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实习报告》word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002848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皇岛实习报告》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皇岛实习报告第一章 绪论一、实习时间:2012年7月15日2012年8月20日 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地区 实习内容:地质路线踏勘 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二、交通位置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北约24Km的石门寨乡。基地来往交通甚为方便,有火车及公路汽车与秦皇岛及各实习点相通(图1-1)。图1-1 抚宁县石门寨地区交通位置图三、自然地理状况实习区地处燕山山脉东部的柳江盆地,其西、北、东三面为构造剥蚀的陡峻的中山,且古长城坐落其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构成一个较好的旅游区。柳江盆地呈向南敞开的簸箕形盆地中部为大石河河谷,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最后流入渤海。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平均年降水量为6807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大石河年平均流量为5.07米3秒,最大流量为118米3秒。盆地内最高点为老君顶海拔493M,最低为70M。多属低山、丘陵,基岩裸露,组成岩石及地貌类型丰富、华北型地层齐全、构造明显,即是一个地质公园更是不可多得的北方地质教学基地。本区的地方工业以开采石炭二叠纪无烟煤和耐火粘土为主,并开采下马岭组石英砂岩为、玻璃原料,开采寒武纪、奥陶纪石灰岩烧制水泥。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高梁等为主,另外还盛产水果如:桃、杏、核桃及板栗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日见兴盛。柳江盆地一带由于交通方便,地形比高不大,地质条件及露岩均较好,在北戴河海滨一带可观察海岸地质现象,故本区作为地质教学实习基地是一个较好的地点。四、工作区范围(1954年北京坐标系)地质路线踏勘范围:y=00718-00723km,x=4441-4446km,总面积25km2。地质填图范围:y=00719-00722km,x=4442-4445km,总面积9km2。5、前人工作评述柳江盆地一带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以含有煤层及耐火粘土称著,故地质人员来往较为频繁。最早于二十年代初期本区即可见到地质工作者的锤痕足迹。1919年,叶良辅、刘季辰编制直隶临榆县煤田地质图中,就建立了“南山砂岩”和“云山砂岩”。 1922年,德国人马底幼(Mathieu)在其直隶临榆县石门寨附近地质图中,建立了“柳江煤系”、在石门寨北面的亮甲山建“亮甲山组”。1937-1945年,日本占领我国华北期间,曾派日本地质人员在此地区进行调查工作。解放后,正规在此进行地质工作主要是白1959年开始有河北省地质局物探队在柳江向斜西部接触带,进行15000磁法详查,圈定出异常区二十余个,在代庄铁矿点附近加密至1/2000,调查面积较大,但精度较低。河北省工业厅物探组对代庄铁矿一带进行50x20米网度磁法详测,精度较高但面积较小。同年(1959),唐山专区地质队在代庄老白山一带验证磁法异常,打了十一个钻孔,求得铁矿储量十二万吨。1959年,地质部航测队进行110万航空磁测,发现39个异常。河北省地质局七队曾普查航磁异常,但无深部验证资料。七十年代,河北省地质局十六队对柳江盆地开展昔查找矿,先后对鸡冠山金矿。代庄矿区老余坑地段铁、铜及山神庙铜、铅、锌矿。投人大量钻探工程但结论均不大理想。第二章 工作区地质特征一、地层柳江盆地的地层比较发育,时代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它可以代表我国北方中朝地台的一套沉积类型。从地层时代来看,包括早元古代至中生代侏罗纪地层均有出露,从地层堆积环境来看:包括海相、海陆交替相、陆相及火山喷发相。在某些时代的含化石丰富。如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头足动物以及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的古植物等。自老到新分述如下:(表21)表21 柳江盆地地层简表界系统组(代号)主要岩性新生界第四系Q4冲积粘土、砂砾及黄土堆积中生界侏罗统上统孙家梁组 灰色酸性和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中统蓝旗组 上部:黑绿色、紫红色玄武质火山熔岩、集块岩中部: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下部:灰绿色-黄绿色安山质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下统北漂组 上部:粉砂岩、页岩,含煤线,底部为砾岩;下部:砾岩合含砾粗砂岩,夹少量粉砂岩、页岩三叠系上统黑三窑组 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炭质页岩,粉砂岩,含煤线古生界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粉砂岩、泥质夹少量砾岩,粗粒至中细粒砂岩和杂砂岩上石盒子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夹少量紫色细砂岩和粉砂岩。下统下石盒子组黄褐色含砾粗粒杂砂岩、长石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砂岩构成三个韵律山西组 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具可采煤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为特征中统本溪组 上部:粉砂岩、页岩下部:铁质砂岩或褐铁矿(山西式铁矿)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 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少量灰岩亮甲山组 中厚层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碎屑岩、钙质页岩冶里组 灰色泥晶灰岩、砾屑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上部夹少量黄绿色页岩寒武系上统凤山组 泥质条带灰岩、砾屑灰岩、泥灰岩、钙质页岩互层长山组 粉砂岩夹砾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化石丰富崮山组 上、下部为紫色砾屑灰岩及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灰岩中统张夏组 灰色鲕粒灰岩、藻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徐庄组 黄绿色页岩、粉砂岩、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下统毛庄组 紫红色页岩、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灰岩透镜体馒头组 砖红色泥岩、页岩,底部角砾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府君山组暗灰色厚层豹皮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角砾状灰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黄褐色细粒石英砂岩、紫色页岩、杂色泥灰岩和白色板状灰岩构成一个沉积韵律长龙山组灰白色含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夹紫色、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太古界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肉红色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二、岩浆岩本区的岩浆活动相当强烈,以中生代燕山期表现最为突出,从深成至浅成的侵入体与火山岩均有出露。主要为燕山期侏罗白垩纪大规模的酸性侵入岩,呈岩基出露于柳江盆地周围;侏罗纪的火山喷发形成本区广泛发育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其厚度也很大。此外,小型侵入体自基性至酸性岩石及脉岩,在本区内也普遍分布。1、燕山期侏罗白垩纪响山花岗岩体据河北省地质局山海关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4)中介绍:响山花岗岩体出露于秦皇岛市西北约20余公里的平市庄至响山一带长轴呈北北东向延伸长达25公里左右,总面积217平方公里。呈岩基产出,侵入于府君山组至北票组中围岩蚀变主要为大理岩化,其次为蛇纹石化和断续出露的矽卡岩化,进而形成多数矽卡岩型矿点。同时沿接触帝附近,由于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结果,形成多处中温热液铜矿化,矿点,低温热液重晶石、萤石,方解石矿点。响山侵人体按岩石特征可分为中心相,灰白色中一粗纹理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东南侧边缘结晶较细中心相位置偏西北部,不对称。各相间为逐渐过渡关系。在本实习区柳江向斜西翼的吴庄至刘家房一带,出露有燕山期响山花岗岩体(r。3)的边缘相,可明显地见到寒武系被响山花岗岩体所侵人。响山花岗岩体在柳江盆地西部外围和东南外围,分布面积广,在本实习区任何地点,均能眺望响山花岗岩体所构成的高山峻岭,极为壮观。响山花岗岩体在柳江盆地西部自北向南,分布于拿于峪、吴庄、车厂、柳观峪、上平山,古水峪、代庄一线以西它与柳江向斜西翼的古生界、中生界均呈侵入接触关系,造成西翼岩层产状陡立,甚至产生倒转现象,在西部接触带附近,南北向断裂甚为发肓。在岩性、构造适宜地段,广泛发育接触交代型及热液型铁、钢、铅等矿点多处。东南部岩基位于东塔、东宫里峪,外峪以东,与实习地区其它岩层无直接触。在东部接触能带也已发现几处铁、铜矿化点。2、柳江向斜东翼的小型浅成岩侵人体。这一带由十余个小型岩体组成,露头多为岩瘤或岩束状,也有星脉状者均侵入于古生代地层中,岩体宽自o52公里,长2公里到87公里不等。如王家峪岩体、牛鼻子山(2259高地)岩体,赵家峪炼炉山岩体等,其岩性基本属闪长玢岩范畴,如闪长玢岩、细晶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等此类岩体大致上呈南北向断续分布其它尚有由数十条规模不等的小型岩脉及岩庆,在向斜东翼出露较多,西翼及南北两端次之,核部更少。其中岩脉大多呈北东及北西向分布,与断裂走向致而与围岩斜交,以中酸性岩石为主,常见者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辉绿岩、煌斑岩次之,少数为正长斑岩及霏细岩等。岩脉的规模均不大,一般宽度为数米至数十米,长度为数百米至数公里。岩床规模更小,岩性较单一,基本属辉绿岩类,如橄榄辉绿岩、角闪辉绿岩有的辉绿岩岩床具有细小气孔,并被碳酸盐类充填,如亮甲山采石场可见。3、火山岩本区火山岩包括中侏罗统的安山岩及上株罗统的流纹岩(后者出露于义院口以北和南刁部落东南)柳江向斜核部出露均为中株罗统蓝旗组(相当北京西山的髫喾山组)安山岩,呈裂隙式喷发以岩被产出呈西北向展布主要有角闪安山岩,普通安山岩、辉石安山岩等花岗岩响山侵入体出露于秦皇岛西北约20公里的平市庄至响山一带,呈岩盖产出其岩体特征分为中心相灰白色中粒碱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就其斑状花岗岩来说为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微纹长石),石英、奥长石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组成,斑晶主要为微纹长石和少量奥长石组成,基质为中细粒花岗结构。花岗斑岩出露在沙锅店东山、代庄一带。产状:岩脉。浅肉红色,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和石英,基质隐晶质,成分同斑晶,主要矿物成分;钾长石、石英、酸性斜长石等。蚀变呈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明显(描述标本产地:沙锅店东山岩脉)。闪长岩出露于赵家峪一带。产状:中小岩体。暗灰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中性斜长石,角闪石。岩体相变较明显(描述标本产地:上赵家峪)。闪长玢岩出露在潮水峪、揣庄、285高地、张岩子附近一带。产状,岩脉及小岩体,灰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板条状,镜下观察具聚片双晶,个别可见环带结构,含量15,有少量正长石,角闪石强烈蚀变成绿泥石. (描述标本产地,285高地东坡岩脉)。辉绿岩多呈岩脉和岩床产出新鲜面绿黑色,风化面暗褐色,手标本斑状结构,具有气孔,块状构造 (描述标本产地,亮甲山采石场)。煌斑岩出露于285高地附近、潮水峪,吴庄一带产状,岩脉新鲜面黑色风化面黄褐色煌斑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普通辉石基性斜长石 (描述标本产地:大傍水以西陡崖岩脉,穿插安山质火山角砾熔岩)。角闪安山岩出露在向斜核部,裂隙式喷发呈岩被产出,复盖在北票组煤系地层之上。新鲜面灰绿色,风化面黄褐色,斑状结构,斑晶斜长石灰,矿物成分为暗色矿物和斜长石约占80块状构造,局部风化面上具有风化溶蚀孔(描述标本产地:马蹄岭垭口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出露于吴庄附近,呈层状产出。灰绿色至灰白色,玻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晶屑和玻屑及更细的火山物质组成。 (描述标本产地:吴庄大鱼沟)。安山质火山角砾熔岩出露于大傍水村附近一带。暗紫,暗绿色、灰色,表面粗糙。角砾与胶结物均为安山质,d30-90毫米,以熔岩成分为主,碎屑熔岩结构(角砾安山结构),块状构造。如局部地带角砾超过50毫米占多数,可称安山质火山集块熔岩(描述标本产地:大傍水村以西)。霏细岩出露在吴庄垭口。产状:岩脉,局部呈岩床。新鲜面灰白色,风化面褐黄色,手标本隐晶质,有时可见少量微球粒状斑晶出现,主要矿物成分为碱性长石与石英 (描述标本产地,吴庄垭口)。三、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作用可分为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1)热接触变质作用主要在下寒武统毛庄组和中寒武统徐庄组页岩和泥岩见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有明显重结晶现象。(2)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在构造运动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常常见于构造比较强烈的地区即沿断裂带分布实习区内比较好的露头为吴庄崖口的断层角砾岩。四、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岩层中留下的变形记录。一个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的研究首先严查明其几何形态、组合、叠加次数等;其次要研究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构造层是指在一定的地壳运动阶段、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里(地壳运动的性质类型,幅度)形成的一套沉积建造、及其构造形态、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地质体组合。根据构造层的概念,结合本区区域上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及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及岩浆作用特点,实习区内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不整合界面。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新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新太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r13)1、基本构造特征柳江向斜为一个近南北不对称的短轴向斜,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南缘,山海关隆起的范围包括遵化以东、锦州以西、山海关以北的三角带。本区构造层描述如下:新太古界构造层本区新太古界构造层受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及构造变形之强烈改造,构造形迹无法辨认,仅在绥中花岗岩中见有零星块体。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 由上元古界古生界组成,发育有较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柳江向斜:分布范围广,南起上平山蟠桃峪、北至板厂峪大刘庄;西起上平山花场峪、东至蟠桃峪黄土营,南北长15Km,东西宽1 Km,北、东、南三侧出露基底构造层 中花岗岩(r2),西侧出露响山岩体之边缘相。图2-1 柳江向斜示意图向斜轴线在黑山窑傍水崖老君顶一线,靠近西翼去,轴面想西侧、倾角在6075度之间,向斜枢纽波状起伏,总趋势向北扬起.南部转折端在付水寨、黑山窑一线.地层走向有明显之转折,由北而南,地层走向由南北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北部转折端在东王庄、板厂峪、拿子峪一线.地层走向由北西向、在转为北东向,因此,柳江向斜下构造层是一个不对称的南北向短轴褶皱。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大洼山-老君顶向斜该向斜分布在大洼山至老君顶一线,呈北北东延伸,全长11KM,宽3KM。核部为蓝旗组火山岩系,地形陡峻(典型的负地形单元);两翼为北票组砂砾岩层。核部蓝旗组火山岩系倾角平缓,在10-30之间,西翼北票组地层倾角在60-70之间。在北杨庄一带地层直立或倒转。东翼北票组地层倾角平缓。在小王山以西产状为27523半壁店为29720、上庄坨为31028。该向斜分布在拿子峪,板厂一线。呈北东向延伸,长为2KM,宽为1KM。核部为蓝旗组火山岩系,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北票组之上。两翼为北票组砂砾岩层。北西翼岩层产状为10025;南东翼岩层产状为34644、1521、1032。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断裂构造本区断裂构造有南北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但以南北向断裂最为醒目。其次是东西向;在断裂的活动强度上和规模上,均表现为西强东弱。在断裂面的力学性质上则表现为多期次构造叠加,具有复合断裂的特点。2、构造活动期次的讨论构造活动期次的确定主要依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界面、赋岩断裂的力学性质分析,以及不同方位、不同时期、不同力学性质构造组和等资料综合。从其相互关系划分出构造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1)、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界面本区有四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他们分别至少代表四次强烈构造事件。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以角度不整合沉积在绥中花岗岩(r13)之上,标志着华北地台经历了剧烈的吕梁运动,结束了古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进入相对稳定的地质发展阶段。中生界上三叠统黑山窑组及侏罗系北票组砂砾岩层以角度不整合沉积在古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标志着华北地台东部转入一个崭新的裂解、断陷的地质发展阶段环太平洋发展阶段。 中生界侏罗系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区域)以上,它们分别代表燕山运动第一、二期运动。(2)、赋岩断裂的力学性质分析岩浆活动通常以构造变动为先导。两者既有同步性又有连续性。所谓同步性是指岩浆作用与构造活动处于同一地质时期,岩浆活动是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上产生的。称为一个构造岩浆期。所谓连续是指构造活动与岩浆作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的说,构造-岩浆期的构造活动要在迁就、利用和改造前期基础构造条件才能有岩浆的侵位或充填活动。没有迁就、利用和改造前期基础构造这个条件就没有岩浆的侵位或充填活动。此种构造期产生的断裂,称非赋岩断裂。赋岩断裂力学性质的分析主要指脉壁上的擦痕、构造角砾岩,滑抹晶体,脉体的形态特征以及分支脉的力学性质,组合脉体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确定赋岩断裂的体系归属和时代,现将本区赋岩断裂分析如下:辉绿岩脉本区赋存辉绿岩脉的断裂与早期东西向构造有成因联系,如在亮甲山采石场,辉绿岩呈岩墙、岩床状产出。岩墙沿走向N10E、倾向西、倾角85-88之追踪张断裂充填。由于露天采矿揭露,岩墙形态暴露无遗,平面上呈锯齿状,岩壁上有一组竖直擦痕,说明该岩墙是沿先张后压的复性断裂充填的,属本区早期东西向构造岩浆期。辉绿沿冶里组或亮甲河山组石灰岩层间“虚脱”部位充填,同样是东西向构造成分。闪长玢岩脉本区闪长玢岩脉与北西向构造有成因联系,如潮水峪村溪谷(图3-14)中闪长玢岩脉赋存在先扭后压的复性断裂中,另外三条延伸较远的闪长玢岩脉也可能沿同一性质断裂充填。以及驻操营西闪长玢岩岩株可能与本区北西向压性断层有成因联系。(3)、构造复合现象南北向与东西向的构造的关系柳江向斜及其次一级褶曲,伴生的南北向冲断层,规模宏大,是本区古生代以后最早的褶皱构造。明显被东西向构造叠加,形成横跨褶皱。东西向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为辅,规模略小。南北向与北北东向构造的关系柳江向斜下构造层属南北向褶曲,柳江向斜上构造层属北北东向褶曲,西翼区几条逆断层不仅切割了古生界地层,还切割了中生界北票组地层。说明有一期时与南北向褶皱同期形成的逆冲断层,还有一期(燕山运动第二期)与柳江向斜上构造层同时形成的北北东向构造。北北东向改造、利用原来的南北向断层,并切割了北票组。柳观峪-秋子峪背斜和张赵庄-吴庄背斜方向有些偏转(NNE向)也可能是受到NNE向构造的改造、利用。北西向与南北向,东西向构造的关系本区北西向构造不甚发育,仅在潮水峪村溪谷中闪长玢岩赋存的断裂明显晚于辉绿岩脉赋存的断裂。另外,上庄坨抽水站北票组组成的北西向小褶皱,表明北西向构造产生在北票组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一期)。北西向主压性断裂形成在鸡冠山地堑形成之后,形成时间晚于早东西向构造。北西向张性断裂。如砂锅店东山花岗斑岩墙赋存的北西向追踪张断裂,岩墙是响山岩体(r5)同源稍后的(白垩纪)产物,应属新夏系北西向张性或张扭性断裂。五、地壳发展史本区在地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主要的地壳运动有: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喜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等。其中以吕梁运动和燕山运动表现最为强烈。现在按构造运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将本区的地史发展过程简述如下:1、地槽发展阶段(太古宙古元古代阶段)从区域地质来看,太古宙早元古代本区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堆积了一套巨厚的沉积物,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特别是造元古宙末期的吕梁运动,漫长复杂地褶皱、区域变质作用及多次混和作用的改造,逐渐形成巨厚的古老变质岩系及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构成我国北方较稳定的地块中朝地台(华北地台)。本区位于中朝地台东北部,大面积的太古宇虽然未在本区出露,但尚可见到新太古代的花岗岩。2、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吕梁运动之后的中元古代阶段,中朝地台大部已基本稳定但其边缘地区仍带有活动性较强的特点,断裂活动较强烈,中朝地台的北缘形成了燕辽海槽及其东部的山海关海岛(古陆)剥蚀区。本区位于山海关隆起古陆的西南部,故此阶段无沉积,缺少中元古界(长城和蓟县系)。至中元古代末,边缘断陷作用减弱, 结束了边缘活动性沉积的历史。燕辽海槽已基本转为陆表海盆地。3、新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中朝地台由边缘强烈断陷转为整体稳定下降阶段,此时中朝地台区内已完全转入地台(稳定积沉阶段)阶段,持续的海侵及燕辽海盆内,由于沉积物大量堆积造成的海水部分外溢,华北北部陆表海域不断扩大,山海关隆起古陆的范围不断缩小,至青白口纪中晚期,本区已成为北部陆表海域的一部分,在新太元古代混合花岗岩之上沉积了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沉积,及上部浅梅相泥质灰岩组成景儿峪组,构成本区第一层盖层。青白口纪末,蓟县运动使中朝地台抬升,造成大积海退,使华北大部分包括本区在震旦纪阶段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故本区不见有震旦系。4、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古生代开始,早寒武世府君山期有明显地海侵,形成碳酸盐岩沉积寒武系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于景儿峪组之上。馒头期自然地理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为炎热干燥,以氧化为主形成一套紫红色沉积。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和张夏期的海侵范围,比早寒武世有所扩大,沉积环境变为温暖,海水搅动明显,形成了一套以鲕状石灰岩为主的浅海相沉积,特别是在张夏期更为突出,富含三叶虫和古藻类形成的叠层石造礁灰岩。晚寒武世有明显地海退现象,海底底盘不断地上升和振荡运动早期(崮山期)基本为滨海环境,潮间潮下带多暴露沉积环境,形成紫红色石质内碎屑砾屑石灰岩,中晚期(长山期和风山期)海水略有加深。早奥陶世冶里期海盆地环境与晚寒武世凤山期无何差异,形成与凤山期类似的沉积。亮甲山期处于温暖、稳定开阔的海盆地,出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如:头足动物,腹足动物、古杯海绵等生物群。马家沟期由于海水含盐度的增高形成咸化海,形成套白云质石灰岩早奥陶世末期的由于加里东运动阶段内受太康运动的影响。我国北方发生大面积、长时期的抬升作用,海底露出水面,遭受长期剥蚀形成古风化壳,直至中石炭世初期海底才开始下沉。接受中石炭世海陆交替相沉积。使得本区与中朝地台其它地区一样,不见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造成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下伏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中晚石炭世地壳受到频繁地振荡运动造成海水时进时退,因而形成一套以陆相地层为主的沼泽相夹有数层海相泥灰岩的海陆交替相沉积,泥灰岩中有腕足动物,珊瑚等海相动物化石。自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由于气候温暖潮湿,适宜陆生造煤植物大量繁殖,形成含煤地层和砂页岩堆积。二叠纪开始,海水全部退出中朝地台,使二叠纪全为陆相地层,在陆相的沼泽环境下有煤形成。本区可明显见到早二叠世由湖植沼泽相的含煤碎屑岩沉积,逐渐转化至晚二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的河流相沉积环境,出现含砾粗砂岩、紫红色砂岩堆积少见有植物化石二叠纪时期这种古气候的变化,也是中朝地台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海西晚期受南北向压缩作用与海平面下降影响本期称为古陆剥蚀区。5、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三叠纪印支运动阶段。本区主要构造为轴线近SN向的前中生代下构造层与轴线NNE向的中生界叠覆组成的向斜。本区中生界之发育上三叠统、侏罗系。说明早中三叠世阶段本区仍为古陆剥蚀。据本区上三叠统、侏罗系沉积特点与华北东部区岩石圈厚度图(杨华1991)柳江地区中、新生代位于轴向SN的黄骅渤海隆起的北部交汇处。地壳厚度28km,热流值高(2.0-2.2HFU)的特点认为是由于地幔柱隆起的动力与高热流作用,本区地壳开始活化,上隆,向东拉伸,减薄,上地壳断裂,晚三叠世进入中生代岩石圈断块阶段。柳江向斜再度断陷为盆地,沉积了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这在我国东部沿海是较普遍的现象),自中侏罗世裂解增强,盆地断陷强烈,引发大量的岩浆喷发,特别是白垩纪区域性花岗岩侵入造成的隆起,本区白垩纪阶段沉积盆地环境已被破坏,成为一隆起剥蚀区,故缺失白垩纪的沉积。中生代中晚期的岩浆活动结束了本区沉积也强化了本区构造。6、新生代发展阶段受燕山期构造地貌影响本区范围内缺少古近纪的沉积物,新近纪造成第四系与中侏罗统蓝旗组直接接触,继喜山运动的结果,形成的一些凹陷,接受砂砾石层、砂层及黄土状亚粘土的沉积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山区河谷中,可见有三级阶地,多为剥蚀阶地,现保留仅为不对称的基座,或表面残留有极薄的砂砾层。在海滨一带同样发育着三级海蚀阶地及堆积阶地所以,仅以本区的一些河流阶地与海岸阶地来看,说明此时地壳主要表现为有节奏的上升。第三章 工作内容及方法一、地质路线踏勘“地质实习路线”是野外地质教学实习阶段,理论连系实际的项重要内容同学通过对实习区各条路线的实地观察与分析,首先可以将普通地质学室内理沦学习的地质基础知识予以巩固,并在野外自然界的大课堂获得科学地验证;第二,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对野外一般地质现象,如何观察、分析和记录的方法;第三,通过各路践的观察后,对实习区的地质特征概况有个初步了解,这将对学习后继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1、 亮甲山路线2、 砂锅店潮水峪路线3、 石门寨西门瓦家山路线4、 代庄铁矿路线5、 傅水寨黑山窑路线6、 吴庄崖口大傍水路线7、 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二、实测地质剖面根据野外地质填图工作要求,首先开始的是在工作区内测制地质剖面。地质剖面的种类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属于草测性质,即选择某几条路线作随手剖面,第二种是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实测剖面。1、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和选线原则实测剖面是了解工作区的基础地质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研究地层,岩体和地质构造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根据剖面资料划分填图地层单位,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前提。因此,主要地质剖面的测制工作,一般情况下应在正式开始填图之前来完成,实测剖面的具体选线,应根据对实测对象研究的目的要求而定,一般的原则是岩层出露完整、有代表性,能基本上反映有关地质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对实测剖面选线之前必须通过踏勘,了解实测对象的分布范围、一般特征和变化情况,以便于对比和选择测制地层剖面主要目的是为查明地层的岩石组分、地层层序、厚度、沉积特点,含矿层位。接触关系和地质时代。在此基础上划分地层和确定填图地层单位。应注意选择地层层序完整、地质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与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布置剖面线。尽量避开侵入体和受其破坏影响的地段2、实测剖面的技术要求实测剖面线的方位应基本上垂直于地层(或主要构造线)走向方向,一般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夹角不能小于60。实测剖面线所通过的具体位置,除应满足前达的目的任务所要求的条件外,还要注意基岩露头的连续性是否良好。因此应充分利用沟谷的自然剖面和人工采掘的坑穴或铁路,公路旁侧的崖壁等,作为剖面线通过的位置。当露头不连续时,也可以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但需注意层位拼接的准确性,防止遗漏或重复层位。岩层产状平缓的地层剖面,最好在陡崖处布置。实测剖面选用的比例尺应根据要求和施测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以能够充分反映其最小地层为原则例如在剖面图纸上能标定为l毫米的单层。均可在实地按相应比例尺所代表的厚度划分出来。一般常用的比例尺为l:5001:5000。凡在剖面图纸上小于1毫米,但具有特殊意义的单层(如标志层、岩脉、含矿层重要化石层等)允许适当放大表示,但一定要在纪录栏中注明其实际厚度。在实测剖面的同时,纪录工作要十分重要。必须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地采集有代表性的手标本,化石标本、磨制薄片标本等。实测剖面的数量,可根据工作区内地质特征的复杂程度、厚度及其变化情况,围岩与矿化的相关程度等因素来考虑确定。一般情况在工作区内,至少应有两条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的实测剖面来控制。3、实测剖面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当选定实测剖面线之后,应沿剖面线进行详细地踏勘了解岩层的一般分层厚度、岩性组合规律、构造形态与不同构造部位的岩层对比关系,确定标志层,研究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单位和填图地层单位的划分位置(用红铅油标记在露头上)。不能对剖面线事先不进行踏勘,心中无数采取边测边研究的违章作法。根据踏勘资料再制定工作规划:包括比例尺的选定、工作量,测制方法、人员的分工、工作进度等。关于地形剖面线的测量方法。一般常采用“半仪器导线法”来进行,即用罗盘仪测量各导线的方位角和地形坡度角,用测绳(或皮卷尺)丈量地面的斜距,如果要求精度高、工作效率快,可用“全仪器导线法”,即用经伟仪进行导线测量;实测剖面的观察内容,应按导线距和分层号在野外详细填写在纪录表上,最好能同时测出路线的随手剖面图,可供室内绘制实测剖面图勾绘地质细节时的参考。侧面线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岩层产状及地层分界线等,都应准确地标定在地形图上,实测剖面的野外作业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室内资料的整理(对各项实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进一步整理、研究剖面地质资料,绘制有关图件(路线平面图、实测剖面图、地层柱状图等)4、实测剖面的室内整理工作与作图方法实测剖面的室内整理工乍,主要是根据野外实测剖面所获得的各有关数据,进行导线水平距,高差、累积高差,真假倾角的换算等项目的计算工作计算导线水平距:依据实测获得的各导线斜距和地形坡度角资料,利用三角函数分别计算各导线的水平距。导线水平距(AC)斜距(AB)xcosa计算两点间高差:高差(BC):斜距(AB)xsina累积高差的计算:根据各导线的高差计算累积高差,将各点的高差分别累积起来,得出自0点起的累积高差。计算地质产状位置与记录点位置的水平距:用上述的方法分别计算各导线上产状位置与记录点的水平距。换算假倾角;当岩层走向与所在导线方位互不垂直时(般指所夹锐角小于70时),需换算该导线段的假倾角。计算方法通常采用查表法求得,公式法也经常使用。公式法查表法:见野外纪录薄后面附表5、实测剖面图的作图步骤和方法在平面图上导线终点,沿纵座标方向在图的下半幅引一垂直比例标尺(一般在剖的左端),并以累积高差的上下波动范围;大体确定剖面的位置,从起点开始,将累积高差分)别投影到各相应点上,再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结起来,即为地形剖面线;将平面图上所有不同的地质界线点,产状点,以及采集标本;化石位置等均投影到剖面图上,用统一的岩性图例符号表示;按统一规格要求,在剖面图上标好各产状点的产状记录、各层层序号、地质时代符号等;6、本次实习实习实测地质剖面为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野外记录数据(表2-2)实测地质剖面导线平面图、剖面图(见附图1),实测地质剖面柱状图(见附图2)三、地质填图(一)、观察线与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和方法:在填图工作区选择一定路线和控制点进行系统的野外观察,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一方面是用不同的点、线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的调查精度要求;另一方面是便于对野外观察的材料进行系统的编录。是以点,线、面的关系,来完成一定面积的地质填图任务。1、观察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1)观察线的布置原则: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沿着事先设计一定的路线,对露头和地质体进行地质观察的路线称为观察线地质域由所采用的观察线有两种基本形式,穿越路线与追索路线穿越路线:这种路线布置的原则基本上要求垂直于地层的走向方向,线与线按照一定的间距横穿整个工作区地质人员沿着观察线研究地质剖面、标定地质界线踏线之间的地带的地质界线,可南内插法或v字型法则来填绘。穿越路线的优点是能比较容易地查明地层顺序,上下接触关系。岩相的纵向变化和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缺点是两条路线之间的地带来能直接观察,联绘的地质界线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对地层的岩相、厚度沿走向的变化研究程度较低,并可能遗漏较重要的小地质体。追索路线;这种路线是沿着地质体、地质界线和构造的走向布置。用于追索一定的地层层位(如化石层,标志层、含矿层等)、接触界线、断层等。追索路线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详细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特别是对确定接触关系、断层,研究含矿现象是有效的方法,并可以准确地填绘地质界线追索路线有利于研究专门性质的问题,但在野外工作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地质体和地质界线都采取追索的方法,否则将影响工作效率。要明确地指出,上述两种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结合使用。例如在穿越路线上,为了确定某些接触关系、横向变化等,需要经常向穿越路线两侧做短距离的追索;在追索路线中,也需经常穿越走向研究短小的剖面,以了解该地质体的纵向变化和上下接触关系。(2)观察线的具体布置方法及注意事项,穿越路线与追索路线的布置是按预期解决的地质问题为根据的,它们两者都是对观察路线同地质构造走向线的关系而言。在这个前提下,野外观察路线的具体布置,还必须考虑自然地理条件、露头分布情况。每一条具体的路线可以是近似直线,也可以是“之宇型或“S”型,甚至有曲折。迂回观察线的布置,必须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基本要求是既能满足填图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取得必要的地质资料,又能发挥最好的工作效率。因此,每一条观察路线的布置都应有明确地目的,如追索某一标志层、接触带,断裂带、观察描述某一部分地层剖面观察某岩体及其接触关系,填绘某些地质界线等一般地说,经过踏勘之后每条路线观察的内客是可以预先设计的,2、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和标定方法(1)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在野外路线观察的过程中,对观察线上的露头或地质体做重点观察的点称为观察点。每一条路线都需要标定一定数目的观察点。观察点的作用在于能准确地控制地质界线的地面位置,使原始资料的编录条理化、系统化,控制各种地质资料间的联系。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地应布置在下列的部位: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相或岩性发生明显变化的地点,岩体的撞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断层破碎带;节理、片理、劈理的测量或统计地点,只有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等。但不允许机械地等距离布置观察点(2)观察点的标定方法与编号一般是采用以罗盘仪测量观察点的点位与已知地形控制点(如山头,村庄等)的方位关系,用后方交会法来确定点位后方交会法,一般应三点交会,其方位线间的夹角应大于45 (补角应小于135),以减少绘图误差。当地形、地物标志明显时,也可以直接目测定点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后方交会法大致确定点位所在地的范阐,再根据地形地物特征判定观察点的具体位置。观察点的编号一律采用“座标号”。在地形图上标定观察点的点位必须力求准确,不能超过规范精度度要求的允许误差范围。一般要求在地形图比例尺的图面上不得超过1毫米,(3)观察点的种类:跟据观察内容和性质的不同观察点可分为:基本观察点(即界线点),辅助观察点(即加密点)、构造观察点、地貌观察点,水文观察点等。(二)、路线地质观察的程序和编录要求1、观察线和观察点工作程序及观察的内容要求路线地质观察的工作程序是;首先在地形图上标定观察点的点位;然后研究观察和描述露头地质和地貌,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及其它构造要素;采集标本,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当再前进时,沿途仍需不断地观察,有必要时需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随手剖面或素描剖面图)。这里要反复强调,地质人员在规定的路线上工作时,必须养成连续地进行地质现察的习惯。也就是说当观察、描述完毕一个观察点之后,无论是沿追索路线或穿越路线走到下一个观察点之前,途中的一段路程内仍要不间断地观察或记录直至下一个观察点,其目的是以便了解和掌握地质要素(如包括地层层序、岩性,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厚度等)从个观察点到下一个观察点之间的变化情况。反之,如果只习惯于孤立地进行标定的观察点的观察和描述,那末对点与点之间的地带,必然缺乏足够的路线观察资料,将会很难对工作区的地质特征得出完整的认识。我们在野外进行地质观察的过程中,必须要养成坚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第一性资料,同时更关键的是要有:腿勤追索,手勤敲打、眼勤观察、脑勤思考、笔勤记录的“五勤”优良作风。地质人员在野外进行地质填图工作,每天付出辛勤的劳动:其目的不外乎是要获得三种资料即;文字记录资料,图件资料和标本实物资料。通过对这三种资料的科学分析和研究,采反映客观地地质情况2、路线观察的编录要求(1)野外记录野外观察内容的编录形式,目前通用者仍为传统的野外记录本或观察点卡片。野外记录本的使用要求:右页做文字描述用,记录项目有工作日期、观察线的编号及路线起点终点和经由地点;观察点编号及位置、地质观察内容和各种测量数据;标本编号,以及观察者工作小结等;观察点编号标本编号都要与实际材料图相一致。记录本左页方格厘米纸,专做随手剖面图或地质素描图用除上述传统的野外记录本编录方式外,也可采用观察点卡片的形式。即一张卡片记录一个观察点,正页做文字记,背页做地质素描图用。关手记录内容;对观察点或观察线上所见到的全部地质事物,原则上都要求进行仔细全面地观察和纪录。不要轻易地放过任何一种地质现象,那怕是最普通的地质现象。在野外记录内容中,也应当记述观察者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归纳每条路线结束后都应做路线小结,以便及时总结规律。(2)地质素描在野外地质编录中,除文字描述外,必须要求绘制路线随手剖面图和各种地质素描图,作到记录中文图并茂。地质素描的种类,按表现地质内容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用花纹图例表达地质内容的平面素描图,它用极简单的线条表现地形的轮廓,立体惑稍差,但地质内容比较突出鲜明,如平面素描图、剖面素描图、露头素描图等;另一类为立体素描图,它的表观手法完全足以绘画理论为基础的;如远景素描图,用于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景观,近景素描图,用于反映小型构造、各种接触关系、矿体或围岩蚀变带、岩相变化、地层韵律等;以及岩矿、化石、构造等标本或露头的特写素描(相当于静物写生)等。当我们在野外二作中,面对丰富的地质观象时,不要一看就画,应当首先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确定素描的对象主题,分清主次,突出点重然后选定适当的比例尺、取景距离和角度,进行绘图,素描线条要简洁,与素描主题无关的景物应当尽量简化。但不能凭自己主观意图取舍地质内容。为了表示立体感可使用简练的线条,但不要用阴影线;为了强调某部地质特征,可以加上某种地质图例花纹或符号,这是地质素描图与美术写生素描不同之处。绘制任何素描图都必须要有:图名 比例尺 方位 图例。(三)、地质界线的确定与标绘地质图是反映各种地质体在空间展布的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始图件资料地质图上应表示的地质界线和其它地质要素必须在野外现场填绘。1、地质界线的确定准确地标定地质界线是保证地质图结构合理性的前提条件。在露岩发育较好地区,可以直接根据划分填图地层单位的标志和地质体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地质界线的位置。但是在基岩出露不好的地区,如在森林,平原和植被、土壤比较发育的地区,除了应对重要地面界线和关键地段进行适当的人工揭露(探槽)外,更多地是要借助于间接标志来确定地质界线。可供确定地质界线的自然标志有:残积物、坡积物中岩块和岩屑的性质和分布情况,地貌特征、土壤颜色和植物的生长情况等。9、地质界线的标绘在地质调查过程中,虽然要求对各种地质体不论其大小都律进行研究,但在地形图上仅填绘按比例尺折算直径大于2毫米以上的闭合地质体的界线和宽度大于1毫米。长度大于8毫米的线状地质体的界线。如果大于上述限度,但对了解工作区地质特征或对矿产有控制意义的地质休(如岩脉)、断层,可按图的比例尺扩大至13毫米表示在图上,但应尽量反映其真正的平面形态和产状。标绘地质界线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应在野外现场根据地质界线的出露情况,直接填绘在地形图上。除由观察点控制的一段地质界线之外,在追索或视野能见范围内的地质界线,可选地质界线通过山脊及沟谷底的位置等处,按目测标定观察点的方法遥测一些辅助控制点,然后根据“V”字型法则,将整段地质界线联绘出来。(四)、野外填图小组人员的分工安排每个填图小组为56人组成,其分工如下:掌握地形图、兼管标定观察点1人负责观察点记录2人测量岩层产状1人负贵采集标本1人,分工定期进行轮换(五)、本次实习填图范围为石门寨地区9平方公里区域(y=00719-00722km,x=4442-4445km)1、野外记录卡(见地质1041班第五小组地质填图野外记录)2、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地质图(见附图3)第四章 实习工作总结艰辛而又愉快的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结束了。这近一个月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庸质疑,这一个月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这次地质教学实习,根据老师的安排和任务,我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做到坚决完成学习任务,不虚度光阴。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比较实在的是,这一个月里,我强化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各种地质构造能够判断;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此外,我学会了地质实测剖面、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这将会成为我地质工作的起点。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 坚定者。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指导老师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使我们一路上谈笑不断,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身心放松,让人真正体会到原来地质工作也不是一件索然无味的工作, 我们也从老师那学到了他们各自鲜明的特点、优点。从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们受益非浅。最后,真诚感谢和我们同甘共苦的老师、以及同学,感谢你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的教导,更感谢你们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秦皇岛实习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参考文献1、 秦皇岛地区教学实习指导书(梁宜林、张洪武等修编)2、 普通地质学(陶晓风、吴德超主编)3、 岩石学(卢良兆、许文良主编)4、 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5、 地史学教程(全秋琦、刘本培主编)6、 古生物学(童金南、殷鸿福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