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平2013-2014上四年级科学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63168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平2013-2014上四年级科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那平2013-2014上四年级科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那平2013-2014上四年级科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 科学 教案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会元学校姓名:那平 2013年 9 月第(1)周 教 案 No.1节课题1空气的性质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且有一定的质量、能够流动。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交流等能力。2指导学生借助感官和简单工具,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3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难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教具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学具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复习导入:1提问: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生回顾旧知:无色、无气味、无味道)2谈话: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离不开水。还需要什么?(生自由交流:空气)3提问:那么你知道哪儿有空气?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4谈话: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物质,那么它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二、自主探究: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1)实验一:全班同学每人吹一个气球。(2)讲解:每人一个塑料瓶,把那个气球放在瓶子里,再吹吹看,谁能吹大?(3)思考:为什吹不大?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下分类?(生自由交流:因为瓶子里原来有一些空气)2实验(小魔术):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1)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水没有进到杯子里,纸团没湿。)(2)杯子倾斜一些,你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生:水进到杯子里,纸湿了。)(3)为什么两次的结果不同呢?(生:第一次空气没跑出来。第二次空气跑出来了)3提问:从这两个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小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4空气有质量(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2)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保持平衡,刺破其中的一只,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生:空气有质量。)四、巩固新知:1做练习篇。2集体反馈订正。五、课堂总结:你了解到空气有哪些性质呢?它还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下节课再进行研究。(生回顾旧知: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生自由交流:空气)生自由交流(生自由交流:因为瓶子里原来有一些空气)(生自由交流:因为瓶子里原来有一些空气)(生:水进到杯子里,纸湿了。)(生:第一次空气没跑出来。第二次空气跑出来了)板书设计1空气的性质 特点:无色、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会流动、透明的气体性质: 占据一定空间 无固定形状有质量 能压缩、有弹性教学反思教学中,能从旧知入手,牵引出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动手中探究空气的性质,使得对新内容的探究进行的较顺利。加比较可能效果更好。不足与改进措施:在探究空气有质量的演示实验中,多次出现气球爆破的现象,影响了实验的进程。可以事先准备多个同样的质量的气球,操作时再细心些。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1)周 教 案 No.2节课题1空气的性质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知道空气会流动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认识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后有弹性,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有弹性的例子。2指导学生借助感官和工具,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3.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重点知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后有弹性难点探究利用支点使木尺平衡的方法教具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学具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哪些性质?那么空气还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空气的性质”。2板书课题。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1出示一个塑料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2学生分组实验。3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三、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归纳空气的性质: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2看图讨论、分析:水和空气的比较,4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并引导得出结论:水难以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5指导学生填写教材第四页上的表格,同桌检查、反馈。四、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1提问: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力量有关吗?2学生讨论,做出假设:空气被压缩的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3做好记录,并得出结论。五、探究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1师演示自制空气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这样的空气枪吗?2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3游戏并提问: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生:因为管粗,被压缩的空气多,弹力就大)六、巩固新知:1做练习篇。2集体反馈订正。五、课堂总结:生听(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汇报)学生填写教材第四页上的表格,同桌检查、反馈。学生讨论,做出假设:空气被压缩的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生:因为管粗,被压缩的空气多,弹力就大)板书设计1、 空气的性质 性质: 占据空间 有质量无固定形状,会流动 能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教学反思能从旧知引入,在体验中认识空气的性质。通过实物的比较、分析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不足:在探究压缩空气力量的大小与产生弹力的关系时,操作上不够规范,时间有些长。今后教学中还要改进方法。本周备课(2)节组长:刘荣强日期:9月 2日第(2)周 1节课题2热空气和冷空气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能借助平衡尺装置解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通过现象了解冷空气是向下流动的,知道风的成因。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发展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进行探究,在生生、师生交流中概括出科学规律。3.使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意义,获得交流合作的经验。重点认识热空气流动的规律难点理解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教具课件、蜡烛、火柴、纸蛇、木棍、纸杯、热水玻璃板等学具课件、蜡烛、火柴、纸蛇、木棍、纸杯、热水玻璃板等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导入1提问: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能想办法证明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了吗? 4学生实验,汇报实验方法。 5谈话:当我们把气球吹大时,气球里的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同时原来瓶子里的空气被赶了出来,这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谈话:那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2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3分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 4汇报:火焰上方热,说明热空气在上面。 5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 6学生回答。 7提问:能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8学生讨论、设计实验。9实验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0分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 8学生讨论、设计实验。11汇报:纸蛇转动了。 1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 13学生讨论、回答:热空气向上升,推动纸射蛇转动。14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2学生猜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3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袋会上升? 4汇报: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5小结:点燃火柴后,会使纸袋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袋往上升了。 三、拓展应用:1课件出示:你知道图片中是什么?是谁发明的?利用了什么原理?2汇报:孔明灯、热气球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3谈话:我们研究了热空气的流动,那么推测一下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冷空气向下降)4.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看图讨论、回答:(1)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冷风飘向下方)(2)打开冰箱时,看看“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白气向下流动)思考:以上两种现象说明冷空气有什么特点?(冷空气向下降)5. 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风是什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推测、看图)6多媒体课件演示风的成因7小结: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四、巩固练习:五、总结、布置作业:(学生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交流汇报学生讨论、回答:热空气向上升,推动纸射蛇转动。交流汇报观察并讨论学生汇报:板书设计2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向上升风冷空气向下降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体验蜡烛燃烧感觉热空气的存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学生是在观察、分析、讨论中认识的科学现象,得出的科学结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在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今后还要加快教学的节奏。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2)周 教 案 No.2节课题2热空气和冷空气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能借助平衡尺装置解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通过现象了解冷空气是向下流动的,知道风的成因。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发展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进行探究,在生生、师生交流中概括出科学规律。3.使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意义,获得交流合作的经验。重点认识热空气流动的规律难点理解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教具课件、蜡烛、火柴、纸蛇、木棍、纸杯、热水玻璃板等学具课件、蜡烛、火柴、纸蛇、木棍、纸杯、热水玻璃板等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导入1提问: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能想办法证明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了吗? 4学生实验,汇报实验方法。 5谈话:当我们把气球吹大时,气球里的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同时原来瓶子里的空气被赶了出来,这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谈话:那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2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3分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 4汇报:火焰上方热,说明热空气在上面。 5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 6学生回答。 7提问:能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8学生讨论、设计实验。9实验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0分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 11汇报:纸蛇转动了。 1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 13学生讨论、回答:热空气向上升,推动纸射蛇转动。14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2学生猜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3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袋会上升? 4汇报: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5小结:点燃火柴后,会使纸袋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袋往上升了。 三、拓展应用:1课件出示:你知道图片中是什么?是谁发明的?利用了什么原理?2汇报:孔明灯、热气球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3谈话:我们研究了热空气的流动,那么推测一下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冷空气向下降)4.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看图讨论、回答:(1)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冷风飘向下方)(2)打开冰箱时,看看“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白气向下流动)思考:以上两种现象说明冷空气有什么特点?(冷空气向下降)5. 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风是什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推测、看图)6多媒体课件演示风的成因7小结: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四、巩固练习:五、总结、布置作业:。明确要求动手操作比一比找一找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学生猜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汇报板书设计2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向上升风冷空气向下降教学反思不足;在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今后还要加快教学的节奏。 本周备课(2)节组长:刘荣强日期:9月 9日第(3)周 教 案 No.1节课题3空气中有什么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判断的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成分。3使学生意识到科学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重点知道空气的成分难点掌握认识空气成分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具烧杯、二氧化碳、火柴、蜡烛等学具火柴、蜡烛等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导入: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一支最先熄灭,哪一支燃烧得最持久?2学生猜测。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的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4学生预测:1)熄灭顺序是1号、2号、3号。2)熄灭顺序是1号、3号、2号。3)熄灭顺序是2号、3号、1号。5讨论:为什么要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么解释这些现象?6生:因为气体多少不同。二、7谈话:燃烧需要空气。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2)演示实验,生观察现象(3)汇报:蜡烛熄灭,红水进入瓶子里。(4)教师小结。2实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1)提问: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2)学生猜测:(3)分组实验验证:不支持燃烧,因为蜡烛不能燃烧了。三、巩固延伸:1讨论:阅读教材10页上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的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空气中还有什么气体。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完成练习篇四、总结: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却不能支持燃烧,那么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哪些,我们下节课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学生介绍各小组的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滑轮的形状。进行实验交流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板书设计2、空气中有什么能支持燃烧: 氧气 21% 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氮气 78% 二氧化碳 多种气体混合 水蒸气教学反思2、空气中有什么能支持燃烧: 氧气 21% 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氮气 78% 二氧化碳 多种气体 水蒸气 混合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3)周 教 案 No.2节课题3空气中有什么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能够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2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愿意合作交流。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难点教具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3)周 教 案 No.2、3节课题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具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 ( )2学生认真填写板书设计一单元复习杠杆:动力臂长,省力;短,费力简 斜面:坡度小,省力单 轮轴:轮越大越省力神奇的机械 机 定滑轮:不随物体上下移动(改变用力方械 向,不能省力) 滑轮 动滑轮:随着物体上下移动(不改变用力方向,可省力) 复 传动 链条传动:改变速度,不改变方向 远距离递杂 齿轮传动:改变速度,改变方向 近距离传教学反思改进措施:平时应加强学生笔记的记录,适时进行指导、分析单元中每课的知识点。在练习时,进行重点讲解,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4)周 教 案 No.1节课题1、折形状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基本形状。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2.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大小的关系。3.感受形状改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教具课件、A4纸若干张、书、红砖、胶、练习篇等学具课件、A4纸若干张、书、红砖、胶、练习篇等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激趣导入:1.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自己托起这本科学书?谁愿来试试?(出示:A4纸) (生尝试)2.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的重量呢? (生交流)3.谈话:大家讲得很有好,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把纸变了形状后的承受力情况。(教师板书课题:折形状)二、探究新知:(一)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1.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简单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接下来你们就动手来折出你们想折的形状。2.学生折叠,教师巡视指导。3.师:哪位同学愿把折叠的展示给大家看?(生交流、介绍展示几种形状)4.师:把高低、粗细不同的纸筒放在一起可以比吗?折这几种形状的纸筒时要注意些什么?5.师:大家讲得很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现在来重点研究一下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哪种承受力最大?(教师课件展示四种形状)6.师:你们认为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的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的大小进行排序吗?用 的多少来表示承受力的大小。打开书P75各小组讨论一下,并作好记录(生预测)7.师:要想知道大家说得对不对,怎么办?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我们的预测。你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呢?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讨论、汇报)8.课件出示四种形状的纸筒,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记录。9.师:分析一下本组的数据你们发现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圆柱体承受力最大呢?10.小结:把薄材料用不同方式折叠和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大小也不相同,圆柱体承受力最大。(二)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1.课件:(各种物体图片) 谈话:看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 (生观察交流)2.小结: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是由台、锥、柱、球这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三、拓展应用:1.师: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老师这儿有一种物体,(出示鸡蛋),鸡蛋牢固吗?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蛋壳,你认为它的承受力有多大?(生猜测)2.学生演示实验:你有什么发现?3.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4.课件:悉尼歌剧院等,提问:它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既美观又坚固、节省材料)5.谈话: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原理设计的?四、总结: 五、完成练习篇(生尝试)(生交流).学生折叠,教师巡视指导(生交流、介绍展示几种形状) 打开书P75各小组讨论一下,并作好记录(生预测)(生讨论、汇报) (生观察交流(生猜测)学生演示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设计1、折形状 锥 改变形状,基本形状 台 增加承受力。柱(圆柱体承受力最大) 球教学反思本周备课( )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4)周 教 案 No.2、3节课题2、搭支架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知道三角结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会制作立体支架。2.能利用纸管搭建平面支架,比较出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会设计立体支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的能力。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感受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科学兴趣。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难点动手操作探究不同形状的稳定性。教具学具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灯架、人字梯等图片)这些物品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观察分析)2.提问:三角形在这些结构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谈话:这节课我们也来试试搭支架。(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1.谈话:你能用手中的纸管分别搭建几种平面支架吗?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生小组动手操作)2.提问:你认为,这些支架中哪种形状的不容易变形,最稳固呢?(生猜测)3.谈话:将各种形状的支架用力往两边拉拽,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4.谈话:你能帮助那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使它也变得稳定、牢固吗?(生动手操作,师参与活动,指导方法)5.提问:你们组是怎么做的?为什么?6.提问:从以上的实验中,你发现哪种形状最稳固、结实、不易变形呢?(生归纳交流)7.提问:三角形这种结构的支架除了稳固、结实、不易变形,它还有什么优势?(生观察交流,小结:节省材料)三、设计创造:1.谈话: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我们来搭一座高塔好吗?搭高塔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些什么工作呢?2.谈话:如果能画出设计草图,可以先画一下,一定要弄清楚你们的支架的大致形状、连接方法,再计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材料等。(生分组设计草图)四、布置任务:准备建塔材料,完善设计图。第二课时:一、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所要搭建的高塔进行了初步的设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来搭建高塔吧。二、搭建高塔:1.可以借鉴书上同学搭建的支架,但是不能完全照作,要有自己的创意。2.搭建活动:(生小组合作搭建高塔)三、测试高塔:1.谈话:我们建的高塔结实吗?让我们对它来做个检测吧。2.提问:怎么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生讨论交流,)3.指导学生往高塔上加重物,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师生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4.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坚固、稳定性好呢?而有些组的差一些呢?(生讨论交流分析原因)5.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 6.小结: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的支架坚固而且承重力强。四、了解应用:1.示图片:说说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2.小结:还运用了物体上轻下重、上窄下宽使物体重心下移更稳定的原理。五、完成练习篇(生观察分析)(生小组动手操作)(生猜测)(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生动手操作,师参与活动,指导方法)(生分组设计草图)搭建活动:(生小组合作搭建高塔(生讨论交流,(师生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生讨论交流分析原因)做练习篇板书设计2 搭支架 最稳固三角形支架 结实 用材料最少要求: 制作:美观 坚固 用料少 教学反思 优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做中学”理念作为指导,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改进:在整节课堂的活动实践环节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展示,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要体现多元化,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的提高。在今后的“做中学”科学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让学生喜欢我上的科学课。本周备课(3 )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5)周 教 案 No.1节课题3、建桥梁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比较的能力。2.能利用纸板等材料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3.使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重点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的大小差异。难点建“瓜皮桥”。教具几种桥的模型、卡纸、木块等实验材料、课件、练习篇学具几种桥的模型、卡纸、木块等实验材料、课件、练习篇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兴趣导入:1.课件:(各种桥的图片)提问:谁能说说这些桥的名称,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作成的?有什么作用? (生欣赏观察交流)2.提问:出示几种桥的模型,观察桥梁的结构一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讨论交流)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建桥梁”。 (板书课题)(生明确任务)二、探究新知:1.提问: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下类呢? (生小组思考交流、汇报结果)2.小结:(桥梁的分类情况)3.谈话:如果给你张纸和桥墩、绳子,你们能设计出哪几种桥梁呢?(生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师根据生的汇报用简单线条将桥梁的三种形状画在黑板上)4.谈话: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为什么? (生猜测交流)5.提问:用现有的这些材料,怎样设计实验呢? (生分组设计汇报)6.指导:强调:桥墩间距离要一致、桥面纸相同、按图造桥、做好记录(小组实验验证)(师巡视、指导帮助)7.提问:经过比较,哪座桥的承重最大?你认为桥的承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各种桥的承重能力不同?(生结合实验进行汇报、分析交流)8.小结: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三、拓展巩固:1.演示:“西瓜拱桥”承重。(机动处理) (生观察比较)2.提问:从两次测试的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经过切割、重新组装的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力。4.课件播放后提问:通过建桥的活动,你知道了什么?四、完成练习篇(生欣赏观察交流)(生讨论交流)(生明确任务)(生小组思考交流、汇报结果)(生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师根据生的汇报用简单线条将桥梁的三种形状画在黑板上)(生猜测交流)(生分组设计汇报)(小组实验验证)(师巡视、指导帮助)(生结合实验进行汇报、分析交流)(生观察比较)完成练板书设计3、建桥梁桥梁形状 承重力拱桥 最结实吊桥 (斜拉桥)平板桥教学反思优点:我在钻研教材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按一定的标准给桥梁进行分类;建造桥梁并研究平桥、拱桥、吊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激发学生对桥梁设计建造者的崇敬之情。本周备课( 3)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5)周 教 案 No.2、3节课题4造房子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和现代房子的特点和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作用。2. 能参与小组共同设计房子,会计算造房子的用料,能够根据设计图与小组同学合作,用报纸卷棒建造纸房子,能够收集有关著名建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3.使学生在设计造房子的过程中,体会创造的快乐和搞科学的艰辛。重点用报纸卷棒建造房子。难点设计房子教具课件(古今房屋图片)、报纸、练习篇学具课件(古今房屋图片)、报纸、练习篇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导入:1.谈话: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家在哪儿住?能介绍一下你家的房子吗?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吗?(生交流)2.看书欣赏古代、现代房子图片 ,说说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生欣赏、观察比较:大小、高低、形状、建筑材料、样式、用途、结构)3.师: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二、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学生分析特点。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2)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一、 指导造房子活动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学生讨论、分析材料)2.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4.讲解要求:用纸棒材料搭建一个房子框架结构、大小容得下一个同伴、结构合理、美观坚实、宽敞,速度快。5.谈话:建筑工人在造房子之前要先做什么呢?(设计图纸)6.谈话:房子盖的好坏,与设计的图纸有很大关系。从你们的设计图来看,大约需要多少纸棒呢?(生估算,准备材料)7.展示评价。三、拓展巩固:1.谈话:现代的房子越来越美观,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漂亮的建筑吧。(播放课件:古今中外建筑)(生欣赏交流)2.提问:工程师和建筑师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房子的承重和稳固性的?(生讨论交流)3.小结:转移法、减震法第二课时:一、造房子活动:1.谈话:在建造房子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汇报 )2.师:下面就按照你们的设计图纸开始建造吧,比一比哪个组声音轻、速度快、房子美观、坚固。3.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造房子。(组织学生、安排场地、用具。师巡视,重点指导边接方法,及时对出现问题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4.展示、谈话:你比较喜欢哪一组的房子呢?你认为哪一组的房子造得最好?为什么?(全班评比,交流造房子的感受体会)5.谈话:对他们组的房子你还有什么建议?(生互提建议)四、总结:通过这单元的活动,谈谈你成功或失败的感受,谁愿意谈谈你的收获?(生交流)(生欣赏、观察比较:大小、高低、)课件展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学生分析特点。学生讨论、分析材料设计图纸(生估算,准备材料)(播放课件:古今中外建筑)(生欣赏交流)(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造房子。及时对出现问题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全班评比,交流造房子的感受体会)(生互提建议)谈谈你的收获板书设计4、造房子一、房子主要功能:避暑御寒二、造房子要求: 结构合理 美观新颖 坚实宽敞教学反思不足改进:学生在纸上设计房屋时缺少立体结构概念,往往只关注房屋的一两个部分的结构。这容易造成学生计算造房子用材时出现失误而影响后续的建造房屋活动。有几个组都是做了一部分然后发现不对,又开始重做,这点以后要提醒学生注意做事情的先后顺序。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6)周 教 案 No.1、2节课题二单元复习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的特征,各种材料的特性及它们的用途。2.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喜欢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改善生活。重点在制作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难点理解形状、结构与承重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具课件、单元测试篇学具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交代目标:在第二单元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形状与结构,今天我们来进行整理和复习。二、知识的归纳、整理1.师:通过本单元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学生简单进行汇报。3.下面让我们试着把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并构建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图。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5.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出示知识框架图,并进行补充细化。6.小结:看来大家这单元学得真不错,以后继续努力。3、问答题:三、探究方法的归纳、整理:1.回忆:这单元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学习的呢?2.组长带领小组同学交流、归纳。3.学生代表汇报、师适时指导并出示课件:(1)观察、实验(2)体验探究:(3)借助多媒体课件(4)动手制作(5)小组合作探究(6)教师演示、讲解等。4、小结:今后我们还会用更多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研究。四、基本练习:(一)填空:1.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是由( )、( )、( )、( )四种基本简单形状构成的。2.通常,结构是由( )构成,( )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最少。3.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 )结构不容易变形。4.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 )。(二)单项选择: 1.最不容易变形的支架是( )。A三角形 B 正方形 C圆柱体2.( )结构最稳定。A 六边形 B 五边形 C 实心 3.平板桥、拱桥、吊桥是按桥的( )分类的。A 材料 B 作用 C 形状4.被称为“钢铁巨人”的艾菲尔铁塔在( )。A 法国 B 意大利 C 澳大利亚(三)判断: 1.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约、壳体建筑。( ) 2.蛋壳又轻又薄,根本承受不了多大的力。 ( )3.赵州桥是平板桥。 ( )4.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 )5.吊车起重臂的支架结构只是为了美观。 ( )第二课时:一、进行单元测试二、指导重点题三、进行反馈、修改。学生简单进行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出示知识框架图,并进行补充细化。组长带领小组同学交流、归纳。学生代表汇报观察、实验体验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认真填写板书设计二单元复习 锥立体形状 台形状 柱 承受力最大形状与结构 球 平面形状 圆形 三角形结构 (组合)三角形:牢固、稳定、使用材料最少、不易变形 桥梁种类:拱桥、斜拉桥、平板桥三种教学反思不足改进:但是少数学生在整理复习时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汇报,学习依赖性比较强,对与这些学生,我想应该在平时课堂上多多提问、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本周备课( 3)节组长:日期:月 日第(6)周 教 案 No.3节课题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植物能够进行营养繁殖。2.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繁殖方式来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加深理解。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坚持观察的习惯和种植植物的乐趣。重点知道一些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繁殖。难点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教具课件、卡片、吊兰、发芽的学具马铃薯、洋葱、蒜、葱、姜、练习篇等。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 生 活 动 预 设一、导入新课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2.学生小组内交流。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