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一教B》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642297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一教B》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华文化一教B》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华文化一教B》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 中华 释义 中国与华夏的合称 中在汉字中最早是指打猎射箭时射中目标 因此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中 的符号是在旗帜上挂着一个用来射中目标 后来引伸为中心 中间 中央等 中国 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 中国 作为一个词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期 现存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实物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的青铜器 何尊 尚书 梓材 皇天既付中国民 越厥疆土意思是说皇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其 中国 显然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又说 惠此京师 以绥四国 以 中国 与 京师 四方 与 四国 互称 郑笺注释说 中国 京师也 尚书 中的这段话出自周成王的训令 是中国一词在典籍记载中最早出现之处 尚书 成书于西周 与前面提到的何尊铭文的年代大体相同 先秦时代中国的含义总结 1 指天子所居的京师2 指天下之中的地域3 指诸夏所在之地域 中国 的含义 诗经 大雅 民劳 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惠此京师 以绥四国 孟子 梁惠王上 就是想扩张疆土 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君临中原 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欲辟土地 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庄子 秋水 太仓 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 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 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 计中国之在海内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扬雄 法言 问道 或曰孰为中国 曰 五政之所加 七赋之所养 中于天地者为中国 石介 中国论 夫天处乎上 地处乎下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朱元璋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 中国居内以制夷狄 夷狄居外以奉中国 华夏解义 华夏合用为一词最早见于 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 晋遂侵蔡 袭沈 获其君 败申 息之师于桑隧 获申丽而还 郑于是不敢南面 楚失华夏 则析公之为也 华与夏 华夏一词最初是分开的 华夏后来与中国在意义上基本是相同的 但是华和夏的起源在历史上却没有中国一词清楚 什么华 什么夏 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华的起源和华山与花崇拜有关 华 夏在春秋时代 即是中原诸国的自称 也是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诸国的他称 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 孔子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 贽币不通 言语不达 驹支戎狄豺狼 不可厌也 诸夏亲匿 不可弃也 管仲夏 中国之人也 说文解字 文献中的华夏 中国 词语与国家观念的出现 中国一词自先秦产生之后 长期是一个地域和文化概念 作为国家概念 最早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清朝代表索额图的正式官衔中 中国 一词首次具有了主权国家的意义 天平十二年 740年 藤原广嗣上圣武天皇表文 北狄虾夷 西戎隼俗 狼性易乱 野心难驯 往古已来 中国有圣则后服 朝堂有变则先叛 山鹿素行 中朝实录 愚按天地之所运 四时之所交 得其中 则风雨寒暑之会不偏 故水土沃而人物精 是乃可称中国 万邦之众 唯本朝及外朝得其中 本朝之为中国 天地自然之势也 海外之诸蕃 皆为中国之属 唯外朝可以通信而已 诸蕃不足称邻 中华终不行聘礼于彼地 厚往薄来 以柔远人怀外国耳 宣祖实录 二十六年 1593年 四月 上曰 设使以外国言之 中国父母也 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 如子也 以言其父母之于子 则我国孝子也 日本贼子也 世宗实录 二十六 1444年 二月 集贤殿副提学崔万理上书 我朝自祖宗以来 至诚事大 一遵华制 今当同文同轨之时 创作谚文 有骇视听 自古九州之内 风土虽异 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 唯蒙古 西夏 女真 日本 西蕃之类 各有其字 是皆夷狄事耳 无足道者 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 文物礼乐比拟中华 今别作谚文 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 是所谓弃苏合之香 而取螳螂之丸也 岂非文明之大累哉 大越史记 陈英宗兴隆八年 1300年 八月 汝等坐视主辱 曾不为忧 身尝国耻 曾不为愧 为中国之将 侍立夷酋而无忿心 丁未 1427年 八月黎太祖谕天下曰 贼在中国 民犹未定 于汝安乎 昔胡氏无道 贼因此而夺我国家 虐害之中 尔众已见之矣 且以一年用之力之艰难 而有万年太平之基业 其熟思之 大南实录 嘉隆三年 1804年 六月 阮世祖谕曰 中国之于外夷 治以不治 彼以诚来斯受之 朕不以此为尔等罪也 文化释义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易经 贲卦 天生有男有女 男刚女柔 刚柔交错 这是天文 即自然 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 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 而国家 而天下 这是人文 是文化 文化 的古典词义 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 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 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 国民会不信服与你 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 就可以诛罚他了 刘向 说苑 清史稿 曾国藩传 礼聘名儒为书院山长 其幕府亦极一时之选 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时 清史稿 饶应祺传 又规复丰登书院 创修府志 文化蔚兴 士民为立生祠 实际上 古典意义的 文化 同现代汉语中的 文化 在词意和词源上有着很深的断裂 现在意义的文化一词事实上是个 外来词 文化 的现代意义 culture Agriculturehorticulture 伏尔泰 MatthewArnold CultureandAnarchy AnEssayinPoliticalandSocialCritism 1869 耕作 培育 训练和修练心智的结果和状态 造纸术在中华文化圈的传播 越南西晋嵇含 南方草术状 一书中提到交趾人能造密香纸 密香纸 以密香树皮叶作之 微社褐色 有纹如鱼子 极香而坚韧 水渍之不烂 朝鲜384年东晋胡僧摩罗难陀到百济传教 被百济王留下传授造纸术 日本610年朝鲜派僧人昙征出使日本 昙征曾在中国学过造纸术 日本圣德太子派人跟昙征学习造纸术 造出日本的 和纸 唐玄宗天宝十年 751年 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相遇 在中亚的怛逻斯爆发了一场激战 结果唐军大败 数万人被俘 唐朝军队中带有不少造纸工匠 这些工匠成为阿拉伯人的俘虏 阿拉伯人随后掌握了造纸术 在撒马尔罕开办了造纸厂 撒马尔罕纸很快就以高超的工艺成为西方世界的新宠 阿拉伯人在十世纪在开罗开办了造纸厂 埃及开始放弃传统的纸草而使用中国纸 12世纪中期 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开办造纸厂 造纸术传入欧洲 法国和意大利随后学会造纸术 到16世纪下半期俄罗斯也学会了造纸术 北宋庆历年间 1041 1048 毕昇将雕版印刷术改良为泥活字印刷术 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减低了成本 改变了书籍存在的方式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 迅速传入到西夏和高丽 西夏人 朝鲜人在中国泥活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印刷术 创造出了木活字 铜活字和铅活字等新技术 在中华文化圈内 朝鲜是活字印刷术改良和播的重镇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用的雕版印刷术 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侵入朝鲜 攻下王京汉城 抢走一套活字设备 之后印刷了活字本的 古文孝经 在中华文化圈中 越南掌握印刷术的时间最晚 明代中期越南探花梁如鹄 1420 1501 两次出使明朝 学得雕版印刷技术带回越南 越南才学会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随着蒙古人的世界征服史而传播到中亚和西欧 谷登堡是欧洲历史上现代印刷术的发明者 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 1450年谷登堡用铅 锡 锑合金制成拉丁字母的活字 制成一台印刷机 1453年谷登堡利用活字印刷机开始印制 圣经 就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印本 圣经 称为 四十二行本圣经 全书有640页 共计印了210部 13世纪 意大利商船最先使用罗盘 14世纪初意大利改造罗盘制成将字盘装在磁针上 盘随针转的旱罗盘 随后指南针在西方航海事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 使用了大量的火器 将火药和火器的技术带到西方 特别是阿拉伯地区 13世纪中叶 阿拉伯人已经编写出一本 制敌燃烧火攻书 该书不久被翻译到欧洲 成均 一词源于 周礼 成人才之未就 均风俗之不齐 高丽时代 为了培养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 在公元992年建立了最高教育机关国子监 后来改组成为成均馆 但随着高丽王朝被朝鲜王朝取代 定国都汉阳 今首尔特别市 李朝太宗李芳远将新成均馆建立于都内 也就是在现今的首尔钟路区成均馆大学内 日本自4世纪末由百济博士王仁传入 论语 儒家思想开始进入日本 至6世纪中叶 五经博士段扬尔等人先后东渡日本 日本贵族阶层渐渐接受儒家的说教 8世纪初 文武天皇颁布 大宝令 规定设立大学 教授儒家经典 自此儒学获得官学地位 此后儒家思想相当兴盛 直到11世纪末幕府统治开始 武人专政 儒学衰落 17世纪中期德川幕府建立后 朱熹的理学成为官学 兴盛了200多年 4世后半期 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 百济分别设立大学 以儒学经典培养人才 7世纪中叶 新罗也设立国学 新罗统一半岛后 又开科举 788年 以 论语 孝经 礼记 左传 等考试学生 高丽和李朝都以科举选拔人才 李朝更以朱子的理学为王朝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和儒学普及到朝鲜社会的方方面面 越南自汉代起 儒家思想即在上层社会得到传播 五代以前越南作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其独立建国后 儒家思想也得到继承 在黎朝和阮朝时期 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阮朝时期 大力提倡儒学治国 儒家思想被定于一尊 随着科举制的推行 儒家思想也深入到乡村和普通人中间 代表人物 伊藤仁斋 1627 1705 伊藤仁斋是日本儒家古学派的代表人物 早年宗朱子学说 著有 太极论 性善论 心学原论 等书 阐发程朱理学 中年以后开始直接研读 论语 孟子 二书 认为自己找到儒家的真义 遂不再信奉理学的说法 创立 气一元论 的新体系 他一生在京都的崛河家塾讲学四十余年 学生达三千人 其治学重直追古义 不守唐宋以来的注疏 盖天地之间 一元气而已 或为阴 或为阳 两者只管盈虚消长往来感应于两间 未尝止息 此即天道之全体 自然之气机 万化从此而出 品汇由此而生 伊藤仁斋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 形而上 无形 抽象 形而下 形而上 的对称 实在 具体 朱熹 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 生人生物 人禀是气以生 心即气之录处 所谓知气在上也 黄宗羲 李滉 1501 1570 李滉 号退溪 朝鲜安东府礼安县温溪人 历任礼曹判书 艺文馆检阅 公州判官 丹阳郡守 大司成 大提学等官职 晚年定居故乡 在退溪建立书院 从事教育和著书事业 著有 退溪集 68卷 朱子书节要 启蒙传疑 心经释录 天贫图说 四端七情论 等 其治学以朱子的主理论为基础 阐发 四端七情 说 被朝鲜儒者尊为 儒宗 东方第一人 他的弟子众多 其中10人做过政丞者 得谥者30人 主管太学的10人 配享书院70多人 才见好色 即知其好 而心诚好之 才闻恶臭 即知其恶 而心实恶之 虽曰行寓于知 犹之可也 至于义理 则不然也 不学则不知 不勉则不能 四端七情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公孙丑上 何谓人情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七者勿学而能 礼记 礼运 盖孟子所谓性善者 以其本体言之 仁义礼智之未发者是也 所谓可以为善者 以其用处言之 四端之情发而中节者是也 朱熹 性发为情 情根于性 未有无性之情 无情之性 各为一物 而不相管摄 朱熹 天生此人 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 亦何尝有不善 但欲生此物 必须有气 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 而气之为物 有清浊昏明之不同 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 则为圣 禀其清而未纯全 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 而能克以去之 则为贤 禀其昏浊之气 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 则为愚为不肖 朱熹 性情之辩 先儒发明详矣 惟四端七情之云 但俱谓之情 而未见有以理气分说者焉 李滉 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 犹性之有本性 气禀之异也 然则其于性也 既可以理气分言之 至于情 独不可以理气分言之乎 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 何从而发乎 发于仁 义 礼 智之性焉尔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何从而发乎 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 缘境而出焉尔 四端之发 孟子既谓之心 则心固理气之合也 然而所指而言者 则主于理 何也 仁 义 礼 智之性粹然在中 而四者 其端绪也 七情之发 朱子谓本有当然之则 则非无理也 然而所指而言者 则在乎气 何也 外物之来 易感而先动者 莫如形气 而七者 其苗脉也 安有在中为纯理 而才发为杂气 外感则形气 而其发为理之本体耶 李滉 荻生徂徕 1666 1728 学者掠影 山鹿素行 1622 1685 中江藤树 1608 1648 李珥 1538 1584 郑梦周 1337 1392 丁若镛 1762 1836 朝鲜王朝时代的抓周周岁宴上为孩子准备的小桌案 除了食物外 男孩子要摆上纸卷轴 毛笔 线团 女孩子要放置尺子 妆刀 线板等 根据孩子抓取的物件来预兆孩子的寿命财运和福气 据 颜氏家训 风操 记载江南风俗 儿生一期为制新衣 盥浴装饰 男则用弓矢纸笔 女则用刀尺针缕 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 置之几前 观其发意所取 以验贪廉愚智 名之为试儿 朝鲜时代的抓周床 周岁宴的礼物 千人千字文 为了祝愿迎来周岁的孩子在汉文方面学有所成 由若干人一人写一个字完成千字文 写的人签名 并且盖上图章或按下指印 千字文 千字文 即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 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 521 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 编纂成文 是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蒙学教材 唐欧阳询楷书千字文 朝鲜时代的婚礼分奠雁礼 交拜礼和合卺礼三大环节进行 婚礼是在新娘家举行的 行过冠礼几天之后再去新郎家举行纳币礼 婚礼现场模拟 奠雁礼木雁 奠雁 古代婚礼 新郎到女家迎亲 献雁为贽礼 称 奠雁 仪礼 士昏礼 主人升 西面 宾升 北面 奠雁 再拜稽首 仪礼 士昏礼 下达 纳采 用雁 郑玄注 用雁为贽者 取其顺阴阳往来 大明会典 婚礼 亲迎出迎婿於中门之外 揖婿入 主婚者升东阶 西向 婿升西阶 进当寝户之前 北面 执雁者陈雁於阶庭 无雁 以他物代 婿曰 某受命於父 以兹嘉礼恭听成命 合欢酒盏合礼上使用的桌案 为了放稳圆底的水瓢 合欢桌上凿有两个孔 仪式上往水瓢里倒酒由新郎和新娘来喝 婚轿 朝鲜风俗记 薛培榕 嫁娶有绿幨软红纱灯一对 仆婢盛饰 各顶奁具 新妇乘青舆 上覆虎皮 前张油纸雨盖而已 朝鲜科举考试中的文科小科指的是生员试和进士试 分别经过两次考试 生员试是以解释儒家经典为主的考试 进士试是以作汉诗文为主的考试 合格者前者称为生员 后者称为进士 生员和进士不能做官 但可以参加文科考试 成为官员 李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分文武两科 武科是为录用武官进行的考试 文科则是为了录用文官进行的考试 文科必须经过三次考试 第一次是在地方 第二 第三次则在中央 三次考试合格者称及第 及第者大都被录为相应的文官 文科考试科目主要有儒教经典的解释 讲经 有关现行政策问题的论文 对策 以及各种形式的汉诗文 李朝将三年一试称为 式年试 属于大比之科 通常录取人数也是33名 后期式年试录取人数常达40至50名 此外还根据需要临时加科 称为 别试 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恩科 凡遇皇帝登基 行幸 万寿 太妃附太庙称庆 册封世子 世子行冠礼 世子入学称庆等庆典都开别试 而且每十年开一 重试 允许堂下官等现任官员赴考 此外 还有增广试 遏圣试 舂塘台试等科 这些式年试以外的科目少则录取3名 多则录取40余名 通常录取人数为10余名 2012年9月15日 模仿朝鲜时期科举考试的 论山乡试大会 在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屯岩书院举行 图为学生们正在参加考试 朝鲜王朝的官制 两班 朝鲜王朝时代的官僚体制分为文官与武官两套系统 上朝时国王居中 坐北朝南 面向国王立于东边的称东班 为文官侍立 立于西边的称西班 为武官侍立 合称 两班 中央官制中有一府 议政府 六曹三司 弘文馆 司宪府 司谏院 武官方面有中枢院和五卫都总府 朝鲜王朝的官制主要是以宋元时期的中国官制为模本制订的 与明代官制略有差别 1474年编成刊行的朝鲜王朝政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