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书稿.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836977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参养殖书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海参养殖书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海参养殖书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参和海胆的生物学与养殖前言第一章 海参的种类和形态特征第一节 海参的种类第二节 外部形态第三节 内部构造第二章 海参的繁殖和个体发育 一、 生殖腺的构造及分期二、海参的繁殖 季节、水温、等三、刺参的个体发育第三章 海参的生态和生理第一节 生态习性一、分布二、栖息环境三、刺参的运动四、呼吸五、对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第二节 特殊的生理活动一、 排脏及再生二、 夏眠第三节 摄食与生长一、 刺参的摄食与食性二、 生长第四节 敌害和病害一、 幼虫及幼参三、 乘四、 成参第三章 海参的人工育苗第一节 设施与设备条件第二节 亲参的采捕与促熟一、亲参的采捕及蓄养五、 亲参人工升温促熟培育第三节 刺参幼体饵料的培养一、 浮游幼体饵料培养二、附着稚参初期饵料第四节 采卵与孵化一、采卵二、受精与孵化第五节 幼体选优和培育一、 选优二 浮游幼体培养六、 幼体饵料培养七、 水质的管理第六节 幼体的附着变态及稚参的培养一、幼体的附着变态二、稚参的培养第七节 刺参的天然采苗和中间培育一、 海区天然采苗二、 中间育成三、池塘中间育成四、陆地池越冬培育第四章 海参的养殖与人工放流增殖第一节 池塘养殖三、 池塘条件与改造二、放苗养成第二节 其他养殖方式四、 围网养殖二、陆地养殖三、海区筏式笼养第三节 刺参人工放流增殖五、 放流场的条件二、放流方法三、放流效果 第四节 刺参的加工一、盐渍二、干品加工三、海参肠的加工四、其它加工方式第五章 海胆的种类和形态特征第一节 海胆的种类第二节 外部形态第三节 内部构造第六章 海参的繁殖和个体发育一、 生殖腺的构造及分期二、海胆的繁殖 季节、水温、等三、个体发育第七章 海参的生态和生理第一节 生态习性一、分布二、栖息环境三、运动四、呼吸五、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第二节 摄食与生长一、摄食与食性九生长第四节 敌害和病害第八章 海胆的人工育苗第一节 设施与设备条件第二节 亲参的采捕与促熟一、亲参的采捕及蓄养八、 亲参人工升温促熟培育第三节 刺参幼体饵料的培养一、 浮游幼体饵料培养二、附着稚参初期饵料第四节 采卵与孵化一、采卵二、受精与孵化第五节 幼体选优和培育一、 选优三 浮游幼体培养九、 幼体饵料培养十、 水质的管理第六节 幼体的附着变态及稚参的培养一、幼体的附着变态二、稚参的培养第七节 刺参的天然采苗和中间培育一、 海区天然采苗三、 中间育成三、池塘中间育成四、陆地池越冬培育第九章 海胆的养殖与人工放流增殖刺参和海胆的人工育苗与增养殖技术前言海参和海胆是海洋中的两类的经济动物,属海珍品的范畴,在分类上海参和海胆均属棘皮动物门。海参是生活于海洋中的一类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的统称,可食用的海参有20种左右,其中,产于我国辽宁、山东等地沿海的刺参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最高,远在几百年以前我国人民就把刺参做为一种珍贵的海味,列为海产“八珍”之一,清朝末年赵学敏编辑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刺参有记载:“辽东产之海参体色黑褐,肉糯多刺,称之为辽参或刺参,其品质最佳而药性甘温无毒,具补肾壮阳,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由于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自古以来,海参做为我国人民和东南亚等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沿岸国家人们餐桌上的佳肴美味早已退尔闻名,特别是世界华人素有吃海参“食补”的习惯,另外日本也有吃海参肠的习惯。食品分析表明,水浸刺参含蛋白质21.5%,尤为重要的是,刺参体内含有大量的粘多糖及多种氨基酸,特别是含有防衰老的酸性粘多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酸性粘多糖的减少与肌肉的超龄现象有关,进而显示了其在医药上的价值,此外,刺参体内还有含量较高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海参酐、海参毒素、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抗肿瘤、提高生物肌体免疫力和抗凝血、防霉变等作用,此外海参的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刺参作为珍贵的海产品主要体现在它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方面,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保健食品,而且可用于治疗或辅助治疗某些疾病,可治肺结核、神经衰弱、阳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糖尿病等,特别是对肺结核咯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效果较明显。由于刺参的名贵,只靠天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的数十年,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刺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每年向中国出口的海参干品就达3000吨。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外事活动的不断增加,其天然产量更是供不应求,同时由于需求的增加,采捕强度加大,造成我国刺参资源量和产量的急剧下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海参进口国,1999年我国大陆海参产量为2400吨(干重),其中养殖产量占1020吨,捕捞产量1350吨,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陆年消费海参约达5000吨,一半以上来自于进口,多年来均需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香港、日本、墨西哥、加拿大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海参,1998年仅台湾地区就进口海参达850吨之多,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海参养殖,不失为明智之举。可以断言,我国刺参的养殖业将会更加兴旺发达,但由于刺参生长缓慢,需要消耗大量营养和能量来生长生殖腺,同时,特别是刺参在繁殖期后进入夏眠期,刺参生长停止,并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价值降低的现象,此段时间大约要经过3个月的时间,加之冬季的低水温期,刺参在一年中实际只有7个多月的生长期,若能在苗种生产中运用现代生物高技术,像贝类、鱼类那样通过三倍体技术生产出不育或通过引进俄罗斯和日本沿海的刺参进行生物杂交育种等办法,培育生长速度、耐温能力强的刺参优良苗种用于增养殖生产,对于刺参的增养殖业意义重大。海胆与海参一样同属于棘皮动物。海胆是海洋中一类比较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其部分种类的生殖腺味道极其鲜美、营养丰富,同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海珍品之一。此外在日本、马来半岛、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和南美洲等许多沿海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是一种很美味的海产品。据中国医科院卫生研究所(1983)的分析结果,每百克海胆卵中含蛋白质12.5、脂肪 7.2、无氮浸出物14.9、灰份7.8、钙475mg、磷455mg、热量174千卡等。此外,海胆的生殖腺中还含有一些特殊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特别是含有某些不饱和脂肪酸,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药物成分,其含量可占整个生殖腺脂肪酸总量的30以上;海胆的提取物能抑制某些癌细胞的生长,有可能成为防癌治癌药物的有效成分,海胆的壳入中药能治疗淋巴结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因此,海胆不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海产品,在医药科学上也有着极为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我国辽宁、山东和广东沿海的居民也素有吃海胆生殖腺的习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对海胆及其制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日本,海胆的生殖腺及其加工制品被视为最名贵、最美味的高档海产品之一,市场价格很高,消费量也非常大,日本大约消费着世界80%的海胆。海胆性腺在日本是一种高级食品,它可以拌饭生吃,或者用盐或洒精泡在小瓶里,或被放在蛤壳上,或放在鲍鱼壳上。 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海胆的总产量稳步上升,到1995年达到最高峰,产量为120306吨。自1995开始总产量迅速下降,到1998年只有1995年产量的75%,经过90年代的快速增长,智利的产量已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如果将智利排除在外,那么全世界的产量在近10年就一直是下降的。98年世界海胆的产量是90257吨。中国出口日本的海胆在1995年达到最大数量,达1200吨(海胆黄),但是,2000年由于资源严重破坏,出口日本数量下降至50吨,已不能在日本市场立足。 大多数销往日本的海胆性腺是活的,或是加工成不同的冷冻品。进口的活的或冷冻的性腺从1988年的2643吨增加到了1992年的3367吨和1999年的5523吨,大部分产品来自于美国、智利、南韩、加拿大,近年从韩国和中国进口的腌制品产量在下降,主要是资源下降造成。全的活海胆也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进口,1999年进口7077吨全海胆。 法国是海胆的第二大消费国,每年消费1000吨海胆性腺(海胆黄)。此外,海胆生产国本身也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主要有智利、新西兰、菲律宾。由于海胆具有如此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经济价值,因而其研究与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一些渔业经济发达国的重视。如今,日本的海胆种苗生产和资源增殖事业已成为其“栽培渔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国从事海胆种苗培育及增养殖生产的研究与生产单位已多达数百个,种苗的年放流量仅北海道一地就可达3000万枚以上;美国的国家海洋水产服务中心自1968年起也开始对海胆的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1981年海胆的渔获量已达到11000吨,至1988年,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红海胆的产量已达近2.3万吨;法国也开始大力发展海胆养殖业,并培育出其优良增养殖种绿海胆,现已建立起多处海胆养殖场。我国的经济海胆产量主要来自辽宁、山东沿海的光棘球海胆(又称大连紫海胆)、马粪海胆和海刺猬,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由于国际市场尤其日本市场的海胆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如我国大连出口日本的海胆价格在810年中几乎涨了10倍左右,因此造成竭泽而渔的局面,致使我国海胆资源近乎枯竭,加之海胆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业尚未开展,至九十年代初我国海胆已不能形成批量出口。因此,开展海胆的人工育苗与增养殖对于恢复我国海胆资源、增加出口创汇意义重大。1989年,大连水产学院率先从日本引入海胆中经济性状较上乘的虾夷马粪海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生态学研究和人工育苗、养殖及底播增殖研究工作,研究出该种海胆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技术环节,目前该种海胆数量已由引进时的500个达到年生产苗种数量2000多万枚,大大缓解了养殖单位对海胆类苗种的需求,引进海胆的养殖已在辽宁、山东等海水养殖发达地区成为热门,产业规模正在进一步加大。此外,开展海胆的养殖还可以改善某些海水增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扭转我国贝类养殖业因病害困饶的局面。第一章 刺参的形态学第一节 分类地位 刺参(Apostichopas japonicus Liao)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海参纲(Holothuroidea),楯手目(Aspidochirota ),刺参科(Stichopodidae),仿刺参属(Apostichopus Liao,1980)的一种,又称仿刺参。是一我国有记载的21种食用海参中唯一分布于黄渤海区的温带种类,其营养价值也是最高的。第二节 外部形态刺参体呈扁的园筒形,两端稍细,横断面略呈四角形,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离水及受到外界刺激后身体易收缩。爬行时体先收缩后伸展,最大伸展体长可达40多厘米。体分背、腹两面,体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与其他棘皮动物一样,刺参体壁分为五个步带区和五个间步带区,彼此相间排列,其中背面有两个步带区和三个间步带区, 腹面有三个步带区和两个间步带区。背面有4-6行圆锥状的疣足,成为突起的肉刺,是变形的管足。腹面比较平坦,有水管系统在腹面的末端突起,称为管足,其末端有吸盘,因此具有吸附外物的作用,密集的管足在腹面排成三个不规则的纵带。触手位于体前端腹面,通常有20个循状触手围在口的周围,呈环状排列。触手生在圆筒状的柄上,前端宛如花瓣一般,瓣的裂片常常又呈短的水平分叉。靠触手的扫和抓将食物送入口内。 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其入口处呈环状突起,口四周有楯状触手伸出。肛门位于体后端腹面,稍偏于背面。刺参的生殖孔位于体前端背部距头部1-3cm的间步带区上,生殖孔四周色素较深,特别是在生殖季节明显可见。在生殖季节外,此孔难以看清。第三节 内部构造一、体壁和肌肉 1、2、体壁 由角质层、表皮、结缔组织和无数小型骨片构成。最外层是角质层,具有保护的作用,表皮在角质层下面,表皮下是比较厚的结缔组织,其间由很多的微小的石灰质骨片,这种骨片的形状随着年龄而变化,幼小仿刺参的桌形会片塔部钢高,底盘较大,周围平滑;成年仿刺参多的桌形骨片塔部变低或退化成小形的穿孔盘。骨片是海参类分类的重要根据,通常在显微镜下检查鉴别经处理过的骨片。肌肉层 由环肌和纵肌组成,在体壁的内面有五条纵走的肌肉束,三条位于腹壁。五条纵肌分别在五步带区,前端固着在石灰环上,后端依附在肛门的周围,各束中央有一狭长的纵沟。纵肌成束在环肌下。仿刺参依靠肌肉的伸缩加上管足的配合进行运动。在环肌与纵肌之下为一层薄膜,附在体腔表面,称为体腔膜。膜延伸与肠相连,称为悬肠膜,共三片,一片在背面为背悬肠膜,一片在左侧,为左悬肠膜,另一片在右侧为右悬肠膜。体腔膜包含各个脏器,形成体腔,腔内有体腔液,内含大量的变形血细胞,有排泄及呼吸功能。二、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及排泄腔组成。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周围有括约肌,没有咀嚼器,刺参将海底的食物连同泥沙一起吞入消化道中。咽部为口向下的一段,周围有由10片石灰质骨片构成的石灰环,是由五个辐片和五个间辐片构成的,这些骨片都为白色,它支撑并保护着消化管的始端。咽部下段为食道。 食道下端是具有弹性的胃囊。胃囊下连接着粗细大致均匀的肠管,肠管一般是体长的3倍多,肠壁很薄,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部分。肠靠腹壁的悬肠膜连接悬挂在体腔内。肠道首先在体的右侧直向体的后端,这一段称为第一小肠,然后在左侧又向上方,为第二小肠,最后再在体中央折向下方,为大肠,终于肛门,肛门在体的末端。肠后端的膨大形成排泄腔,周围有许多放射状肌肉连接在体壁,具有呼吸和排便作用。三、呼吸系统刺参的呼吸器官包括呼吸树和管足。从排泄腔的体壁向体腔内伸入一条短而粗的薄壁管,由此分出两支树枝状的管子,各枝再向前分出许多小分支盲囊,外形非常象树枝,因此称为呼吸树。左侧呼吸树通常比右侧长,左侧呼吸树的细枝与肠管上面的背血管丛(血管网)相接,海水经过是氧气进入血管,再由血液带到身体的其它器官。呼吸树还有排泄作用,将体内的CO2排出体外。四、水管系统又称步管系统。它可分为环状水管和辐水管。 环状水管是一个无色透明的小环,位于石灰环的后方,围绕着食道。在环水管的腹侧有一个膨大而且尖端变细的盲囊波里氏囊,通常认为它具调节水管内水压的作用。环水管的背侧有一个细而白的,多少有些弯曲且尖端膨大的细管,称之为石管。石管嵌在背悬肠膜内,末端成为筛板。辐水管 从环状水管分出5条辐水管,每个辐部有一条,其中两条在背面,三条在腹面。5条辐水管向后各沿5条纵肌中央纵沟伸延到体末端,同时它向两侧分出许多侧枝,其腹面的侧枝接连管足;背面的侧枝接连管足。五、循环系统 刺参的循环系统已经与外界完全分开,无心脏,由血管及血窦组成,血液透明呈褐色。食道周围有一环状血管,它位于环状水管的后缘,由环状血管分出5条辐射血管,沿五步带分布并埋藏在皮肤肌肉层中,一直延伸到的身体的后端。肠外附有肠血管,一条在肠和悬肠相接的一侧血管称为背肠血管,这条血管向肠壁分出很多细小的支管,右侧的支管粗大分枝少;左侧的支管较细而分支多,与左侧的呼吸树根密接。另一条在无悬肠的一侧称为腹肠血管。肛肠血管的支管分出的无数毛细血管与背肠血管所分出的无数毛细血管相密接。六、神经系统刺参的神经系统组织是由网状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丛构成。 口神经系统:又称为外神经系统,围食道的神经环,分出5条辐神经。辐神经的分枝末梢分布在触手、管足、坛囊以及体表皮层内,司感觉作用。 (2)深层神经系统:它位于口神经系统之内,没有神经环,只有5条辐神经,神经末梢分布在体腔内壁及环肌和纵肌上,专司运动作用。七、生殖系统刺参是雌雄异体,从外观上难以区分,生殖腺位于食道悬垂膜的两侧,是形状象树技的细管。主分枝由大约1113条分枝组成,分枝很长,主分枝又分出许多次级小分枝。主分枝向前汇合成为一总管称为生殖管,开口于身体背侧形成生殖孔。生殖期间雌性生殖腺呈杏黄色或桔红色;雄性生殖腺呈淡乳黄或乳白色。第二章 刺参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点对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一、刺参的耗氧量 关于刺参的溶氧研究,在崔相(1962)综述中指出,水温一高于1719以上,刺参活动能力减弱,在高水温期,本种夏眠,在水温1028场合,刺参的耗氧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大。日本水产大学校山元宪一(1992)以体重130.527.3克的黑刺参(刺参的1个型)为对象研究了低氧和水温对刺参耗氧量影响。1低氧影响:在水温18.1试验中,在正常状态下(氧气饱和度101.10.2),本种耗氧量为0.00008980.0000065毫升分克,直至饱和度降至38.10.2,该指标基本不变。若进一步下降,则该指标显著减小,在10.70.5饱和度场合,为0.00003080.0000062毫升分克。在水温14.0试验中,在正常状态下(饱和度99.30.5),本种耗氧量为0.00007010.0000055毫升分克,直至饱和度降至38.40.9,该指标基本不变。若进一步下降,则该指标显著减小,在13.00.6饱和度场合,为0.00003600.0000073毫升分克。在水温9.9试验中,在正常状态下(饱和度102.40.3),本种耗氧量为0.00006140.0000077毫升分克,直至饱和度降至27.51.4,该指标基本不变。若进一步下降,则该指标显著减小,在13.70.6饱和度场合,为0.00002780.0000084毫升分克。数据表明在水温下降场合,不易受低氧影响。2水温影响对:在水温逐渐下降试验中,本种耗氧量自26.90温度下的0.00011330.0000140毫升分克,随水温下降而减少,在9.00条件下为0.00002540.0000118毫升分克。在水温逐渐上升试验中,刺参的耗氧量自9.80下的0.00005010.0000088毫升分克随水温上升而增大,在22.00.1时达最大值(0.00008960.0000162毫升分克)。若进一步上升,则该指标减小,在30.90.1时,为0.00005920.0000117毫升分克。至于在驯适于各水温场合,本种耗氧量自9.90.1的0.00006140.0000077毫升分克随水温上升而增大,在23.00.1,达最大值,0.00012990.0000183毫升分克。若水温进一步上升,则该指标减小,在26.90.1,为0.00011160.0000074毫升分克。在23.0以上场合耗氧量减小想必与本种特有的转入夏眠减轻代谢有关。二、盐度三、氨对刺参的毒性影响(在水产养殖中,氮化合物历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不仅对水对生动物的生理机能产生影响,甚至能引起大量死亡。因此它也限制了在人工育苗过程中的养殖密度。 在海珍品育苗过程中,由于动物的排泄物和饵料、生物尸体等的腐烂分解,总氨浓度和pH值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导致未离解氨的增加。而未离解氨因为它没有电荷,而且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是总氮中对生物最有影响的成份。金属离子对刺参的影响3 特殊的生理活动排脏 刺参受到强烈刺激时(如海水污浊、水温过高、离开海水或其它原因时),常常把它的内脏(消化管、呼吸树)全部由肛门排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排脏现象。海参都有这种现象,但刺参的排脏现象特别显著。刺参在离开海水时间过长时,它的体壁会融化,故采补后应立即处理不可久置。若环境合适,内脏可以再生。再生 刺参的再生能力很强,如把刺参的身体切成几段放回海中,几个月后每段仍能再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夏眠 在高水温期间,刺参迁移到海水较深、较安静的岩石间不食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夏眠(夏伏)。在此期间,消化管萎缩成透明线状,一般夏眠期在100天左右,夏眠的持续时间与高温期的持续时间有关。李馥馨等采用人工降温的低温饲育与自然水温的常温伺育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刺参夏眠致因及解除方法。研究表明在高水温期采用低温饲育方法,水温在101的条件下各年龄组群能够正常摄食,在温度比较恒定的条件下,每头刺参的摄食量无明显差异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且年龄小其日摄食量也相应减少。在自然水温(常温)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年龄组群的摄食量相应减少直对停止摄食进入夏眠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停止摄食进入夏眠的水温也逐渐低下,1龄组24.10、2龄组22.9、3龄以上组为21.8。木下报导,日本北海道刺参末发现明显的夏眠现象,于东样等在周年养殖刺参中观察到寒流来临水温下降刺参复苏从石棚爬出,寒流过后水温回升刺参再度返回石棚的现象。本研究充分表明由于水温条件不同,导致其内部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组织结构也出现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刺参的活动、摄食、成长的显著反差,即使是排放过性产物的亲参,在其排放后立即置于低温条件下仍然能活动,摄食,不出现夏眠。因此水温是刺参夏眠的主要外因,在高水温期采取低温处理可使刺参不出现夏眠。研究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同一海区内不同年龄组群的刺参进人夏田的时间不同,其夏眠临界水温也不同。实验表明夏眠期间(高水温期)各年龄组群刺参在海底滩面、岩礁上的发现率有显著差异,7月份以后3龄组群以上个体不再出现,进人夏眠状态。 23龄组群由7月份的33逐渐下降,9月份不再出现;2龄组群在夏眠期间出现频率相对稳定,1龄组群在这期间急剧上升由7月份的42猛增至8、9月份的7779;在高水温期内各年龄组群消化道内无饲料个体出现频率也不同,23龄组群7月份为25,8月份已达1001龄组群9月份达70以上。这意殊着在8、9月份高水温期2龄组群以上个体虽然在海底滩面上仍然发现,但由于它们已不能进食,实际上已进入夏眠状态。上述表明3龄组群以上在7月份2龄、23龄组群在8月份,1龄组群在9月份进入夏眠。这种不同组群进入夏眠时间的不同是与海底水温有直接关系,反映出不同年龄组群刺参进入夏眠期的临界水温互异。刺参夏眠临界水图众说不一,蹲久报道青刺参为20,崔相指出刺参夏眠临界水温为24.5,隋锡林称夏眠时的海水温度为2024这往往与栖息场的环境有关。水温与活动通过实验期间的昼夜连续观察发现,降温饲育条件下各年龄组群活动频繁,同时昼夜活动额度元明显差异,一天之内的任何时刻都可以看到刺参沿实验槽(池)底的四周及周壁进行缓慢的爬行,整个实验期间的活动额度元明显变化c常温饲育条件下,不同水温范围内各年龄组群的活动出现明显的差异。水温1517各年龄组群包括已排放过性产物的亲参活动仍较活跃,但昼间活动额度有所下降,夜间活动尤其是17:0021:00时间内频繁。17193龄以上组群活动明显减弱,尤其昼间多在槽(他)底抱堆不动,其他各年龄组群活动4摄食与生长5繁殖与个体发生一、 刺参的繁殖期二、 生殖腺的构造及分期 6敌害和病害于东祥等研究了猛蚤对刺参稚参危害和防治,猛蚤的生态特点在某些方面和稚参吻合,如稚参的饵料单胞藻和有机物碎屑也恰恰是猛蚤的适宜饵料,二者都有底栖的习性,这就促成了竞争关系,而稚参基本上没有防卫能力,致使稚参在猛蚤的攻击面前只是个受害者。猛蚤繁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一般猛蚤雌体发育到成体后,第二天即可产卵。卵囊脱落后,快的几分钟、几十分钟,在亲体生殖节上又出现了新的卵囊,因此,培育池中一旦进入了猛蚤,即可在几天内达到相当多的数量。猛蚤适应水温广,危害时间长。在18-27的水温范围内,育苗池中一直有猛蚤繁生。这样,从稚参附着到参苗出池,一直受到猛蚤的威胁。试验表明,在投饵与不投饵的情况下,投饵时危害较轻。但这往往是一个暂时现象。因为猛蚤会凭借比较充足的饵料大量繁殖,短期内形成数量上的优势。所以无论饵料充足与否,均应对猛蚤及时杀灭。猛蚤危害的重点是0.5厘米以下的稚参,对于大禹于0.5厘米的参苗也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在发现猛蚤后,如不能及时用药,可进行大换水、稀疏附着基,使水流畅通。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较低的药物浓度,但如果猛蚤数量极多,参苗个体较大,为了尽快杀灭猛蚤,则可采用较高的药物浓度。实验表明,采用的药物浓度范围为0.5-20ppm,均取得良好效果。用药后密切观察猛蚤的死亡情况,待猛蚤全部死亡后再进行换水。如过早换水,会使麻醉而未死亡死亡猛蚤复苏。应再施药前临时配制敌百虫母液,母液久置,易于分解失效。目前研究表明敌百虫在海水中或生物体内很快会分解为无毒物质,不会产生副作用。但由于试验手段的限制,可能有些副作用未能观察到,仍需慎重用药。第三章 刺参的人工育苗1 设施与设备条件人2 亲参的采捕与促熟(刘树海 刺参樽形幼虫是刺参发育过程中继耳状幼体以后的一个变态期,刺参在进入樽形幼虫期后,原来的纤毛运动逐渐减弱。个体的活动能力也因此而逐渐减弱,个体由原来的浮游生活逐渐过渡到底栖生活,这一时期由于幼体生态变化很大,如条件稍有不适或培育不善,往往会导致幼体大量死亡。研究表明影响樽形幼虫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有: 幼体早期饵料的质量:刺参的个体发育经过小耳状幼体期、中耳状幼体期、大耳状幼体期、樽形幼体期、无触手期和两个管足期(稚参)六个主要阶段,从小耳状幼体期即开始摄食,因此早期饵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体的发育变态过程的成活率。自然淘汰率高:刺参在发育变态的五个阶段中所表现的死亡率高,存在着其自身的遗传因素,它的自然淘汰率就比其它生物的偏高,另外近几年刺参的人工繁殖大都采用阴干和升温刺激等促产技术,造成多数卵不能充分成熟,先天不足也是刺参成活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底栖附着条件是否适宜:在育苗中,从大耳状幼体向樽形幼体变态阶段必须将附着基提前布于池内,以保证幼体进入樽形幼体期后有一个良好的附着条件,目前,国内大多数育苗单位多采用塑料板和石棉瓦组成多层组合式附着基,有的还事先在这些附着基上培育好一层硅藻,以利幼体附着以后摄食,经过实践认为塑料板和石棉瓦作附着基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附着面积小;二是日常换水过程中附着基不能随水位下降,常导致幼体干露死亡或受刺激脱落死亡。另外在进入樽形幼体期以前,池底由于日常投喂的一些藻类及刺参各幼体期排泄物的大量沉积,使底栖附着条件恶化,也是导致樽形幼体附着期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育苗期水温偏高:刺参幼体的适宜水温为22-24,但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常出现延期产卵,结果使育苗期恰遇七、八月的高温季节,水温偏高给刺参育苗增加了难度,同时也是育苗成活率低的一个因素。敌害生物:刺参幼体由于活动力弱,无任何防御能力,因此刺参幼体成了桡足类及其它甲壳类的最佳饵料,而七八月份左右正是桡足类大量繁殖的季节,所以桡足类是刺参幼体育苗期间的主要敌害。提高樽形幼体成活率的主要措施: 投喂适口、高质量的饵料,早期饵料的品质、质量及适口性对增强幼体体质、提高变态期的成活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刺参以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近年来广泛用于刺参人工繁殖中的单细胞藻类有:衣藻、盐藻、金藻、塔胞藻、硅藻等,经过实践我们以为投喂单一品种藻类是不能满足刺参发育的营养需要的,混合投喂,并合理控制投喂比例,在樽形幼体后期的附着阶段,应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主要是这一时期幼体的摄食不太强烈,防止饵料沉积池底,埋没刚刚附着的幼体,或使底层水质恶化影响幼体附着。选用棕麻片或棕片为附着基:附着基建议采用棕麻片或棕片为材料森林式群组以后悬浮水中,它的优点有三:一是便于幼体附着,棕麻片和棕片都不象塑料板石棉瓦那样光滑,利于刺参樽形幼体的附着,二是面积大;三是采用悬浮式,日常换水过程中减少干露对幼体的刺激。改善底栖环境条件:为了改善刺参樽形幼体期附着阶段的底栖环境,认为除了应减少这一阶段的投喂量外,还应在刺参进入附着阶段以前彻底吸一次污,这样既利于幼体的附着,又改善了底栖环境。适时产卵,避开高温期:为了使刺参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适宜的水温,除了在高温季节采用冰降温外,更主要的是是刺参适时产卵,采捕自然亲参时,应尽量挑成熟度大的,且临产前缩短暂养期,提早产卵,避开高温季节,减少由于温度失控而给育苗带来的损失。杀除敌害生物:刺参的敌害是桡足类,控制和迅速处理刺参育苗池内的桡足类,可采用40ppm敌百虫泼洒,连续3天,可完全杀灭桡足类,而对刺参幼体无任何伤害。4 幼体的附着变态及稚参的培养一、幼体的附着变态周玮等的研究果表明,刺参苗在附着基上爬行、摄食行为导致了刺参苗从附着基上脱落。因此,从生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附着后刺参苗脱落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刺参种群正常生理生态变化过程。这是因为在刺参生活史中,包含了幼体浮游、稚参附着、成体底栖等生理过程,刺参苗的摄食、运动过程中从附着基上脱落,正意味着刺参个体发育过程中,附着生活阶段的结束和底栖生活的开始。参苗的脱落实现了这两个生活阶段的过渡。由此可以推论,附着参苗从开始爬行舔食生活起便具备了底栖生活能力。而个体越大脱落数量越多的结果则表明,随着个体的增长,参苗对底栖生活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此外,参苗选择背光硬质环境栖息的实验结果也反映了刺参对生存生态环境的条件要求。在资源调查报告中,经常可以发现,小个体刺参大量分布于沿岸海藻茂盛的岩礁区域。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茂盛的海藻首先为刺参幼体提供了附着条件,而岩礁底质又为脱落参苗提供了良好的底栖环境。因此上述现象也为本观察实验提供了佐证。同时上述结论也表明,在刺参海区采苗生产实验中,参苗的自然脱落将增加采苗场海底的参苗资源。但是,在采苗场选择时,往往只注重海流、水深状况和刺参幼体资源状况,通常忽视对底质的条件要求。因此在刺参采苗海区,许多从附着基上脱落的参苗会因为底质的不适导致死亡。根据本实验结果,由于附着参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由附着生活向底栖生活过渡因此,在海区采苗生产中沿用贝类海区采苗的采苗袋设备,将导致参苗脱落。同样,采用传统的贝类暂养网箱、暂养袋以及贝类养殖网笼进行刺参苗种暂养和养殖都无法避免个体脱落问题。刺参的海区采苗和增养殖必须结合其生理生态习性,开发合理有效的方法。本实验正是这一研究课题(辽宁省海洋水产厅,9306号)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中课题组利用刺参的生理、生态习性通过提供刺参生态限制因子的方法,将苗种生产和增殖生产有机结合。根据海区的自然条件和养殖生产条件,在不投放人工参苗的条件下,进行刺参生态增殖,现已取得极好的生产效果。二、稚参的培养 1.附着基的准备5 幼刺参的中间培育第四章 刺参的养殖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开展了海参的增养殖工作,目前,在我国主要增养殖海参种类是刺参,增养殖方式主要有:海区浮筏笼养,即在海上浮筏悬挂养殖笼或将养殖笼放置于海底开展刺参的养殖;虾池养殖,即采用:具有管理方便、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又可同对虾养殖结合起来,但养殖刺参的皮较薄,质量稍差;陆上流水养殖:投资较大;底播放流:具有投资少的特点,但底播放流刺参的成活率和回扑率均较低,产量低;浅海滩涂坝塘养殖:就是在适合刺参生活的海区内湾滩涂上,利用修坝,建成池塘,并建设刺参礁,增加刺参栖息空间,有效的开展刺参的养殖,坝塘养殖既具有虾池养殖管理方便、投资少、见效快、人工和技术手段参与性强的特点,又可避免虾池养刺参质量低、池塘老化快、病害多的缺点,同时具有底播增殖环境条件好、刺参品质好等优点,因此,该种养殖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节 池塘养殖 近年,山东烟台、荣成、辽宁大连等地开展了虾池养殖刺参、刺参与对虾(包括东方对虾和日本对虾)混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池塘条件与改造1、池塘条件 开展刺参池塘养殖的池塘要求建在半封闭的内湾或中潮区以下,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底质为较硬的泥沙底;海水盐度常年保持在28以上(短期可降低至24-26);池水深度在1.5m以上。同时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池塘保水性好。池塘设进、排水闸门于池子最低处。池子可大可小,小的2-5亩,大的50-300亩。有部分单位在池塘增加提水设备。2、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 清池与除害 刺参的养成期相对较长,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出池,因此,放养参苗之前虾池必须进行清淤和消毒处理,清除腐殖质和有害物质,经过一年的养成,池子淤泥或其它杂藻腐烂, 池底产生硫化氢气味。春季放苗养殖应在-3月,秋季放苗应在9月前,把池塘的水全部放掉, 封闭好闸门,开始清淤与除害。清淤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把淤泥杂藻铲起,清出池外,然后用抽水泵冲刷干净。这样做不仅对清淤有利,还清除敌害生物, 为刺参养殖、生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 附着基设置 根据刺参的习性,虾池中要投放一定数量的附着基,作用有两点:一是刺参能隐伏在附着基下面安全地越冬和渡夏;二是附着基上能附着生长底栖硅藻、收集沉落的有机碎削及浮泥,为刺参提供饵料。附着基可以选择石头、石板、瓦片、空心砖、废旧扇贝养殖笼等,投放附着基的数量主要根据池塘的换水条件、水深、投放刺参的数量而定,一般每亩投放石头10-100m3,石头堆放的形状为堆状、垄状、网状均可,附着基要相互迭搭,设置的原则是给刺参创造较多的附着和隐蔽场所,要求缝隙较多。石头采用当地的石头,面多、比较坚硬,重15-20kg左右为宜。 扇贝笼可拉伸连接在石头堆、垄之间,投放附着基的时间应在放苗前一个月以前。(3) 消毒在放苗前1-1.5个月,池子进水20-30,使水淹没整个池塘。消毒剂为漂白粉或生石灰,漂白粉用量为5-20ppm,生石灰为200kg/亩,将漂白粉稀释好后搅拌均匀,全池泼洒, 再进水浸泡一周。对于虾姑和蟹类较多的池塘,可泼洒敌百虫10ppm灭杀。各种消毒药品的使用方法与效果见表。池塘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和效果种类使用方法用量作用药物失效时间敌百虫将敌百虫碾碎后加水溶化,全池均匀泼洒水深15-20cm,1-4kg/亩杀死甲壳类(包括蟹、虾姑等)、野杂鱼、菲律宾蛤仔等15天左右生石灰将生石灰倒入池内小水坑内加水溶化,随即向全池泼洒,若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效果更好水深5-10,50-75/亩,水深1m,125-150/亩1杀死野杂鱼、蟹及一些藻类、寄生虫和病原菌。2使池水碱性增加。3促使淤泥释放氮、磷、钾养分。7-15天漂白粉将漂白粉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水深5-10,5-10/亩,水深1m,13.5/亩杀死野杂鱼和其他敌害生物的效果与生石灰无异,但无改良水质和肥水作用45天茶粕捣碎后用水浸泡一昼夜,连渣带水全池泼洒水深15,10-12/亩,水深1m,4050/亩杀死野杂鱼、螺类,毒杀力较生石灰稍差5-7天茶粕、生石灰混合将浸泡后的茶粕倒入生石灰水内,搅匀后全池泼洒水深1m,茶粕35/亩,生石灰45/亩兼有茶粕和生石灰两种药物的效果7天鱼藤精加水10-15倍稀释全池泼洒水深1m,1.3/亩左右杀死鱼类,对病原菌、寄生虫等无作用7天(4) 肥水最少在放苗前半个月左右要进行施肥肥水,培养底栖硅藻和浮游植物,水深,进行施肥,既可施有机肥也可施无机肥,每亩施碾碎的干鸡粪20-40kg,或尿素2-4kg, 主要施磷酸二氢氨、尿素、硝酸铵、碳酸氢氨等,每亩施肥.。天后水深在.米左右再进行施肥一次,每亩施肥2-5。因为这阶段海水水温低,底栖硅藻繁殖较慢,因此必须加强施肥量和施肥次数,繁殖底栖硅藻,为刺参苗入池培养优质可口的基础饵料。(5) 移藻 池塘的石块投放好后,有条件的还应从海区移殖藻类,以便改善底质,增加刺参的天然饵料。可移殖的藻类主要有鼠尾藻等马尾藻、大叶藻、海带、裙带菜等。二、放苗养成1、时间 目前山东、辽宁沿海多在秋季和春季2个季节放养刺参苗,春季放养山东沿海在月底放苗,辽宁沿海在4月中、下旬以后,各地水温回升不同,放苗时间不同,考虑到水温及底栖硅藻的生长,最好在池塘水温回升到10-15时开始放苗。秋季放苗,多在10-11月进行。池水水温与刺参苗原培育温差小于5。盐度、值调节比较稳定, 苗种运输气温也比较适宜,是放苗最佳的季节。2、苗种运输 多采用干运法运输参苗。可采用保温箱或保温车运输,保温箱内铺设干净的预先用海水浸湿的纱布或毛巾,将参苗放在其上,或将参苗放在网袋内,再放在保温箱内,若环境温度较高或运输时间长,可在保温箱内放置2-3个盛1升水的冰瓶(要求不能漏水),冰瓶不可与参直接接触。也可在保温箱内先铺设一层大叶草,再铺一层参苗,即一层大叶草、一层参苗。参苗运输时间控制在12h之内(保温箱温度不超过18)。1、 放苗规格与密度池塘放养的苗种主要来自人工苗和天然苗。可放养2-10cm左右的苗,根据池塘换水、水温变化、是否人工投喂饵料、人工礁及附着基设置的数量等多方面条件确定放苗的数量。一般情况下,规格在2-5cm苗,每平方米放苗15-40头;规格在8-10cm,每平方米放苗20-30头;规格在15-20cm,每平方米放苗10-20头为宜。参苗的投放方法有两种,一是网袋投放法,体长在3cm 以下的小苗,需装进网袋中,网袋尺寸为3025cm,每袋装苗500头左右,网袋内放小石头,沉放在附着基上呈半开口状,这样参苗爬出网袋后,能直接附在附着基上,网袋上可绑绳,绳的另一头绑小浮漂,3-5天后,将网袋取出,检查参苗成活情况。二是直接投放法,体长在4-5cm以上的参苗可用手或水舀在离水面左右直接投放在附着基集中的地方,均匀投播即可。4、饵料() 前期 参苗入池-月中旬以前, 主要靠池水繁殖的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对高密度养殖池塘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鼠尾藻、大叶藻的碎片或磨碎物, 也可投喂麸皮、米糠、木屑等。天投喂一次, 投喂量按海参体重的。() 中期 进入月中旬月上旬,水温逐渐升高, 成体刺参进入夏眠期,应减少或停止投喂人工饵料。() 后期 月中旬以后水温逐渐下降,刺参进入快速生长季节,底栖硅藻繁殖也较慢,应加强投喂人工饲料。天投喂一次,投喂量按刺参体重的。 在刺参与对虾混养的池塘,一般不必为刺参单独投饵,它主要摄食对虾残饵和排汇物、有机碎屑以及底栖微小动植物等,因此养殖期间只需给对虾投饵。5、水质管理水质管理至关重要,月以前,主要遵循只进不排的原则。每天进水,达到池子最高水位后,每日换水10%-40%,在进水的同时,可每天施肥一次,化肥施肥量-左右。月中旬月上旬,保持池水最高水位,此时刺参摄食量减少,成体刺参进入夏眠期,主要根据水温情况掌握换水量,遵循水质好、保持池水温度低、盐度稳定的原则,月上旬以后加大换水数量, 每日换水量在10%-60%左右。对于高密度的投饵池塘,应根据具体水质条件,可适当增加每日的换水量。池塘的闸门最好设置双闸板,以便在进入雨季以后尤其是暴雨天气,及时排掉表层淡水,避免淡水流入过多而使池水盐度突降引起刺参死亡。6、其他日常管理(1)水温、水质测定 每日早、中、晚测量池内外水温、 盐度各一次。每星期测值一次,有条件的单位可1-2周测定1次水中的氨氮及其他水质指标,并做记录。夏季赤潮发生及汛期定期用显微镜检查池内单胞藻种类和数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查。(2)生长测定每7-15天测定刺参体长、体重一次,观测生长速度。(3)巡池管理 做好巡池管理和防盗等工作。7、越冬管理 养殖刺参需经过1-2个冬季的生长期,因此冬季也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工作:(1)保持水位 池水水位提升到2m以上,发现水位下降后要及时进水。(2)肥水 秋天池水水温逐渐下降,底栖硅藻数量逐渐减少,这时应适当向地内投放鸡粪进行肥水。(3)清除积雪,提高水中氧气含量 冬季水面结冰以后,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和杂物,增加光照,以保持池水一定的透明度,同时要在水面上适当地打几处冰眼,增加池水溶氧含量。8、收获刺参经过1-2年的养殖,鲜参体重达150-200克以上可收获。收参的方法较简单,可将池内水位降低, 组织人员进到池内用手采扑,先从水浅处采扑,依次向水深处采扑,采扑结束后,立即向池内进水,恢复池内正常水位,保证余下刺参的成活。对于混养有对虾的池塘,可潜水采扑刺参。池塘内可设置一定的区域,作为刺参暂养的场所,便于在禁扑季节、冬季进行收获上市,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节 其他养殖方式一、潜堤围网养殖 潜堤拦网养参池是在潮间带修筑矮堤,高潮时,堤坝潜在水下,堤上装网。涨潮时海水通过潜堤顶面流入池内,退潮时,一部分海水留在潜堤内。其优点是水活,自然饵料丰富,生产费用较低。但潜堤必须用石块砌筑或用混凝土修筑,能经受大风浪冲击。网的设置要用杆柱固定,网与潜堤连接要严密,避免被海浪冲破。潜堤顶高程,必须对该海区多年的潮位进行测量分析确定,避免小潮池塘不进水。国内最早利用潜堤拦网养殖设施养殖对虾,取得较好的经验。90年代初开始养殖鲍鱼及海水鱼,效果较好,有一定发展前途。近年来山东、辽宁沿海的一些单位利用养殖刺参。 潜堤拦网鱼虾养殖场潜堤一般修建在中潮区。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建场海区的高潮位(低潮位可以不予考虑),为了准确起见,应有连续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潜堤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投资比重大,是重要的建筑物,一旦被海浪冲破,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设计时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安全,并留有余地。 潜堤要求落潮时不能渗漏,涨潮时能经波浪的冲击和急流的冲刷。潜堤拦网养殖池,涨落潮时池内外的海水通过堤顶交换。在堤顶设拦网,一方面防止养殖的刺参、鱼虾在水体交换时逃跑,另一方面防止海洋中敌害鱼类进入养殖池。拦网网衣结扎在木质的桩柱上,下端用方木条压在潜堤顶预留的槽内。 潜堤拦网养殖池,虽然不依靠水闸纳潮和排水,但仍然需要设置闸门以便于收获和清池用。 潜堤拦网养殖池每月能保证28天以上的一天两次自然换水,池内的水质情况比一般养殖池塘好得多。因此,围网池塘养殖在参礁设置、放苗密度和养殖效率比一般池塘高。二、围网养殖 刺参的围网养殖是在合适水深的浅海围网,在围网内开展刺参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一)养殖水域的选择根据刺参的生态习性和围网养殖的要求,选择养殖水域时,掌握以下原则:避风条件较好的内湾、无污染物和大量淡水注入;海域水深要求3-6米,底质是岩礁或泥沙质,最好是以往有刺参生长;水流稳缓,水质清新,底栖藻类生长茂盛。(二)围网结构 刺参围网养殖是用网片围拢一定范围的海域,投入参苗养成,其中,围网的作用是防止刺参外逃,阻挡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1 网衣 拦网围网分内外两层,网衣均采用聚乙烯线,以经编无结节网衣为宜,阻力较小,拦网网线直径多采用1毫米。拦网上端装配上纲,下端装配下纲,上、下纲均采用直径7毫米的聚乙烯绳。外围网承受水流阻力和冲击力,是主网片。用18-21股网线结成。内围网设在外围网内壁下部,高度2m左右,长度与外围网相同,其作用是防止刺参外逃,用机织无结片网衣,目大0.6-0.8cm。2围网装配网片纵向使用。外围网在水中呈直立状,上缘到水表面,下缘在海底用沙袋压住。围网有3根水平方向的钢索,起固定网片的作用。浮子纲上配浮力,并用一根120股绳穿入网片上沿的网目中,外加一根180股绳,并扎在网片上。中纲在网高的中部,用一根120股绳沿水平方向穿入网目,扎在网片上。下纲用一根120股绳穿入围网下沿的网目中,扎在网片上。围网的底部用装砂的长条编织袋压牢,必须保持不脱离海底。在岩礁质的海底处,为防止礁石磨破网衣,应预先用装砂的编织袋把海底铺平,再将网下沿压住。(三)养殖区的海底改造刺参主要生活在海底,靠楯手扒食海底的有机物腐殖质沉积物和藻类,并需要栖息和掩蔽场所。底质的优劣,关系到刺参的成活率和防外逃效果以及生长速度。因此,刺参围网养殖区必须进行人工造底。对于岩礁底质,应将原有的活动石块调整均匀,活动石块少的,应适当投石补充,或采用定向爆破增加活动石块。对于泥沙底质,要在池内人工投石,如果石块来源方便,可在海底均匀铺设一层,厚度不低于20cm,如石源不便,则可在海底铺成条状或堆状,也可投入瓦片等附着基。人工造底的作用是拦截海底的沉积物,繁殖底栖硅藻类,为刺参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网内的生活环境好,刺参的逃逸机会少,人工造底、造礁是刺参围网养殖的关键。刺参围网养殖的管理 根据刺参围网养殖的特点,要求用体长8cm以上的参苗,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防逃效果。投苗时间一般在4月份。可将苗放在网袋内,在袋中装人小石块,打开袋口,将袋沉入海底,让参苗自行爬出网袋。刺参围网养殖日常管理主要是看护、检查和维修围网,主要做到经常检查围网,使之保持良好的状态,发现断纲、移位、离底、浮纲局部下垂、网片破裂等现象,要及时修整。经常清除围网上的附着物,在整个养殖期内一般更换1-2次围网网片。对于借海岸设围网的养殖区,大风浪后要巡视岸边,将冲上岸的刺参送回养殖区。在检查中发现养殖区内有敌害生物,要及时设法清除,特别是要用捕蟹笼捕捉蟹类。我国黄渤海沿岸海域刺参分别很广,由于往年繁殖保护不利,采捕过度,造成资源衰竭,近几年各地在潮间带发展养参,但是对于筏式养殖和潮间带之间的浅海水域利用较差,许多同类海域被闲置,利用刺参围网养殖,开发潜力极大。围网养殖技术与其它养殖方式相比,最突出的是回捕率高,同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管理方便、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二、陆地养殖近年来,在山东、辽宁沿海,利用鲍鱼、鱼类工厂化养殖池开展刺参与鲍的混养或单养、刺参与海胆的混养等生产方式,开展刺参与鲍或海胆的混养,可使刺参有效利用鲍、海胆的残饵及粪便,通过合理控制密度,可收到良好的养殖效果。三、海区筏式笼养日本利用沉下式网笼开展刺参的养殖,可在网笼内投饵或不投喂,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我国北方沿海渔民有利用养殖扇贝的网笼开展刺参中间育成或养殖的先例,该方法在某些浮泥及沉积物较多的海区可收到良好效果。第三节 刺参人工放流增殖一、放流场的条件 刺参放流增殖时,首先应对放流场的环境及底质进行调查,选定适宜的放流场所。放流场选择的好坏对放流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是放流成败的关键之一。(1)海况条件 海况条件的选择原则要依据利参及其种苗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特点。一股应选择在避风的湾口及内湾。水质要清净,潮流要通畅,流速要缓慢,最好要有涡流的场所。此外,盐度要适宜,无淡水大量流人,水深为315米,一般应在10来以内的海区。如放流时种苗规格小则应投放在近岸处或有大叶藻丛生的场所。(2)底质条件 刺参成体多生活在岩礁、石块或沙泥质的海底,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