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87490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7年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1小明弯曲手中的锯片,感觉到所用拉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拉力大小可能还与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将长度不同的同种材料组成的两根锯片分别夹于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L表示,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量表示,对锯片的拉力用F表示,其大小等于弹簧秤读数。实验数据分别如下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实验序号1234567长度L (厘米) 25252525252525形变量x (厘米)1234567拉力F (牛)0.060.120.180.240.300.360.42 表二: 实验序号891011121314长度L (厘米) 151515151515图115形变量x (厘米)1234567拉力F (牛)0.090.180.270.360.450.540.63(1) 分析表一、表二中17组数据或814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 (2) 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_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当形变量大小相同时,所用拉力随长度的减小而增大。 (3) 某同学对表一、表二中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综合分析,他计算出表一中拉力F与形变量的比值都为0.06;表二中拉力F与形变量的比值都为0.09。由此他归纳出如下结论:(a)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的比值相同;(b)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的比值不同。你认为该同学的(a)结论_,(b)结论_。(均选填“正确”或“错误”或“合理但不完整”)(4) 综合上述结论及相关条件,如果要定义一个描述同种材料构成的锯片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k,你认为k_。(松江区)2为了研究物体在两个力作用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某小组同学利用两辆小车、光滑平直轨道、测力计、秒表、刻度尺等实验器材,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用方向相反的两个水平拉力F1和F2拉着小车在光滑平直轨道上运动,用测力计测出F1和F2的大小,用秒表、刻度尺等器材测出小车在不同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m小车1m小车2) 图2实验次数F1和F2的大小时间(秒)路程012345678实验一F1=F2=10牛(小车1)路程(厘米)000000实验二F1=F2=10牛(小车1)路程(厘米)0246810121416实验三F1=10牛 F2=5牛(小车1)路程(厘米)01491625364964实验四F1=20牛 F2=10牛(小车1)路程(厘米)0281832507298128实验五F1=20牛 F2=10牛(小车2)路程(厘米)0312274875108147192(1)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_(选填“改变”或“不变”)。请你根据所归纳的结论,把实验一中的数据补完整。(2)分析实验三或实验四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在水平方向 _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3)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受到共线、反向的两个差值不同的力作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程度不同,且 。(4)综合分析实验四和实验五,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相同时,在相同的时间内, _。(5)某同学对后面四次实验进行综合分析以后,认为:“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物体就会运动”。你认为该同学的观点是_的(选填:A正确;B合理,但不完整;C错误)。(浦东新区)3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电学某一问题,用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不同阻值的电阻多个和若干导线,根据电路图3连线,他们先将导体甲接入电路中,分别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并将三次实验的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将导体乙接入电路重复刚才的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他们还分别计算了表一、表二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量,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图3表一(导体甲)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电压变化量(伏)电流变化量(安)1U11.5I10.152U23.0I20.30U2U11.5I2I10.153U34.5I30.45U3U13.0I3I10.30表二(导体乙)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电压变化量(伏)电流变化量(安)4U41.5I40.305U53.0I50.60U5U41.5I5I40.306U64.5I60.90U6U43.0I6I40.60(1) 该同学是在做验证_定律的实验。(2) 该同学探究的问题是_。(3) 该同学在选择导体甲的实验过程中,3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其目的是_ _,该同学在选择导体乙的实验过程中, 3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其目的是_ _。(4)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b)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普陀区)4如图4所示是为了“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在该装置中,A弹簧秤下挂一体积为V的圆柱形金属块,弹簧秤B下悬挂一空筒。某同学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他分别将金属块浸入甲、乙两种液体中,并通过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得到金属块受到的浮力,通过弹簧秤B的示数的变化测得金属块排开液体的重力。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和求得的数据。液体实验序号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物体所受浮力(牛)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牛)甲1V/40.50.52V/21.01.03V2.02.0乙4V/40.40.45V/20.80.86V1.61.6 510AB510A图4(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可知:_。(2)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_可知:当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相同时, 。 (3)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还可得到: 。(南汇区)5某小组通过实验研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两种液体(水和煤油)先后装在规格不同的烧杯中(如图5所示)。用仪器测出液体的密度、深度h,容器底面积S,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 (水1.0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12345液体深度h(米)0.050.050.100.150.15容器底面积S(米2)0.0050.020.020.020.01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49049098014701470表二 (煤油0.9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678910液体深度h(米)0.050.050.100.150.15容器底面积S(米2)0.0050.020.020.020.01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44144188213231323(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或7、8、9)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面积大小无关。(3) 甲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2、7,3、8,4、9,5、10有关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图5 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闵行区)6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30克和60克的水,实验时,用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甲、乙两只烧杯中的水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升高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表一 m1=30克升高的温度()05101520加热时间(分)01234表二 m2=60克升高的温度()05101520加热时间(分)02468(1)分析比较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水的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或第六列)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嘉定区)图67. 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他们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做光源,并在光屏上画出一组等距的平行线,使相邻两线的距离等于发光二极管的高度d,如图6所示。他们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f1f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130150.5d220201.0d314352.5d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430200.7d524241.0d614846.0d(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不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与3或4、5与6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结论是:_。(虹口区)8某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将发光物体放在焦距为f1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相应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所示。然后他们把同一发光物体分别放在焦距为f2和f3的凸透镜前,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f1f2f3)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420200.6530150.3660120.12表三(凸透镜的焦距为f3)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78241.8812120.692480.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120601.8230300.6360200.2(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b)分析比较_。(卢湾区)9在某校的物理兴趣小组中,甲、乙、丙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都认为此压强跟圆柱体的密度有关,但跟高度h、横截面积S是否有关,以及有怎样的关系看法不同,于是,三位同学各自从实验室里挑选出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但高度和横截面积的规格都不同的圆柱体做实验,并用仪器测出压强P的大小(或大小关系),表一、表二、表三依次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一序号圆柱体高度h(米)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11.01012.51030.610422.01015.01031.210433.01017.51031.8104表二序号圆柱体高度h(米)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41.01015.0103P452.01015.0103P563.01015.0103P6表三序号圆柱体高度h(米)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71.01012.5103P781.01015.0103P891.01017.5103P9(1)甲同学认为通过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一)可得出结论: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跟圆柱体的高度h有关,且与h成正比。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从表一中得出此结论,理由是 。(2)乙同学在实验中测出了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为P4P5P6,请你根据表二中的实验数据记录初步得出结论: 。(3)丙同学用实验探究压强P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他猜想P与S成反比,他选用的圆柱体的规格已填入表三中。若测得的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是P7P8P9,则可得知他的猜想是错误的,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应该是 ;若测得的三次压强的数量关系是 ,则是符合丙同学的猜想。(黄浦区)10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表一 表二 表三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4610591561220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7620893091240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11210218153242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7(或5与8、或1与6与9)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甲同学的结论是: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乙同学的结论是: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_,乙同学的结论_。(均选填 “错误”、“不完整”或“正确”)(长宁区)11为了研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某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们选用同种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若干导体,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中分别将各种规格的导体接在某一恒定电源的两端,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并记录实验数据。他们对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后,发现了一些规律,于是他们将电流大小相同的实验数据分成几组,下面表格中是经整理后的实验数据。表一表二表三实验序号123实验序号456实验序号789 横截面积(10-6米2)123 横截面积(10-6米2)246 横截面积(10-6米2)369长度(米)0.10.20.3长度(米)0.10.20.3长度(米)0.10.20.3电流(安)0.20.20.2电流(安)0.40.40.4电流(安)0.60.60.6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短,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 6、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3)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徐汇区)12为了探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粗细相同的圆柱体分成三捆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又进行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如图14所示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材料的密度和高度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一捆圆柱体中的根数(选填“有关”或“无关”)。(2)分析实验序号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材料的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7(或2与8,或3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初步结论是:。(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的结论。()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5)为了更能表达物理的本质问题,你对本实验的记录和设问有何改进的建议:。表三(铜8.9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每捆圆柱体根数(根)7铜1018铜1039铜106表一(铜8.9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每捆圆柱体根数(根)1铜2012铜2033铜206表二(铁7.8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每捆圆柱体根数(根)4铁2015铁2036铁206(金山区)13图13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三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为100克的煤油、100克的温水、50克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在环境温度28的地方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的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设甲、乙、丙三只烧杯中的液体每分钟放出热量相等) 表一:100克煤油时间1:301:321:341:361:381:401:421:441:461:48温度()363534333231302928降低温度()012345678表二:100克温水时间1:301:341:381:421:461:501:541:581:62温度()363534333231302928降低温度()012345678表三:50克温水时间1:301:321:341:361:381:401:421:441:461:48温度()3534333231302928降低温度()01234567(1)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将表一和表三填写完整。(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b)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杨浦区)14某小组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l=0.1米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他们用物体的高和光屏上像的高分别代表物体和像的大小,并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0.12米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0.1米)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0.12米)实验序号U(米)V(米)物体高度(米)光屏上像的高度(米)实验序号U(米)V(米)物体高度(米)光屏上像的高度(米)10.050.05光屏上不成像50.060.05光屏上不成像20.150.30.050.160.150.60.050.230.20.20.050.0570. 240.240.050.0540.30.150.050.02580.30.20.050.033(1)分别比较实验序号1或5中的物距u与各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3与4(或6与7与8)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及所成像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沦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和所成的像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4)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成像情况,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物距等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当物距小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像比物体大;当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像比物体小。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它们成实像时,像距和物距的倒数之和等于凸透镜焦距的倒数。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乙同学的分析_。(均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5) 请你将不是“合理且完整”的结论改成“合理且完整”的结论:_ _ _ 。(青浦区)15某小组同学探究电池的“新”、“旧”与什么因素有关。甲同学认为“与电池两端电压有关”;乙同学认为“与通过电池的电流大小有关”;丙同学认为:电源作为闭合回路的一部分,电流流过电源,电源本身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电池的“新”与“旧”与电池的阻碍作用有关”。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分组实验,设计表格、连接电路、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数据,实验电路如图7所示。如果用表示电池本身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相同型号的干电池一节电键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伏)电键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伏)两次电压值之差((伏)电键闭合时,电流表示数(安)电池本身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欧)1“新”电池1.501.400.100.120.72“新”电池1.501.400.100.110.73半“新”电池1.401.200.200.0851.674半“新”电池1.351.150.200.101.745“旧”电池1.321.000.320.083.26“旧”电池1.300.900.400.0754.4(1)分析表中第三列的数据,可以得出:电池“新”、“旧”与电键断开时,电压表示数U1之间的关系是:;(2)分析表中 的数据,可以得出:电池“新”、“旧”与电键断开、闭合两次电压值之差(U1U2)的关系为:两次电压值之差越小,电池越“新”;(3)进一步分析,最后一列的数据,可以得出:电池的 “新”、“旧”与电池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选填“有关”或“无关”);(4)电池阻碍作用越大,表明电池越 (选填“新”或“旧”);(5)经过上述实验,你认为乙同学观点的本质是。(闸北区)图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