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练习与讲解).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6164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练习与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练习与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练习与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运动编稿: 李京燕 责编: 王艳欣考点提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清单知识梳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1方向:_。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_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旋转。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为1恒星日,为_。1太阳日为24小时。3速度 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 km / h),向高纬_,两极为0。纬度为的某地其线 速度约为1670coskm / h。 角速度:地球各地角速度_,为15小时,两极为0。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1方向:_,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2轨道:为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3周期:1恒星年。4地球公转速度 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角速度: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5近日点与远日点 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_,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_。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2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四季和五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 昼夜产生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分界线是_。 昼夜交替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 夜交替现象。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2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 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_,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对风向、洋 流的流向、河流都有影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 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递减。 随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随季节变化:夏至日_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_达一年中最小值。2昼夜长短的变化(1)赤道处始终_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2)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3)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_,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4)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_,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现象。3四季的形成(1)天文四季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_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 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2)北温带国家四季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4五带的划分 界线:回归线、_。 五带:热带、南温带、_、南寒带、北寒带。知识网络 要点精析重难点知识聚焦地球的自转方向同学们要掌握不同角度的经纬网的图上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定,这通常是解题的基础步骤。如果北极点在地图的上端,则地球是从左向右自转的,也就是左西右东;如果南极点在地图的上端,则正好相反地球从右向左自转;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转的;如果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的。如果题目中给出了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据此判断南北极点的位置和方向。 恒星日和太阳日基本概念:恒星日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 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 24小时。(天体每天经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离天底较近的一次叫下中天。)二者的区别: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测定地球自转的参照物,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 360度。太阳日以距地球较近的太阳作为参照物,所以周期为地球自转360度59分的时间间隔,故为假周期。太阳日为24小时,是我们日常所过的一天,恒星日比太阳日少3分56秒。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平均每日东进 59分的速度公转,而太阳又距地球较近,右图所示,当地球位于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与观测者P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自转360度后,到达E,P又位于恒星与地心的连线上(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可看作平行光)。EE为恒星日。此时太阳还未回到此线上,(即还未到达上中天)地球还需多花3分56秒的时间才能运行到E,P才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EE为太阳日,该段时间内地球已转过了360度59分。晨昏线的判定侧视图:地球侧视图是最常见的一种日照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赤道为一条居中直线。居中的一条经线也为直线,其余各条经线为弧线。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将任意一条纬线平分为昼弧、夜弧);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极圈的各一端,除赤道上昼夜平分外,其它各条纬线的昼弧与夜弧都不相等。(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晨线的状况) 极投影俯视图图中心为极点,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为北极,若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中心为南极。二分日时,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通过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为弧线,且与极圈相切。(图示为北半球冬至日,北极投影俯视图,弧AB为晨线,弧BC为昏线立体和变式图这类图像一般首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再根据黑夜和白天的范围来判断晨昏线。(甲图冬至日,乙图为夏至日,丙图为冬至日)例题 (2011年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读图回答下题。下列四幅图中,与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A BCD(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处位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时推算及地球光照图的判读分析能力。依图可知,处在南半球为45E,依材料知日出时世界时是4时,可算出地日出的地方时为7时,又可算出当日该地昼长为10小时,昼短夜长,故此时为南半球的冬季,越向南昼越短、夜越长,南极附近有极夜。区时的计算公式法: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时区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十”;若位于西侧,则取“” ) 注意: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数轴法: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 日界线日界线的划分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强调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助思维。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以免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时间的完整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而是有几处偏移成为折线。因此,越过180度经线日期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如箭头 A、B、C:日期不变如箭头 D、E:日期加一天如箭头 F、G:日期减一天人为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以北半球为例) 在地球表面实际上有两条日期的分界线,一条是上面所讲的日界线,这是一条人为界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永远不变,其西侧永远比东侧早一天。另一条是时间 0:00所在的经线,其两侧日期也不相同,但它在地球表面是不断移动的,每1小时要向西移动15度,其东侧要比西侧早一天。 左图:180度为人为日界线;西经45度为自然日界线,目前的时间为5月1日0点或4月30日24点;非阴影部分为4月30日。 右图: 180度为人为日界线;西经135度为自然日界线,目前的时间为10月1日0点或9月30日24点;非阴影部分为9月30日。 以上两幅图像还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时刻地球上两个不同时间的范围和所占的比例,例如在右图中全球7/8的范围是10月1日,1/8的范围是9月30日。例题 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2011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 ) A、2010年12月21日4时B、2010年12月20日4时 C、2011年1月16日17时D、2010年12月20日10时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综合题,我们首先来看日期,到达温哥华的日期是20111年1月2日,途中航行了14天,减去14天为12月19日,考查船途中还自西向东穿过了日界线,航行时减了一天,现在还要加回来,也就是12月20日从北京出发的。我们再来看时间,航行时间中有一个2小时的零头,我们将其减去,15时就变成了13时,再换算成北京时间,从西7区向西到东8区,减9个小时,也就是12月20日4时。这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好先画一幅草图,明确了相对位置关系和方向就不容易发生错误了。 答案:B黄赤交角产生原因: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呈66度34分的夹角,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着太阳公转。直接后果:地球是一个球体,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如果没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会始终位于赤道上。黄赤交角的出现使太阳直射点出现了运动,也就是以一年为周期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根据这个运动规律确定的二分二至日。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一年中两次直射赤道的日期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同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相一致,为南、北纬 23度26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向两侧依次降低。同一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带夏至日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冬至日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太阳直射时达到最大值(每年两次)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夏至日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太阳直射时达到最大值(每年两次)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而整个北半球都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以上的这些规律还可以转化成图像的形式来表示,例如夏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象是:再如: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为: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注意: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北极点附近为极昼,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北白昼越长。 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9月23日3月21日):南极点附近为极昼,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南白昼越长。 以上的规律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右图中 A、B、C、D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曲线a表示北极圈上一年昼长的变化情况,曲线b表示的是南极圈的昼长变化,曲线c是赤道上的昼长变化。 例题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方时的不同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及昼夜长短变幅与纬度的关系。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1)只有D项符合题意。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春秋分除外),即昼长与夜长之差越大,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按昼长与夜长之差从大到小排列即纬度从高到低。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而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轨道平面呈一夹角,即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同时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所致。答案:(1)D (2)B (3)D思维拓展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经纬线的判读: 经度判读的规律是: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在侧视图中经线表现为弧线,一幅平面图包含了180度经度,再根据图中的经线条数确定每条经线的度数,在A图中每两条经线的间隔为45度,在B图中每两条经线的间隔为30度。在极投影图上经线表现为放射状的直线,在北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上,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东经度为逆时针方向增大,西经度为顺时方向增大。南极投影的图相反。 纬线在侧视图中表现为直线,在极投影图中表现为同心圆。通常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 H和I是两幅立体图其判读方法与极投影图类似。 晨昏线的判读: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晨昏线的判读规律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晨线位于昼半球的西部边缘,昏线位于昼半球的东部边缘。所以 C图中最左侧的经线为晨线,最右侧的为昏线,而B图正好与此相反。在G图上晨昏线的左半部分晨线,右半部分为昏线。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读: 太阳直射的纬线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是极昼,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则可判定为夏至日。如 E、G、I图就是夏至日。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南极圈内全部是极昼,则可判定为冬至日,如D、F、H图所示。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极圈内昼夜各半,则可判定为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的经线是平人昼半球的经线,在图 A中它应与晨昏线成九十度夹角;在图B中它应是午夜0点所对的那条经线;在图F中它应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 各经线地方时的判读: 各经线地方时的判定可以有三个切入点,一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6点,二是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8点,三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然后再根据每15度1小时或每1度4分钟,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例如:A图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9点;D图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22点。 昼夜长短的判定: 首先应明确同一纬度上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春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夜各长 12小时,6:00日出,18:00日落。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昼、夜各长12小时,6:00日出,18:00日落。 其他纬度、其他地点的昼夜长短不一样,在极投影图上,某一地点所在的纬度圈昼弧所跨经度数乘以 4分钟即为昼长。在侧视图上通常只能看到一半昼弧,所以要用这一半昼弧所跨的经度数乘以2再乘以4分钟所得为昼长。 图号直射纬线直射经线节气北京时间A赤道东经45度春秋二分日17:00B赤道西经120度春秋二分日04:00C赤道东经135度春秋二分日11:00D南回归线西经150度冬至日06:00E北回归线东经135度夏至日11:00F南回归线东经90度冬至日14:00G北回归线东经30度夏至日18:00H南回归线西经60度冬至日00:00I北回归线西经30度夏至日22:00例题 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_(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_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_点钟。(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_点钟,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_小时。(4)按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球的斜侧面投影图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已有条件推知地球自转方向,从地球自转方向推测经度、晨昏线;根据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地方时)解答有关问题。由图知,每隔30画一条经线,推知甲地为90E。中国的中山站在南极圈内,而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答案:(1)夏至 2326N,180 (2)晨 4 (3)8 24 (4)B Copyright(C) 20002011 北京四中网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