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 含答案.doc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667721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 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根据学生个人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定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诊断性 B.性 C.总结性 D.相对性2、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B.学科教学C.品德教育D.教学管理3、在一次心理健康培训班教学测验中,关于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员们的答案不一,共有四种。其中,正确的是( )。A、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B、学会调节和学会适应C、学会调适和寻求健康 D、适应学习和适应社会4、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 , 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 , 实行男女教育平等 , 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5、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6、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张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孙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消退法D.系统脱敏法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做笔记策略8、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 A班级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社会公益活动 9、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 )。A.测量B.测验C.考试D.评价10、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 )水平。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俗 11、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检测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A.诊断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12、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13、按照苛勒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 )。A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B主动形成认知结构C构造一种“完形”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14、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形课程15、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B.绝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16、小林诚实内向,谦虚勤奋,且具有亲和力,这些描述说明( )。A.性格特征 B.能力 C.气质 D.认知17、孔子曰 : “ 上好礼 , 则民莫敢不敬 。 上好义 , 则民莫敢不服 。 上好信 ,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A 具有灵活性B 脱离社会生产C 具有全面性D 结合社会生产18、最早提出“学习过程就是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这一观点的人是( )。A巴甫洛夫B华生C桑戴克D班杜拉19、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教育制度B、教育规模C、教育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20、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B.依附性C.时代性D.独立性21、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2、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3、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4、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2、简述中学德育的内容。3、简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材料:下面是有关中学生的几个生活情境:情境1:一天放学后,高一学生张欣因送生病的同学,回家时间比平时迟到了一个多小时,当张欣一推开家门时,着急的妈妈便过去说了她几句,话里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只是嘱咐女儿不要回来太晚了。但是,张欣顿时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她叫到,“你们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你们根本就不相信我!”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情境2: 初二学生王芳非常喜欢好朋友丽丽,在她眼里,丽丽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人,她不容同学说丽丽的坏话。可是有一天,当王芳听说好朋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便匆匆找到了丽丽,对着她大声呵斥,指责她是一个骗子,再也不信任她了。情境3: 初三数学模拟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岳勇取得了他上初三以来最好的成绩,他非常高兴,兴奋不已,真想大声欢呼。但当他得知本次考试中大多数同学都考得不好时,他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1)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2)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2、“差生”的成绩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问题:透过这个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答案:D相对性2、B3、A4、答案: :C 5、A6、B7、B8、C9、B10、C11、D12、答案:D13、C14、D15、答案:D16、答案:A性格特征17、答案:B 18、B19、答案:D20、【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21、答案:A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解析】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是倒U曲线的关系。每种难度的任务都有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2、【参考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而教育目的制 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是由那些从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系统的经验即间接经验所构成。这样才能更加系统高效的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题干的描述是正确的。4、【参考答案】错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2、正确答案:(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3、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1)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具体表现在:爆发性和冲动性。情景一中的张欣在妈妈表达了关心之后“暴跳如雷”,情景二中的王芳对好朋友“大声呵斥”,都是情绪外化的表现,体现出了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外露性和内隐性。一方面中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同时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强而表现出一定的内隐性。情景三中的岳勇成绩满意很想大声欢呼是情绪外露性的表现,但在同学面前能表现出“若无其事”体现了情绪的内隐性。除此之后,中学的情绪还具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心境化和持久性的等特点。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关注青少年的阶段性特征。(2)采用正确恰当的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敏锐觉察情绪;平和接纳情绪状态;正确调整情绪;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2、(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