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的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7106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抽屉原理的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抽屉原理的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抽屉原理的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抽屉原理 科目: 数学教学对象:六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提供者:吴娇平单位:爱小 一、教学内容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反证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抽屉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个过程是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从纷繁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枝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抽屉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难以理解抽屉原理的真正含义,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自己提前先学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2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手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学不同于民间的培优机构,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抽屉”和“物体”。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抢椅子” 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师:请听清楚游戏要求,下面的同学为他们进行倒计时,时间一到,请你们4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听清楚要求了吗? 游戏完后师述: “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玩抢椅子游戏。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自主猜想,初步感知。(提出问题)课件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看看有哪几种情况?师猜:同学们,我猜,不管你们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放有铅笔,而且放得最多的盒子里,肯定有2枝或2枝以上。你们同意吗? 2验证结论。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 我猜得对吗?第一种:(4,0,0),这种放法,放得最多的盒子里有几枝铅笔?老师刚才猜了,肯定有2枝或2枝以上,对吗?第二种:(3,1,0),我猜得对吗?。 这种放法,放得最多的盒子里有几枝铅笔?老师刚才猜的对吗?第三种:(2,2,0)我猜得对吗?第四种: (2,1,1)我猜得对吗?还有别的摆法吗?在这四种摆法中,看看放得最多的盒子里,有的装有4枝铅笔,有的装有3枝,有的装有2枝,也就是肯定有一个盒子里有2枝或2枝以上,还可以说成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装有2枝铅笔。 板书: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放进2枝铅笔。(2)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研究了每种情况中放得最多的盒子里至少放进了几枝铅笔。怎样才能使这个放得最多的盒子里尽可能地少放铅笔呢?课件操作,先每个盒子放一枝,剩下的一枝还要放进一个盒子里,无论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找到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用平均分将铅笔尽可能的分散,保证“至少”的情况。(3)初步观察规律。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把 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师能用算式表示吗?(生答,师板书:54=11) 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把99枝笔放进100个盒子里呢?m+ 1枝铅笔放进m个盒子呢? 你发现什么? 师:你想的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你们概括得非常好! 那么,是否只有在铅笔数比盒子数多1的时候才有这样的规律呢?请看屏幕。(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抽屉原理”。 1数量积累,发现方法。 2探究“抽屉原理二”, (1)出示71页的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能不能用算式表示你的想法呢? 52=21 21=3(本)如果把7本书放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几本书?(课件演示) 可以用算式记录下来吗?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呢?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生:余数都是1,至少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4、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的余数都是1,余数有没有是2、3、4的情况呢? 如果余数不是1,那会有什么结论呢?想不想知道?(出示: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里,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这是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笼,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师总结:看来,余数不是1时,要把余数再平均分,才能保证至少。 怎么列式?(板书:75=12) 5、修改结论,得出规律:大家现在认为至少数应该与什么有关?(板书:至少数=商+1)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学生汇报放法。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生说理由。生说理由生说理由。生说理由。解释 “总有”、“至少”的含义生解释这现象。生说发现: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大家集体说一遍。同桌互相说一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在说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余下的2只鸽子”, 一定在一个鸽笼里吗?如何分配?生:把7本书平均分,每个抽屉放3本,剩1本,无论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至少放4本。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在说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余下的2只鸽子”, 一定在一个鸽笼里吗?如何分配?,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图形画在纸上,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列举法找出四枝铅笔放入三个盒子的所有方法,观察总结概括出四种方法的共同点,即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让学生充分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此环节让学生充分体会用平均分的好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模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逐步建立模型从余数1到余数2,让学生再次体会要保证“至少”必须尽量平均分,余下的数也要进行二次平均分。(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 初步建模。 我们将盒子、鸽子、书看做物体,杯子、鸽笼等看做抽屉,刚才发现的规律称为抽屉原理,又叫鸽巢原理。其实这个原理早在2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就已提出。 板书课题:抽屉原理。2看有关抽屉原理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文化。 3抽屉原理的应用。3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2个小朋友性别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2)舞蹈小组有13名学生,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问:谁是物体?谁是抽屉?会列式吗? 4.一副扑克牌有四种花色,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从中随意抽牌,问:最少要抽出多少张牌,才能保证有两张牌是同一花色的?最少要抽出多少张牌,才能保证有两张牌是同一数字的?问:谁是抽屉?谁是物体? (4)、小结:看来,我们利用原理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是找准谁是抽屉,谁是物体。生根据题意说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用抽屉原理解决具体问题进行建模,让学生体会抽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课本73页练习十二第2、4题。七、教学评价设计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 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4 3 = 1 1 2 5 4 = 11 2 100 99= 11 2 5 2 = 21 27 2 = 31 39 2 = 41 4 7 5 = 12 5 九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内容,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对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课堂实践, 感受颇深,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 “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开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建立模型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 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支笔放进3个笔筒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7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鸽子只数比鸽笼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3、解释应用_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应用原理解决问题”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学生对简单的“抽屉原理”本质理解的很透彻,同学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和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总觉得课堂上,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老师提示性的语言,学生能用“总有至少”这样的关联词语得出那样的结论吗?数学语言要求精简,通俗易懂,但教材中语言饶口,难理解,好多老师在理解的时候都存在歧义。成年人都会出现理解错误,何况学生。教学时,怎样才能更好克服语言歧义呢?能否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教材语言做适当的改正呢?我还在寻找好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