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38454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心理动力学的历史根源源于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无意识和本能所决定的,这样的因素贯穿于心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本能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在这里,人的精神健康是可以被了解的,人的行为经常会被无意识的因素控制,童年的成长经验对成年人的性格有深远的影响。本我:生物成分,人格的原始系统,基于本能,由无意识所决定,遵循快乐原则。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心理成分,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象征的是理想,是一种内化。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良心,即界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二是自我的理想,即规定什么事应该做的。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障碍,人格就会失调。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加强自我的功能,使自我独立于超我的严格考虑,增强它处理本我所压抑或隐藏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概括地说,心理能量通过求同机制由本我进入自我、再进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着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本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意识(conscious),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即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感知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前意识(preconscious),经由思考而可以觉察到的部分,是无意识中随时可以成为意识的部分。潜意识(unconscious),弗洛伊德所谈的潜意识,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他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潜意识。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这种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尤其是潜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终动力所在。个人发展五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赖于前一阶段心理冲突的解决,在任一阶段,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焦虑压抑及压力,都会影响本阶段人格的发展和后续各个阶段的发展。自我的功能(ego)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从而指导正确的方向身份认同:合理的生理和心理上对自我的认识。控制冲动:分辨内心的第一驱动力和第二驱动力,根据社会规范来控制行为。处理人际关系:根据个人目标合理地处理关系。对自我功能的评估可以了解自我的优势何在,这是促使个人与他人或环境进行互动的重要构成部分。移情(transference)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移情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类型:(1)负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2)正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十分重要,认为移情再现了求助者以前尤其是儿童时期生活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长期被压抑着而无处释放,甚至成为了心理问题的一个“情结”。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环境中和他有重要关系的人,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感情(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置换给了咨询师,借咨询师宣泄了积压的心理能量,从而有助于心理平衡。 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对方,并运用移情来宣泄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领悟。反移情通常来源于咨询师意识之外的无意识冲突、态度和动机,案主的所有问题是由于人们与外界互动的冲突所引起的。有焦虑问题的案主问题原因也许是经历过多的环境压力,以及不足的自我功能。社工帮助案主重建自我的能力,或更有效率地运用现有自我的能力,改变案主的能力通过自我功能提高对自我认识,更好地掌控挑战,危机和人生的过渡期。介入的目标则是通过自我的发展提高内在能力,改变环境,提高人们自我的能力和环境的契合度。案主则在帮助下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他们的能力,缺陷和潜在资源的反思获得自我认识的成长。社工通过对案主提问或是与案主关系密切的其他人提问,评估案主自我功能的优势和限制。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是一个发展的理论,认为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阶段,每一个新的阶段的个性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上。不成功的过渡可能会引起反常的行为。Erikson的讲人成长分为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点。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治疗者帮助人们回顾情绪,想法和早期生活的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信念,以此来看待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评估他们所建立起的思维模式。识别这样的模式帮助人们去发现他们逃避压力所建立的防卫机制,并由此采取改变的行动。治疗关系是心理动力学的中心,它可以展示出案主与他的家人,伴侣以及朋友互动的行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案主对治疗者的移情,可以帮助解释早期生活关系对于现阶段人的影响。这样亲密的人机互动关系可以帮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关系模式,并且给予他能力去改变。初期:案主的信息不够主观不确定和矛盾的信息是核心问题发现起源于童年时期的无意识的冲突,特别是家庭关系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概述是当主试呈现一个刺激(一般为词或图片,以听觉或视觉方式呈现)后,要求被试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自由联想法的具体做法是:让病人在一个比较安静与光线适当的房间内,躺在沙发床上随意进行联想。治疗医生则坐在病人身后,倾听他的讲话。事前要让病人打消一切顾虑,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医生对谈话内容保证为他保密。鼓励病人按原始的想法讲出来,不要怕难为情或怕人们感到荒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西,即可能最有意义并对治疗方面价值最大。在进行自由联想时要以病人为主,医生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然在必要时,医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医生往往鼓励病人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经历或精神创伤与挫折,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自由联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病人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他们带到意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健康心理。成功精神分析疗法的关键准确解释潜意识冲突根源社工在移情和反移情过程中运用对自我的运用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案主所依恋的人。对于现在的行为改变的非常重要。对于案主防御机制的分析以及合理的运用。与案主的关系和支持对于了解他们的防御很重要。对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 优缺点理论来自于精神方面的概念非常模糊,例如自我,本我,内驱力等介入手段太过抽象很难实际运用。由于没有具体的指标,很难评估治疗的效果。用发展中的理论在评估案主时,没有考虑到人类和文化的多样性。客体心理学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和成人。真实的客体:表现的是外部世界的他人的客观特征。幻想的客体:表现的是婴儿关于他人的主观经验,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幻想。客体关系心理学中,客体主要指重要他人,早期照顾者。客体关系心理学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探索的是内在的无意识身份和外界事物的内化,它更关注关系问题以及过去的关系对人格的建构与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客体关系心理学强调关系有根本的重要性,人类经验中的基本动力则是利用他人作为追求满足的手段。强调早年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关系对自体形成的重要意义,关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关注个体如何在家庭中形成自我,这一自我是如何影响与人交往的方式,在关系中发现心理失调。强调早期关系的内化,早期所内化的不仅仅是母亲与客体,而是整套人际关系。强调早期关系对当下的影响,童年早期人际互动的途径和基调奠定了之后互动的基本范式,儿童会对早期的照顾者以及他们的互动方式产生强烈的依恋(attachment),并延续这样的互动模式来建立以后的情绪生活。四种基本投射:依恋 权利 情欲 迎合(你欠我的)由于客体关系所引起的问题,如果想要改变,首先应让人们关注他们消极的人际交往模式,然后应该修正他们内在的思维结构,在与别人回应时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是将他人放置于以前所经历的交往关系中,要求建立新的关系或者用新的方式看待现存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