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里话.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562146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的心里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留守儿童的心里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留守儿童的心里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的心里话父母出外打工又一年了。从我记事起,就很少与他们见面,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鼻子总是酸酸的。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我的身边,哪怕是我犯错了,我都情愿他们骂我,甚至拿着棍棒来“修理”我。我不愿意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也不愿呆在那空荡荡的家里。我总是问爷爷,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爷爷总是回答:“你爸妈辛苦赚钱供你读书,等你考上学,他们就回家。”听了这话,我学习很努力,上次期中考试还考了全年级第10名,班主任跟我说,只要继续努力,考上重点高中没问题。每次接到父母的电话,我真的很不想挂。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究竟过得怎么样,身体是否健康,工作会不会太累?我其实很担心你们,希望你们能早日平安归来。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据调查,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1、自信心的培养。“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2、抗挫折能力培养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http:/www.sina.com.cn舜网-人口导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杨艳杰教授认为,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在她看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早期症状有哪些? 部分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敌对“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2. 人际关系敏感“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4.学习心态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作者: 发布于:2013/7/11 11:30:28 点击量:127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敌对“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人际关系敏感“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学习心态许多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鼓励加强农业生产“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2011-12-08 17:48:1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随想录摘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具体分析相关原因、表现和解决措施关键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原因留守儿童的表现、政策及建议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和关爱留守儿童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一切不断飞速地进步,带动着整个社会充满特色的元素。然而,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一个重要的关注的现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让大家不断去关注,呵护新一代社会的接班人,成为尤为重要的问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于开展教育工作也颇为重要,已经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似乎并不现实。因此,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课题。在河南信阳的夏令营里,卢勤就以母亲的名义对孩子们说:“要知道,城市的每一座高楼都有你父母的心血,每一条马路都有你父母的汗水,他们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你们不要怨恨他们;他们为了建设国家,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而出去挣钱,需要得到你们的理解。父母不在,你们反而有更多机会照顾自己和老人,变得更加坚强,更能适应社会。你们要把不满和怨恨变成一种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心理疏导,孩子们从委屈、怨恨到愧疚、自豪,逐渐懂事成熟。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因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通过调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冷漠:缺少应有的热情、情感与激情,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对生活境遇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既感觉不到欢乐也感觉不到伤心。2、自卑: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3、压抑: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4、敏感:对教师批评或同学评价,反应十分敏感,在感情上与别人疏远,并且不信任别人,更进一步,会把别人看成是问题的根源,从而易对他人产生迁怒和怀疑。5、孤独:有时会出现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的偏差。过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过低,则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深怕被人看不起,进而产生了与他人难以沟通和了解的感受。6、嫉妒:对于他人在学习、才能、教师评价等方面优于自己而感到愤怒和怨恨。7、情绪不稳定: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受不良情绪所左右,大喜大怒,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后果。8、厌学:有些留守儿童受外出务工父母的影响,产生“读不读书一个样”、“上不了学就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一样挣钱”的思想和厌学情绪,从而逃学转而迷恋网吧。也有些留守儿童害怕上学,甚至拒绝上学,如果强迫他去学校,就会使其焦虑重重、心神不定等情况。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二)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三)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从上述的中,在我们前面所阐述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特点,对于如此我们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这些种种的特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教而有法。未来我们将会是人民教师,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在教育心理学上多下功夫,及时了解、洞悉学生的心理并能给予很好的辅导与帮助。我们要用心去关爱我们的学生,对他们以爱得鼓舞,我相信我们的有这样的能力,呵护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首先,沟通亲情。经常和父母进行电话沟通,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其次,学校尽责,实行“全员育人”。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第三,社会尽力。加强广泛宣传,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等方式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总之,当“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才能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才能让他们重拾失去的生活信心,才能为他们找回曾经残缺不全的爱,才能让他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参考文献: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宝林镇邓媛;中国教育报、教育网站;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刘丽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防治2014年09月10日 17:54:11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葛晓穗字号:【大中小】 【摘要】新时期,由于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投资创业或打工赚钱,而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妨碍了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妨害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加以防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防治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投资创业或打工赚钱,而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导致出现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留在农村的祖父母照顾,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不仅妨碍了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妨害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大多由老人抚养,这既增加了老人的负担,又使得儿童的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因为老人本身已年迈体衰,由他们照顾孙子孙女是无奈之举,而大部分老人的教育方式是溺爱,这种方式使得大多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体谅他人。农村的教育设施本来就不太完善,留守儿童缺乏照管,自理能力又差,给农村小学老师增加了管理和教育的难度。留守儿童远离父母,这必然使他们与父母缺乏心灵上的情感交流,也使得他们缺少父母的关心与呵护。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束缚,而沉溺于玩乐之中,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被留级。虽然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这样做,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可给孩子造成的心灵上的缺憾却是无法弥补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孩子既需要丰裕物质生活,还需要健康的心理发展。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性格陷于孤僻。农村的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毕竟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那种父母之爱。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本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老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所以他们感到无助、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不善与他人进行交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这个时候父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产生厌学心理。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对日常生活敏感。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另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很弱,人身安全也会出现问题,有的是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是来自儿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儿童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例如,一些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诱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上,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儿童在与父母的共同生活中,亲情关系就会日益加深,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使得孩子身心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来自父母亲情的关爱与照顾。失去亲情的教育是不完美的,而父母所给的亲情教育是任何一个人都替代不了的。可是,父母外出务工,会使得儿童失去亲情的照顾,而且随着父母在外打工的时间增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会缺乏,随之带来父母与孩子间亲情关系的疏远。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源于孩子内心对亲情的需要。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这种对亲情的需要无法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父母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最缺的就是父母的亲情。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陪伴,但是他们更渴望父母的关爱,而父母远离自己,使得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对家庭亲情极其渴望,而他们的情感长期遭到缺失,这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具有自私、无礼貌、没有同情心等特点。父母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得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出现逃学、厌学的现象。只有亲密的情感交流,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情感,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只有在家庭的保护下,才能够学会爱,如果缺乏父母的关爱,则留守儿童会出现心理障碍。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健全。长期以来,学校只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当然这个责任不能只归咎于学校,因为这是应试教育体制所致。受应试教育体制的支配,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对好学生倍加关心,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漠不关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很多是留守儿童。更有甚者,在留守儿童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则采取讽刺的教育方式,导致儿童怨恨老师,故意与老师作对。儿童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因此,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不良的社会环境。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多彩多姿的世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某些村镇,尤其是大一点的村镇,已开设了一些网吧,网吧为了赚钱,甚至想出一些方法来引诱学生。例如,网吧有专门的人为儿童代写作业,以此来招致更多的儿童去网吧,有些留守儿童家庭不富裕,他们又经不住诱惑,就会偷钱去上网,这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交朋友,再加上学校管理的不到位,使得他们极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还比较缺乏,监护人又年老体迈,无法时刻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这就给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留守儿童被伤害的事件常有发生。例如,留守儿童溺水、被拐卖等事件,便时常发生。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留守儿童大多家庭贫困,所以其父母才会选择外出打工,尤其是那些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的儿童,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但凡他们有其他的方法维持生计,能使家庭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也不会抛下孩子,在外辛苦地打拼。所以,相对来说,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是不富裕的。贫穷的家庭容易使一些儿童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会被他人看不起。留守儿童家庭在生活方面是特别注重节俭的,对于饮食,从不要求吃好,只求吃饱。甚至有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没钱医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者只听天由命、顺其自然。贫困的生活条件自小就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防治办法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其发展的好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前景。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涉及范围广,只有解决好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使在外务工的父母安心。所以,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防范和治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但是,要防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进入城市务工的年轻父母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近期很难有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会增加。针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国家应专门进行调研支持,并据此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首先,国家应该提供资金,鼓励农民在农村自主创业,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够赚钱,不离家乡就能发家致富。如此,他们就不会再外出打工,既实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又可以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其次,国家应放宽政策,允许农村孩子在城市升学,这样父母就既可以赚钱维持生计,又可以监管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社会提供必要援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能否得到有效防治,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快慢顺滞。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每一个人做起。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社区应组织一些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例如,在端午、中秋、春节的时候,社区可组织一些人员去看望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还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还可以在城镇建一些图书馆,供留守儿童学习之用。村组织也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在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回村的时候,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父母能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另外,社会也应成立助学金,为那些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提供经济上的资助,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够享受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待遇,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平衡发展。社会应尽最大的力量,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不得歧视、侮辱、打骂留守儿童,切实保证留守儿童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失去了家庭的保护,必然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却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照顾与关爱,心理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年轻父母要想外出打工,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若父母必须要外出打工,应尽量带着孩子一起,让孩子在打工地接受教育,这样父母就能够有效、方便地监管孩子。对于那些必须要被留在农村的孩子,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及时地了解孩子在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地为孩子寻找解决方法。在回家的时候多给孩子带些小礼物,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还可以定期地与老师进行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父母外出务工后,切忌长时期不与孩子进行联系,这会使孩子对父母感到陌生,更不要说与孩子谈心了。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留守儿童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老师,所以老师应积极地与儿童进行交流、谈心,让学生愿意跟自己说真心话,乐意将自己心中的悲伤、烦恼向老师倾诉,从而想办法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就算儿童犯了错误,老师应耐心地进行指导,而不应讽刺、指责,以防适得其反。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公共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这样可以增进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应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让儿童能针对自身的问题去寻求解决之法,从而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其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应从关注儿童的生活做起,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一些娱乐活动,使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融入到集体当中去,以此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引导儿童理解父母。面对现实才是留守儿童应具备的健康心理,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应该多一些理解。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儿童要理解父母在外拼搏的艰辛,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但是,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很难积极、专心投身于学习中,这就需要监护人多给孩子讲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孩子从心里理解父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信心缺乏,因为父母不在家,自己没有依靠,在做事情的时候无可借力,往往没有信心。留守儿童虽然改变不了现实情况,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父母不在身边正好可以锻炼自己,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逐步培养起高度的自信心、自制力和高强的才干。(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注释】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北方论丛,2012年第6期。吴承红,蔡澄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内容摘要: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长时间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在心理、行为等易产生孤僻、冷漠、自私、狭隘,甚至恐惧害怕等心理,导致其”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理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那么如何让这些儿童也能够茁壮成长呢?为此,我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原因 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涌入城市务工的浪潮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束变成了一个特殊趵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不少研究者指出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由于缺少对其原因的深入分析,以至于对溜守儿董提出的教育对策往往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我认为从出生到成熟,即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一个人人格特征、行为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培相互作用的产物。青少年处在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正值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不仅要面临奠基人生的重要任务,也要面临着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如快,以及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等,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喻之为”疾风怒涛”的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高度关注,这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1、易出现普遍的心理问题儿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家庭和社会如果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留守儿童少年多数是学龄儿童少年,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管理。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少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留守儿童在校学习、交往和活动中,普遍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或表现出消极态度和退缩行为,或玩世不恭,有的甚至放荡不羁,成为问题学生。2、易发生心理偏差据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和心理行为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需要他人的监管和正确引导。然而在农村,大多数临时监护人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人少而又少,对孩子的心理行为漠不关心,认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正面诱导,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由于得不到应百的教育和重视,他们多数自暴自弃,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台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形成心理偏差,甚至误入歧途。3、易出现盲目反抗和对父母充满怨恨的逆反心理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少数儿童还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儿童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毋,产生情感隔膜和充满怨恨。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向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亲情的缺失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使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留守儿童不仅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缺少相处的时间,而且平时通话的机会也比较少,这种状况限制了这些儿童与父母间的情感和语言沟通。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呵护。父母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幼苗。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然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年老体弱且文化素养俯,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还存在着溺爱的现象。而留守儿童也觉得他们思想老化,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情绪、情感娈化,极少与隔代长辈之乎者也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都难以及肘察觉。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由于缺乏及时赤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由于缺乏父母的示范作用,他们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找到明确的社会定位,今后很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或者说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心理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犬管。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片面的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特别是大多农村中小学校的学额较多,每班平均在45人以上,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对于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管护的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即将他们统一安排右学校住读,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既可弥补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了解,又可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都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更谈不上开家长学校了,因此,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的机会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缺失的情况下,作为儿童社会化部个重要场所的学校,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填补。4、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帘不利。留守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5、社区和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注不够社会的大环境是儿童学习、体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资源缺乏,教育观念相对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关怀的不足。加之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在社会上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认为他们缺乏家教,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偏见也会直接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三、 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留守儿童自身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途径应该是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在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育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最理想的场所。在对岔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功能的扩展中,学校应钉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儿理健康给与更多的关注。1、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和管理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管,领导及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和配合,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心理行为等情况。要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或对相关教师进行相关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积极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刀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执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矫正,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如书画展、文艺活动、演讲比赛、体育运动会比赛等,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部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2、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观念亟待改变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轻德、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不足及不当的教养方式。因此,笔者建议:首先,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普及正确昀儿童教育观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可以借助报刊、电祖、网络、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体不断向农村家长宣侍、传播、讲解,农村学校和社区也可以有意识地为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专门举办内容有针对性的讲座以普及这些知识。其次,应尽可能调整姑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再次,应采取多种形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学校虽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这不够的,要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供。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把退休于部、老工人、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屉产生合力效应。4、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弹性”作用,学会自我约束环境是外部客观同素,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还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内因,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与儿童行为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儿童本身的特点会影响着父母或监护人的教养行为。因此,我们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