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645977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课程的本质是经验,是学生与教师经验不断的互动和学习者经验的建构过程。 【关健词】课程 课程观 课程本质 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世纪之交,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国家都从课程改革入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竟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原有课程观念、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进行了全面变革,初步构建了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对课程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一:课程观念 “课程”是一个众说纷纭,难以界定的词汇,在教育文献中,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由于课程既非纯粹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彻底的观念形态,既有被决定被制约的性质,又存在相当的自主和能动特点。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课程是客观与主观统一,物质和精神结合的复杂对象。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课程的内涵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定义课程时的具体差异。 在我国,人们基本上把课程看作学校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科的同义语,以及一些课外活动。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课程的定义是这样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再如教育大词典(课程卷)对课程的定义: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泛指课业的进程;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可以说,这些定义代表了国内对课程的最常识化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课程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使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层的改变。课程“超越了学科和教学计划的涵义,也不再仅指学习者经验,它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符号表征,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本,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和构建出多元的意义:政治意义、种族意义、性别意义、审美意义、神学意义、个性意义,等等。”在国外学者眼里,课程是学生经验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建构意义的过程,课程越来越具有了生成性与对活性,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或教学目标。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改变传统课程观,把课程作为教学内容来理解,强调课程是师生经验互动和学习者经验的建构过程,课程能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学习,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方法而非学习结果。同时,课程即关注过去,又要关注现在。课程要反映人类先前的知识体系,但重要的是跟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经验的发展,让课程更具人性化。 二:课程本质 有关课程本质有代表的观点是下列三种: 课程是知识,特点在于: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外在于学习者(学习者服从课程)。 课程是经验,特点在于: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课程是活动,特点在于: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 这三种观点,分别对于“课程”属于那一类事物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在三种课程观中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有较强的合理性,与另外两种课程观相比更加优越。在理论上,它能够比较深刻和清楚地解释课程的本质和存在,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而言,在课程的改革实践和健康发展上更能代表和体现方向性,富于指导价值。 “经验”一词在中文里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与人们一般用经历,经过所表述的意思相同,作动词使用。 第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也指由历史证明了的结论。这是可以与广义的“知识”相通,相等的。是名词。 第三:哲学名词。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 把课程本质定义为“经验”,有两层含义:首先课程内容是经验,其次更重要的,是指课程要让学习者去亲身经验。 巴比特在他的课程一书中谈到:“课程将是系列的经验,是儿童和青年达到那些目的所必须有的。”被称为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在他的被奉为经典名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所频繁使用的,也是经验,涉及知识时只是作为学习经验中的一个部分。福谢依指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多尔则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 从知识本位到经验本位,在课程发展和课程论的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使用经验来定义课程本质,有更强的概括性,既可以支持人类社会历史总体经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也可以解释学习者个体经验地课程中的意义;课程不仅仅是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个体化、个性化的经验过程,个人经验与人类经验联结的过程),纯粹的知识永远不能成为课程,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课程才真正存在;课程是经验的命题,反映的是比“课程是知识”更进步、更深刻的思想理论水平。只有将课程不仅看做学习者接受的对象,同时看做学习者的个体经验过程、学习者与对象的主动相互作用时,才可能将对于个别差异的考虑、个性发展的需求、能力的提高、智慧的开发当做与课程存在必然联系的。 很可能,用经验概括课程仍然不是最准确和合理的,完全有理由设想将来人们的课程观会再次产生飞跃。但在今天,较之知识本位的课程观,经验本位的课程观的形成和出现的确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反映出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从单向成为双向的。如果说,确立起科学知识在课程中的合法地位,是课程近代化的标志,那么,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纳入课程,并且采用经验来表述课程实质,则更进一步,提出和完成了课程现代化的基础。随着这种课程本质观逐渐深入的影响,各种各样重视学习者积极性、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肯定学习者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课程才日益发展起来。进而言之,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真正能够在课程中占有充分的地位,并且得到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和促进才成为现实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