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V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402964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V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V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V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VI)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2、据记载,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末解,而日输于市焉。”明代也有类似现象,“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A.农业面向市场 B.政府不抑兼并 C.阶级矛盾尖锐 D.商品经济发展3、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铁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己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4、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 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5、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7、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A.重农抑商 B.均田制 C.三长制 D.方田均税法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9、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调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l0、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 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11、下面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 单位:万两)。表中工商杂税收入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_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国被动地卷入了世界市场C.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壮大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2、19世纪上半时,受拉美独立运动及气候因素的影响,1820年代的白银产量比1800年代减少48.5%,黄金产量1810年代比1750年代减少538%。世界金银大幅减产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A.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现象 B.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C.导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D.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3、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 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14、下表为1935-193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出口出口指数进口进口指数193557651.794162.4193670675.695363.9193783889.777164.7 一一摘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15、1945年9月9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12日起,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 200。按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由此可知,这一规定A.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 B.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C.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D.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16、1928年10月,国民政府通过国民政府训政时期施政,提出“进行经济建设之原则,必以个人企业与国家企业之性质而定其趋向。凡夫产之可以委诸个人经营或其交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由个人为之,政府当予以充分之鼓励及保护,使其获得健全发展之利益。”这一政策A.违背了节制资本原则 B.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进了官僚资本产生 D.体现政府经济政策的灵活性A 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B.营销的手段最为先进C.注重印染技术创新与使用 D.受到了中国民众喜爱18、20世纪20年代,刘鸿生为了办好章华毛绒纺织厂,在厂开办之初,就派员到国外调查,聘请技师,购买机器;而为了和外国的火柴竞争,不惜高薪聘用专家林天骥来改进安全火柴。上述材料集中表明A.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民族企业家改进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C.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国列强的技术限制 D.只有引进外国技术才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19、下图数据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关于图中、两个阶段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的表述,正确的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促使段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B.农民失得土地所有权促使段农业生产发展C.段农业生产的提高都是政策调整的结果 D.段农业生产提高都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20、中国新闻网载1982年的一个生活场景:“韩淑荣一看就急了:工资整整少了一半儿。不过,工资条里绑着的,还有三张她没见过的钱,一共15块。这是扣了国库券!楮连峰悻悻地说。这是她第一次听说并看到国库券。”材料表明A.国家通过强行摊派发展计划经济 B.凭票供应经济形式影响人们生活C.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存在资金缺口 D.建国初期人们比较缺乏理财意识21、xx,“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被改变 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走向成熟A. B. C. D. 22、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海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23、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4、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依靠多种手段综合调控。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 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B.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 D.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25、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据此可知时间从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1957年2377181.23%9.01958年2666058.23%26.60%1959年2617362.17%20.64%1960年2588065.75%15.89%1961年2559077.17%11.16%A.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中国人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 D.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26、1959年5月-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27、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 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28、1953-1957年间我国工业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工业投资金额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数行业比例(%)投资主体比例(%)金额(亿元)重工业85中央81.8481.15轻工业15地方18.2107.32上表反映了新中国A.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工业体系的构建模式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29、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中山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30、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p),特零克帝(drink tea) 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31、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了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革命得到舆论支持 B.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32、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及与棉花接茬连作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材料主要反映了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B.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D.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第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粵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 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材料二 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6分) 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6分)(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0年1月8日大型百货商业机构一一先施公司在香港开张。公司采用西洋流行的女子售货方式。1900年2月20 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天然足会旨在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钟由上海爱词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1907年3月8 日女子教育合法化。1907年7 月15日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就义,时年31岁。1912年1月7日孙中山接见女子参政同志会代表林宗素等,允许女子有完全参政权。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妇女解放与社会变化”自拟论文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她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等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美国罗斯福总统于1934 年6月实施“白银”政策,规定白银实行国有,大幅度提高银价,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始于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摘编自互联网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8分)答案1-10 CDCBC BBABD 11-20 DABCC DCBCC 21-30 CBBDB DBBCD 31-32 BC33、 (1)原因: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6分,任答3点即可)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6分,任答3点即可)(2)1978-1983年:人口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2分)1987年后:人口流动猛增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2分)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4分)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5分,任答3点即可)34、近代化思想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国最早接受并宣扬“天赋人权”观;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废缠足、兴女学作为实行男女平等的起点;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先进的妇女也投身到妇女解放运动。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西方人权思想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两大思想支柱;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将妇女解放运动融入到社会革命中,力求和男子共赴国难,以争得完整意义上的人格重塑和国家重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随着革命的成功,女子参政意识凸显出来,一些知识女性深信妇女参政是解决妇女问题的重要途径。(12分)35、(1)商品经济和长途贸易的发展;白银本身的优点和市场的需求;宝钞通货膨胀被百姓所抛弃;赋税改革的推动;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7分)(2)评价:抑制了白银外流,稳定了财政金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易导致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的危机。(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