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850890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政道 WIKIPEDIA 1926年生于上海 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 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年31岁 杨振宁 GettyImages 1922年生于安徽 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 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年35岁 丁肇中 AFPPHOTO 1936年生于美国 祖籍山东日照 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年40岁 4 李远哲 GettyImages 1936年生于台湾 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 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 时年50岁 6 朱棣文 GettyImages 1948年生于美国 美籍华人 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时年49岁 7 崔琦 1939年生于河南 美籍华人 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时年59岁 8 高行健 GettyImages 1940年生于江西 在大陆读完中学和大学 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 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时年60岁 9 钱永健 GettyImages 1952年生于美国 美籍华人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时年56岁 10 高锟 AFPPHOTO 1933年生于上海 美籍华人 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 时年76岁 到目前为止 有10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按获奖时间顺序为 1 李政道 1926年生于上海 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 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年31岁 2 杨振宁 1922年生于安徽 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 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年35岁 3 丁肇中 1936年生于美国 祖籍山东日照 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年40岁 4 李远哲 1936年生于台湾 中国台湾 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 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 时年50岁 5 达赖 1935年生于青海 中国国籍 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时年54岁 6 朱棣文 1948年生于美国 美籍华人 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时年49岁 7 崔琦 1939年生于河南 美籍华人 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时年59岁 8 高行健 1940年生于江西 作家 翻译家 编剧 1987年出走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获奖前的几个月刚刚加入法国籍 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时年60岁 获奖代表作 灵山 原是作家出版社的一部约稿并预付了3000元稿费 9 钱永健 1952年生于美国 美籍华人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时年56岁 10 高锟 1933年生于上海 美籍华人 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 时年76岁 要实现你的目标 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 大胆尝试 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 会读书不会研究 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课前预习整体感知 1 作者怎样解释 格物致知 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 理清课文结构 解释下列词语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 得到知识 端正心思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 笼统的 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 毫无挫折 检查预习 丁肇中 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 推究 致 获得 礼记 大学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 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有想象力 有计划 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 2 提问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 提问 格物致知 出至哪里 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格物致知 出至 四书 大学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齐家 齐家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 格物致知 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丁肇中 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 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简介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1964年回到美国 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 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 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 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2 从全文出发 概括 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 1 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从探察物体 实验 而得到知识 欣赏朗读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 2自然段 3 1 自然段 1 自然段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理清课文结构 3 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 原因是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 勇气和毅力 深入探讨 1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传统儒家 格物 致知 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 传统儒家 格物 以 致知 的途径是 2 这样做的依据是 3 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 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自我检讨 或 哲理的清谈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 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我们有句俗话说 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 古代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天圆地方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 那么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则是通过麦哲伦的这次实践之旅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最初使用的是雕版印刷 就是在一整块木板上刻字后再进行印刷 后来毕升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才发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 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 我们无疑都看到无论是对梨的认识 还是对地球的认识 无论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还是课本的不断翻新 都体现着探究事物的一种方式 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不断的实践 3 讨论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 讨论 大学 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 目的是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5 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 格物 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 王阳明的 格物 实是 格已 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 这是无用的 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6 讨论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 讨论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 研究生长过程 科学的观察 8 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11段 归纳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9 讨论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归纳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 用功 埋头读书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提问 第九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归纳 实践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量 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 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 讨论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丁教授认为 四书 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归纳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 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归纳 第一 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 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 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结 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吧 就是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 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 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大家不陌生吧 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 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吗 我们今天学习的化学 那么多元素 化合物的性质难道不是通过前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得来的吗 小到青霉素 大到登月的飞船 哪个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的 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在实验过程中得来的 所以大家说说在科学的领域 事物应该怎样推究呢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 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 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 这一次次的实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认识 同时也何尝不是对自我的超越呢 敢于实验便用于创新 勇于创新便敢于超越自我 大家还知不知道这样的事例呢 谈到对外界的探察 我想到了这样一首诗 北宋诗人苏轼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画作 鸭戏图 题了一首 惠崇春江晚景 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大家知道哪句诗说明了正确的认识是来自对外界的探察吗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的第二句说道 初春时节 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 抢着下水嬉戏了 暖 是水的温度 知 是鸭的知觉 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鸭子们自己探知来的 回到我们的王先生 大家现在应该很清楚他要格的是什么了吧 对象是找准了 但不是随随便便的就可以把竹子格清的 它还要讲究以各策略 那么作者认为的正确的格竹的方法是什么 竹子应该怎样格呢 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 就要特地栽种竹子 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 为论证观点 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 互相对比 2 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 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 格 竹子 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而是积极的 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对比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 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 因事先没有准备 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7 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 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 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造成意志薄弱 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 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1 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 实验的过程 中国学生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 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阅读第六段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2 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 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 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这一观点 3 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 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 不是所有情况 也不包括特殊情况 使语言表达严密 4 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 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是第 句 第二层是 句 第三层是 句 第四层是第 句第一层承上启下 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 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第四层得出结论 提出希望 5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像力 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6 读了这篇文章 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 克服想当然的毛病 培养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的探究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 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 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小结 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 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1 2 12 13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