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的肾损害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6988314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5.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湿性疾病的肾损害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风湿性疾病的肾损害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风湿性疾病的肾损害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湿性疾病的肾损害 大庆油田总医院肾内科姜国红 肾脏血供丰富 每分钟约有1000 1200ml血液流经肾脏 肾脏亦是最容易遭受免疫损伤的内脏器管之一 因此许多风湿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肾脏 临床引起水肿 高血压 蛋白尿 血尿直至肾功能衰竭 是导致这类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肾脏损伤的可能原因 血管炎循环及原位免疫复合物药物 蛋白尿形成机制 一 肾小球滤过膜机械屏障破坏 生理状态下 肾小球机械屏障保证分子直径 1 8nm 自由滤过分子直径1 8 4 2nm 选择性滤过分子直径 4 2nm 不能滤过 蛋白尿形成机制 二 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破坏 1 足突表面糖蛋白 负电荷 2 肾小球基底膜 负电荷 3 内皮细胞窗孔表面糖蛋白 负电荷 生理状况下 直径3 6nm的白蛋白分子因带负电荷不能滤过 当滤过膜电荷屏障破坏时则可自由通过 一 狼疮性肾炎 LN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征 不同年龄段狼疮肾脏受累的发病率 LN的临床表现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 1974年分型 1982年WHO肾脏病理学分类标准 2003年ISN RPS分类标准 LN病理分型 WHO 1974 型正常肾小球 LM EM IF 型单纯系膜病变a光镜系膜正常 EM IF可见系膜区致密物沉积b系膜细胞增殖 EM IF可见系膜区致密物沉积 型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0 型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0 型膜性肾小球肾炎 LN病理分型 WHO 1982 型正常肾小球a正常b光镜正常 EM IF见免疫复合物沉积 型单纯系膜改变 系膜病变 a系膜增宽和 或少量细胞增生 b中度细胞增殖 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轻 中度系膜病变 a活动性坏死性病变b活动性及硬化性病变c硬化性病变 型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严重的系膜 内皮 系膜毛细血管增殖和 或扩张 内皮下沉积 不规则的系膜区沉积及大量内皮下沉积 a无系膜病变b活动性坏死c活动性和坏死性病变d硬化病变 型弥漫膜性肾炎a单纯膜性肾炎b伴有 型病变 a或b c伴有 型病变 a c d伴有 型病变 a d 型进展性硬化性肾炎 LN病理分型 WHO 1982 LN病理分型 ISN RPS 2003 型轻微病变LN光镜正常 IF见系膜免疫复合物沉积 型系膜增殖性LN光镜下可见单纯系膜细胞增生和 或基质增宽伴系膜免疫复合物沉积 IF EM可见内皮下 上皮下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 光镜下不可见 型局灶性LN局灶 50 肾小球 活动性或非活动性 节段性或全球性 毛细血管内或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炎 局灶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 伴或不伴系膜改变 A 活动性病变 局灶增生性肾炎 A C 活动性及慢性病变 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炎 C 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肾小球疤痕形成 局灶硬化性肾炎 型弥漫性LN弥漫 50 肾小球 活动性或非活动性 节段性或全球性 毛细血管内或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炎 弥漫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 伴或不伴系膜改变 可分为弥漫节段性 S 50 肾小球 受累小球呈节段性病变 和弥漫全球性 G 50 肾小球 受累小球呈全球性病变 节段性指肾小球病变不超过毛细血管袢50 本型还包括弥漫白金耳样结构而无细胞增殖及基质增生 S A 活动性病变 弥漫节段增生性肾炎 G A 活动性病变 弥漫全球增生性肾炎 S A C 活动性及慢性病变 弥漫节段增生硬化性肾炎 G A C 活动性及慢性病变 弥漫全球增生硬化性肾炎 S C 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肾小球疤痕形成 弥漫节段硬化性肾炎 G C 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肾小球疤痕形成 弥漫全球硬化性肾炎 型膜性LNLM IF EM可见节段性或全球性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 伴或不伴系膜改变 型合并 或 型应同时诊断 型可表现为进展性硬化 型进展性硬化性LN 90 肾小球全球硬化无残余功能 LN病理分型 ISN RPS 2003 活动性及慢性肾小球病变 活动性病变 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 伴或不伴白细胞浸润核碎裂纤维素样坏死毛细血管基底膜破裂新月体 细胞性 细胞纤维性 光镜可见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 白金耳 纤维素样血栓慢性病变 肾小球硬化 节段性 全球性 球囊粘连纤维新月体 LN 型 PAS LN A 型 PASM LN A 型 PASM LN G A 型 PASM LN S A 型 PAS LN G A C 型 PAS LN G A C 型 PAS LN G A 型 PASM LN 型 PASM 型LN 膜性PASM 400 LN A C 型 PASM LN 型 PASM SLE血栓性微血管病 PASM LN的免疫荧光表现 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呈 满堂亮 现象 细胞性纤维细胞性纤维性 三种类型的新月体 LN的组织学特点 人口统计学黑种人男性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无法达到或明显延迟达到 如 大于3个月 肾病缓解状态狼疮性肾炎多次复发感染肾功能不全贫血 如 HCT 26 肾脏病理学膜性和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混合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性或弥漫性 伴有纤维蛋白样坏死和 或新月体形成高活动性指数中 高度慢性指标 尤其是管状萎缩和 或间质纤维化 合并有活动性组织学特点 预后不良的狼疮性肾炎的特点 SLE ESRD发病率的变化情况 系统性红斑狼疮终末期肾病发病率的变化情况 续 LN 微血栓形成LN 苏木素小体形成Masson 400HE 400 ESRD后SLE的活动情况 综合上表 症状发生率 关节炎89 5 11 4 降至24 8 22 4 皮疹72 5 20 9 降至21 3 19 5 浆膜炎52 5 13 4 降至26 0 7 1 注 SLEDAI SLE疾病活动指数 ESRD后SLE的活动情况 续 ESRD后SLE的活动度下降的原因 大部分临床研究表明 随着氮质血症的出现 ds DNA抗体水平下降 补体水平上升 SLE的肾外表现显著减少 疾病进入静止期可能原因尿毒症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活血液透析时 免疫复合物被清除疾病的自然进程 SLE进展至ESRD后Th1 Th2的变化情况 SLE是体液Th2介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Th细胞分化时偏向Th2 ESRD后Th1 Th2的比例恢复正常 这或许是临床表现减轻的原因之一 SLE ESRD的透析治疗 End stagerenaldiseaseinlupus 需要透析是否意味肾功能不可逆转 除了急性肾衰竭以外 10 28 的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而需要透析的LN患者的肾功能可以恢复 而不再需要透析这种情况主要发生于进展迅速的LN及肾活检示增高的活动指数 但是对于长期存在肾脏病以及活检示慢性指数增高的患者即使积极治疗 也鲜见肾功能部分恢复 SLE患者透析后是否需要继续免疫抑制剂治疗 临床研究显示 开始透析后SLE活动度的下降 继续使用小剂量的强的松或其它免疫抑制剂 会增加死亡率而没有临床益处 与未用免疫抑制剂的对照组相比 接受长期激素治疗的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差 血浆白蛋白低 低体重指数 CRP升高等 大多数SLE患者是适合进行肾移植的 对于这些患者只要可能 完全停止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都是合理的 以预防移植后继续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死亡 何时开始透析 狼疮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指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尿毒症患者相似如果氮质血症不断进展 对于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没有反应 肾活检显示肾小球硬化和慢性指数增高 这时需要逐渐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准备开始透析 通常 SLE患者要等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有合适的肾脏供体 这段时间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透析对SLE疾病活动的影响 Nossent等观察了HD n 320 和CAPD n 23 透析前后SLE活动分数 透析后49 下降 42 不变 9 上升 两种透析方式间无差异 透析对SLE疾病活动的影响 续 一项研究对59名SLE患者随访 从透析开始平均随访6 5年结果 45 的患者在开始透析时处于非活动期 透析开始时 有35 6 处于临床活动期 透析后第一年增至55 4 然后逐渐回落 第五年6 5 第十年为0在透析过程中 血清学活动指标 ANA anti dsDNA CH50 C3中有2项或更多异常 下降 第一年78 6 第五年29 0 第十年22 2 需要激素治疗的患者的比例也同样下降 第一年67 9 第五年12 9 第十年5 6 SLE ESRD患者HD的存活情况 SLE ESRD患者HD的存活情况 续 没有对照组的研究中 总体存活率78 7 11 5 有对照组的研究中 存活率65 0 5 5 对照组75 1 17 9 综合所有数据 SLE ESRD患者的平均透析存活率为73 4 12 1 感染是许多SLE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结论 SLE ESRD透析患者的总体存活率与非糖尿病ESRD透析患者类似 尽管少数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保持着疾病活动 临床状况较差 大部分SLE患者对HD耐受性好对于aPL阳性的患者推荐给予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以减少形成血管通路血栓的危险性EPO的剂量要足 通常SLE患者比非 SLE需要更高的剂量 才能理想的纠正贫血 腹膜透析 资料较少 有报道腹膜透析者的预后差于非狼疮者 腹膜炎发生率升高接受过积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在开始腹透时使用激素者 比非 SLE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 存活率降低SLE可以导致免疫介导的浆膜炎 为硬化包裹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腹膜透析适应于SLE不活动 不需要激素治疗的患者 SLE ESRD患者的肾脏移植 End stagerenaldiseaseinlupus 何时开始移植 大部分SLE ESRD患者适合进行肾移植 在有激素相关副反应者推荐在移植前经历6 12月的洗脱期 以预防移植后发生免疫抑制剂相关的死亡ESRD快速进展者 在移植前要等待至少3个月 以评价肾功能是否可以恢复其它患者应尽快进行移植 在大多数移植中心 血清学指标的静止是移植的重要 不是绝对的 标准保守的观点认为要在狼疮活动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移植 但也有研究发现 在活动和非活动期进行肾移植的预后间没有差异 移植后患者的存活情况 1975年 美国肾脏移植登记机构报道 肾移植在SLE和其它ESRD患者间有着类似的成功率 在2年的随访期内 56例SLE肾移植中移植物存活率为55 与同中心同时期的其它移植患者相当 但是在这一相对较短的随访期内 有1 3的SLE患者死亡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出现以及对该病自然病程的深入理解 近年来这一情况已得到改善 移植肾和患者的存活率 移植肾和患者的存活率 续 Sumrani等发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在SLE DM ADPKD及其它原因间没有差异Krishnan等使用Cox回归分析 发现138例SLE和125例非SLE患者肾移植后 1年移植肾存活率间没有差异Verdejo等的前瞻性研究显示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以及急性排斥事件 使用硫唑嘌呤代替MMF作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与移植肾存活率低相关狼疮患者的活体供肾的预后稍好于尸体供肾 在服用包括CsA的药物时 与对照组预后类似 但是仅服用AZA组预后较差 肾移植后SLE患者死亡的原因 移植前后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使感染危险度增加许多SLE患者有高血压 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 高同型胱氨酸血症 因此移植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 这是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接受长期激素治疗者 会发生骨质疏松 糖尿病等 移植前免疫抑制长期给药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度增加 移植后继续应用免疫抑制剂 更增加了这种危险感染 SLE再发 急性和慢性排斥 血栓形成是移植肾早期失功的主要原因 移植后SLE的再发 移植后SLE的再发 续 通常认为LN的再发率很低 2 4 极少导致移植肾失功 也有报道再发率高达30 免疫抑制剂并不能预防LN的再发再发的LN的病理类型通常不严重在2项大型研究中 由于再发导致的移植肾衰竭的比例分别是0 和4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引起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是淀粉样变性 药物相关性肾损害和肾小球肾炎 近来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死亡鉴定和尸检研究证实 3 20 的患者主要死因是肾功能衰竭 二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脏受累 类风湿性关节炎性肾脏受累的死亡率 研究者国别病例数淀粉样变 肾衰 Cobb等人美国1303 110Rasker和Cosh英国43711 6Prior等人英国1991 53 0Laasko等人芬兰3568 711 8 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脏受累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常见临床表现 淀粉样变蛋白尿 肾脏损害 急慢性肾衰肾小球肾炎增生性血尿和 或蛋白尿 肾脏损害系膜增生性血尿和 或蛋白尿膜性血尿和 或蛋白尿肾血管炎可有肾外表现 血尿和 或蛋白尿 肾脏损害 急性肾衰小管间质性肾炎蛋白尿和 或血尿 肾脏损害 急 慢性肾衰药物性金制剂蛋白尿 肾脏损害青霉胺蛋白尿 肾脏损害 急性肾衰和肺出血NSAIDs蛋白尿 肾脏损害 急 慢性肾衰 一 肾脏病理特点光镜下ANCA相关的血管炎是以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为其特征 其血管损害的部位 程度是多变的 韦格纳肉芽肿表现为全身性多动脉炎及肾脏的局部病变 EUVAS组对231例意大利人中的117例肾活检免疫病理回顾分析证实了ANCA相关的血管炎的存在 但这些病例中肾脏损害的形态及性质无特征性意义 三 小血管炎的肾脏累及 EUVAS组研究的117例ANCA相关的肾性血管炎的主要病理特征 注 WG 韦格纳肉芽肿 MPA 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 RLV 肾性血管炎 ANCA相关的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应准确而快速作出诊断 以便采取适当的免疫抑制治疗 对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病理改变的诊断必须考虑 血管炎的类型血管外炎性反应受累器官分布及炎性反应临床实验室检查异常 如哮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 诊断 患者大多表现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很少表现为轻型急性肾炎 隐匿性肾炎和慢性肾炎 因此血尿 蛋白尿 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在未治疗的寡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中是较常见的 肾活检可见肾小球的纤维化坏死和新月体形成 少数最初表现为局灶节段性坏死 无新月体形成或慢性硬化性疾病 无活动性坏死 三 治疗 寡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通常为免疫介导的急进性肾炎 需免疫抑制剂治疗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Serra Cameron等发现通常接受治疗的患者 其5年的存活率仅有38 而经适当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后 5年肾存活率提高到60 80 尽管免疫抑制剂对严重的寡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治疗疗效明显 但仍有1 3的病人尤其老年人死于治疗后并发症 强的松和环磷酰胺治疗分为初期诱导缓解 维持和再发治疗 轻型病人单服强的松 而对活动性 主要器官损害者强的松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 这种联合治疗方案有很高的缓解率及存活率 能使肾功能较好恢复 氨甲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对稳定性或局限性病变有治疗作用 但对于并有重要器官损害的诱导缓解或维持是不够的 最初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最佳剂量因人而异 韦格纳肉芽肿的早期治疗方案是用环磷酰胺至少半年 长期治疗应避免并发症 对药物敏感者环磷酰胺至少用6个月 血浆置换血浆置换对寡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的疗效不清 各家报道不一 Puseg等人报道对于已经依赖透析的患者 开始应用血浆置换治疗时是有效的 Glanviti等人对控制不好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认为血浆置换是有效的 尽管血浆置换的疗效不肯定 但对于危及生命的肺出血是有用的 静脉注射 球蛋白少量寡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患者静脉注射 球蛋白后可能有利于病情稳定 霉酚酸酯 环孢素A及TNF受体拮抗剂 抗白细胞抗体等对使用类固醇或环磷酰胺治疗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这些疗法的疗效不肯定 四 弥漫性硬皮病的肾脏累及 弥漫性硬皮病患者突然出现发作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被称作硬皮病肾危象 sclerodermarenalcrisis SRC 常与其他严重并发症如高血压脑病 肺水肿和心肌梗死并发 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出现之前 SRC几乎在数月之内导致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出现使SRC的预后有了很大改观 SRC已不是硬皮病的主要致死原因 Steen曾提议SRC应定义为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中出现新的加速进展性高血压和 或 迅速进展的少尿性肾功能衰竭 SRC诊断标准 突然发作的高血压大于60 90mmHg 视网膜病变至少 级 肾功能迅速恶化 血浆肾素活性升高 其他特征还包括出现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和高血压脑病 硬皮病患者肾危象的发病率约为10 在Pittsburgh系列观察中 1405例硬皮病患者中有140人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中绝大多数为弥漫性而非局限性硬皮病 超过75 的患者硬皮病肾危象发生于诊断之后的4年内 在长期患病的患者中罕有肾危象的报道 APS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类型的肾损害 但至今aPL致肾损伤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APS相关性肾病的自然病程亦知之甚少 aPL致肾损伤在原发性与继发性APS中无明显差别 APL致肾损伤的临床表现类型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 累及的血管大小及自然条件 血栓形成过程是急性还是慢性 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入球小动脉的急性血栓形成常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五 抗磷脂抗体 APL 肾脏损害 APS患者肾动脉狭窄的患病率较高 且这类患者往往没有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存在 因此推测APS为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病因 血管造影可见单侧或双侧肾动脉高度狭窄 少数患者可同时伴有其它组织器官的动脉血栓形成 伴肾动脉狭窄的APS患者 高血压常为重度或恶性 部分病例可发生ARF 一 肾动脉病变 二 肾梗塞 APS肾梗塞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肾动脉主干或分枝的原位血栓形成 原肾动脉狭窄处血栓脱落 病变心瓣膜栓子脱落 肾梗塞大多是检查时偶然发现 临床表现可有胁部或腰部疼痛 血尿 高血压 可逆性肾功能减退 腹部CT检查或尸检可见单个或多个楔形梗死灶 静脉肾盂造影 闪烁成像及肾动脉造影发现有低灌注区 肾梗塞的发生率似乎较肾动脉狭窄低 三 肾静脉血栓形成 肾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是单侧 也可是双侧 还可同时伴有其它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有腰痛 血尿 肾脏肿大 诊断依据主要有 B超或CT发现肾脏增大 多谱勒超声显示肾静脉血流量降低 CT或MRI可直接显示肾静脉血栓 长期抗凝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四 血栓性微血管病 TMA TMA是一组织病理学诊断 主要累及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襻 TMA的病理改变无特异性 临床表现亦多种多样 可表现HUS TTP 恶性高血压 硬皮病 肾脏危象 子痫 妊娠相关性肾衰 产后肾衰及HELLP综合症等 所有这些APS相关性疾病的肾脏病理表现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病理和 或临床上的差异主要与血栓形成快慢有关 急性TMA起病突然 常有广泛的肾间质血栓形成 很快发生ARF 而慢性TMA则起病较缓 病变较局限 血管病变轻微 无特异性 在临床上无法与缺血性肾病鉴别 确诊主要靠肾活检 五 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APS肾病综合症患者肾脏病理多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肾小球缺血 但也有少数表现为与缺血无关的肾小球疾病 其中有一例报道病理证实为膜性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给SCID 严重免疫缺陷 小鼠 产生了aPL及与人类相似的膜性肾病 APS可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 甚至可掩盖高血压 在一项对恶性APS的大型研究中显示 50例患者13例有肾上腺受累的证据 包括双肾上腺梗塞 出血性环死等 其中3例有低血压 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2例无症状 在症状出现前确诊 1 6的患者是因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而发现的 六 与风湿性疾病相关间质性肾炎 一 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相关的系统性疾病风湿病相关的TIN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叠综合征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结节病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葡萄膜炎原发性系统性脉管炎 二 临床表现TIN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有27 的患者出现肾衰而肾脏大小正常 实际上更常见的是慢性过程 为证实诊断 需做肾穿刺活检 TIN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发现 常见于药物相关性疾病 常 1g 24h 急性TIN肾小管功能受损的位置与表现 三 肾脏病理急性TIN 有水肿 肾小管损伤和细胞浸润 主要由淋巴细胞 浆细胞 巨嗜细胞 偶有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组成 慢性TIN 可有持续性细胞浸润 肾小管萎缩 以及间质纤维化 慢性TIN合并有纤维化其进展非常迅速 常发生在几周内 炎症也可自发缓解 不产生后果 大片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间质大量炎细胞聚集 四 不同风湿性疾病所引起的TIN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在SLE患者中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常与肾小球损伤相伴发生 虽然TIN更容易出现在 和 级肾脏病理中 以及有更多活动性病变中 但TIN可在任何类型的狼疮性肾炎中见到 也偶有报道TIN与SLE可单独发生 可导致急 慢性肾衰 这些患者往往具有活动性疾病 近80 的患者有肾小管浓缩功能的异常以及尿液酸化或近端小管细胞重吸收功能异常 在约一半患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穿刺组织中可以发现免疫复合物沿着TBM沉积 沉积物与SLE其他部位的沉积物相似 即由IgG IgM C1q C3 C5 9和少见的IgA组成 但是 间质中沉积物的组成远较其他部位复杂多样化 间质毛细血管免疫沉积几乎为SLE所特有 重叠综合征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MCTD 肾脏侵犯见于近25 的患者 肾小球和血管病理变化较突出 膜性肾小球肾炎为最常见的肾小球损害 近20 的患者有间质性疾病的证据 尽管这些常继发于肾小球损害 肾小管免疫沉积物IgG和C3也有报道 血清学研究不能预测与肾脏病相关的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少数病例也有肾小管间质肾炎 常由治疗药物如NSAIDS和青霉胺引起 但是并非所有患RA及TIN的患者均由药物治疗引起 在一些报道中 并未仔细排除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间质改变与肾小球膜增厚的关系也有报道 提示两种损伤均继发于单一的诱因 是否为一种药物或RA自身所致尚不清楚 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最常见的肾脏损害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肾小球肾炎 常伴有间质炎症 在一些病例中 含有IgG IgM和C3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是广泛的 与进展性慢性肾损害有关 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 SS 肾损害有2 26 的病人发展为明显的临床表现 肾脏损伤常较轻 但也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中偶有白细胞和轻度蛋白尿 最常见的细胞学异常为间质性肾炎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主要为T细胞 肾小管萎缩 肾钙质沉着 间质水肿和纤维化程度不一 而肾小球改变罕见 功能性肾小管缺陷如肾小管酸中毒 肾性糖尿病和Fanconis综合征发生于近50 的病例 SS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是浓缩功能的减退 发生于近80 的患者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更为常见 患者常无症状 主要靠发现高氯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来建立诊断 在大约30 的病例中 肾小管功能异常是潜在性的 只能在酸负荷检查中才能发现 生化检查异常导致的症状可能出现于未诊断的SS中 但比较少见 结节病结节病肾功能损害罕见 大约仅占10 22 的病人 但尸检肾脏累及的机会明显增加 达25 肾脏累及常由于肾钙质沉着 肾结石等引起 10 患者有高钙血症和尿钙增多 伴有可逆性肾功能损害 肾钙质沉着发生于1 3高钙血症病人 患者可有轻度的蛋白尿 肾小管损害如浓缩功能下降 以及肾损害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可以正常 通过镓闪烁法发现在一些伴有活动性肉芽肿性肾炎的患者中为阳性 结节病伴有肉芽肿性肾炎好发于老年男性 种族间无差异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可发生于很多全身性疾病 虽然不太常见 但常导致急性或慢性肾损害 诊断需要高度怀疑时确诊需肾穿刺 事实上 它可能与亚临床的肾小管功能异常有关 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皮质类激素常对炎症反应有效 虽然不能阻止随后的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 目前对哪种免疫刺激物引起这种情况 以及促进进展或缓解的因子尚知之甚少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