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463109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1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汪聚应 二 一一年十月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内容提纲 国培项目 一 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篇 中国古典诗歌的再认识1 情趣与意象是诗的境界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 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与普遍化 它可以在无数心灵继续复现 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 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 在微尘中显大千 在有限中寓无限 君家住何处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相问 或恐是同乡 崔颢 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 鹿柴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 游子吟 这三首诗 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 一片断 本是一刹那 但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 它便成为终古 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 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德生命 是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本是一片断 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 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 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 2 诗的境界必须是用 直觉 见出来的 凡所见皆成境界 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诗的直觉史对于个别事物的知 而知觉则是对于诸事物关系的知 这就是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 诗的境界是 直觉的知 的内容而不是 名理的的知 3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要产生诗的境界 除诗的见必须为直觉外 所见的意象必须恰能表现一种情趣 这样的见 都含有创造性 移情在意象与情趣契合中有重要作用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靠的就是移情 从移情作用可以看出 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相互影响 荷花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云破越来花弄影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清 诗的境界都是情景的契合 宇宙中的事物常在变动生发中 无绝对相同的情趣 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 情景相生 所以诗的境界是有创造来的 而且生生不息 往往相同的景象 由于在实际创作中因为作者所关注的情趣不同 各是一种境界 这也就是诗人与常人的区别 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李白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杜甫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姜夔 中国古诗大半是情趣富于意象 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看 诗艺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 中间是征服的完成 后来是意象的蔚起 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 自引起一种情趣 大约汉魏以前为第一步 即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文 这时在自然界所取之意向仅如人物故事画以山水为背景 只是一种陪衬 汉魏时代为第二步 即情景吻合 情文并茂 古诗十九首 苏李赠答及曹氏父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与情趣达到混化无迹之妙 到陶渊明 情景的吻合登峰造极 六朝是第三步 即景生情或因文生情 从大谢滋情山水起 自然景物的描绘从陪衬地位抬升到主体地位 而赋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赋偏重铺陈景物 把诗人的注意逐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 从赋的兴起 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 中国诗才逐渐有情趣富于意象的 国风 转移到六朝人意象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 4 诗的几种境界的分别 1 境界的隔与不隔 王国维 人间词话 里提出隔与不隔的分别 他说 陶谢之诗不隔 延年则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 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 空梁落燕泥 等二句 妙处唯在不隔 此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 如欧阳修 少年游 咏春草 上半阙云 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二月三月 千里万里 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 便是不隔 至云 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 则隔矣 隔与不隔的分别实际上是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层面见出 情趣与意象洽合熨帖 使人见到意象 就感到情趣 便是不隔 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 情趣浅薄或粗疏 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 便是隔 隔与不隔 涉及显与隐 这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因为多数人创作或鉴赏诗歌 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最为丰富 故要求诗须明显者占多数 现则轮廓分明 隐则含蓄深永 一八八说来 写景诗宜于显 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 但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即如梅圣俞所言 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写景不宜隐 隐易流于晦 写情不宜显 显易流于浅 2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 人间词话 里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别 他说 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 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 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 一壮美也 二 古代诗歌鉴赏之方法篇 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主要要掌握以下几方面 综合掌握主旨及手法 知晓寓意 阅读视野与诗词鉴赏 懂得好处 反复吟诵 产生美感 一 阅读视野与诗歌鉴赏 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 hansRobertjauss 在 关于接受美学 中提出 阅读的视野 姚斯将阅读的视野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美感的 直觉的阅读 第二层次是反思的 诠释的阅读 第三层次是历史性的阅读 唐代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为判官掌书记时所写 北楼 诗 春物岂相干 人生只强欢 花犹曾敛夕 酒竟不知寒 异域东风湿 中华上象宽 此楼堪水望 轻命倚危栏 杨万里 过扬子江 只有清霜冻太空 更无半点狄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 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 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 要试煎茶第一功 二 诗歌吟诵与诗歌美感的生发 中国古典诗词是以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感的主要特征 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1 吟诵的起源 吟诵起源很早 大约周朝就开始了 周礼 春官 宗伯 记载 大司乐 以乐语教国子 兴 道 讽 诵 言 语 这里的乐语 就是可以配合音乐来歌唱的语言 也就是诗 因为我国古老的 诗经 三百篇本来是可以吟诵的 古代小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学诗 这种教育办法现在也在提倡 有些地方尝试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 古诗游唱 古人教小孩学诗 主要有 兴 道 讽 诵 言 语 郑玄在 周礼 注中解释说 兴者 以善物喻善事 道读曰导 导者 言古以剀今也 倍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 发端曰言 答述曰语 这里兴读平声 是动词 它是古人诗歌教学的第一个项目 强调的是是个本质中那种感发兴起的作用 而不是和 比 赋 得区别 比兴的兴是名词 读去声 由心及物是比 由心及物是兴 即心即物是赋 诗可以兴 是说读诗时能够引起你产生一种兴发感动 古人诗教就是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兴发感动的能力 刘勰 文心雕龙 明诗 人凛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 辛弃疾 鹧鹄天 博山寺作 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鸟山花好弟兄 关于道 郑玄说 道读曰导 导者 言古以剀今也 即由老师引导学生 告诉吧学生怎样去读一首诗 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体会诗中的兴发感动 剀有规劝或讽喻的意思 言古以剀今 即读古诗要能结合现代的事情 能够使古人的诗意为今人所用 能够对时代的政治教化有一种 美刺 作用 所以 这个道 是让学生知道读古诗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 你的兴发感动要有一个对你当前现实的指向 对于讽和诵 郑玄注解说 倍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 这里的 倍 是假借 即背书的 背 是说学习诗歌要会背诗 而诵诗就要有一个声调 有一个节拍 即 以声之 中国传统的吟诵不是现代的朗诵 言 和 语 也是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科目 就是学习用诗句来问答 这里言和语之间有一个区别 郑玄解释说 发端曰言 答述曰语 就是说 两人谈话的时候 第一个说话的人所说的话叫 言 回答他的那个人答述的话叫 语 如果你既具备了良好的感发和联想的能力 又学会了诗歌的背诵和吟唱 那么你在与人交往和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诗歌跟人家对话了 古人朋友之间除了用诗赠答外 在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使者有时也用诗歌来赠答 2 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诗歌的节奏其实 诵 者 就是 美读 是要读出一个韵律和节奏来 但不配合乐器与乐师怎样形成韵律与节奏呢 这就涉及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了 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 即每个字都是单一的形体 单一的声音 所以 必须组合起来 才能形成声调的变化和顿挫的节奏 以 诗经 为代表的四言诗 其节奏大都是 二 二 节奏的四言诗 关关 雎鸠 在河 之洲 窈窕 淑女 君子 好逑 五言诗的节奏变化就比四言诗多 如 二 二 一节奏 客路 青山 外 行舟 绿水 前 或二 三节奏 二 三节奏是适合吟诵的 客路 青山外 行舟 绿水前 七言诗一般是 四 三 节奏 细分可为二 二 二 一 两个黄鹂 鸣翠柳 一行白鹭 上青天 3 汉语的四声与平仄对于汉语四声的认识 始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 这既是诗人对我们自己语言的反省 也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结果 人们发现 一句诗如果平仄相间就好听 如果都是平声或仄声就不好听 所以 从齐梁开始 诗歌逐渐走向格律化 到唐代就形成了近体诗 近体诗的格律除了在句数 字数和对仗等方面的规定外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平仄了 与诗歌的吟诵有关系 五言律诗的句子平仄格式只有四个类型 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七言律诗的句子平仄格式也只有四个类型 A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 客路 青山 外 行舟 绿水 前 仄仄 平平 仄 平平 仄仄 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因为五言诗和七言诗除了结尾的韵字外 节拍的停顿分别在第二 第四和第六字 所以 人们常说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另外 不管是律诗还是古诗都要押韵 在诗词曲中 诗的押韵要求最严 一定要押同一韵部的字 不可以出韵 也不可以四声通押 曲是可以四声通押的 词则只可以上 去声通押 诗是吟诵的 韵字及其声调很重要 所以四声不能混用 4 吟诵的作用曾国藩在给他儿子的家书中说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 杜甫 解闷十二首 新诗改罢自长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