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418919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题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B. 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C. 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D. “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B. 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C. 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在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D. 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B. 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C. 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D. 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答案】1. B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错误,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C项,“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错误,“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D项,“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错误,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错误,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故选B。【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错误,通过第2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故选A。【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侯德云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车内一阵哄笑。我说:“真去栽啊?”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后来呢?”“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长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三个听众都笑。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四个人都笑。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选自百花园,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B. 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发动乡镇干部种树,非要逼老百姓富起来,可见乡长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C. 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D. 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5. “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6. 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意及作用。【答案】4. C 5. 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有实干精神。给农民栽了一春天的樱桃树。为农民着想。帮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廉洁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 6. 小说中四次写到“笑”:“车内一阵哄笑”表达了对乡长雷厉风行、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的赞赏;“三个听众都笑”,是对老朱的嘲笑,误以为老朱占了老百姓的便宜;“四个人都笑”则表现出对老朱在扶贫工作中清正廉洁、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肯定和赞许;最后“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表现出对个别群众依赖扶贫的无奈。四次“笑”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从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项考核形象,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文章结构,其中C项,没有心理描写。【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要求回答“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题时首先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此题可根据“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给农民栽了一春天的樱桃树”“帮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等情节概括“精通农业知识”“有实干精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等特征。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细节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中多次写到“笑”的内涵和作用,首先在文章找打这些句子,结合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车内一阵哄笑”表达了对乡长雷厉风行、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的赞赏;“三个听众都笑”,是对老朱的嘲笑,误以为老朱占了老百姓的便宜;“四个人都笑”则表现出对老朱在扶贫工作中清正廉洁、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肯定和赞许;最后“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表现出对个别群众依赖扶贫的无奈。然后从结构、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作用,四次“笑”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从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材料一:(图片来源于xx11月新华网)材料二: 从21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xx11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子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首先,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25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一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xx07月22日)材料三: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题疫苗。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面对问题疫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快公开真相,才能回应质疑。疫苗乱象,非一日之寒。行业积弊已久,奈何每次处罚都轻飘飘。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人命关天的闹剧后,受害者维权无力,企业“自罚三杯”,监管者惯性失语,如此“宽松”也是变相纵容造假、售假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有个政绩观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恶企处罚太重,动辄判处“死刑”,势必影响当地的GDP和税收的数据,因此,处罚多是些“软刀子”。药监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具体地说,就是要对流向市场的药品负责。对消费者而言,其权益只能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维护。假疫苗横行,那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失职,就该有人对此负责。如果做不到,设立这个部门干嘛?毋庸讳言,食品和药品的监管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意和不放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它不仅关系着人民健康,也关系着人心聚散。(摘编自胡琴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人民网xx07月22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华网关于药监局对长春、武汉两家公司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要求立即停用的新闻,使这两家公司疫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B. 山东家长表现出来的恐慌和愤怒是有根据的,很多问题疫苗流入山东,事关孩子的安全,而家长又没有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C. 对于民众个人而言,消除恐慌的方法在于,要了解自己家庭儿童用药情况,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D. 问题企业之所以不痛改前非,原因在于监管者的惯性失语,对问题企业太宽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朋友圈无数人的刷屏,直接的原因在于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上的迅速传播。B. 新华网明确说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C. 只是让民众保持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让人们不胡猜乱想,恐慌等情绪才能缓解。D. “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体现了人们对问题疫苗事件发展的希望和担忧,食药监管涉及健康和人心。9. 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新京报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D 8. B 9. “新华网”侧重于介绍国家食药局的要求,客观说明问题企业、生产批号、疫苗数量、流向等具体问题。新京报侧重于“疫苗危机”所引发的民众恐慌,重点分析民众恐慌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人民网”侧重于在这次疫苗危机中,监管部门应有的作用。【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错误,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相反,与原文对照,材料三第四段说的是“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使得其所受惩罚与其所获得孽利相比微不足道”,而不是“使得其所获得孽利与其所受惩罚相比微不足道”。【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B项,“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错误,选项曲解原文,材料一的图表说明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而材料二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以及文本中对如何消除大众恐慌情绪方法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新京报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归纳整合信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和探究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由“侧重点”说明,考生需要浏览这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把握三则材料各自的重点内容,如材料一是新华网的内容,从图表来看,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具体的内容包括两家问题企业、药品的生产批号、疫苗的数量以及这些疫苗的流向等;材料二是新京报的内容,第一段介绍疫苗危机引起的恐慌情况,第二段分析恐慌的原因,下面几段介绍解决恐慌的方法;材料二是人民网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介绍疫苗事件中监管部门应该有的责任。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常平:官仓名。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B.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C.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D.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 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C. 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D. 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B. 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C. 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D. 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贼”“动”“诘” “置”)(2)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游”“振”“导”“异”)【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岁”“常平”“田野之民”“城邑”“民”等,然后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断句。从句中来看,“不能皆至城邑”中间不能断开,城邑做至的宾语。“民得从便受粟”中间不能断开,“从便”的结果是受粟。【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通判统兵作战等事项”错误,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有误;从文中来看,“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意思是“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知道,曾巩优待葛友是为了离间盗贼。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抓住选项中的“齐州”“葛友”等专有名词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然后进行比对即可发现选项曲解了曾巩的做法。【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周氏子高”,指的是姓周人家的儿子,名叫周高;“横纵”,横行骄纵;“贼”,动词,残害;“动”,影响,撼动;“诘”,追究,诘责;“置”,处置;“巩取置于法”省略宾语“之”。第二句中,“游”,交往;“振”,译为“响亮”;“导”,引荐;“巩导之于欧阳修”,介宾短语后置句。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4. D 15.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_,_。(2)长恨歌里直接写杨玉环美貌无比的名句是“回眸一笑百媚生,_。(3)陈情表中用“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4)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答案】 (1). 风之积也不厚 (2).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 六宫粉黛无颜色 (4). 茕茕孑立 (5). 形影相吊 (6). 问征夫以前路 (7). 恨晨光之熹微【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茕”“孑”“熹”的写法。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_)。谁来担此重任?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19.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答案】17. C 18. D 19. B【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除A项、B项。D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综合C项正确。【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修饰“行业”,用“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语境“政府及主管部门”分析,用“责无旁贷”。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及时定制”等内容分析,用“迫在眉睫”。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结合“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内容分析,用“一目了然”。综合D项正确。【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排除A项;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排除C项、D项。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下面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我诞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今年18岁,从小涉足艺术,在钢琴方面有造诣,同学们以后如果在艺术方面叨扰到我,我一定不吝赐教。同在屋檐下,祝愿我们共同进步。_【答案】 (1). “诞生”改为“出生”; (2). “涉足”改为“学习”; (3). “造诣”改为“特长”; (4). “叨扰”改为“询问”; (5). “不吝赐教”改为“帮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谦敬、身份地位、感情色彩、主客得体等角度考虑作答,根据对文段的理解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的自我介绍,所以用“诞生”对自己的身份抬得过高,应该改为“出生”。“涉足”用的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应该改为“学习”。“造诣”一般指别人在某个领域有特长,此处应该改为“特长”。“叨扰”指自己打扰别人,此处应该用“询问”。“不吝赐教”是请别人指教。21.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年级拟定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拟写一则说明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0字。【答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次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定题、分组和调研工作,最后和教师一起进行合作评价【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类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图画中的所有要素概述出来,可结合着题干中“某中学高二年级拟定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图”的提示,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由图可知,教师指导学生,学生负责下面三个步骤,教师也参与最后的合作评价。故可按照以上思路来拟写流程图。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公民精神是一种道义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公民,他不仅要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和世界。材料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的文章。【答案】公民之担当我们的社会需要负职责的人,只有人人都勇于用心地承担自我的职责,共同把各项工作做好,社会才会进步。一个人要有公民精神,就务必做到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古往今来,纵观历史的潮流,多少公民担当起一国之兴亡;多少学者,担当起整个学界。 有人问,担当是什么?担当职责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就应做且务必做到的事,只有每一个人都勇于承担自我的职责,我们整个社会的明天才会变得更加完美! 担当,是一种美德,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会担当,并在担当中发展。 对于个人,担当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自出生起便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主角,担当起各自的职责。但仅仅是做好这些还 不够,我们还要勇于担当他人不愿担当的职责。支教天使赵小亭,她 便是勇于担当的楷模。在大山里,她担当了一个勇敢的支教者,三尺 讲台上,用她的担当释放出生命的芬芳。假使她像有些人一样,一味贪图假期的快乐,不愿担当一个志愿者,那么也许她的一生就将平凡地度过。学会担当起那些艰难的职责,在担当中挑战自我,自身价值就会在一次次担当中得以升华。担当家庭重担的人,能够演绎精彩人生。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是人们心灵的暖房。当灾难来袭,家庭的重担由谁担当?坚强少年洪 战辉一自我的经历,为人们讲述了一段担当与职责的故事。家徒四壁 不沮丧、父病妹弱不逃避,用稚嫩的肩膀担当起家庭的重担。虽然生活艰辛,但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灿烂的人性之光。这位少年的担当, 怎不令人钦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便是对他的肯定! 家庭构成社会,为社会勇挑重担之人同样令人敬重。一个人不仅仅看到小我,更应着眼大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贤伉俪,散尽家财,投身教育,为了学生甘为孺子牛。胡鸿烈、钟期荣,他们坚信教育能改变社会,放下锦衣玉食,固执地投入毫无商机可言的教育,为教育界做出楷模,担当教育者树人育德的重任。一批批优秀学子从树仁学院脱颖而出,这是远比金钱珍贵的。 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千古流芳。担当国家之重担者,一生拥天下苍生入怀,以天下为己任。担当国家之重担,是诸葛亮“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引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避趋之?”。他们担当国之重任,成为民族的脊梁。对于一个民族,担当同样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在重重天灾面前,正是发扬了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汶川地震虽已过去,但它永远烙在 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灾难面前,整个民族共同抵御,一方有难,八 方支援,大家共同担当了苦难。严峻的自然环境,阻塞了的山路、公 路,并没有挡住中华民族担当的脚步。一批批的志愿者、解放军战士, 都是担当起民族职责的使者,他们代表整个民族,勇于担当。 如果这种民族的担当失去了,整个民族便会松散、失去凝聚力。所以担当对于来说必不可少,它铸就了整个民族的魂。 对于国家,担当更是维持自我在国际间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要想稳稳立足,必定是需 要担当必须职责与义务的。每一位青年,作为家庭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国家的一个公民,准备好担当了吗?担当起什么?当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勇于担当之时,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立意时注意分析材料的内容,第一则材料重点讲公民的道义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公民,他不仅要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和世界”这里面提出公民的基本要求是“关心自己”,较高的境界是“关心他人和世界”。第二则材料是一则名言,强调“达”和“穷”使的准则。综合两则材料的,可以立意为在社会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方面,最低应该守住底线,自己要正确的是事情,当然是还有高的标准,即“关心他人和社会”,行文时注意结合事实事实分析,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较高的境界,而疫苗造假等就是不能守住底线。【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同的角度,注意综合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