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式训练.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985722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模式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模式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模式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模式训练万千服装,必有一款适合于你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传统递进模式)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正反说理,提出论题,第一次点题)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中国事例并列列举形成排比,三个假设形成排比,用由此可见第二次点题)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用不仅如此过渡,引入外国事例排比,最后总结观点第三次点题)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由伟人名人过渡到普通人并说理)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总结,第四次点题)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这些年来,大多数考生舍弃此类文体,往往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殊不知,此时再回归旧体也成了一种新鲜、一种独特。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紧扣“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提出自己的论点“没有付出就不会有硕果”,然后分别从国内、国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应首段,使全文浑然一体,这样一步步写来,犹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滞涩之感,而且文章的语言精练,可见作者笔头功夫不浅。本文选用的材料很典型,很有说服力,体现了考生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可模仿结构模式1)大千世界也许有人认为(错误观点)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论点)就会发现。(2)翻开我国的历史,的人物就一一呈现在面我们前,某某人;某某人;某某人;都用他们真实的事例阐述着(论点)试想,如果没有如果没有如果没有他们何以由此可见. (3)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的例子。某某人某某人某某人某某人这些都与(观点)分不开的。(4)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任务,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体现(观点).事情。看看的成绩,在羡慕之余,我们可曾知道他们吗?(5)(观点)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 z。说安逸(破立式)但此文不是整体破立,只是开头,整体破立见下面 有人说,物质文明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安逸便成为一种必然。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安逸并不是什么好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阐释的就是安逸的危害。庄宗临危受命,谨记父训,夙兴夜寐,发愤图强,不几年时间便征服了燕国、梁国,壮志得酬。但他不居安思危,不明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最后为数十伶人所困,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自是情理中事。(破,即先驳斥错误观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确是致祸之根,信然。(立。提出观点1、2、节破立结合,)其实一部浩繁的中国历史,因为安逸而致国破家灭又何止庄宗一人?信手拈来,比比皆知。(过渡段) 才华横溢的隋炀帝如果去残暴,纳忠言,远声色,斥奸佞,谁敢说他不会成为一位明君?可历史却和他开了个玩笑,追逐声色犬马,贪图享乐安逸,最终国灭身死,反落了个千古骂名,可悲! 盖世枭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以利天下贸易往来,如果没有后来的残暴专制,也堪称一代英杰,盖世勋遒。可惜他无自知之明,暴殄天物,为追逐安逸享乐,广征美女,大兴土木,修阿旁宫,骊山陵墓,以致怨声四起,民愤鼎沸,结果留给后世一个短命的王朝。(事例论证,点例) 诸如此类的人物不胜枚举,唐明皇、明僖宗、清代的嘉庆、道光、咸丰诸皇帝等等皆为中国历史上无能之帝王。无能只是表象,而造成无能的原因皆因贪图享乐安逸。(事例论证,面例)我明白了唐太宗感喟“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意;我也明白了明太祖朱元璋“坐天下比打天下更难”的感慨的内涵;我更明白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全党同志的谆谆教诲“我们必须预防敌人的糖衣炮弹的攻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名言论证) 一个人不能贪图安逸,一个民族不能贪图安逸,一个国家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的人注定是玩物丧志、无所作为的;贪图安逸的民族注定是没落的,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贪图安逸的国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势必被淘汰被抛弃的。(正反说理论证中心)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谨记。(总结强化观点)可模拟结构观点有人说但我不这样认为 破安逸确是致祸之根,信然 立一部浩繁的中国历史比比皆是 过渡才华横溢的隋炀帝 详例事例论证盖世枭雄秦始皇 详例诸如此类的人物不胜枚举 略例道理论证我明白了“君,舟也 名言一个人不能贪图安逸 事理逸豫可以亡身。谨记 回应观点有人说(错误观点).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的阐释的就是的危害(论点),信然。其实一部浩繁的中国历史,因为又何止一人?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才华横溢的如果谁敢说他不会成为?可历史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反落了个,可悲!盖世枭雄如果没有后来的也堪称可惜他结果诸如此类的人物不胜枚举,、 、 、 、 等等皆为中国历史上造成的原因皆因我明白了感喟“”的深意;我也明白了“”的感慨的内涵;我更明白了的谆谆教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一个人不能,一个民族不能,一个国家不能,的人注定是.;的民族注定是;的国家注定是。(论点),规则与道德(关系式)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止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硬性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中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破题入手,即解释概念解释题目的内涵,从而得出观点)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无论怎样严密也不能做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分论点加例证)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分论点加例证)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上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辩证分析解决问题并总结)是什么什么是规则?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为什么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怎么办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说“安”(层进式) 安于平凡,是四个读起来让人羡慕,余香满口的字眼。安于平凡是我一直向往的一种境界,就好像是恬淡静谧的月夜,然而安于平凡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心境和内涵,却值得我深深地体会和思考。(引论) 也许有人会说,安于平凡是消极避世,甘于平庸,是对现实的妥协,是不敢面对失败的逃避。诚然,逃避现实的人是懦夫,然而安于平凡的人却是拥有大智慧的人。(正反论证提出观点)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间,采菊植桑,安于平凡;又有王维不喜官场黑暗,只求空山鸟语,日冷青松,安于平凡;更有苏东坡足踏芒鞋,仗剑天淮,安于平凡。他们不是避世,也不是甘于平庸,是另一个层面的伟大,是另一番精彩的人生历炼。(事例分析加分析) 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学界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淡泊名利之心,安于平凡。他不求名利,不争是非,一心做好工作来回报国家。他最爱荷花的一份高洁与平和,以清荷自比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安于平凡,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自省,怎样平衡得失。(详例加分析) 安于平凡是人生的境界,做到安于平凡,将会对我们认识人生起到关键作用。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一时的物质损失算不得真正的失去,而不经意间的精神获得将会使人一生受益。安于平凡的心境会使我们看淡单纯的功名追求。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心须明白自己究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要找到自己最深的希望。曾经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到大山深处去教书而放下大城市的诱惑,这曾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徐本禹却真真切切地将它演绎在了自己青春的人生中。他希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每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对安于平凡的最好诠释。(解决问题)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炫烂之极,归于平淡”,弘一法师曾经这样诠释过人生。那么我说,安于平凡是一种人生的最好选择吧(名言总结)是什么安于平凡是值得思考也许有人会说安于平凡是拥有大智慧为什么安于平凡是低调中进取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怎样能做到安于平凡怎么办做到安于平凡必须学会必须明白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包容(一例打天下式)1 有一种包容,源于勇敢。(开门见上,提出观点) 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这是行为上的勇敢;原谅他人的失误,正视自己的过错,这是心灵上的勇敢。 2心灵上的勇敢比行为上的勇敢更难,就像战胜自己比战胜他人更难一样。 3但是学会心灵上的勇敢包容,才是真正的英雄。(分析观点) 4昨天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纪念日,法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法国总统希拉克不仅邀请了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等盟国元首,还盛情邀请了德国总理施罗德这位曾是敌对国家的元首。难道法国人民忘却了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的种种罪行了吗?没有!绝对没有!但是他们学会了一个词包容。 5战争和苦难都是过去的事了,错误也不是现在的德国总理和人民犯下的。难道法国要继续对德国仇视吗?难道法国还要反过来与德国一拼高下,一雪国耻吗?法国人民没有这样做。 6没有人认为法国人懦弱,更没有人认为法国人忘记了国耻,相反,法国人民给人的印象是心胸宽广,勇敢地包容他人的错误。 7德国总理施罗德们呢? 8他们没有犯任何错误,但却承受着许多本不属于他们的骂名。他们曾在公众场合下跪,一次次向全世界表达深切的歉意。9同样,没有人认为他们失去了尊严。在我眼中,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包容了袭来的一切。 法10国人民示威游行不是不欢迎施罗德,而是不欢迎发动战争的布什。跪下的德国总理不是比站着的日本首相更高大吗?(从一个事例的多个角度分析证明观点) 11包容不是软弱,更不可耻;包容是一种勇敢,包容在尊重他人时也让自己得到尊敬!12 比起这些国耻家仇,我们日常的那点小摩擦、小磕碰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又有什么难以包容呢?我们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吗?13学会包容,学会勇敢!(归纳总结)1、 开门见上提出观点2、 重点剖析一个事例3、 重点分析施罗德下跪事例4、 我还想起了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于此相反(老师提倡补出的反面事例,因为一例打天下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分析需要深度,如果连事实都不清晰,那就不好写了,因此可以用两例,那就叫两例打世界啦)拒绝平庸(风沙渡式)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说话由头)只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平庸的力量。(与观点的关系分析)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高考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雨吹凉了满腔热情、浇灭了心中理想,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而被丢弃在脑后,他们早忘却了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忘却了父母的期望,于是一个个变得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他们身居陋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甘于平庸甘于卑贱,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联类想象,扩展思路,反面事例,注意,与由头相反)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必先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拥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者与出众者的最大区别。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坚定的眼神,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脚下的路,我坚信:终有一天,“蚁族”也能“扶摇而上九万里”。 (分析拒绝平庸的重要性)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一定不是一个平庸世俗的商人。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满腹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透着豪情与古韵气息的招牌?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一笑出门而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拒绝平庸,世界因你而精彩。(回到由头作结,亮出观点,显得首尾圆合,此为议论性散文)【亮点赏析】作者因赶考时看见一家名为“风沙渡”的小餐馆,由此生发,情思飞扬,联想到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发出“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坚定的眼神,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的感叹,事由虽小,但阐释的却是人生的大道理。生活中处处有文章,看我们是否有心而已,作者从细微处着笔,由此生发出不凡的人生哲思,让人折服。另外,本文视野开阔,旁征博引,才气逼人。即便化用诗句,也饶有情趣,你看“与老板相视一笑出门而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潇洒之态跃然纸上。转弯,再走(破立式,也叫驳论式,以下三篇都是破立式)破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立则是表明自己的观点,破立结合,是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确立正确观点。有边破边立,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几种结构。风萧萧兮易水寒,眼望前路两茫茫。一路走来,五千年的高深文化不容置疑地把“路”与人的前途、命运联系了起来。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自己选的,当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永不后悔。顽强如孔明,六出祁山;悲烈似屈子,投身于汨罗江;忧愤如稼轩,梦回吹角连营;抑郁如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此,他们刚毅、坚挺,永不屈服,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挺立;像一枝傲菊勇斗寒霜;像一只翱翔于天际的苍鹰盘旋;像一颗璀璨的金子闪闪发光。但是,高耸的山峰会被冰雪封冻;倔强的秋菊只能孤军奋战;苍鹰往往是猎人的最爱;就是金子,也会因其光芒四射而灼伤了别人的眼睛。如果是这样,不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且别人也会以另类加以对待。有时候,我们不能固执地一路向北,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拐个弯,再走。(破走直道,引出下面不如转弯的观点)路是自己选定的,当前方无路可走时,一个拐弯,或许便是柳暗花明。苏轼游赤壁,心怀坦荡,不计得失;陶潜隐居山林,悠然采菊;范蠡功成身退,经商逍遥。他们的胸怀,如平原般坦荡,如江海般容纳百川,如迎春之花在丛中笑失意不可怕,不得志犹可以似太白之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必像柳三变低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必忧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必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率性而行,“临清流而赋诗”,寻一处世外桃源,我们会发现,这也是另一种人生。现在的我们,风华正茂,风风火火。几分不如意转眼便烟消云散,愿这份欢乐、洒脱能伴你一生。扼腕而叹,孔明若能转个弯便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落寞,三分归晋的历史或许会因此改写;柳宗元若能转个弯,便不会“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苦闷,中华文化史或许会多一些收获。隔着泪眼,望不到未来的曙光,再打个转弯,你会发现,太阳让泪珠幻化成你眼前的彩虹。(举转弯的事例证明观点)不要轻易说“不”说不,是一种拒绝。因为你不喜欢,或者你不需要,或者你伤及自尊,所以你选择了拒绝,你说:“不!我不需要!”说不,是一种放弃。你在不懈的追求中饱受煎熬,甚至历经艰辛,离成功一步之遥时,却坚持不下去了,你面露痛苦之色,无奈地摇摇头:“不,我不行了。”说不,是一种反击。也许,你承受了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误解;也许,你受尽了只有你自己才了解的太多的屈辱;也许,你再也忍受不了那些不负责任的指责,终于,你气冲牛斗,爆出一声怒吼:“不!你们给我闭嘴!”谁也不能否认,说不,是天赋人权,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你可以在种种情况下说不。但是,作为你真诚的朋友,我还是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不要轻易说不。”道理很简单:就像忍受不了窗外的喧嚣和飞尘而把窗户紧闭一样,你不开窗,也拒绝了所有的明月清风鸟语花香;就像“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倍的努力一样”,既然你已经心急如焚、挥汗如雨地在断垣残壁中刨了十多个小时,为了那个在黑暗中挣扎的生命,你绝不会在最后的时刻轻言放弃;就像我们的国家在面对那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横加指责时,依旧面含微笑,耐心解释“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样,我们可以压住心头的不平和愤怒,因为我们明白,简单地说不并不能让他人心服口服。其实,我中华传统经典之一易经早就告诉我们借助阴阳二气的“生生”规律,掌握天地人道,教导我们修身养性,然后才能“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儒学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更是强调做人尤其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必须韬光养晦、恭顺隐忍,惟其如此,才能跟周围的人们和谐共处、和气一堂这也是我们国家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需。动辄说不,只会徒增龃龉,弄得人人心气不顺,个个忿忿不平。虽然如此,但是,朋友,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要说不。在应该说不的时候,你必须毫不含糊地大声地说:“不!”就像屈原再也忍受不了楚怀王的昏聩,不愿跟奸佞同流合污一样,他以五尺之躯怒投滔滔汨罗,从而向当权者和楚国人民喊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声“不”;就像文天祥不愿高贵的灵魂在蒙古人的铁蹄下被践踏一样,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保持了一个中华士人高傲的操守。他的一声高震云霄的“不”,着实将一颗“丹心”刻在了灿烂的中华“汗青”之上。朋友,我坚信,不远的将来,当我们中华民族以和平的姿态真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以强大的国力跟世界各国礼尚往来之时,我们就不必再韬光养晦、隐忍不发了,我们就可以大声地对那些饱含傲慢与偏见的指责说不!所以,不要轻易说不,说出来必声震环宇。人当有所敬畏(议论文之先破后立式+联想法构思)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无所畏惧,要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自己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成长在那被誉为“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浮躁年代。那时,“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代名词。电影或戏剧中,英雄人物总不忘“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从而使剧中的人“高大”起来。当时,整个社会就是这样一种氛围,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就连还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也满怀豪情地跟唱“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历史例证,从反面论述了“无所畏惧”的危害)因之,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需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却是实实在在的。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如生态失衡、山岭荒漠化等,以及春天沙尘暴到来,使得走在大街对面不见人!于是我就想起那些所谓鼓舞人民,实际上是鼓吹虚骄之气的“民歌”。当然,这也许是首倡者想象不到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无所畏惧”论调到今天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具体分析,有破有立)小时候曾读庄子的庖丁解牛,觉得庖丁未免有点太过小心。文中说他虽然身怀绝技,游刃有余,但每到骨节交错的地方总是高度重视。用庖丁的话说总是警惕地告诫自己,目光要集中,行动要缓慢,动作要轻微,直到解完才放下心来,然后才“为之踌躇满志”,所以19年解牛无数。而那把老刀仍锋利无比。而今过了不惑之年,再来品味这篇古文,对庖丁的谨小慎微就有了新的理解是啊,人是要有所敬畏的!(正面例证,从庖丁解牛中挖掘出“要有所敬畏”的道理,平中见奇,很有新意)有所敬畏,才会认真干好自己的事;有所敬畏,才会在做事的同时做人。君不见古今中外多少强者在人生道路上无所顾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过渡自然)但有的人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的。他们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所等同,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论证由浅入深,辩证分析)其实,“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实际上,“畏惧”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敬畏”是发之于内心的人性。前者有特定的对象,后者则是由于理念的不同。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们无法也不可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惟有秉承人性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心。“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而懂得有所守、有所敬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正所谓“知耻近乎勇”!(严密深刻)有所敬畏并不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我们当然赞赏看准的事要大胆地做,在困难面前无畏无惧并克服它。同时我们也应赞赏在干事的时候有所敬畏,惟恐干不好或干走样。清醒的有所敬畏是有益的,会帮助目标的实现;而盲目的无所畏惧只会适得其反,与成功失之交臂。(有分寸)大智大勇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无所畏惧,什么时候该有所敬畏。无所畏惧可以让人斗志顽强,树立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样,有所畏惧可以使人清醒,认真审视自己,然后奔向成功的彼岸。(解决问题,结束论证)世间没有绝对的无所畏惧者。人活在世上,当有所敬畏!(回应开头,再现论点,总结全文,结构严谨)免费不是错,人为添堵才是祸(以下三篇为时事评论)中国的高速公路虽然常有“龟速”的骂名,但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这么堵过,各条高速都传出“史上最堵”的消息,京沪高速天津段出现大批车辆拥堵,京沪大动脉宛如停车场。堵在路上的人纷纷下车活动,有做广播操的,有踢毽子的,还有遛狗的,而大多数人则是在无奈地等待,甚至有人带着哭腔喊出“国家,下次我不敢占你的便宜了”。(列举现象)问题都指向了此次的“高速免费”政策,一直反对高速免费政策的评论家,带着幸灾乐祸的快感炫耀着自己的“英明”,以“有先见之明”的优越感坐看遇堵者的笑话;公路管理者更假扮成无辜者,“乐见”公路堵成一锅粥,坐等舆论得出“免费是罪魁祸首”、“还是收费好”的结论。(围绕这一现象而产生的错误认识)问题真的是出在免费上吗?真的是因为贪小便宜者、贪图免费者的扎堆儿导致了高速公路不堪重负吗?当然不是!免费无错,堵车的罪魁祸首在人为。(顺利得出观点)一个似乎顺理成章的逻辑是,在免费政策的刺激下,人们争相占这一便宜,争着挤在这免费的几天里出行,本就很脆弱的高速公路自然无法承受,于是出现了大堵车。这套逻辑似是而非,完全站不住脚。其一,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之前就有,而并非免费后才有的景象;其二,出现车流扎堆儿,肯定有受免费诱惑的,但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公路管理方对此缺乏充分的高速车流信息预警。更关键的堵点出在此次实行免费后,收费站并没有直接开闸放行,而仍然实行拦车发卡收卡制度。这成为最大的堵因。(分析真正的原因)让人不明白的是,既然对小客车实行免费了,为什么还要发卡收卡?毫无意义的发卡,使长长的车流堵在收费站前后,“免费放行”本应有的疏通效应则荡然无存。拥堵产生的事实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有高速公路节假日的巨堵,于是舆论有了免费的呼声。免费,不只是免通行费的问题,而是为了消除收费站这个关键的堵点,以免费放行减少时滞、促进顺畅。可是虽然免费了,收费站却还像收费时那样拦车发卡收卡,等于没有解决问题,还因为免费把车流引向高速,加剧了拥堵。这是导致此次假日大堵车的逻辑,而不能错误地反推出“不应该免费”。舆论千万不能被错误的逻辑牵着鼻子走,跟着既得利益者喊出“还是收费好”。应该得出的结论不是“不该免费”,而恰恰应该是“更多地免费”。如果平常高速公路就有更多的免费,而不是仅仅是节假日这几天,就不会发生赶集般的扎堆儿;如果更多的公路能免费,而不是仅仅几条,自然会产生分流效果。(是假设,也是办法)正如有人所言,此次假期大堵车,应该得出的结论是:高速平时应该免费,而假期反倒应收费,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分流效果。有人说,当下的高速基本都已市场化,政府凭什么一纸通知就让企业免费了?事实上,这些高速集团远没有市场化,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最大受益者。高速集团本就是行政垄断的产物,无法用纯市场的逻辑去度量。免费不是恩赐,纳税人本就应享受到免费的高速福利,“收费还贷”是推卸责任的行为,收费站是强盗。可以看出此次大堵车中一些管理部门的报复性情绪为什么免费了仍要拦车发卡?可能是第一次实行免费,还缺乏经验;也可能是为了统计免费给公众送了多大的红包,而不顾此举会造成拥堵;抑或是故意地添堵,本就对免费政策充满抵触情绪,于是选择这种方式表达不满,报复性地添堵,带着把事情搞砸的心态去执行,以此妖魔化“高速免费”,让舆论和公众恐惧免费,从而误导决策者重返收费。看你们还要不要免费,这就是苦果这种报复性添堵是需要警惕的(驳斥错误认识,深挖根源,提出解决办法)我们不能失去表达快乐的能力无论是否愿意,八天假期就这么过去了。休假本是件快乐的事,可微博上却充斥着各种不快乐的吐槽,一片如平日一般的怨愤之声:怨高速免费政策的,怨被堵在高速的,怨被打的,怨人多的,怨挨宰的,怨服务差的,怨航班被延误的,怨被骗的,怨加班的,怨假期不够长的从微博舆情来看,好像这个假期过得很不快乐,许多人都有着各种莫名的怨气。真的是这样吗?这可能只是网络给人的幻觉和错觉,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生活中,你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在假期中的各种快乐:旅行的人很快乐,即使在景点看到的都是人头,但身心很放松;带着孩子到公园散步的人很快乐,窝在家里看肥皂剧的人很快乐,不用上闹钟能睡到自然醒的人很快乐,可以悠闲地喝着咖啡看着书的人很快乐假期主要是一种休闲的状态,并非一定得到什么才快乐,那种悠闲放松的状态本就让人快乐。可是,为什么从公共空间感受到的,却是种种不快乐呢?一个令人忧伤的事实是,可能我们正在失去表达快乐和幸福的能力,不快乐的诉说占据和垄断着公共空间,于是人们互相传递和强化着不快乐的暗示。比如在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微博里,那些负面的情绪总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转发,那些坏消息总是被最多地评论,那些抱怨和批评总能激起最多的认同和共鸣。你的快乐很难感染到另一个人,而你的不快乐总能像流行性感冒一样,迅速传染给其他人。表达不满的情绪,诉说不快乐的经历,拒绝说自己很幸福,似乎证明着一个人反抗和叛逆的姿态而这种反叛的姿态,似乎又代表着一种道德优越感和“政治正确”。假期,人们在微博上吐槽旅途中的各种不快乐,只不过是日常生活怨愤情绪的蔓延。平常微博中就弥漫着种种不满的情绪,这种情绪自然会习惯性地延续和投射到假期中。这还是一个沉默的螺旋,不满的声音越是张扬高调,那些快乐的言论越是被边缘化,整体的不满气场中,快乐便越来越沉默。其实,在微博每天海量的信息中,表达假日快乐、晒休假幸福的人并不少,只是因为与“整体气场”不符,很容易被淹没在声音的海洋中。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景象:快乐的多数人,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少数不快乐的声音却占据了舆论场主流。最可怕的是,这种关于快乐的“沉默螺旋”,又在进一步使人们表达快乐的能力弱化和退化,有了快乐,也不愿意去表达和分享,更愿意在个人的世界里默默地体味。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失去了表达快乐的能力,而更擅长表达不满,诉说不快乐,发泄情绪。 这段时间,有媒体关于“你幸福吗”的系列采访,引发舆论对“幸福”这个话题的讨论,很多人都对这样的问题充满反感。在大街上随便问别人“你幸福吗”,确实显得冒失和莽撞,甚至有点儿可笑但我们可以静静地向自己的内心发问:你幸福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愿意正视这个宏大的命题。正如对待快乐一样,我们也在失去感知和表达幸福的能力,我们很少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挺幸福,“承认过得幸福”仿佛意味着一种被驯服的姿态。这是不正常的舆论生态。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能力:一味地质疑,失去了信任的能力;一味地批判,失去了赞美的能力;一味地揭露,失去了发现美好的能力;一味地尖酸刻薄,失去了宽容谦和;一味地反抗和叛逆,失去了尊重和认同;一味地否定,而忘记了肯定的表情。当然,我们可以将这一切问题都推给一个抽象的体制,认为是现实和体制逼着我们怀疑、不满、叛逆和否定,可不要忘了,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体制,我们就是现实的一部分。我们拒绝被强迫,拒绝被快乐和被幸福,但同样警惕那种沉默的螺旋逼得我们失去表达快乐和幸福的能力。有了快乐和幸福你就喊吧!冯雪梅:收费从来就不是万能药方74.8%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城市拥堵严重;75.4%的人反对征收拥堵费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拥堵问题的调查,给出了两个有趣的数字。相比于节假日高速路,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更让人难以承受。如何治堵?许多地方都在“拥堵费”上下功夫。但是,民调的结果却显示,绝大多数人并不支持收费。这就使得正在酝酿中的治堵收费政策,因缺少民意的支持而“先天不足”。对征收税费怀有不可遏制的冲动,似乎是一些城市管理者的通病,在他们看来,收费和征税是万能的。房价高了,就收房产税或者物业税;环境污染了,就收排污费或者环境税;城市拥堵了,就收拥堵费。仿佛一收税费,所有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所有麻烦就会消失于无形。高速路堵了,他们会说都是免费惹的祸;房屋空置率过高,他们会说一收税,空着的房子就会减少;城市不堪重负,他们会说进城交费,看你还堵不堵?依此逻辑,医院看病的人太多,那就大幅提高挂号费;好学校排队占位,那就增加择校费;春运一票难求,那就上浮票价只要价格涨上去,需求必然减少,问题不攻自破。真要这么简单,估计人人都能当经济学家,也不必有什么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智慧了。可遗憾的是,收费和征税从来都不是万能药,也创造不了美好新世界,而围绕着税收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会成为权利与权力博弈的政治问题。有些人对此心知肚明,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比如说税收法定,就时常被忽略不提目前纳税人所要缴纳的种种税费中,以法律形式出现的并不多;各地政府推行的一些地方性税费,严格履行法律程序的,少之又少。而像房产税、拥堵费之类与每个纳税人直接相关的税费,在出台的过程中,又有几个征求过纳税人的意见?一些管理者的逻辑似乎是:收税费是为了你好(比如,可以降低房价,减少拥堵),所以,就替你做主了,不必问你同不同意。他们很少会说,多收税费,自己手里有钱花起来方便其实,自利的冲动,往往是征收税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那些税费是否使用得当,便无从知晓。别的不说,这些年,各地政府没有少收土地出让金和房屋契税,可是,一到建设保障房时,不是哭穷就是尽可能减少投入,纳税人的钱都去哪儿了?确实,不管是政府自身的运转,还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都需要税费的支持。缴纳税费,是纳税人的义务,与之相对应,他们也有权利知道税费的去向,有权利要求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拥堵费是不是都用于改善交通状况?房产税是不是都用于改善民生住房?环境税是不是都用于治理污染?高速公路到底收了多少费,城市的停车费到底给谁了,能否说清楚?市场不是万能的,城市管理也不是不断加收税费那么简单。指望一收费就不堵,不是头脑简单,就是利益驱使下的自欺欺人。没错,城市拥堵,是城市人造成的,他们得为此付出代价。可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布局规划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到位,管理混乱,又该由谁负责?如果征收拥堵费势在必行,不妨听听纳税人的建议。民调显示,74.1%的人认为,最有效的治堵方式是完善公共交通;48.4%的人认为,征收费用要向公众公开,严格用于改善公共交通;38.0%的人认为应事先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政府的责任不是收税费,而是在税费的“供养”下,提供更好的服务。不要以为,收了费就一劳永逸,那只是政府责任的开始。如果收了钱,不办事,该作何论?在交了拥堵费之后,城市的交通状况并无明显改善,是不是可以拒绝再交费?时事评论就是就时事进行评论,说到底就是层进式议论文,其结构特点是1、列现象,2、析原因,3、论危害,4、挖根源,5、提出解决办法。自己的观点可在中可在后。除了现象必须在前外,分析原因和论述危害、挖根源等可以灵活处理,不可拘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