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高考语文 第四专题 常考文言虚词归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02424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19高考语文 第四专题 常考文言虚词归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省2019高考语文 第四专题 常考文言虚词归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省2019高考语文 第四专题 常考文言虚词归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李仕才在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于”“乃”是经常考查的重点。因此牢固掌握这六个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备考复习的关键。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译文:他得知真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五人墓碑记)译文:叫喊着中丞的名字并且斥骂他。2指示代词,这,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译文: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译文: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译文: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使者来来往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译文: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能解除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坚强的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译文:处在高高的朝廷上就会为他的百姓担忧。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译文:我关上窗子住在这里,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译文: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三)动词,到去、往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把住关口,万人难过关。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也可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接着问那客人说。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现在遇到紧急情况了才来求助您,这是我的过错。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不如登上高山看见的范围广。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兵器刀锋已经相互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译文:项羽握着宝剑挺直了身子问:“你是干什么的?”易错点剖析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1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披草而坐。(始得西山宴游记)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登高而招。(劝学)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2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这里的“扣舷”是“击打节拍”的意思,“扣舷”和“歌”是同时发生的,以“歌”为中心语意,以“扣舷”为伴随状态,“而”表修饰。子路拱而立。(论语)这里的“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立”为中心语意,以“拱”为伴随状态,“而”表修饰。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译文:才思敏捷而且喜好学习,因此称他(孔文子)为“文”。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惠公)早上刚渡过黄河(回国),但是晚上就筑城防御了。6表示目的关系。同“以”,翻译成“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译文: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译文:老婆婆常对我说:“某处,曾是你母亲站立的地方。”(三)复合词(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译文:(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是)如此罢了。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译文:我一下子就飞起来,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罢了。(2)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译文: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申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以(一)介词1表示使用的对象。译为“拿”“用”。 娘以指扣门扉。(项脊轩志)译文: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译文:五亩的田地,用桑树栽在上面的话2表示凭借。译为“凭”“凭借”“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译文:时间长了,能凭借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译文:这时凭着大中丞的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官员是魏忠贤的心腹毛一鹭。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逍遥游)译文:把五百年作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作为一个秋季。4表示方式,译为“依照”“按照”。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砍伐树木按照一定时间进入山林。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译文: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株连惩治的事了。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译文: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二)连词。相当于文言虚词“而”,表目的,译为“来”“用来”“以便”“以至”等。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译文: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译文:樊哙侧举盾牌来撞击守门士兵。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使秦国受损失来让晋国获得利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三)通假字,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译文:(有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绢信)本来已经觉得这件事够怪的了。(四)复合词(1)以为译为“把做为(制成)”以为轮。(劝学)译文: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2)有以、无以“有来”“没有什么办法来”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译文:项王没有话来回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来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来汇成江河大海。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他(它)的”“他(它)们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译文: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译文:它的格局形式跟过去稍有不同。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译文:他得知真理本来就比我早。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译文:燕、赵的国君,开始时很有战略远见,能够守住他们的土地,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2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或近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这(这个)”“这些”。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译文: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那些(前者)实际上要多百倍。(二)句中语气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译文: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难道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三)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译文:天色深蓝,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世间是真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于(一)介词1表处所、方向,译为“在”“从”“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黄河北岸收成不好,就将他的子民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译文: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2表对象,译为“对”“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文: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3表被动,译为“被”。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译文:有的脱身逃走,却不能被远近各地容纳。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4表比较,译为“比”。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译文:张良说:“比我年长。”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二)复合词(1)于是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基本上相同。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责骂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2)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译文: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嘲笑。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译文:便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译文:曹刿说:“做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觐见鲁庄公。2表条件:结果,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译文:估计我到了军营,你才(再)进去(见项王)。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他们),这可真是奇怪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译文:应当继承王位的是公子扶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