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设计 (5)教案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6761979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设计 (5)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美术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设计 (5)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美术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设计 (5)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景物。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讨论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使学生理解透视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在生活中早就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也试图在自己作品中表现物象的空间与立体感。并体现出学生对空间与立体追求的强烈愿望。但是,对透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明显不足,对透视现象、消失点、视平线等抽象化的概念名词并不了解。如何运用近大远小透视规律来表现立体空间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与实践。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思考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在循序渐进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感悟和理解透视的美感。结合创新的“沙画”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创作实践的兴趣。“沙画”易于修改的特点,也降低了学生造型表现的难度。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初步理解景物的透视规律及相关知识。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景物。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教师:看看这两张照片,哪张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学生:第一张。教师: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学生:景物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一个小点了。教师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板书:透视现象)活动2【讲授】1.认识消失点 教师: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叫什么你们知道吗?学生:消失点或不知道。教师小结:叫消失点。教师: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学生:可以。教师小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右边的景色美,消失点就往左移。设计意图:认识消失点让学生了解消失点在画面中的作用。活动3【讲授】2.认识视平线 教师:看!通过消失点在这里有一条线,知道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条线叫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是重合的。老师的视平线在这,你们的视平线在哪?因为我站着所以视平线高,如果我蹲下呢?学生:视平线就变低。教师小结:视平线的位置也是可以变动的。教师:看看这两张照片,视平线的不同位置给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感觉埃菲尔铁塔很高大。学生:感觉得路面很平坦、很远。教师小结: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低一点。想表现是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高一点。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视平线在画面中的作用。活动4【讲授】3.认识消失线 教师:这幅画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作品,他运用透视现象描绘出了一条乡间小路。你看到后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教师: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像一个“倒八”。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像一个“正八”。这四条线的名字叫消失线。消失线的位置不同,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设计意图:了解视平线上、下景物的消失方向。活动5【讲授】4.分析书上的照片 教师:来看这张照片,它的消失线在哪?学生指一指。教师画出消失线。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消失线像一个“倒八”。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消失线像一个“正八”。“倒八”是什么地方?学生:天空(板书:天)教师:“正八”是什么地方?学生:地面(板书:地)教师:我们来看看地面和天空越远越怎么样?学生:越远越窄。教师小结:近宽远窄(板书:近宽远窄)教师:两边的三角形里是树,这条线的位置就是树冠。(板书:树冠)这条线的位置就是树根(板书:树根)。把树画在三角形中自然会出现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打开书仔细观察一下,树出现了哪些变化?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板书:近远)学生: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板书:高矮粗细疏密)小结:泸定桥和颐和园长廊中横梁的变化与树是一样的。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照片了解透视规律。活动6【讲授】5.教师示范 教师:怎样在绘画作品中表现透视现象呢?(板书课题:“绘画作品中的”)今天我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看!是什么?学生:沙子。教师:今天我们尝试用沙子来表现透视现象。(1)画视平线和消失点教师:首先定出视平线。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应该画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学生:低一点教师在中间偏下一点的地方,用手指画出视平线。教师:我想表现的画面左右两边都很美,那么我就把消失点定在什么地方?学生:中间。教师小结:在视平线中间点出消失点。(2)画消失线教师: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像一个“倒八”。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像一个“正八”。(3)画树教师:左右两边的三角形里是树。上面的这条边是?学生:树冠。教师:下面的这条边是?学生:树根。教师:第一棵树离我们最近看得最清楚,所以要把它画的最生动、具体。画第二棵树时,要离第一棵远一点,体现出近疏远密。拉开它俩之间的距离才能为后面的“密”提供条件。第三棵离得稍近一点,同时树干也要变细一点,同样树冠要顶到三角上面的这条线。第四棵再近一点,由于远处的景物进入视网膜的图像小,所以看起来模糊不清。(4)画栏杆教师:树画好了,依此方法可以把另一边的树也画上。现在我想改变一下,不画树了,画一些栏杆。栏杆比树要矮很多,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先画出消失线。栏杆同样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教师把栏杆画斜。教师:栅栏画得怎么样?学生:栏杆好像要倒了。教师:怎样才能不倒呢?继续分析黑板上的照片,总结出三角形里的景物要与纸边平行,并演示栏杆正确的画法。(5)添画环境教师:如果把栏杆的另一边想象成湖泊,我可以运用透视现象画上几只小船。可以把后面想象成连绵起伏的群山,再加上太阳和云。一幅运用透视现象表现的风景画就完成了。想不想试一试?活动7【活动】学生实践 实践要求运用透视现象创作一幅风景画。活动8【活动】展示作品 用相机记录下学生的作品,在大屏幕中展示。 活动9【活动】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消失点和视平线,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的表现出了一幅沙画形式的风景作品,你们真棒!除了运用透视现象表现风景画外,运用透视现象表现出的室内效果也会有很强的空间感,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