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440571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共8个单元,属世界现代史的范畴。世界现代史是指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直至当今,将近100年的世界历史,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中,19171945年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竞争的时期;1945年至今为世界现代史第二个时期,又称当代世界史时期,它以美苏两极对抗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与发展为主要特征。后四个单元大体上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二、单元知识体系与教学要点分析 1、基本线索:综观世界现代史,有四大基本线索: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扩大再到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二是资本主义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力量与资本主义势力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四是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崩溃。 2、具体知识脉络与要点分析: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主要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束缚之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衰败,加之各国改革的失败,西方“和平演变”攻势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主要讲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第三世界各国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把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巴以问题写入了教材;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进一步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甚至进行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苏联为了取得同美国同等的霸权地位,也推行对外称霸的政策,古巴导弹危机是双方正面较量的开始,1979年侵略阿富汗把这一政策推向了极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长达三十多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第八单元是一个现代文化的专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世界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竞争;关于文学的发展,主要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现代美术主要介绍了欧美现代派艺术的集大成者毕加索及其成就;现代音乐和电影则重点介绍了爵士乐和好莱坞。三、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基本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养成独立搜集学习资料并能够初步处理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的很多理念与想法是世俗化的、比较浅薄的,通过我们的牵引和指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使其逐步走上正确的轨道;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目标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战灾难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反人民政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十月革命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群众拥护列宁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课堂小结本课讲述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这场革命既对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以后的世界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国家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带领下,走上来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深刻理解“十月革命”带给世界的重大影响。板书设计:第1课 俄国的十月革命一、新时代的曙光1二月革命2十月革命3苏维埃政权的建立4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政策5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后记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历史作用;掌握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客观的评价“斯大林模式”。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和阅读保尔的名言,展现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情操。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2、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项目时间开始时的重点部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金来源英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轻工业(棉纺织)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殖民掠夺、举借外债苏联1928年到1937年重工业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建设运用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教师指出: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课堂小结:本课讲述的是苏俄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每个国家学习的。同时,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从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美好!板书设计: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 新经济政策2、 苏联的成立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和作用。通过揭示美、英、法等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地位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教学重点 凡尔赛和约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教学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结果怎样?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4、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2、凡尔赛和约有哪些主要规定?根据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3、“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5、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6、“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7、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战后的“新秩序”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As the victorious powers divided up the colonial territories of the defeated powers, they developed a new rationale.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A、女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B、.男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C、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课堂小结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这次会议,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分割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出现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美日之间的矛盾。因此,该体系不可能维持下去,并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板书设计: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背景: 时间、地点: 巴黎和会 操纵国:结果 背景: 时间、地点: 华盛顿会议 国家结果教学后记第4课 经济大危机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地点、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作用。能够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教学重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 ? 有何影响 ?(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2、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3、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4、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除此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是什么? 6、“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繁荣”及其崩溃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3、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展示插图,辅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综合) A、标志:美国股票价格连续暴跌,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B、.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C、灾难: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4、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二、罗斯福新政( 演示相关图片等资料,辅助学生讨论分析、评价人物)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他也鼓励美国人民:“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根据这些话,你觉得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 A、形势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产阶级必须寻找出路。B、个人魅力: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克服危机的决心大、办法多,身残志坚、不屈不挠、众望所归。2、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4、除了调整工业之外,罗斯福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是什么?5、“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示?A、效果: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罗斯福新政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B、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板书设计:第4课 经济大危机一、“繁荣”及其崩溃1、“繁荣”的表现2、经济大危机二、罗斯福新政教学后记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目标了解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集内外政策,知道德国“国会纵火案”和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史实。通过对“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法西斯势力的恐怖统治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的威胁,从而懂得和平来之不易的道理,并立志争当维护未来世界和平的使者。教学重点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经济危机发生的年代、标志、特点、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纳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是“法西斯”势力?2、希特勒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这个政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3、意大利和日本怎样出现法西斯政权?也造成了哪些灾难?4、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间、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有何不同?它们在建立背景和历史影响方面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5、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产生哪些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纳粹政权的建立1、“纳粹”是什么意思?纳粹党命名的目的何在?“纳粹”是德文“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简称。这个党用“纳粹”来命名,是因为当时德国主要民族日尔曼人对一战战败而遭受宰割的屈辱普遍不满;广大人民群众正遭受经济大危机的祸害,所以普遍对现状不满而向往社会主义。“纳粹”党借此命名的目的: 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 加紧勾结军队。 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结果使相当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大党。2、为什么说纳粹党是“法西斯”势力?(根据课本图文归纳总结)A、“法西斯”的含义:它原先是拉丁语“一束棍棒”的读音,象征着国家的最高权力。现代法西斯专政,指的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B、.德国纳粹党的恐怖统治: 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 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掀起反犹狂潮。2、 反犹狂潮1、德国为什么会掀起反犹狂潮?A、历史原因: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反犹一直是罗马教廷的宗教职责。世俗的传统势力也往往把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与经济掠夺结合起来。B、个人原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C、国际原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对纳粹的退让、姑息,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升级。2、组织“动脑筋”活动想出确凿有力的证据,批驳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诬蔑。A、.当代世界有决定影响的思想巨人马克思、爱因斯坦等都是犹太裔人。B、犹太人追求知识,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谋生。据对美国犹太人的统计,有将近90%的犹太男子和65%的女子受过大学教育,犹太男子中有30%以上获得专业职称和博士学位。C、犹太经济学家人才辈出,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有1/3属于犹太人和有犹太血统的人。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意大利和日本怎样出现法西斯政权?也造成了哪些灾难?A、意大利: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墨索里尼实行独裁统治,醉心于对外扩张。B、日本: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政府,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它对国内进步组织残酷镇压,并积极怂恿向外侵略扩张,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日本先后策划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使中国深受其害。2、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产生哪些影响 ?A、形成的主要原因: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B、产生的影响:轴心国集团的形成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板书设计: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1、 纳粹政权的建立1、 背景2、 标志3、 暴行二、反犹狂潮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2、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教学后记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慕尼黑会议及其后果;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不列颠之战;德军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莫斯科保卫战。通过讲述,使学生认识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不光彩行为。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初期战争的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教学重点 二战的战争性质、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教学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1、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间、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有何不同?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标志性事件意1922年墨索里尼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夺取政权德1933年希特勒纳粹党头目希特勒上台 日1936年军部的强硬派军部的强硬派控制了政府2、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在建立背景和历史影响方面具有哪些共同之处?3、教师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充分暴露了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其他参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希特勒上台之初如何对外侵略?何谓“慕尼黑阴谋”?2、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较,爆发情况有什么不同?4、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 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为什么会迅速败亡?5、英国和法国遭到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情况和结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6、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分之时,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把矛头突然转向苏联? 7、德国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为什么没能使苏联屈服?请谈谈你的看法。8、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慕尼黑阴谋1、希特勒上台之初如何对外侵略?2、何谓“慕尼黑阴谋”?(学生标注知识要素)A、.时间 B、地点 C、人物 D、要害3、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较,爆发情况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是一触即发的。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的一周内,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早就揭开了亚洲战场的序幕;后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战火越烧越凶猛。1939年9月,德国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 3、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为什么会迅速败亡? 主要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 战术思想陈旧,面对希特勒的突袭战、闪电战,波兰依靠骑兵,法国准备凭借马奇诺防线进行防御战和消耗战。 欧洲国家各自为战,被纳粹德国各个击破。4、 英国和法国遭到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情况和结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A、法国:遭到直接进攻,败亡而降。原因有 虽然对德宣战,但没有采取行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使德军完成了更大规模战争的准备。战术思想陈旧,只凭借“马奇诺防线”进行防御战和消耗战,而巴黎却被戏称为“不设防城市”。意大利眼看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B、英国:遭到大规模空袭,抵抗到底。原因有 纳粹德国海军实力不及英国,英吉利海峡便成为英国的天然防线。德国无法对英国发动全面进攻,只能通过空中作战。英国战斗机性能优越和雷达技术先进,英国空军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在战斗中壮大起来。新任首相丘吉尔领导全国军民坚决抵抗,而且得到了美国的援助。5、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分之时,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把矛头突然转向苏联? 由于英国人民坚决抵抗,如果再拖延下去,德国的侵略计划就要被打乱了。 即使德军在大不列颠登陆,德军也只能占领英国本土,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将落入美、日等国之手。 当时苏联的战备在不断加强,希特勒既怕苏联强大,更怕英、苏走向联合,所以决定先征服苏联后,再麾师西进。 为了有足够的力量打败苏联,德国法西斯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三国军事同盟,同时又占领和控制了匈、罗、保、南、希等小国。这样,希特勒便可动用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对苏作战了。 选定6月进攻是因为苏联冬季十分寒冷,为了避免拿破仑出征俄国的遭遇,为了在严冬到来之前结束战争,所以在6月22日便开始了闪击行动。6、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军早已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等,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拉开。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板书设计: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慕尼黑阴谋论1、背景2、慕尼黑会议(时间、内容、影响)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1、全面爆发2、扩大(苏德战争、珍珠港事件)教学后记第七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等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掌握“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意识。教学重点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战争形势的转折,意、德、日相继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难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启迪,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作用,法西斯集团的崩溃给我们的认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1、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2、教师顺势设问:在这种情况下,被侵略各国应当采取什么行动来有效地抗击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疯狂进攻?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标志各是什么?有何作用?2、怎样评价雅尔塔会议?3、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苏联军民怎样保卫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4、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5、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主要战场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怎样结束? 日本在什么背景下投降?6、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7、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标志各是什么?有何作用?(分层解析)A、形成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B、形成的标志:C、形成的作用:2、怎样评价雅尔塔会议?A、背景: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苏军解放全部国土,并从东面向德国逼近;美英盟军粉碎西线德军的抵抗,解放法国并从西面攻入德国。B、地点:C、人物:D、积极作用:E、消极作用: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二、最后的胜利 1、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从苏德双方分析)A、苏联:斯大林格勒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交通的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的交通要道。B、德国: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德国已无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只好改为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其目的是要切断苏联的这条交通命脉,从东南方向包围和夺取莫斯科,同时夺取巴库油田和顿巴斯的煤,以加强德国的战争经济,从而改变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被动局面。2、苏联军民怎样保卫斯大林格勒?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德军主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全歼,纳粹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所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4、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1944年6月,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欧洲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5、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主要战场有哪些?亚洲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其中西欧战场包括诺曼底登陆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6、 几乎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同时,反法西斯同盟在哪两个地方也取得转折性胜利?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怎样结束? 日本在什么背景下投降?A、阿拉曼战役后不久,意大利投降。墨索里尼在逃跑时被俘,最终死于绞刑。B、1945年4月底,苏军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的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5月2日,德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C、日本起初拒绝投降,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以及美军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军展开猛烈进攻,苏联也加入对日作战,美国还直接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日本法西斯走投无路了,只好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课堂小结指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务必使学生认识到: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影响:它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战争教育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遏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平来之不易。板书设计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1、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 雅尔塔会议2、 最后的胜利1、斯大林格勒战役2、若曼底登陆3、战争的胜利4、影响教学后记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其发展原因。通过列表,反映出美国经济发展大致情况和原因,培养学生根据图表说明历史现象。 通过讨论归纳分析认识美国经济发展与自我调节和科技进步关系,从而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国家生存发展重要性。教学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教学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涉及美国的重大事件有哪些?珍珠港事件后,亚洲太平洋战场的战争。其领土除了珍珠港遭到空袭外,其它地区不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因为加紧生产武器和其他战争物资,刺激了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成为战后最富强的国家。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的作战。雅尔塔会议后,领导英美盟军参与打败意大利和德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迫使它无条件投降等。教师顺势导入:美国是二战中唯一在欧亚战场同时作战的国家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原因何在? 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表现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原因?2、怎样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制成示意图,对二战后50多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作大致的描述?3、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各自原因是什么?从总体上看,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你从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什么启示?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战后的繁荣这个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A、时间:B、特点:C、原因: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这个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A、 时间:B、特点:C、原因:三、新经济的出现1.这个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A、时间:B、特点:C、原因:2.、设计表格,归纳二战后50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各自时间和特点:时 间特 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发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进行调整,经济发展受限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战后50多年来兴衰情况周期性变化实力地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从传统工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再转移到信息产业,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课堂小结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我们从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应认识到: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极为重要。板书设计: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一、战后的繁荣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二、危机和经济调整第二阶段(七八十年代)三、新经济的出现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教学后记: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盟”的建立,掌握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用图表列出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热情。重点: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欧共体和欧盟的建立和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和日本的影响如何?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援助西欧?2、“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该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3、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及意义是什么? 4、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5、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欧洲的联合 1、下列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A、1939年和1946年英、法、德各国煤、铁、钢产量表煤(百万吨)铁(万吨)钢(万吨)1939年1946年1939年1946年1939年1946年英国235193.181178913431290法国50.249.3738344795441德国396.9105.517752082373256这反映出二战后初期西欧的英、法、德各国煤、铁、钢产量都低于战前水平,其中德国所遭受的战争灾难最为严重,面临着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比较表时间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18701913年2.619131950年1.919501970年4.9二战后的19501970年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一百多年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段。2、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3、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援助西欧?4、“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5、有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这说明了“欧共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A、二战结束后,各国都需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B、当时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西欧各国需要密切互相之间的联系,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6、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及意义是什么?A、经过:B、意义:二、日本的崛起 38 / 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