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75464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药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药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 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2.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3. 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4.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5. 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6. 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7. 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8. 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 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9. 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10. 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11. 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12. 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13.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14. 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15.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16.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17. 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趋向。18. 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19. 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20. 中药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是单味药的应用,其他是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21. 相须: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22. 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23. 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畏。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半夏、南星畏生姜。24. 相恶:两药合用,可是药效降低或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25. 相反:两药合用,可发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加。如甘遂反甘草。26. 配伍禁忌:是指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不宜合用,即配伍中指的“相恶”与“相反”。27. 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能损伤胎元,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妇女在妊娠期间对这些药物应禁用或慎用,称妊娠用药禁忌。28.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29. 升提中气: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30. 宣通鼻窍:通过药物的宣散作用解除鼻塞症状,称之为宣通鼻窍。药如苍耳子、细辛、白芷。31. 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32. 伐胃:指大苦大寒之品,克伐、损伤胃气。又称“败胃”。因苦寒之性易于伤阳,若大量久服,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如黄连。33. 通乳:通畅乳汁之义,亦称“催乳”、“下乳”、“下乳汁”。通乳药物适用于妇女产后乳少,或乳汁不下而引起乳房胀痛。药如木通、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芦等。34. 清虚热:清退虚热之义。虚热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之分。清虚热药物性味大多甘寒,少数苦寒,适用于阴虚所致的潮热颧红、骨蒸盗汗,热病后期,热伤阴液之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等。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等。35. 清疳热:清解疳积发热之义。清疳热药物药性寒凉,适用于小儿疳积所致发热,症见低热缠绵,食少乏力,形体羸弱,毛发焦枯,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等。药如胡黄连、银柴胡等。36.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37. 推陈致新:指祛除体内陈腐淤积物质,促进气血津液新生的药物作用。药如大黄,泻下攻积,清除肠胃积滞,减少毒素吸收,使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通下瘀血,以利新血生长。故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下瘀血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38. 釜底抽薪:指用寒性的泻下药物通导大便以清泄实热的治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此属寒下法。药如大黄、芒硝等。39. 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40. 透骨搜风:指祛风通络药力强,能驱除深入人体筋骨经络间之风邪的药物作用。透骨搜风药多为蛇类、虫类,适用于风湿顽痹,筋骨疼痛,肢体麻木等。药物如蕲蛇、蜈蚣、全蝎等。41. 舒筋:使筋脉拘急得以缓解、舒展谓之舒筋。具有舒筋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痹证筋脉拘挛等。药如木瓜、薏苡仁等。42. 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43. 运脾:健运脾胃之义。运脾药性味多为辛温偏燥或有化湿或消食,促进脾胃运化之功。适用于湿重困脾、脘痞呕恶,便溏食少,苔腻,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者。药如苍术,砂仁。44. 醒脾:苏醒脾胃之义。醒脾药大多气味芳香,能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以致食欲不振,胸腹痞满,大便溏薄,苔腻等症。如藿香,佩兰豆蔻等。45. 燥湿健脾:脾恶湿喜燥,脾困中焦则脾运失健,取苦辛温燥之性,燥脾湿而强健脾的运化功能,谓之燥湿健脾。燥湿健脾药适用于湿阻中焦证。药如苍术,厚朴。46. 辟秽:亦称辟秽恶,辟除秽浊之气之义。辟秽药大多具有芳香之气。适用于秽浊之气所致的猝然昏倒,或胸腹冷痛满闷等症。如苏合香等。或燃烧烟熏住房,或口服,涂鼻以达到预防疾病作用。如苍术。47. 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48. 利尿通淋: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沥涩痛之义。通淋药性味苦寒或甘寒,既能利小便,又能清下焦湿热,部分药还能排除尿路结石,使湿热蕴结膀胱或尿路结石所致的小溲淋沥涩痛症状缓解。适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药如木通,金钱草,海金沙等。49. 渗湿止泻:又称利水止泻,利小便而止泻之义。又称“利小便实大便“。利水止泻药味多甘淡,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50. 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51. 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52. 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肉桂、附子。53. 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理气药。气机不利有气机阻滞和气机上逆之分,故理气药中有的药以舒畅气机为主,有的药则以降气为主。54. 破气:是指药物具有较峻烈的行气散结、开郁导滞的作用,为治疗气结积滞证的一种方法。药如青皮、枳实。55. 纳气平喘:是指药物具有温肾纳气以平喘的作用,为治疗肾虚不能纳气的气喘证的一种方法。药如沉香、磁石。56. 通阳散结:是指药物具有畅通阳气、消除壅结的作用,为治疗阳气壅结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薤白。57. 理气宽中:又称宽中下气。是指药物具有调理脾胃升降气机、恢复升清降浊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闷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少的一种方法。58. 消食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之为消食药。59. 消食和胃:是指药物具有消除饮食积滞,调和脾胃运化受纳功能的作用,为治疗饮食积滞证的一种方法。60. 回乳消胀:是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61. 消食除胀:指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消胀的作用,为治疗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的一种方法。62.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63. 化瘀止血:止血药中兼有散瘀作用者,谓之化瘀止血。适用于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的出血证候。药如参三七。64. 收敛止血:止血药属炭类或含粘液质具有收敛作用者,谓之收敛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大多涩味,适用于无瘀滞的出血证。药如棕榈炭,血余炭,白及等。65. 凉血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寒凉,除止血外兼有清热作用者谓之凉血止血。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药如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茅根等。66. 凉血消痈:药性寒凉,既能凉血,又能散瘀,能促使疮痈消散的药物作用,谓之凉血消痈。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者。药如败酱草,大蓟等。67. 温经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偏于温性者,谓之温经止血。温经止血药适用于寒性出血。药如艾叶,干姜,灶心土等。68. 活血祛瘀药:凡以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祛瘀作用强的药物,称为破血药,或逐瘀药。69. 下瘀血:破血逐瘀,使瘀血从下排出,用治腹痛或有癥块,及血瘀经闭。药如大黄,桃仁等。70. 和血:调和血分之义。适用于血分失于和顺的病症。药如当归,鸡血藤,红花,月季花等。71. 祛瘀生新: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祛除瘀血以利于新血生长,谓之祛瘀生新。药如丹参、桃仁等。72. 续筋接骨:加速筋骨愈合,促进瘀血消散谓之续筋接骨。又称续筋或接骨疗伤。续筋接骨的药物多为辛平或辛苦温之品。适用于铁打损伤,筋骨折断,瘀血疼痛等症。药如自然铜,续断。73. 化痰止咳平喘药:凡以消除痰浊,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止咳平喘药。其中能祛痰、消痰,治疗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74. 坠痰:坠,下坠之义。如礞石功能化痰,其质重而性下坠,谓之坠痰。适用于癫痫、狂躁、咳喘等痰浊实证。75. 豁痰:化痰作用强,能开豁壅塞之痰浊,而有开闭通利,治疗痰闭昏厥及痰涎壅盛、喉间痰鸣之证的药物功效。药如竹沥。76. 泻肺平喘:泄降肺火或肺中水气以平定气喘之义。“泻”,下泄的意思。泻肺平喘药适用于肺热或肺中水气所致的气喘及水肿。药如桑白皮、葶苈子。77. 祛风痰:化痰药兼有祛风止痉作用者谓之祛风痰。祛风痰药适用于风痰眩晕,癫痫,口眼歪斜,中风半身不遂等。药如天南星、白附子、白僵蚕等。78. 润燥化痰:润肺燥,化燥痰。指性味甘平或微寒之品,治疗肺燥咳嗽,干咳,痰少难咯等症。常用药物有瓜蒌皮、川贝母等。79. 燥湿化痰:化痰药偏于温燥,治疗湿痰证者谓之燥湿化痰。燥湿化痰药,性味辛温,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胸闷苔腻者。药如半夏,天南星。80. 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安神药。81. 安神:安定心神之义。安神药适用于心悸,失眠,多梦,癫狂等。其中矿物类安神药称“重镇安神”,“镇心安神”,药如朱砂,龙骨,磁石,琥珀。植物类安神药兼有滋养作用者称“养心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82. 平肝熄风药:凡以平降肝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谓之平肝熄风药。平肝熄风药功能平息肝风、制止抽搐,其中虫类药称为虫类熄风药;平肝潜阳药则使上亢之肝阳潜降,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其中贝壳类的药物称为介类潜阳药。83. 平肝潜阳:平定,潜降上亢肝阳之义。平肝潜阳药以矿物类,介类药(软体动物的贝壳)居多,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药如龙骨,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其中属介类者亦称“介类潜阳”,兼有滋阴作用者,亦称“滋阴潜阳”(如龟板,鳖甲)。84. 息风止痉:多指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息风止痉药入肝经,尤以虫类药为主,适用于肝风内动,肢体抽搐,角弓反张或中风,口眼歪斜以及破伤风等。药如全蝎,蜈蚣,天麻等。85. 重镇降逆:矿物药质重而能镇上逆之气者,谓之重镇降逆,简称“镇逆”。如代赭石适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呃逆,肺气上逆之气喘。86. 开窍药: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87. 开窍醒神:辛香走窜之品,能开通闭阻之心窍或清窍,使闭证神昏的病人苏醒的药物作用称为开窍醒神。88. 补益药:凡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益药,又称为补虚药或补养药。89. 大补元气:大力补助元气之义。大补元气药有较强的扶正补气作用,治疗元气虚弱病证。对气虚欲脱者,可起“补气固脱”之功,药如人参。90. 托毒生肌: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生长新肉之义,亦称托疮生肌。托毒生肌药性味多为甘温,有温补气血之功。适用于疮疡患者,气血不足,疮形平榻,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液清稀,久溃不敛者。药如黄芪、鹿茸等。91. 甘可满(壅)中: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脘痞满,食欲下降,甚则腹泻的症状。药如甘草,熟地。92.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之为收涩药。93. 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涌吐药,又称催吐药。94. 外用药:凡以敷贴、涂搽、熏洗,点眼,吹喉等外用为主要用药方法的药物,称为外用药。95. 拔毒化腐:某些有毒的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疽中,能促使脓液排出,腐肉化除而使用痈毒泄除,主要用于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新肉难生,创口难以愈合。伤口难以生肌愈合之证。药如升药、铅丹。96. 杀虫:其义有三:一、驱杀肠道寄生虫,药如使君子、苦楝根皮;二、能杀灭疥虫、廯虫等。治疗疥廯,恶疮等皮肤病。药如硫磺、雄黄、轻粉蛇床子等。三、杀灭滴虫,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阴痒、带下。药如蛇床子、百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