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项目拆迁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doc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XXXXX 房屋征收项目 实 施 方 案 XXX 房地产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2018 年 03 月 28 日 目 录 项目概况 3 三调 实施方案 4 一 任务及工作内容 4 二 技术路线与方法 7 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8 四 专项用地调查 13 五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4 六 检查与验收 15 七 统一时点更新 17 八 成果汇总 17 九 主要成果 19 XXXXX 房屋征收项目测绘实施方案 22 一 测绘技术依据 22 三 实施方案 23 三 测绘工作流程与方法 25 四 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 42 五 测绘周期承诺 45 XXX 项目评估实施方案 50 一 统一相关技术参数选取 统一解释口径 50 二 本项目拆迁评估工作流程 51 二 技术方案 55 四 根据工作方案 确定组织方案 62 五 本项目组织架构图 62 六 作业时间 63 七 棚户区改造项目重点 难点分析 64 项目概况 项目区域简介及项目简介 XXXXXX XXX 所需开展任务要求内容包括了 三调 地籍测绘 房产测绘 房屋评估 三调 及房屋地籍测量结果的应用为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提供了科学严谨的 法律依据 涵盖变更地籍资料 土地利用分类 初始权属 地籍的区域划分 宗地划分等内容 为改造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和权属变更提供了公平合理的法律 依据 是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一项总要内容 一 实施任务的服务要求 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并满足招标人项目内容相 关服务要求 二 服务期限 自合同签订之日起 180 日历天完成外业调查 内业处理 宗地图 房产图编制和项目成果统计汇总以及后期伴随服务等工作 为顺利完 成拆迁任务 现将该项目中存在的可能影响工作进展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提出 具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以保证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三调 实施方案 一 任务及工作内容 一 主要任务 三调的主要任务是 在二调成果基础上 按照统一标准 在全省范围内利 用遥感 测绘 地理信息 互联网 等技术 统筹利用现有资料 以正射影像 图为基础 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 面积和权属 全面掌握全省耕地 园地 林 地 草地 商服 工矿仓储 住宅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 交通运输 水域及 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 细化耕地调查 全面掌握耕地数量 质 量 分布和构成 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 全面摸清城镇村庄及开发区范围内 的土地利用状况 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省 州 市 县 市 区 三级的集影 像 地类 范围 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 网络化管理系统 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 统计和全天候 全覆盖遥感 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相较于二调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三调是对 已有内容的 细化 变化内容的更新 新增内容的补充 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 质量状况和管理属 性的多重标注 具体任务包括 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 1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县 市 区 为基本单位 以国家统一提 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 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 位置 范围 面积 分布等 利用状况 查清全省耕地 园地 草地 林地等农用地的数量 分布及质量状 况 查清城镇村庄 独立工矿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 现状 2 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统一登 记成果以及相关部门已有的高分辨遥感影像和大比例尺测绘成果 对城镇村庄 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 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 工业 仓储 住宅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2 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 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 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 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3 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 息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 节约 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 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 耕地细化调查 重点对河道 湖区范围内的耕地 林区范围内的耕地 牧区范围内的耕地 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 分类标注 摸清各类耕地资源 家底状况 夯实耕地数量 质量 生态 三位一体 保护的基础 2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 查成果上 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 为持续开展批后 监管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 在耕地质量调查评 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的基础上 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 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4 坝子核实 在原有坝子范围界线及地类核定成果基础上 进一步核实 坝子名称 范围 数量及地类面积等情况 更新完善坝子成果数据 并落实到 土地调查数据库中 4 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 建立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按照国家 省统一编制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要求 以县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 建设 用地专项数据库 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 实现对城镇 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 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 州 市 土地调查数据库 以县 市 区 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 组织 建设州 市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专项调查数据库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 组织建设省级土地 调查数据库及专项调查数据库 实现全省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 管理 动态入库 统计汇总 数据分析 快速服务 综合查询等功能 2 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 基于三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建设从 县 市 区 州 市 到省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土 地调查数据 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 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 和综合分析应用 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 开发相关应用分析 功能 提高三调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5 成果汇总 1 数据汇总 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调查数据库基础上 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域内的 城镇村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 成果分析 根据三调数据 并结合二调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 开展土地利 用状况分析 3 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 基于三调数据 制作系列数据成果 编制省 州 市 县 市 区 乡 镇 系列土地利用图件 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 图集等 面向政府机关 科 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 满足各行各业对三调成果的需求 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二 主要工作内容 1 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和收集相关资料 2 将收集到的原有坐标系统与三调规定不一致的相关数据成果资料 转换 为统一的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3 组织宣传和培训工作 4 接收国家下发的调查基础资料 5 细化调查底图内容 6 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7 开展权属界线上图和补充调查 8 开展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9 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共享服务云平台 10 开展统一时点更新 11 开展调查成果汇总及各类统计汇总分析 12 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及验收 13 配合做好调查成果的国家级核查 14 开展调查工作总结和成果上报 二 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 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 充分利用现有成果资料 按照国家整 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要求 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 3S 卫星定位 GNSS 遥感 RS 和地理信息 GIS 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 准确查清全省城乡 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 面积 权属和分布情况 采用 互联网 技术核实调查 数据真实性 充分运用大数据 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 建立省 州 市 县 市 区 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 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 标准时点统一更新以及调查成果应用等工作 二 技术方法 1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 农村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 于 1 米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现有优于 0 2 米的 航空遥感数据 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高精度控制点 制作数字正射影像 图 2 基于内业对比分析制作土地调查底图 国家在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基础 上套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 逐图斑开展全地类内业人机交互判读与解 译 通过对比分析 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 预判 土地利用类型 制作调查底图 3 基于 3S 一体化技术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 根据国家下发的 调查底图 结合日常国土资源管理和收集的相关行业资料 制作外业调查数据 采用 3S 一体化技术 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及举证 调查图斑的地类 范围 权 属等信息 对地方实地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预判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及地方自行 提取的图斑 需提供实地拍摄带坐标信息 拍摄方位和拍摄时间的举证照片 4 基于地籍调查成果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对已完成地籍 调查的区域 利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 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 现状信息 对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 利用现有的数字正射影像图等资料 实 地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5 基于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 按照国家及省数 据库标准 以县 市 区 为单位 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 动互联网技术 结合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 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土地利 用信息调查和采集 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 形成集图形 影像 属性 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6 基于增量更新技术开展标准时点数据更新 按照三调数据库标准 采用 国家下发的土地调查增量更新模型 结合 2019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获取土 地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 开展实地调查 形成增量更新数据 将各级土 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 2019 年 12 月 31 日标准时点 7 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 利用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 面向政府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农业部门 科研院所和社会公 众等不同群体特点 优化海量数据处理效率 提供三调成果快速共享服务 开 展各类自然资源 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 形成三调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 析技术机制 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 一 主要技术指标 1 数学基础 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2 分幅 编号及投影方式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种比例尺标准 分幅及编号执行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 T 13989 2012 标 准 分幅采用国际 1 100 万地图分幅标准 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图均按规定的经 差和纬差划分 采用经 纬度分幅 图幅编号均以 1 100 万地形图编号为基础 采用行列编号方法 1 2 000 1 5 000 1 10 000 比例尺标准分幅图或数据采用高斯 克吕格 投影 按 3 分带 3 地类图斑划分 三调以图斑为基本单元开展调查 包括道路 沟渠 河流等线状地物 单 一地类地块 以及被行政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称为图斑 具体形式如下 1 单一地类地块 2 以行政辖区界线或土地权属界线分割成图斑 并代替图斑线 当各级 境界 权属界线重合时 只表示最高一级的界线 3 城镇村庄内部同一地类的相邻宗地合并为一个图斑 4 道路被权属界线分割的 按不同图斑上图 4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采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T 21010 2017 和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工作分类 以下简称 工作分类 详见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以 下简称 技术规程 二 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确定 国界 省界及全省控制面积由国家统一下发 省级负责州 市 县 市 区 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制作与确定 县级负责县以下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制 作与确定 调查界线应继承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界线 县级以上调查界线如果发 生变化需要调整的 必须依据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报全国土地调查办批 准后调整 乡 镇 级界线如果发生变化需要调整的 必须依据相关主管部门 的批准文件 报省土地调查办批准后调整 1 调查界线的调整 调查界线应使用经各级主管部门确定的界线 1 依据有权批准界线调整的人民政府相关批准文件 开展各级调查界线 调整 乡 镇 界线调整后报省土地调查办备案 州 市 县 市 区 调查 界线调整后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2 因成图精度等客观因素造成调查界线与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 相 对位置产生位移的 由省或县土地调查办统一组织 依据行政区域勘界成果中 有关界址的描述 对调查界线进行调整以使之与 DOM 匹配 经界线双方同意 并提请双方民政部门审核确认后作为最终调查界线 单方不得擅自调整调查界 线 界线双方有异议的也不得调整 2 调查界线制作及控制面积确定 省土地调查办依据国家下发的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及国家确定的坐标 系 比例尺和界线调整数据 组织对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界线进行坐标转换 和界线更新 制作标准分幅数字化的 XXX 省行政区域调查界线图 作为省级 调查控制界线 并制作全省及州 市 县 市 区 的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 面积接合图表 计算各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 提供各州 市 县 市 区 使用 县级调查区域内采用不同比例尺调查的 需提前统一组织 将不同比例尺 及相应的图幅号上报到省土地调查办 由省土地调查办上报全国土地调查办依 据所报比例尺计算和下发全省控制面积 三 遥感影像资料采购及调查底图制作 1 遥感数据采购和正射影像图制作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则上采用优于 1 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 城镇内 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优于 0 2 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资料 国家组织统一采购优于 1 米分辨率覆盖全国的遥感影像制作 DOM 各州 市 县 市 区 可自行采购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制作 DOM 辅助开展 实地调查 并将经质量检验合格的 DOM 成果汇交至省土地调查办 由省土地 调查办上交到全国土地调查办 为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各州 市 县 市 区 需自行 多方收集 2014 年以后 优于 0 2 米分辨率 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 证使用的正射影像 覆盖城镇村庄范围的已有航空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及其他调 查等所使用到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制作 DOM 开展城镇村庄内部的土地利用 现状调查 当原有 0 2 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数据不能全覆盖城镇村庄调查区域 时 可采用优于 1 米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作补充 2 细化调查底图内容 在国家下发调查底图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资料和工作需要 进一步提取调 查底图图斑地类与最新 DOM 地物特征不一致的信息 丰富调查底图内容 四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按照 工作分类 实地对调查核实图斑逐一进行地类认定 参照遥感影像 实地调绘图斑边界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综合调绘法 综合调绘法是内业判读 外业调 查补测和内业建库相结合的调绘方法 在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的同时一并开 展图斑举证工作 对影像未能反映的地物进行补测 最后依据外业调查结果 进行内业矢量化和建库工作 1 地类调绘及补测 1 各县 市 区 以下发的调查底图为基础 将调查底图套合土地调查 数据库 叠加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及相关部门调查数据 制作外业调查数据 将 外业调查数据导入带定位功能的移动外业调查设备或打印外业调查纸图 辅助 开展外业实地调查工作 实地逐图斑调查图斑地类 调绘图斑边界 记录图斑 编号 地类编码 权属单位和其他属性信息 2 依据影像和实地现状进行图斑综合调绘 对实地地类 边界与基础库 或内业判读信息一致的 无需重新调绘 直接标记 记录相关调查信息 对实 地地类 边界与基础库或内业判读信息不一致的 进行实地调绘 对影像未能 反映的新增地物进行补测 补测主要采用仪器补测法和简易补测法 为了提高调查的效率和成果精度 原则上采用 XXX 省综合卫星定位服务系统 YNCORS 进行补测 无 YNCORS 信号区域可采用简易补测法 补测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补测地物点相 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的中误差 采用仪器补测法的 平地 丘陵地不得大于 0 5m 山地不得大于 0 75m 采用简易补测法的 平地 丘陵地不得大于 2 5m 山地不得大于 3 75m 最大误差不超过 2 倍中误差 2 变化图斑的调查举证 按照以实地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 对全国土地调查办内业提取的变化图斑 进行调查核实 使用带卫星定位和方向传感器的手机或通讯平板电脑 利用全 国土地调查办统一下发的 互联网 举证软件 拍摄包含图斑实地卫星定位坐标 拍摄方位角 拍摄时间的实地照片及举证说明等综合信息的加密举证数据包 上传至统一举证平台 1 未按全国土地调查办提取的地类调查上图的 由县 市 区 土地调 查办全部实地举证 但对原地类为耕地 内业提取地类为其他农用地 经县 市 区 土地调查办调查为耕地 标注种植属性与国家判读地类一致的 可 不举证 2 重点地类变化图斑原则上由县 市 区 土地调查办全部实地举证 包括相对原数据库新增的建设用地图斑 原有耕地内部二级地类发生变化的图 斑 原有农用地调查为未利用地的图斑等 但对依据遥感影像特征能够准确认 定为住宅小区 规模化工厂等新增建设用地图斑 可不举证 3 对全国土地调查办未提取的变化图斑 相对原数据库调查新增的变化 图斑原则上由县 市 区 土地调查办全部实地举证 但对调查认定地类与影 像特征明显一致的 可不举证 4 对于因纠正精度或图斑综合等原因造成的偏移 不够上图面积或狭长 地物图斑 可不举证 对原有线状地物面状化的图斑 可不举证 未硬化且未 贯通的农村道路不上图的 可不举证 对同一条道路或沟渠等线性地物的图斑 可选择典型地段实地举证 其他地段备注说明 5 举证照片应在实地拍摄 拍摄方向正确 能够反映图斑实际利用现状 举证照片包括图斑全景照片 局部近景照片 利用特征照片三类 图斑全景能 反映图斑整体利用情况 局部近景照片能反映图斑实际利用现状 对新增加的 建设用地或设施农用地图斑 需拍摄内部利用特征照片 五 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统一登记成果 对城镇村庄内部的土地利用现 状开展细化调查 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住宅用地 公 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特殊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 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按照 工作分类 汇总 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在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成果基础上 开展 将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宗地成果同类合并 按照 工作分类 归并地类 被道路 水系等线状地物分割的同类宗地应分割为不同的图斑 道路 水系 绿地等单独划分图斑 对有多种用途的宗地按主要用途调查 对超大型宗地按 宗地内不同用途划分为不同图斑 对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未覆盖和城镇村庄新扩区域 可参考最新的影 像图 近期规划图和地形图 由县 市 区 土地调查办组织街道办事处 土 管所及村委会相关人员配合调查单位技术人员 采用内业勾绘和实地核实相结 合的方法 确定城镇村庄内部每个图斑的土地利用类型 六 权属界线上图和补充调查 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中确定的权属界线转绘到土地调查底图上 城镇以外的独立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 依据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转绘到土 地调查底图上 城镇内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不调查上图 权属调查原则上以各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 对集体土地确权未登记到村民 小组的 按照行政村的权属界线转绘到土地调查底图上 权属调查原则上以各 行政村为基本单位 对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到村民小组的 可按照村民小组的权 属界线转绘到土地调查底图上 在权属界线上图过程中 因成图精度等客观因素 部分权属界线与遥感影 像产生位移的 可根据协议书描述调整至遥感影像相关位置 避免产生细小图 斑 对权属界线发生变化的 按照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不动产调查相关规定 重 新开展权属界线补充调查 四 专项用地调查 基于全省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权属等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 管理信息 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 要 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一 耕地细化调查 对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以外的耕地图斑 参考相关部门的有关资料 根据耕 地的位置和立地条件 开展细化调查 并标注相应属性 二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按实地现状进行调查 利用国家在部监管平台备案 的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统一制作下发的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图层进行调查 各县 市 区 需整理土地审批资料 补充完善建设用地审批信息 及时报部 备案 三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 1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 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以县 市 区 为单位开展耕地质量等 级评价 开展耕地质量调查 样品采集与监测 建立县 市 区 域耕地质量 评价数据库 汇总分析全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 2 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 梳理现有耕地分等定级成果 根据耕地分等国家级参数 修订和规范省级 参数 以州 市 为单位分县 市 区 编制分等单元图和分等因素分级图 开展土地利用系数和指定作物产量比的补充调查和测算工作 按照与已有分等 成果相衔接的原则 结合土地调查成果 更新分等数据库 进行分等数据库的 核查入库 形成全省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 四 坝子核实 全面核实我省坝子情况 在原有坝子核定成果数据基础上 核实坝子名称 范围 数量等 形成全省坝子更新成果 五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三调数据库建设遵循系统化 标准化 开放性的原则 采用国家规范标准 地方分级建设 成果统一汇交的模式开展 各地按照统一数据库标准 重新建 立土地调查数据库 为统一土地调查数据成果标准 规范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 质量 确保三调各级数据库的顺利汇交和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数据库建库软 件应采用通过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测评的软件 一 县 市 区 数据库建设 县 市 区 土地调查办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建设工作 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基础地理信息 土地利用数据 土地权属数 据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 专项调查数据等矢量数据 DOM 数据 扫描影像图 数据等栅格数据和元数据 县级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 基础数据准备与处理 图形和属性数据采集 数据接边 拓扑关系构建 数据检查与入库等 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数据库标准 支持三调成果公开 格式 数据库建设完成后 按照数据库质量检查规则 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开 展数据库质量检查 通过质量检查软件检查后 按照数据汇交程序逐级上交数 据成果 同步建立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满足矢量数据 栅格数据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管理并满足下列要求 能按照三调要求开展 数据入库工作 支持三调规定的数据交换格式 能对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检查 并具有增加 删除 修改等编辑功能 满足地方日常土地管理工作对土地调查 数据的管理需求 数学基础 面积量算方法 数据统计表模版和图件输出格式 等符合三调要求 支持土地调查数据更新 二 州 市 省级数据库建设 州 市 省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由州 市 省土地调查办 组织 逐级开展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 以县 市 区 土地调查汇交数据库为 基础 开展州 市 省土地调查数据的集成整合 建立州 市 省土地调查 数据库 构建州 市 省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分析共享服务平台 为县 市 区 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 更新 维护 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系统支 持 六 检查与验收 为了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 图件与实地 三者一致 根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在 调查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合格 监理单位提供成果质量符合三调技术要求的监理 报告基础上 建立调查成果的县 市 区 自检 州 市 初验 省级验收 国家级核查验收的分级检查验收制度 三调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 采取内外业检查的方式 即每一阶段成果 需经过检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阶段 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 保证成果 质量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 一 县 市 区 自检 各县 市 区 土地调查办组织对调查成果进行 100 全面自检 以确保 成果的完整性 规范性 真实性和准确性 以外业实地检查为主 现场检查图 斑地类 权属及相关调查内容的正确性 并利用测量设备检查权属界线和图斑 边界等调查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检查应对质量问题 问题处理及质量评价等内 容进行全程记录 记录须认真 及时 规范 并利用全国统一的数据库质量检 查软件对数据库及相关表格成果进行检查 县 市 区 根据自检结果组织成果全面整改 编写自检及整改报告 报 州 市 土地调查办预检和汇总 二 州 市 初验 州 市 土地调查办负责对本行政辖区内的调查成果进行初验和汇总 在 参与县 市 区 外业自检 全面检查县 市 区 自检记录的基础上 重点 检查调查成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形成州 市 初验报告报送省级验收 三 省级验收 县 市 区 调查成果 州 市 级汇总成果 由省土地调查办负责组织 验收 确保全省调查成果整体质量 省级在州 市 土地调查办初验成果的基础上 重点检查成果的真实性和 准确性 根据三调要求 利用 互联网 举证成果 对县 市 区 州 市 报送成果 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 对样本数据进行逐图斑 内业比对 比对提取三调初步成果 上年度基础数据库和国家内业判读结果之 间的不一致图斑 重点检查不一致图斑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 性 根据内业检查结果开展外业实地核查 对外业图斑进行认定 并利用移动 外业设备拍摄图斑实地照片 根据内外业检查结果 组织调查成果整改 编写 省级验收报告 对整改后的县 市 区 调查成果 利用全国统一的数据库质 量检查软件检查数据库及相关表格成果的规范性 将通过省级验收的县 市 区 调查成果及检查记录一并报送全国土地调 查办 四 国家级核查验收 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对通过省级验收的县级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核查 对原有耕地内部二级类变化图斑 新增建设用地图斑 原农用地调查为未 利用地图斑等 以及三调地类与国家内业提取地类不一致的图斑 进行重点检 查 具体包括内业核查 在线外业核查和外业实地核查三部分 内业核查以遥感影像和举证照片为依据 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 检查方法 进行逐图斑比对 全面检查图斑地类与影像及实地举证照片的一致 性 对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及照片一致的 通过核查 对数据库地类与遥感 影像及照片不一致 未提供举证照片 以及提供的举证照片不符合要求的 不 通过核查 将内业核查有疑问的图斑反馈至省土地调查办组织整改 省土地调查办报送的整改后成果 根据举证材料 进行内业复核 复核不 能通过的 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队伍依据核查结果 对调查成果进行修正 并 反馈地方予以确认 地方对全国土地调查办修正结果有异议的 提出申诉 未 按时申诉的即视为确认 国家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 五 成果确认 国家级核查通过后 全国土地调查办对省土地调查办提交的三调成果进行 数据库质量检查 能通过数据库质量检查的数据成果 地方与国家共同确认 七 统一时点更新 三调数据统一时点更新为 2019 年 12 月 31 日 各县 市 区 利用 2019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正射影像图和年度新增 建设用地图斑提取结果 与三调数据库对比 通过实地补充调查 开展三调完 成时点与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的行政界线 图斑界线 地类信息和权属界线 的变化调查 通过增量的形式上报 县 市 区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统一时点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责 县 市 区 组织对本地区统一时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 100 全面自检 确保 成果的完整性 规范性 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 利用全国统一的数据库质量 检查软件检查统一时点增量数据的规范性 州 市 土地调查办组织 指导 监督本辖区内统一时点土地调查 并参 与外业调查成果的县级自检 对成果进行初验 省土地调查办对本省统一时点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 并组织对辖区内 各县 市 区 的统一时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调查成果整体质 量 同时 利用全国统一的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检查各县 市 区 的统一时 点增量数据的规范性 八 成果汇总 成果汇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始调查成果汇总 第二阶段为统一 时点更新成果汇总 包括土地调查成果汇总和专项调查成果汇总 汇总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汇总 图件编制 成果分析和文字报告编写等 一 数据汇总 1 县 市 区 数据汇总 以县 市 区 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 按省级确定的县 市 区 行政 区域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为基准 按照三调规定的具体内容和汇总方法 由地 类图斑逐级汇总本县 市 区 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权属数据 永久 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2 州 市 数据汇总 按省土地调查办确定的州 市 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控制面积 对所辖县 市 区 数据汇总成果进行检查 按三调规定的汇总内容和格式 以县 市 区 汇总结果为基础 汇总州 市 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权属数据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3 省级数据汇总 按全国土地调查办确定的省级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控制面积 对各县 市 区 数据汇总成果进行检查 按三调规定的汇总内容和格式 以县 市 区 汇总结果为基础 汇总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权属数据 永久基本 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二 图件编制 在成果汇总阶段 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根据需要 按行政区域编制 土地利用挂图和其他专题图件 乡 镇 挂图以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缩 编 县级 含 以上各级挂图以下一级土地利用挂图为基础缩编 1 县 市 区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 以调查底图为基础 统一采用 技术规程 和 实施细则 规定的图示图 例 由数据库生成含有行政区域界线 权属界线 地类界线 地类符号 地理 名称注记 地貌等要素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电子图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 状图比例尺和调查内容与原始调查图件一致 2 土地利用挂图和专题图件的编制 土地利用挂图分为乡 镇 县 市 区 州 市 省级土地利用挂图 挂图成图比例尺应根据制图区域的大小和形状确定 原则上与二调挂图比例尺 一致 若需调整 乡 镇 可采用 1 1 万 1 2 5 万 1 5 万比例尺 县 市 区 可采用 1 5 万或 1 10 万比例尺 州 市 可采用 1 10 万或 1 25 万比例尺 省级可采用 1 75 万或 1 100 万比例尺 依据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各级土地利用挂图 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分 布图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权属界线图 耕地坡度分级图 坝子分布图 以及各类专项调查专题图等图件 各类挂图和专题图件编制时 应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 CAD 等技术 通 过制图综合取舍缩编而成 缩编时 应正确反映制图区域的土地利用分布规律 特点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应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编 制 应按 技术规程 和 实施细则 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统一的选取 指标表示地类图斑 应定性定位准确 层次分明 注记正确 清晰易读 对图 上的保密内容须作技术处理 以防泄密失密 各类图件成果应在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共享服务云平台上发布 面向 政府机关 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 三 成果分析与文字报告编写 在成果分析的基础上 编写包括工作情况 技术方法 数据库建设 成果 分析等内容的文字报告 1 成果分析 根据三调数据 并结合二调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 开展土地利 用状况分析 对二调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 质量等级等别 分布 利用结构及 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对坝子范围内的用地及变化状况进行分析 对城镇 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评价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 汇总形 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 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 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写三调分析报告 2 文字报告编写 工作报告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的自然 经济 社会等基本概况 调查的目的 意义 目标 任务 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完成的主要成果 经验与体会及其 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 技术报告应主要包括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工艺流程 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 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应用新技术 及效果等内容 数据库建设报告应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流程 软硬件配置 数 据库内容与功能 维护与更新等内容 成果分析报告应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 各类土地的分布与利用状况 与二调调查成果的比对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 策 措施与建议等内容 九 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三调工作 将全面获取覆盖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形成一整 套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包括影像成果 图件成果 数据成果 数据库成果和文 字报告成果等 一 县 市 区 调查成果 1 外业调查成果 1 原始调查图件 2 外业补测及举证成果 3 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2 图件成果 1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 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 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件 5 耕地细化调查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 等定级 坝子分布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件 6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 数据成果 1 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 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3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 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 耕地细化调查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 等定级 坝子核实等专项调查数据 4 数据库成果 1 数据库 2 数据库管理系统 5 文字成果 1 实施方案 2 工作报告 3 技术报告 4 成果质量检验报告 5 数据库建设报告 6 成果分析报告 7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8 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9 耕地细化调查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 等定级 坝子核实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二 州 市 省级汇总成果 1 数据成果 1 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 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3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 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 耕地细化调查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 等定级 坝子核实等专项调查面积数据 2 图件成果 1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 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 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件 5 耕地细化调查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 等定级 坝子分布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件 图集 6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 文字成果 1 实施方案 2 工作报告 3 技术报告 4 成果质量检验总报告 5 成果分析报告 6 耕地细化调查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 等定级 坝子核实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4 数据库成果 1 数据库 2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共享应用平台 5 标准规范 1 XXX 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细则 2 XXX 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 3 XXX 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检验细则 XXXXX 房屋征收项目测绘实施方案 一 测绘技术依据 规范规程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主席令 2007 第 62 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主席令 2004 第 28 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 256 号 4 土地登记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 40 号 5 土地调查条例 国务院令第 518 号 6 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 45 号 7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 17 号 8 地籍调查规程 TD1001 2012 9 房产测量规范 GB T17986 2000 10 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建住房 20021 74 号 11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 RTK 技术规范 CH T 2009 2010 12 1 500 1 1000 1 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 TB 17160 2008 13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 T 24356 2009 14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 T 18316 2008 15 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 CH 1016 2008 16 国家和市相关管理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 数学基础 1 平 面 坐 标 系 统 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 XX2000 城建坐标系 2 高 程 系 统 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3 投 影 方 式 采用任意中央子午线 3 分带的高斯 克吕格投影 边长归算至平均高程面 或抵偿高程面 4 比 例 尺 地籍图测绘比例尺为 1 500 5 计 量 单 位 长度单位采用米 m 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 m 2 面积统计汇总单 位采用平方米 m 2 均保留 2 位小数 三 实施方案 1 资料收集 收集国土部门的已有控制点成果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城镇地籍调查成 果 房管所相关房产所有权资料以便此次生产的各类资料符合规范要求 2 实地踏勘及编制技术设计书 根据资料收集情况 通过实地踏勘工作编写技术设计书 设计书包含如下 内容 基本情况 简要说明登记区的位置 面积 交通 行政区划及自然 地 理 人文 社会经济 土地承包的基本情况 目标任务 说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登记颁证的主要目标及任 务 工作部署 说明整项工作的组织 计划及安排情况 经费保障 说明经费的来源情况 资料收集 详细说明基础控制资料 各种图件 资料的收集情况 实地测绘 应用 GNSS RTK 和全站仪采用解析法实地测量项目区内的构 筑物和各类土地 权属绘制和数据整理 根据入户调查资料把权属绘制完成 形成相应的 调查地籍图和表册 面积量算汇总 说明地块面积的计算和面积汇总方法等 数据公示 对项目范围内的建筑物按照一户一档 含被调查人户口信息 身份证明 房产权属资料 房产现状照片 土地权属资料等 要求进行建立电 子数据和纸质资料 按甲方要求对测绘成果进行公示 质量保障措施 3 地籍测绘 应用 GNSS RTK 和全站仪以土地权属为基础 对每宗土地进行权属界限位置 的测量 计算宗地面积 从而形成一整套基础资料和地理参考系统 它包括地 籍控制测量 界址点线测量 地籍图测绘 面积测算 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 地籍变更测量 以及在规划开发时的有关测量工作 4 房产测绘 由于本项目的房屋用地文件齐全有效 周边权属简单清晰 房产调查的重 点应放在房屋调查方面 房屋调查的内容包括房屋坐落 产权人 产别 层数 所在层数 建筑结构 建成年份 用途 墙体归属 权源 产权纠纷和他项权 利等基本情况 以及绘制房屋权界线示意图 5 入户权属调查 根据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入户实地进行宗地面积 位置 形状 权属 和空间分布的调查以及附属物和建筑物装修 装饰 装潢情况进行调查登记 由居民进行确认 对存在争议的宗地 待争议解决后再调查 对调查的建筑物 均摄制照片以便汇总查阅 6 权属绘制和数据整理 根据入户调查资料把权属绘制完成 形成相应的调查地籍图和表册 7 建立数据库及数据公示 对项目范围内的建筑物按照一户一档 含被调查人户口信息 身份证明 房产权属资料 房产现状照片 土地权属资料等 要求进行建立电子数据和纸 质资料 按甲方要求对测绘成果进行公示 8 异议复核 对调查 测绘成果有异议的部分进行相关复核和解释工作 三 测绘工作流程与方法 1 控制测量 当地若已经建立了能够满足本次测绘的独立坐标系则使用其作为本次测绘 的首级控制 若不能够满足本次测绘则需要建立测图首级控制网 1 1 四等GPS控制网布设要求 1 四等GPS控制点应根据项目现场相邻点对须通视 点位应选择优良 埋 设稳固 易于长期保存 通行方便有利于观测和使用 2 四等GPS控制点标石为单层标石 标志为不锈钢钉 标石埋设见附图1 3 控制点应离开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和强烈干扰卫星信号的物体 点位 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应 15 4 四等 GPS点用GPS01 GPS02 GPS03 GPS04 GPS05 GPS06命名 1 2 四等GPS控制网观测计算 1 四等GPS控制网采用四台以上GPS接收机观测 2 观测基本要求 卫星高度角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4 观测时段长 度要求静态 60分钟 平均重复设站次数 2 数据采样率 30秒 GDOP值 6 当GDOP值偏大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3 作业前应做卫星星历预报保证有效的同步观测 天线高量取正确 4 观测手簿应在现场认真记录各项观测要素 星组变化时应作记录 失锁 时应在备注栏中说明 记录字体字迹要清晰 工整 美观 不得涂改 转抄 5 基线解算及平差计算采用随机软件 Trimble Geomatics Office TGO 1 6 中文版在微机上进行计算 基线处理及平差计算方法可参照四等 GPS 的要求进行 四等 GPS 观测数据及各项限差均严格按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 规范 四等要求执行 6 观测数据的剔除率不得超过 10 观测后应及时解算基线 并作同步 环 独立环及复测基线边长的检核 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mm 22 dBA 7 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mm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5n mm 25n 8 异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mm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43n 2 mm n 9 复测基线的边长较差 2 mm 2 10 上述各项检核符合要求后 首先进行 WGS 84 系的三维无约平差 平 差后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 V X V Y V Z 333 11 当达不到上述要求时 应剔除粗差基线 至直符合要求 12 在三维无约束平差的基础上 在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在二维 约束平差后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应满足 1 45000 的要求 如达不到要求 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原因 是否存在起算数据与GPS网不 兼容 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直至符合要求 坐标成果取位至1mm 1 3 图根控制 1 3 1 图根点密度 图根点是地形图测绘的平面和高程依据 1 500 数字化地形图图根点密度 不得少于 64 点 每幅图应不应少于 4 个图根点 含高等级控制点 除图2km 幅未满之外 每幅图中埋石点数不应少于 2 个 含各等级控制点在内 图根点标石混凝土规格为 10Cm 18Cm 40Cm 造埋规格见附图三 标志中 心为 10mm 长度为 15Cm 顶面刻有 十 字形的钢筋 钢筋顶面应高出标石 顶面 5mm 1 3 2 常规图根控制测量 1 图根导线的观测要求 水 平 角 观 测 垂 直 角 观 测 距 离 观 测 测 回 数 测 回 数 垂 直 角 较 差 指 标 差 较 差 测 回 数 1 对 向 1 测 回 25 1 2 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 线 长 度 m 平 均 边 长 m 导 线 全 长 相 对 闭 合 差 方 位 角 闭 合 差 对 向 观 测 高 差 较 差 m 附 合 路 线 或 环 线 闭 合 差 mm 900 80 1 4000 40 n 0 4 S 40 D 3 常规图根控制施测方法 图根点在三 四等 GPS 控制点和一 二级控制点的基础上进行加密 主要 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施测 当采用测角精度不小于 5 全站仪布设图根导线时 平面与高程同时观测 图根导线一般不超过二次附合 个别困难地区可附合三次 特殊地区由于图根 导线无法附合时 可布设为支导线 但边数不超过 3 条 支导线长度不超过 450m 最大边长不超过 160m 当采用极坐标法进行加密图根点时 测绘 1 500 地形图边长一般不宜超过 200m 边长不宜超过定向边长的三倍 用此法布设的点不得超过图根点总数的 30 1 3 3 RTK 图根控制 根据地形测绘需要 选取一定数量的高等级控制点 进行合理的参考站选 择设计 一般采用单参考站 RTK 测量 在通信条件困难时 也可以采用后处理 动态测量模式进行测量 RTK 图根控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等 级 相邻点间 距离 m 点位中误 差 cm 边长相对 中误差 高程中误差 cm 起算点等级 与基准站 的距 km 测回数 四等及以上 6 0 图根点 100 5 0 1 4 000 平地丘陵 5 0 山地 7 5 二级及以上 3 0 2 1 3 3 1 RTK 图根控制观测及检核要求 1 在用 RTK 观测图根控制点时 15 以上的卫星数 5 PDOP 值 6 0 2 开始作业和重新设置基准站后至少要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检核 在控制 点上检核平面较差 5 0cm 在碎部点检核时平面较差 图上 0 5mm 平地 丘 陵检核高程较差 10 0cm 山地检核高程较差 15 0cm 3 RTK 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 整平 4 RTK 图根点测量 平面测量两测回间平面分量较差 2 0cm 垂直分量 两测回间较差应 3 0cm 两测回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1 3 3 2 RTK 参考站的设置要求 1 采用单参考站时 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 参考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 高的位置 当测区中有多个参考站和流动站系统同时使用时 应按约定的工作 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 以避免串频 若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 参考站必 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2 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应采用不少于 3 点的高等级起算点 两套坐标系成果 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 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转换时应根据 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 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 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 进行 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测绘信 3 自设参考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 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4 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 电台类型 电台频率 天线类 型 数据端口 蓝牙端口等 5 应正确设置参考站坐标 数据单位 尺度因子 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 高等参数 1 3 3 3 RTK 流动站的设置要求 1 用测量手簿设置流动站的与当地坐标的转换参数 平面和高程的收敛精 度 设置与参考站的通讯 2 RTK 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 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3 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 并得到固定解 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 定解时 宜断开通信链路 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4 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作业过程中 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 应重新初始化 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 方能继续作业 2 宗地调查 本项目以 权属合法 界址清楚 面积准确 为原则 全面查清土地和房 产使用状况 主要包括 土地权属状况 包括权属性质 权属来源 土地所有者名称 土地坐落及 四至 土地用途 按主要用途确定的宗地地类 土地的权属界线 地上附着物 项目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的形状 范围 面积 性质等 2 1 地籍勘丈 地籍勘丈是地籍调查必须的组成部分 目的是勘丈每块宗土地的权属界址 点 线 位置 形状 数量等基本情况 地籍勘丈一般应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基础上进行 地籍勘丈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 具有法律效力 2 2 地籍勘丈内容 2 2 1 土地权属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的勘丈 2 2 2 基本地籍图绘制 2 2 3 面积量算 2 3 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要求 表 1 界址点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 界址点地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系指 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 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2 3 1 地籍铅笔原图的基本精度 类别 界址点对邻近图根 点点位误差 界址点间 距允许误 差 界址点与邻近地 物点关系距离允 许误差 适用范围 中误差 允许误差 一 5 10 10 10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 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 二 7 5 15 15 15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 1 相邻界址点间距 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中误差不得大于 图上 依勘丈数据装绘的上述距离的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