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 附答案.doc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7252837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 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 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 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 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姓名:_考号: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所蕴涵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结构状况 D.基础教育水平3、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协同互助,已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属于( )。 A.掌握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索学习 D.发现学习4、通常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 A.研究学生 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 D.指导学法 5、20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是( )。A 斯金纳 B 罗杰斯 C 布鲁纳 D 布卢姆6、下面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A.新生入学时的摸底测验B.随堂小测验C.高考D.期末考试7、20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罗杰斯C、布鲁纳D、布卢姆8、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老师呈现了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目的是为了( )。A、激发学习兴趣B、引起有意注意C、丰富学生想象D、突出概念本质。9、目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教学B.分组教学C.复式教学D.个别教学10、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 自主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补充性原则、适应性原则。A、多角度原则B、多方位原则C、多元化原则D、单一性原则11、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 )。A.主观性B.感染性C.客观性D.两极性12、“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15、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 )。A.波浪线 B.斜线 C.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16、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旨在体现教育理念,实现与人功能。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17、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的是( )。A、加涅B、罗森塔尔C、戴尔D、波斯纳18、小芳常常因为不守纪律而受到批评,但她不以为然,还说只要学习好,守不守纪律无所谓。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A 说服教育 B 情感陶冶 C 榜样示范 D 实践锻炼19、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A.量化指标B.常模参照C.学业测验D.教学目标20、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依据( )。A、教学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模式D、考试成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简述发散想维的基本特征。3、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在记者对吉林省安图县4所初中和4所小学进行调查盼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有的学生连清扫校园也不愿意参加,甚至连日常的值日也会让别人代劳,有高达20%的学生让别人给自己洗衣服,家长不在时自己就吃不上饭。在长岭县调查显示,有的小学生花钱雇同学写作业;有的花钱拉选票争当少先队中队委员;有的花钱更改考试分数。调查发现,一些学生追求高消费,花钱大手大脚,浪费惊人。一些小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高达几百元,过生日也要到饭店去大办酒席。江源县在14所中小学调查了解到,中学生中仅有19.5%的人崇拜劳动模范,而崇拜明星的却高达34.7%。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调查采访时不少人士认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2、教学一:徐老师课前自己采集了三个典型的土壤样本(壤土、黏土、沙质土)装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适当的水分。上课时,为了不让泥土弄脏课桌,徐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旧报纸,然后把土壤分给各小组,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学生们通过“看”“摸”“闻”,认识了三种土壤不同的颜色、质感、气味,观察结束后教师及时地组织了反馈。然后学生们又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实验。实验一: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看一看、闻一闻加热后的黑土,学生都说土壤变白了.还可以闻到一股臭味。教师指出:这说明土里有腐烂物。完成实验二时,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教师发现,土在水中搅拌后,浑浊物一下子很难沉降下来。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请学生将烧杯暂时置于一旁,等第三个实验完成之后.再请学生观察沉降现象。二是由于沉降现象并不像书中讲的那样明显,各小组陈述的结果大多与教师的意图有出入,教师为此很着急,不得不细加提示,终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结论。最后,教师留出五分钟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练习。教学二:刘老师进行土壤的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课内分析土壤两部分构成。第一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上学生自备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锄头,铁铲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师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镜以及准备记录用的本子,来到学校附近一块暂时闲置的耕地上。这一次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农田土壤的颜色、气味、手感,初步认识土壤之中会有哪些东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进行现场观察非常合适。刘老师指导每一小组自己选择一块两张试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杂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层观察。对现象和问题要认真记录。内容为:(1)比较干土与湿土在颜色、手感、气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发现些什么?(3)观察活动中产生哪些问题?明确了活动目的后请各小组自由行动。随后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惊异的叫声,“蚯蚓!蚯蚓!”“怎么会有瓶子呀?”“牛奶包装袋!”。各小组相继发现了土壤之中还有小石头、瓦片、碎树叶、草根、小虫、棉线等;学生还发现,虽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湿;有的小组挖得深,发现黑土下面是黄土,黄土很纯。他们都认真地把小组的发现和心中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学生能在田地里学习,获得了一种与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兴奋又充实;身临其境,真正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活动结束前,老师引导学生取一些自己认为不同的土样装进塑料袋带回去用于下一节课的研究。问题:对以上土壤的两种教学方案,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回答问题: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1)描写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2)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3)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C2、D3、B4、A5、C6、B7、答案C解析120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故正确答案为C。8、答案D解析变式是指本质不变,外在表现形式变化。老师在讲直角三角形的时候,也会展示很多直角三角形的变式,是为了突出概念本质。故正确答案为D。9、A10、C11、D12、C13、B14、【解析】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15、D16、B17、D18、A19、D20、B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答案如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培养:(1)按计划学习的习惯。(2)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3)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4)自学的习惯。(5)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6)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7)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2、答案如下: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独特性)等特点。(1)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里的多少。(2) 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3) 独创性(独特性)。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例如,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把“石头”作为称象的工具就显得十分独特。3、答案如下:(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6)利用谜语、儿歌创设情境。(7)借助问题创设情境。(8)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这些涉世不深、免疫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养成。二是学校、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或不足,让我们失去了塑造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目前,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情况依然严重,很多家长对子女溺爱有加,教育不足。(2)阐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就学校而言,应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同时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的方法;在家庭教育方面,要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克服溺爱、粗暴等错误做法,改掉不良习惯,在教育子女中起到示范的作用。与此相配合,社会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课余的活动场所,开展积极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2、答案如下:(1)两个教学过程显示了问题对于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学一”虽然采集了土壤样本,提供了学生研究的实物,而且似乎比学生自己采集的土壤更具有典型性,但是它缺少的恰恰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东西-一学生的需要。学生只有极少的一些泥土,同时对土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学生并不知道。学生进行的是无问题学习。因此,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或是随教材而动,活动的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教学中虽然学生也在动手,也在观察,但研究味太淡,能动性很弱,学习活动变得机械而无生气了。“教学二”则非常关注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教师非常清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师给了学生产生问题的时空条件-对真实的土壤世界的亲密接触。真切的感知产生真实的问题,形成真的探究动机。更值得注意的是刘老师没有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把学生的问题置于一旁,请学生研究教材中或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黑板上的许多问题,老师与学生一起整理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确定了可以在课堂上研究的、对于进一步认识土壤又有价值的问题,实现了学生的研究活动与其问题和需要基本一致,使研究活动进入学生的真实世界。(2)科学课不只是在教室、实验室里,教室外有广阔的科学探究天地。两节课都有土壤实物样本,但“教学一”学生眼里的样本只是样本而已;而“教学二”中学生透过样本,可以看到真实的土壤世界。室外考察中,学生在掘、看、摸、闻中,对不同的土壤进行比较,全身心地感受土壤的生命信息,使得原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于是一个个意外的发现被记录下来,一个个不解的疑问产生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展开。(3)情感体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必要因素,应当融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二”与传统常识教学的不同之处是,整个研究活动需要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获得有关土壤的一些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并不是教学的全部。让学生亲身投入土壤的研究活动,让他们亲近科学、体验科学、体验一份独特的感受,这更有意义。而“教学一”显然缺少这种体验。学习活动中,学生缺少真实感受,缺少了解土壤、研究土壤的欲望,感情投入极少,几乎是一系列纯认知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大打折扣的。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本诗选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读时琅琅上口,诗句真切而清晰的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已然彰显,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顽强再生更体现作者对待生命自强不息的态度。2.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离、岁、枯”等6个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集体讨论的方式中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体会诗人观察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顽强向上的意志。3.1.看图片,对比茂盛与枯萎,感受“枯”2.以学生为主,通过观察田字格的“枯”字,分析“枯”的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3.呈现“枯”字诀:体型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4.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边板书田字格,边讲解,学生跟随在田字格中练习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运用投影仪进行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