,蓝色晶体)溶解于水中,即可得到硫酸铜溶液。25时水中,硫酸铜的溶解度为23.05克,水溶液呈蓝色。 操作时要强调安全事项。 (七)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本课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本课承接学生第5课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 2、为了便于讨论,教科书提供了一位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这是给学生提供样本的,也防止学生在课外没有开展实验的补充手段。怎样看出铁钉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和放置在水中的铁钉,都在同时受到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因此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教科书43页资料库中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八) 物质变化和我们1、本课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为“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2、本课在学生学习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总结,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区别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变化、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促进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