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意象的解读与运用通用优质教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458806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意象的解读与运用通用优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复习意象的解读与运用通用优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复习意象的解读与运用通用优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意象的解读与运用通用优质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意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掌握利用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投影二张图片(“落霞孤鹜图”及“蓝天绿水图”),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诗句拟两个标题描绘画面的意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幅图片,色彩绚丽,意境开阔,可谓“画中有诗”;这两句诗,描摹画面,恰如其分,可谓“诗中有画”。诗是一种形象艺术。当我们看到两幅画面就想到这两句诗,当我们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脑海中不由自主地也会浮现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的画面。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这类词我们在诗歌中称作什么?(学生答,教师点拔)二、意象的含义诗歌讲究含蓄,最忌情感的直接流露,思想的直接灌输(举例:就如歌中所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过于直露,平淡无味)。诗歌的含蓄,表现为“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之外,天地间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轩榭等等。但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纯粹的“外物”,不是纯客观的表述(举例:我们校园,绿树翠色欲滴,鲜花艳丽芬芳,这些能不能算是“意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便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意象”也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让学生给“意象”下个定义)。简言之,就是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的交融,是意和象的结合。众多意象组合起来便构成意境。下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加以说明。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清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词中选取了淡酒、急风、征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写淡酒不敌晨风,表达“借酒消愁愁更愁”之意。写似曾相识的一群征雁,让人联想到鸿雁传书,暗含丈夫已逝,无处可传之意。写满地憔悴损折的黄花,描绘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词人自怜自叹的悲愁情感。写淅沥秋雨滴打梧桐,写尽诗人心中的悲苦与孤寂之情。加上守着窗儿,独自挨到天黑的主人公形象,更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的凄苦情状。词人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难消内心愁苦的淡酒,萧瑟的秋风,南飞的征雁,憔悴的黄花,飘零的桐叶,淅沥的细雨。诗人紧紧扣住“悲秋”之意,借“冷冷清清”之景来抒发内心“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之情,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三、特殊意象的解读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心理。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随着“集体无意识”的惯性,某种观念日积月累,便积淀成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这种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便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之中。诗歌中的某些特殊意象,经过几千年的淘洗,便体现出中华民族某些共同的文化心理。如“月”“柳”等,便是最好的例征。月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古诗中,月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附: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便继承了这一传统,他在月之故乡中吟道:“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天上月,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通过对月的反复吟唱,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柳古人常用“柳”来表达眷恋不舍之情。“柳”者,“留”也。两字谐音,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故而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言,因而“柳”便成了离别的代名词。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首开借柳伤别的先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代柳永的雨霖铃(这三种景物是最能触动离愁的,诗人将它们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而且这幅画面出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的凄清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何等凄凉啊!)四、意象的功能及运用描述性意象具有对外部世界再现的功能,而这种再现是通过意象的描述功能达到的。意象的描述,并不是纯客观的再现,而是有所选择的,正所谓“因心造境”,它体现的是诗人的慧眼和匠心。意象的描述性,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为我们所描绘的“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层恋叠嶂连绵不绝,层层枫叶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般清澈,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竞相疾驶,雄鹰身姿矫健,冲向蓝天,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江水中游弋。诗中展现出一幅生气勃勃的秋景图。本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而诗人笔下的秋景却毫无颓废之气,充满生机,令人激昂向上。这正是诗人情感投射的结果。小结: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借助意象,通过联想和想像,描摹诗歌图景,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去涵咏,去口味,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拟情性诗歌的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因此诗歌常常采用拟物、比兴等手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象化,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如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新鲜润泽)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让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紧接着又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还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悉之深之广。李白以“白发三千丈”夸张绵绵无尽的忧愁,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拟无尽的愁绪。小结:意象的拟情性,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不可捉摸的情感变得有形有声,有光有色,具体可感。意指性意指即“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意象就有很强的意指性。“明月”“关”,是边塞历史的象征,“龙城飞将”是英勇善战的将士的象征,“胡马” 民族侵略者的象征,“阴山”是中国国土的象征。这些意象,既有本身的指谓,同时又有更广的意义。又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的“蝉”带有很强烈的意指性。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生性高洁,故而“蝉”成了品行高洁的象征。小结:意象的意指性,是把思想隐藏在具体的物象背后,使得平中见奇,含而不露,并能使意义得到再生或扩大,平常的物象焕发出异彩。 五、意象诗歌鉴赏的空破口解说:诗歌常借助“意象”来传情达意,那么我们在鉴赏诗歌的过程,只有领悟意象的寓意,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因此,诗歌的阅读鉴赏,我们可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如下:析景(描摹诗歌图景)入境(概括意境特点)体情(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下面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山居秋暝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流。赏析: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了一片朦胧的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这首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女归来的开怀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婀娜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现出诗人对秋天山野的喜爱之情,表明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志。附:古诗中常见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苍凉、雄浑、莽苍、高远、壮阔、深远;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暗淡、凄凉、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感 怀刘 基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加以分析。答案:登高远望,满目苍凉,怀古伤今,不禁悲从中来,怆然兴叹。诗人通过高阔的天地、渺茫的山川、高飞的小鸟、苍凉的乔木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气氛,塑造了一个在动荡社会中壮志不能实现、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整首诗表现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流露出诗人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答案: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际上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更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在长安听百舌 绝 句 隋韦 鼎 宋道 潜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两首诗都写到“鸟”这种意象,但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加以分析。答案:两首诗虽都写到“鸟”这一意象,但作用不同:一为借物抒情,一为托物言志。韦诗中,“鸟”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触媒。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他乡百舌黄鹂,叫声绝类故乡之声,从而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道诗中,“鸟”赋予了象征意义。不知名的鸟儿,叫声婉转动听,却“汝音虽好”无人听,只因“百舌黄鹂方用事”。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发人深思,引人联想。补:栖息于高岩,见其清高;不知其名,见其不同流俗;“欸语春风”,见其鸣声之动听。然而,由于百舌黄鹂正在得势,这种无名鸟儿的歌声虽然好听,又有谁来听呢?百舌和黄鹂都以善鸣而常为人所畜养,方在恃宠而骄,怎容他鸟在旁呢?百舌自来就往往被比为谗佞,如杜甫百舌说:“百舌来何处?重重助报春。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联系起来看,道潜的这首诗应该有托讽在内。板书设计: 意象的解读和运用意象的功能:描述性、拟情性、意指性意象的含义:客观外物 主观情感特殊的意象:月、柳、意象的运用:意象(突破口)意境思想情感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不要去考虑自己能够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努力向前就行,路对了,成功就不远了。放弃了,就不该后悔。失去了,就不该回忆。放下该放下,退出那没结局的剧。我们需要一点点的眼泪去洗掉眼中的迷雾,一点点的拥抱去疗愈受伤的心,一点点的休息去继续前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处同样的位置,也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观念和挑战,每个人都有退休的一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退休后的保障。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幸福或许不排名次,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