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原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644090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失灵原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市场失灵原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市场失灵原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对策探究【摘要】在世界经济持续波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正面临改革攻坚阶段的时刻,本文作者通过对市场经济和市场失灵的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市场失灵的原因的探究,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外部性。针对导致市场失灵的不同原因,提出相应的政府干预、法律法规、道德调节、非政府组织协调等应对策略,并对每一种应对策略的优势、作用和局限性进行探讨。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市场失灵在中国的表现来对市场失灵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具体描述。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最后,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应该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高效率,而不能半途而废,让中国陷入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带来的巨大制度运行成本中去。并提出中国应当建立起应对市场失灵的策略体系,以应对市场失灵。【关键词】市场失灵;市场经济;政府失灵 Abstract In the world economic volatility, Chinese reforming and opening 30years, are facing to reform phase of assault fortified positions of the moment, the author passes pair of market economy and market failure theory and the reasons of the market failure of inquiry, that leads to market fail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f externalities. For the cause of market failure of different cause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legal regulation, moral regulation, the NGO coordination and other coping strategies, and each kind of coping strategy advantage, role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on2008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and market performance in China to market failure and its coping strategi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rough case analysi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reform,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rket economy efficient, not give up halfway, let China into the market economy and planned economy brought huge system running cost. Put forward China to should establish with market failure policy system, in response to market failure. Key words market failure market failure countermeasures; government failure; 目录1. 导论41.1 研究的背景4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62. 市场经济理论概述7 2.1 市场经济定义7 2.2 市场经济的作用7 2.3 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93. 市场失灵理论概述93.1 市场失灵的定义93.2 市场失灵的理论概述103.3 市场失灵的成因探究124. 市场失灵的应对策略174.1 市场失灵策略概述17 4.2 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时的作用184.3 法律法规在克服市场失灵时的作用224.4 道德规劝在调节市场失灵时的作用23 4.5 NG0 组织在调节市场失灵时的作用26 4.6 市场失灵应对策略综述285. 市场失灵应对对策的局限性 29 5.1 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时的局限性29 5.2 法律法规在克服市场失灵时的局限性31 5.3 道德规劝在调节市场失灵时的局限性31 5.4 NGO组织在应对市场失灵时的局限性 326.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33 6.1 案例1:2008年金融危机33 6.2 案例2:中国非典型市场经济现象的分析36参考文献39附录40致谢41声明42第1章 导论1.1 研究的背景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弱到强,从表1-1【1】以及根据表1-1数据做出的折线图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GDP的快速增长,34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率,从1978年的364,522百万元到2011年的39,798,315百万元,中国GDP世界排名从1978年的15名到2011年的第2名。并经历了1997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由次贷危机演化成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经济的跌宕起伏中依然保持极高的增长率,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密不可分,假如中国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这些成就都无从谈起。如果说中国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那也不完全对,在经济领域还没有实现充分的市场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政府一直倡导深化改革的原因。而且,中国还有及其强大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大量国有企业,这些部门和国有企业在目前的中国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不少领域取代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造成了局部的计划经济局面。这是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状态,新加坡东亚研究所郑永年先生在联合早报网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非典型经济国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针对中国经济现状,提出了“非典型市场经济”的概念。这种非典型市场经济状况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问题,社会由此而承受了沉重的外部负效应压力。从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可谓危机四伏,欧债危机、冰岛主权债务危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等等接踵而至,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尚且发生如此的危机,是否正说明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缺陷而目前人们所采用的治理措施是无效的?中国这个非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取得了经济的高增长,而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却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潭,欧美的危机是否可以用来反证中国非典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功?抑或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恰恰可以用来证明欧美等国家市场经济的失败?西方国家现今遇到的问题是否就是将来中国经济将要面临的挑战?如果市场经济存在固有的缺陷,那么这种缺陷在中国经济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在未来的改革开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措施来规避由于市场缺陷所带来的巨大成本?中国历年主要GDP指标(基于现价;GDP:百万元;人均GDP:元)年份GDP(本币)GDP(美元)增长率(%)人均GDP(本币)人均GDP(美元)人均GDP增长率(%)201039,798,3155,879,06310.329,7484,394(N)200934,090,2814,990,5269.225,6053,7488.6200831,404,5434,521,8279.623,7083,4149.1200726,581,0313,495,66414.220,1692,65213.6200621,631,4432,713,49512.716,5002,07012.0200518,493,7372,257,61911.314,1851,73210.7200415,987,8341,931,64410.112,3361,4909.4200313,582,2761,640,96610.010,5421,2749.3200212,033,2691,453,8209.19,3981,1358.4200110,965,5171,324,8188.38,6221,0427.520009,921,4551,198,4758.47,8589497.619998,967,7051,083,2797.67,1598656.719988,440,2281,019,4627.86,7968216.819977,897,304952,6539.36,4207748.219967,117,659856,08510.05,8467038.919956,079,373727,98110.95,0466049.719944,819,786559,22413.14,04446911.819933,533,392613,22314.02,99852012.719922,692,348488,22214.22,31141912.819912,178,150409,1739.21,8933567.719901,866,782390,2793.81,6443442.319891,699,232451,3114.11,5194032.519881,504,282404,14911.31,3663679.519871,205,862323,97311.61,1122999.819861,027,518297,5908.89632797.21985901,604307,02313.585829211.91984720,805309,75715.269529913.71983596,265301,79910.95832959.31982532,335281,2879.15282797.51981489,156286,8955.24922893.91980454,562303,4467.84633096.51979406,258261,2597.64192706.11978364,522216,46211.738122610.2 表1-1 中国GDP增长数据表图1-1 中国GDP增长率折线图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市场失灵问题的相关研究,来探讨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其在中国现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及应对市场失灵的各种工具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为中国在未来的改革开放中如何避免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巨大损失提供参考。第2章 市场经济理论概述2.1 市场经济定义 首先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2】。那么市场经济自然就是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为主导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了。根据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德主编的(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5-276页。)现代经济词典的解释,市场经济“是一种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之后谁将得到它们等问题,都依靠供求力量来解决。” 由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不是政府的强制力量,也不是某个人的意志,而是由众多的各类市场主体所构成的市场对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由于市场主体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价格的高低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成本和收益,而成本和收益的变化就直接决定市场主体是否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主体便会根据价格的高低变化做出是否增加产出或购买的决定。这样,供求关系的变化表现为价格的变化,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样循环反复,直到达到市场的均衡。这与计划经济由政府的强制力量来决定资源的配置截然不同,也就是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存在能完全决定某一种资源的供给或需求的组织或个人。2.2 市场经济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认为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的运行,而应该采取“自由放任”和“撒手不管”的政策,让企业自由经营,在国家间自由贸易【3】。因为他认为: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对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他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是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4】。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存在竞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生产的是同质的产品,也无法通过阻止新厂商的进入来限制竞争水平,而且只能被动接受价格,信息也是对称的,厂商不能通过信息优势来收取高价。这种情况下,厂商要获得最大利润只能不断减低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厂商之间的这种竞争会带来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使得稀缺资源能产生更大的效用,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人自利的打算对社会福利的提高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的方式实现的。“各个人都不断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5】”这是亚当斯密的第一个理由。“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其生产物能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下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6】”这是斯密给出的第二个理由。这两个理由合在一起,就回答了为什么市场经济自由能带来经济增长这个问题。新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则说明了为什么经济必须是自由的,为什么计划经济会失败。他提出了“消费者主权”概念,他认为“物品的效用只有消费者个人才能评价,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来市场上选购消费品,按边际效用支付,由此形成边际需求价格,消费者这么做的时候,就把信息通过市场价格传达给了生产者,生产者则听从消费者的安排进行生产,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并供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的产品量。显然,如果消费者不能自由选择,就不能形成市场价格;生产者不能自由地生产经营就不能按消费者的需要安排调节生产。所以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产生和传播生产和需求信息与知识的前提调节。【7】”这是第一个理由。这就说明了自由市场在调节生产和消费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设想一个集体经济的指挥机构不仅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而且是全能的,因而能够毫不迟疑地根据所需的幅度调整每一种价格,这在逻辑上并非不可能。然而,当人们进一步考虑执行这种价格调整的现实机构时,就开始怀疑是否有人真正愿意认为,在现实可能的范围内,这样一种制度将会接近(即使是迟缓地)那样一种制度(自由经济制度)的效率,在后者,所需的变化是由每个直接有关的个人自发行动引起的。【43】”这就说明了计划经济为什么不能最有效的配置资源。正因为市场经济具有计划经济无以比拟的优势,使得市场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主流的经济模式。2.3 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是一种制度安排,在具体的经济实践中,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按目前国内的说法,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中,又有不同的市场结构,比如按行业内企业竞争程度的划分,又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卖主垄断和完全垄断。近年来,经济学家又创立了“可竞争市场理论”【8】。完全竞争模式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条件的【9】: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在该行业中,企业是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企业的产量与整个行业的产量相比都微不足道,其产量无法影响到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市场价格是由整个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新企业可以自由进入该行业。现有的企业不能阻止新的企业进入到这个行业领域,只是建立业务需要时间。因此,进入自由适合于长期。所有的企业都生产相同产品(产品是“同质的”),因此,不用加商标和做广告。生产者和消费者完全了解市场。也就是说,生产者完全知道价格、成本和市场机会。消费者完全知道价格、质量和产品的可获得性。显然,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上述假设条件基本上没有哪一条能得到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市场经济理论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屡屡失灵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不影响完全竞争市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使用,借助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我们可以判断现实行业中的各种缺陷,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有三个条件:保护自由竞争的法制、维持自由竞争的制度基础明确的产权、给经济行为以明确信号的稳定的价格体系【49】。这是比较接近现实的市场经济的三个条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好的满足了这三个条件的国家的经济都发展得很好,比如欧美、日本等国。第3章 市场失灵概述3.1 市场失灵的定义市场失灵是相对于“市场万能”来说的,也是相对于计划经济的某些优点来说的。而且,社会效率(即帕累托最优)不是社会唯一的经济目标,如果市场不能实现诸如更加公平、增长更快等其他目标,市场也是失灵的【10】。如果把市场经济比作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那我们就能很形象的理解为什么会市场失灵了。我们都知道机器的运转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比如需要动力源,需要适合的环境,需要恰当的配置和磨合等等。第一,假如我们没能按照要求给这台机器良好的运行环境,比如缺乏动力源,既没有电,也没有油,那么很显然这台机器运转不起来,这个时候,市场失灵了。这属于外部原因造成市场失灵。第二,假如这台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了,也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想要的产出,但是,与此同时,这台机器也产生了有害的而且很难处理的副产品,它给我们带来的收益还不能抵消给我们带来的损失,那么,我们只好不用这台机器,此时,市场又失灵了,这属于内部功能性缺陷造成的市场失灵。第三,假如这台机器确实能够运转,理论上也能给我们产出,而且没有什么副产品,但是,实际上这台机器带给我们的是产出,或者是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产出A ,市场经济这台机器再次失灵了,这属于市场经济不适用。根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第373页,市场失灵指的是由于现实中的市场经济状况远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的假设条件,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得不到实现。即,现实中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11】。笔者认为,这只谈到了造成市场失灵的一部分的原因,即外部的原因,而没有谈到造成市场失灵的内部原因。3.2 市场失灵的理论概述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自利的行为自然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他的这一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边际效用论者,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认为:“许多世纪以来,经济科学越来越相信,极端贫困伴随着巨大财富是没有实际必要的,从而在伦理上是不对的。财富的不均,虽没有往往被指责的那样厉害,确是我们经济组织的一个严重缺点。通过不会伤害人们主动性,从而不会大大限制国民收入的增长的那种方法而能减少这种不均,显然是对社会有利的。【12】”马歇尔的学生,创立了福利经济学的阿瑟塞西尔庇古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第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13】。”亚当斯密的理论只谈到了第一点,而没有谈到第二点。自由市场和自由竞争确实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节约社会资源来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但是,假如提高的社会福利被不合理的分配了,那么社会福利水平也并不会达到最大化最优化的水平。庇古认为,对私人有利的投资行为不一定有利于社会,而对社会有利的投资行为不一定有利于投资者私人。边际社会纯产值与边际私人纯产值总是背离的,所以单靠自由竞争并不能使国民收入最大化,还需要国家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来予以调解: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大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和企业进行征税,而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小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进行补贴。通过征税和补贴,促使经济资源从边际社会纯产值大的地方转移到边际私人纯产值小的地方去,以减少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之间的差距,从而使社会经济总福利增加【14】。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在他的重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抛弃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如果市场失衡,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的对策将毫无用处,失衡将会持续,而大规模失业也将继续。失衡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和可贷资金市场。凯恩斯把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他指出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就会低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因而经济中就会存在失业现象。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15】:图3-1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16】在凯恩斯理论中,用三个基本心理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17】。第一,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即消费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的增量在收入的增量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步减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因此会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这与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是相反的。第二,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利润增量在投资增量中的比重。换言之,资本边际效率相当于投资的利润率。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会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第三,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的货币需求。人们的货币需求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增加,并且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利率下降到一定限度时,人们的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变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这时,即使中央银行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均衡利率也不会继续下降,因此投资就不会继续增加。换言之,由于利率的下降是有限度的,因此投资的增量也是由限度的。于是,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共同作用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而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就会引起总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经济中长期存在失业现象。在凯恩斯看来,由于经济中存在着工资刚性等制度的约束,存在工会和其他垄断力量,古典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在短期内甚至在长期都无法发挥作用。换言之,经济无法自动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在市场自发调整机制失灵的情况下,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相机处置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就应该实行预算赤字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就应该实行预算盈余政策来减少总需求【18】。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巴托在市场失灵的剖析中,运用传统的均衡分析方法,得出公共物品的生产在市场条件下无法得到确切均衡解的结论。尤其是萨缪尔森认为,无解的原因是由于自利行为下,消费者偏好无法通过市场来表达,而且消费者对公共品的需求是联合和集中的,与市场的分散决策特征在内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19】。从上面的理论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自身并不能自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为市场经济的分配体系并不能保证每市场主体的福利,近年来,不断有反对全球化的浪潮,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症结就在于全球化为代表的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体系实际上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这也是福利经济学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凯恩斯向我们证明了,市场经济自身也不能解决宏观总量平衡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才能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而由于公共产品具有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使得市场向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面临着难以获得合理收益的问题,因为市场主体是经济人。3.3 市场失灵的成因探究前面已经说过,市场经济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关于稀缺资源的如何配置的安排,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获取最大的社会福利,人类发明了两种主要的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一是市场经济,二是计划经济。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经过了人们的实际验证之后,发现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具有更多的优势,更具效率。但是,计划经济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具有的优势恰恰可以弥补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或特定环境下的不足。在前面我们以一台机器的比喻来形象的描述了市场失灵的机理,也谈到市场经济这台机器失灵的原因有三:一是外部性条件限制,二是内部功能性缺陷,三是市场经济不适用。经济学家们也提出了各种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在此,笔者把它们归类一下。 内部功能性缺陷:垄断;外部性;不按最优原则提供公共产品;经济周期性波动;市场决定收入分配不公;国民经济失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能控制有害物品的生产,只能对有益物品和有害物品的生产和供求不加区分的调节; 外部性条件限制:市场信息不足和不充分;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市场知识的不完全性;政府不恰当的干预;市场的投机性和市场未来的不可确定性; 市场经济不适用:自然垄断;公共产品等。以上都是造成市场经济失灵的原因或者市场失灵的结果,具体来说:()先从市场内部性缺陷来说。亚当斯密就说过:“人类几乎随时随刻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品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20】既然每个市场主体都是经济人,都是出于自利的打算,而且按亚当斯密的观点,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自然会或毋宁说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前文也论述过,亚当斯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存在竞争。但是,市场机制是一种分散决策机制,对个体有利的决策对集体却不一定有利,这就是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也就是说,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社会福利并没有同步最大化。比如,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的垄断,垄断厂商往往会利用其垄断地位谋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并且利用其垄断地位来构筑行业壁垒,抑制潜在竞争,阻碍技术进步,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这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基础,毫无疑问,没有其他的任何假设能比经济人假设更适用于经济学。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正是因为市场主体都是经济人,都是出于自利的打算,都是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角度思考问题,从事经济活动的,所以,市场主体是不会主动去考虑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问题的,也就是说市场主体不会主动去考虑自己的市场行为所带给社会的外部影响,不管是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经济人的理性让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这个制度安排之下,有了足够的经济利益的刺激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给了市场主体充分的逐利的权力。但是,市场经济制度却对市场主体在逐利过程中的义务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约束。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对市场主体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而这种制约关系并不带有强制性,也没有一个暴力机构来执行这种制约。有权利,但却不承担义务;有激励,但却没有任何约束。同时,市场机制也没有发展出一种激励市场主体去提高社会福利的机制,市场主体也就没有去提高社会福利的动力。如果市场发展出一种激励市场主体去提高社会福利的机制,那也是因为这种机制让市场主体决定有利可图,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要说我们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21】。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主体就会正如经济人假设一样,竭尽全力去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根本不去考虑社会利益。这样,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市场经济失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外部影响。外部影响也被称为外部性、外在性,外部影响主要分为四种,即生产的外部经济和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1962 年,布坎南(Buchanan)和斯塔布尔宾(Stubblebine)给外部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或某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某些变量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就表明该经济中存在外部性。这个定义就很好的说明了外部性的实质。无论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还是在完全垄断市场环境下,外部影响都会存在,而且无法消除。因为外部影响是一种收益或者成本来源于生产,却由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来分享或承担;或者一种收益或成本来源于消费,却并不由消费者本人获得或承担【22】。可见,外部影响是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只要存在生产活动或者消费活动,就可能产生外部影响,而市场主体要获得其自身的利益,那就必须进行生产活动或者消费活动,所以,外部影响是和市场活动直接相关的,它不仅仅存在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而且还存在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下。但是,由于在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下,存在着一个抽象的市场主体:国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所有的资源都是国家的,国家是所有资源的所有者,国家既享受所有资源带来的福利,也承担所有的成本。假如,存在外部不经济,那么承担外部不经济后果的是国家,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也是国家,这个时候,为了消除或减轻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国家这个市场主体就会消除或者改变其造成外部不经济市场行为。这样,外部不经济就不会造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失灵。在下文中,笔者将提到“灯塔”的例子,在这种外部经济情况下,国家这个抽象的市场主体的最大利益就是灯塔建立之后,渔民由于得到灯塔的指引而减少事故发生。为了达到这个最大化的利益,国家这个市场主体便会通过各种手段(比如政府全额出资、政府和渔民各承担一部分、组织渔民筹资建设等)来建立灯塔。也就是说,国家这个市场主体不会像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主体由于担心自身付出的社会成本得不到补偿而选择不付出社会成本而是消极等待他人付出社会成本而自己坐等享受社会福利那样做出不付出社会成本的选择,而是会因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而积极行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下,由于不存在“国家”这个抽象的拥有所有资源,承担所有成本的市场主体,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彼此之间有的只是利益的争夺,有共同利益,但却没有共同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自身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成本不需要自己单独承担,而是由所有的市场主体承担;自身造成的外部经济的收益也是由所有的市场主体分享,自身也得不到任何来自其他市场主体的补偿。这种情况下,市场主体便不会主动的去追求社会福利的提高,也不会去关心社会福利的状况。正如同亚当斯密所描述的那样:只是进行自私自利的算计。除了外部影响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内在功能性缺陷外,不按最优原则提供公共产品;经济周期性波动;市场决定收入分配不公;国民经济失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能控制有害物品的生产,只能对有益物品和有害物品的生产和供求不加区分的调节等都是由于市场经济内在功能性缺陷而造成的市场失灵。对于上述市场失灵现象,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再赘述。()其次由于外部性条件的限制,市场交易不仅不可能完全等价交换,而且也会有损耗,也会发生交易成本。市场主体就不可能能将自己手中的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比如,由于市场信息不足和不充分,拥有易变质的产品的市场主体甲,并不知道不远处的市场主体乙正在收购产品,导致甲拥有的产品由于没有及时出售而变质,导致甲、乙都遭受了损失,其中甲承担的是现实的损失,而乙承担了机会损失。外部条件的限制,使得市场主体进行市场活动的范围缩小了,这样市场主体就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去配置资源,手中所拥有的资源的效率也就不能最大化,所得到的结果也只是次优的结果,而不是最优的结果。而且,由于外部性的限制,使得市场充满了投机性,交易风险增大。比如,甲拥有产品,而乙拥有产品,恰好,、产品只有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发挥效用,但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充分或不足,甲、乙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这样,、产品都只能废弃在甲、乙手中,不能发挥出其效用。我们可以援引发生在去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来说明市场投机性和市场未来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下面引述一篇来自国内著名财经网站经济观察网的报道。“2011年11月前,蒜市一路高走;11月后,市场行情却突然一路暴跌。过半数炒蒜客们开始亏损,相继逃离蒜市。这些腰揣着蒜市资金的炒家们涌向方圆千里内的地区,将适合存储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至金乡、存入冷库。不种白菜的金乡囤积数十万吨,等待着春季高价的行情。然而,游资和菜商们再次失算。由于今年各地最初的白菜收购价已达0.4元/斤至0.5元/斤,加上冷库费、搬运费,每斤成本已高达0.7元/斤至0. 8元/斤。这一收购价高于2010年的白菜终端售价。加之,国家调控蔬菜价格,各地蔬菜运输一路绿灯,保障了供给。从春季,白菜价格非但没有出现所期待的涨势,反而价格开始回归理性、出现回落的迹象。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盲目跟从的现象,在游资进入、农产品被金融化时大大加剧。当局部地区,如金乡开始大量抛售白菜,恐慌很快蔓延开来,导致了全国各地白菜价格一落千丈。【23】”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由于不少市场主体进行投机性的市场操作,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偏离了其价值,也偏离了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范围,市场的投资性使得产品市场发生剧烈的波动,在波动中,除了极少部分投机商获得收益外,其他的大部分人(包括上游的农民、中游的批发商、下游的消费者)的福利都出现了损失。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不少投机者本身也受到了损失。上述的案例的背景资料中也提到,由于种菜的农民市场知识的不完全性,而且,农民也没有很好的渠道去学习和了解市场信息,在实际的市场活动中带有盲目性,而作为中间商的批发商实际上对市场的供求状态也并不是特别了解,使得中间商在进行农产品流通时也带有盲目性,很容易就出现市场恐慌。()市场经济不适用。比如自然垄断行业,石油工业为例。石油企业要取得利润,就得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才能达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同时,石油行业具有规模递增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达到规模经济之后,垄断企业可以以零边际成本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市场上存在过多的石油企业,反而将产生较高的单位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自然垄断行业往往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市场竞争机制在自然垄断行业的作用受到限制。在公共产品领域,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以及很强的外部经济效应,使得市场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面临一个难以获得收益的问题。这与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相悖,自然,市场就不会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会把资本转移至能获取收益的其他领域。如前文所述,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巴托在市场失灵的剖析中,运用传统的均衡分析方法,得出公共物品的生产在市场条件下无法得到确切均衡解的结论。尤其是萨缪尔森认为,无解的原因是由于自利行为下,消费者偏好无法通过市场来表达,而且消费者对公共品的需求是联合和集中的,与市场的分散决策特征在内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对于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市场更是难以提供,因为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支付能力比普通公众更低,更难以从他们那里取得收益。综合上述的各种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外部性。而在华南师范大学贾丽虹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她认为:“我们发现外部性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源于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哪里有决策单位分离的情况,哪里就可能产生外部性。外部性的产生既可以导致个人理性背离集体理性,又在一定条件下诱发出某种制度使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过渡,好似分子之间的张力。此外,外部性的存在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它与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之间有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4】”因而,笔者认为外部条件的影响可以随着技术进步而有所改变,在局部市场中,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可以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但是,只要存在生产活动或者消费活动,就会存在外部性。而公共产品知识外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第4章 市场失灵的应对策略探究任何的制度安排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完美无缺,市场经济制度也一样。市场失灵来源于市场制度本身,所以需要市场之外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和矫正。我们曾用机器失灵来比喻市场失灵,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用修理机器来比喻对市场失灵的干预。各种应对策略就是工具。不同原因造成的失灵需要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段。4.1 市场失灵应对策略概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在上文已经论述过了,我们也知道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分别是内部功能性缺陷、外部条件制约和市场经济不适用。上述这三个原因都不是市场本身所能解决的,所以,必须借助市场制度置之外的力量来解决。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对策。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四个主要的对策,分别是:政府干预、经济法规范、道德调节和非营利组织(NGO)协调。在对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上,庇古认为应该使用征税和补贴的手段。而科斯认为,在交易成本可以忽略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配置可以消除对庇古税和政府补贴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而且,一个外部性问题涉及到的市场主体越多,交易成本越高。并且,有些资源的产权难以界定,比如水资源、空气等。这样,进行征税或者补贴将会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在应对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垄断问题时,各国的实践基本上都是通过法律规定来进行约束的。中国也颁布了反垄断法,并发挥了其作用。对于垄断问题,经济学家也认为它不完全是市场失灵。因为垄断在有些行业是规模经济的要求,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必须要有足够大的规模,比如电力、石化行业。同时,在一些领域,大的厂商往往需要进行联合开发技术等活动,以降低研发风险。它们联合开发的技术往往能在市场上达到一个相当的规模,但这是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不能完全说是垄断。对于公共产品,一般要以政府提供为主导,亚当斯密就认为政府应当“建设并维持一定的公共土木事业及一定的公共设施。这种事业与设施的利润,在由大社会经营时,虽常足补偿所费而大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时,就绝不能补偿所费,故其建设与维持,绝非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所利于从事的。”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国家应该提供界定产权和安排产权结构的服务,以降低交易费用。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每种应对市场失灵的策略。4.2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机制之所以能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机制刺激了市场主体的自私自利动机和行为。然而,市场失灵很大程度恰恰是由于市场主体是完全的“经济人”,即只考虑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造成的。如果要克服市场失灵,那么就需要限制市场主体的自私自利行为和动机,然而这就会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弱,不能最大化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假如,我们在市场中,把主要考虑社会利益的市场主体引入进来,以此来中和市场中的利益分配,那么就有可能达到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对均衡的状态。而在所有的市场主体中,政府就是公共利益的典型代表。同时,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领域往往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干预作为一种补充手段来进行弥补。4.2.1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时的优势政府干预经济的一般理由主要有:外部影响、共享品、共有资源、市场权力、其他市场失灵等等。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具备多种优势。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正是因为市场失灵,所以才需要政府利用其掌握的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强制权力和相对公正客观的位置来担当调控人、公益人、管制人、仲裁人和守夜人的角色。事实上,在目前的的社会结构中,也唯有国家机构的执行机构政府机构才达到对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控的要求。社会公众将自己管理社会的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委托国家机构代行自己的权力,而政府机构恰恰是国家机构下的执行机构,国家机构通过的各项决策和拟提供的各项社会服务项目都是通过政府来完成的,政府是唯一的能执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机构,其他机构都只有在政府的允许之下才能取得部分的社会管理权力。国家才具有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强制能力,唯有国家才能合法的建立和使用暴力机构,这样国家就具备了“禁止”的权力,又由于政府是国家机构的执行机构,所以,事实上政府也就具备了“禁止”的权力,在很多经济领域,如果某个市场主体没有得到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进入相关行业从事相关的业务的。比如,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在国内是需要得到政府颁发的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的,如果没有该证,任何市场主体都不得从事矿产资源的开采,否则,政府就可以通过强制力量来进行禁止。唯有国家才具备征税的权力,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执行机构就可以利用税收作为工具来调节各种市场经济活动,通过税率的高低来调节市场上的产品的价格,市场再通过价格信号来调节市场上的需求,进而来调节市场上的供给。只有政府具备执行法律的权力,任何的法律在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审查并颁布之后,都只能由政府相关部门去执行和监督执行,即,政府拥有处罚的权力。在经济领域,如果有人违反经济法律,那么政府就能对违法的市场主体予以处罚,以此来维护市场的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在一些特定的领域,由政府来进行市场调控具备一定的交易费用优势。政府拥有庞大的分支机构,这是任何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这样,在收集市场信息方面,政府就能比其他机构收集得更多,且速度更快,这在商业飞速发展,机遇转眼即逝的当代社会及其宝贵。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由于政府政策的波及面很广,假如掌握的信息不全面,就有可能出现一项政策给一个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给另一地区带去的却是经济的萧条。如果交由其他社会机构去收集信息,就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执行收集信息的机构也需要增加大量的人员,这样,收集信息的成本就会很高,而且速度还不够快。而政府机构本身就拥有大量的人员,对政府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之后,政府人员基本上就能完成经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所以,政府在收集市场信息时具备一定的交易成本的优势。政府在执行宏观调控时,具备其他机构所没有的执行能力。一方面,政府拥有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分支机构,使得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深入到市场的各个微观领域,另一方面,政府拥有其他机构所没有的社会管理权力,例如:禁止权和处罚权。政府能够对不执行调控政策的市场主体进行处罚,强制其按照调控政策要求进行经营,而其他机构如果要对市场主体进行处罚或者强制其经营按照调控政策要求进行,也只得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这样,就会增加处罚的程序,使得处罚本身变得不经济。政府具有一定的远视的优势。在日本著名企业家铃木敏文的自传我的零售人生中提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中国政府为了推进商品流通现代化,通过伊藤忠商事向日本7-11公司发出邀请,希望日本7-11公司到中国开设分店,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