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仿真高考练(三).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419914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仿真高考练(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仿真高考练(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仿真高考练(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仿真高考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兴盛起来。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此时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勋贵武官修建园林、邀饮雅集的背后,是一张绵密复杂的权力关系网。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私密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南京的魏国公子弟常招延南京文士至自家苑囿雅集,期间留下了不少咏景佳作。勋贵武官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带有展示与炫耀的意味。他们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服膺,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唐顺之概言:“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可见勋贵造园多有富丽雄奇之风,甚至带有一丝堆砌感,体现了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锦衣卫军官在追求雅筑的豪奢方面丝毫不输勋臣,史继书在家乡溧阳郊外“疏泉架壑为楼观,极宏丽”,开山断流,耗费之巨可想而知。镇将庄园则以雄浑奇诡的边塞风情见长,如榆林大将杜文焕所拥“五岳园”仿五岳山势而建,园中“怪石森列,或立或仆”。这些将门花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了文人审美下的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味。王世贞以修造和品鉴园林为能,但南京魏国公诸园壮丽的景观还是给他以强烈触动。王世贞对魏国公南园的景致做了详尽描绘,将惊叹和艳羡的心情表露无遗。其次,建于朝廷赐第之上的勋臣园林,带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由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烦琐的象征主义”,故勋贵世居京城,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因此,那些传承百年以上的勋臣赐第内的园林就具有了非凡的神圣性,昭示着“不是策勋麟阁后,谁应开第凤台中”的贵族风范。这种风范显然对文士具有相当的震撼力。由于武官园林建造水准日趋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由此可见,这些勋贵武官们在修造园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和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人对雅致文化的垄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文化地位。(摘编自秦博明代武官造园活动及其社会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明代,因为文人倡导修造园林的活动,所以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B为了展示与炫耀自家园林,勋贵武官多开放自家庄园,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C将门花园一改文士园林小巧精雅的风格,这使士大夫开始重视武官的品味。D勋臣造园时,将文人的风雅与勋臣的贵重结合,建造出令文士惊叹的园林。解析:选D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依据原文,“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文人倡导修造园林的活动”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项,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三段可知,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服膺,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C项,“这使士大夫开始重视武官的品味”的表述错误,原文是“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着重从借重身份、不吝财力这一角度论证,揭示勋将能树立起自己文化权威的原因。B文章引用唐顺之的话和史继书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勋贵武官修造的园林花费巨大,非常豪奢。C文章引用了不少明代文人的言论,这些内容的引用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更有说服力。D文章对勋贵武官效仿文士造园行为的背景一带而过,主要论证了该行为成功的原因。解析:选BB项,对“文章引用唐顺之的话和史继书的事例”的目的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引用是为了论证“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勋贵武官不具备相当的财力优势,就无法建造出富丽雄奇的私家园林。B在京勋贵和边关将领修建园林的风格不同,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和身份差异。C明代之所以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是因为勋贵园林的建造水准很高。D勋贵园林具有神圣性和贵族风范,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解析:选DD项的表述因果颠倒,因为勋贵园林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因此具有神圣性和贵族风范。二、(2018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一个人一生要追求些什么?我认为有三点:必要、需要和重要。“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像生活条件是必要的,非吃饭不可,但是光吃饭不够。人生的需要是什么呢?人生的需要是发展潜能,即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知”就是求知。古人读书,书不多,五本就够了,即诗书礼乐易。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礼代表社会规范,乐代表艺术修养,易代表哲学。当时,如果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所以,“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情”就是情感。人的情感要调节,意即“情绪智商”。我们如果处在穷困的境况中,怎么才能快乐呢?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有很多方法,譬如欣赏音乐或通过休闲生活接触大自然等,在这一享受休闲生活的过程中,你就会感觉到人我之间微妙而又美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慢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因为一般人的情绪都是利己的,人与人互动很自然都希望对自己有利。如果你培养好的情绪智商,就会慢慢想到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就像易经中的“损卦”。很多人听到“损”字,就觉得是损失。但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两卦卦辞是上上大吉,其中一个就是“损卦”,为什么呢?就是“损己利人”这四个字,与我们平常想的“损人利己”倒过来。一般人如果做事损人利己,肯定人缘不好,大家都讨厌。如果是损己利人,做任何事都考虑到别人的要求,自己吃亏无所谓,这样的人谁不喜欢?我以前读论语,常常觉得自卑,打开论语一看,里面好像只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仔细看孔子的描写,发现自己就是小人。因为君子所了解和考虑的是道义,小人则专注于利益。想想看,我们从小一路走来,真的很像小人,没什么长进。是不是这样呢?也不尽然。君子跟小人的区别在于“小人”就是小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态还是小孩的阶段,只顾自己,只替自己着想,所以小人就是没有立志的人。君子就是立志的人。所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立志者,有志向,让自己每天提升、改善的人。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把“君子”看成正在进行的状态,君子就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是已经做到的君子,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没多少人能做到。“意”就是意志。何谓意志呢?当你做一个选择的时候,请问你是被动还是主动?通常我们做选择都会有几分被动,几分主动,而被动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炼。如何修炼?慢慢增加主动的成分。本来是我不太愿意做的,被要求做,慢慢变成是“我觉得我也能够做”,到最后变成“我愿意做”。所以我们平常要练习把自己的责任都当作是自己愿意做的,心情就不同了。上班的时候很开心,工作的时候很认真,学习的时候也很快乐。如此一来,作为部属,上司对你很满意;作为学生,老师对你也很满意。快乐人生的秘诀无它,关键就在“化被动为主动”,古今中外都相同。不能做到这一步,什么快乐都是假的。(摘编自傅佩荣人生追求无私无欲的快乐层次,有改动)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一生的追求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例如衣食、住房、私家车等是非有不可的“必要”之物。B古人读书不提倡多,只需要把诗书礼乐易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透就行了。C处在穷困境地的人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接触大自然等休闲生活的方式来调节情绪、获得快乐。D每个人都要好好修炼意志,因为我们每做一个选择,总是被动的成分比主动的成分多。解析:选CA项,就文章看,“私家车”非作者所说的“必要”之物。B项,“古人读书不提倡多”属无中生有,“把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属曲解文意。D项,“每做一个选择”错,原文的意思是人在学习、工作时,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但相比较而言,选择被动去做的时候多。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人生的需要出发,分别从“知”“情”“意”三个角度逐层展开,阐述了人应该怎样追求无私无欲的快乐层次。B人生的追求虽然可以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三类,但本文只是重点阐述了“需要”这一类。C文章举自己读论语的例子,阐明我们做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就行了,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D文章通过对人在知、情、意三方面发展潜能的分析,得出快乐人生的秘诀,即“化被动为主动”。解析:选C“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错。原文第四段的“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是指难以达到,并非没有必要。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如果把诗书礼乐易这五本书读好了,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B一个人如果以“吃亏是福”为人生信条,不计较自己吃不吃亏,多考虑到别人的要求,他定会招人喜欢。C工作学习时,多一分主动,往往就多一分快乐。因为主动,就少了抱怨,多了认真,好了效果,来了赞誉。D即使是亿万富豪,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能主动担当自己的责任;否则,工作不一定开心,生活也不一定愉快。解析:选AA项判断太绝对了,原文只是说“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具体到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当区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借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早已走出救亡时期,而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光点头,也不能光反对,而是要吸收、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在中西哲学关系上,哲学家贺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而是提出“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古典型或经典型不只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古典型、经典型不是自在存在,其真理并不自在持存。古典型或经典型的东西就是那种经过不同时代检验而保存其真理的东西。我们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的综合。(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进程中具有的历史地位。B西方化、西学化从来不是我们的文化追求,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性等。C文化本身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高低,学习外来文化主要是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D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是一个既是历史性又是现代性的概念,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解析:选DA项,“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进程中具有的历史地位”错误,原文有“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可见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该文化在某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而不是历史地位。B项,“西方化、西学化从来不是我们的文化追求”错误,文中有“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意思是之前我们追求过西方化、西学化。C项,“文化本身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高低”错误,这个观点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的角度分析的,但从文化的时代性的角度分析,文化本身是有高低之分的。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讨论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的特征前,文章解释了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和民族性。B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的特征和需要学习的内容方面论证了中西古今关系。C贺麟举宋明理学是“化佛”的中国哲学的例子,是为类比论证中国哲学是“化西”的中国哲学。D文章提到古希腊、柏拉图,是为论证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古代和现代特征提供例证。解析:选DD项,“论证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古代和现代特征”错误,文中有“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古代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意思是古代经典是过去和现在的综合,而不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没有民族各自不同的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就没有文化的时代、民族性。B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关系的两个阶段成就了中国文化的以古释今、双向交流。C从中西哲学关系的角度看,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要遵从吸收、利用和超越原则。D如果我们不从综合性的视角分析古代经典,就不能完全理解古代经典的精髓。解析:选CC项,“从中西哲学关系的角度看”错误,缩小了范围,第三段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问题,“在中西哲学关系上”是列举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