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40230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6.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 干部 老年科周利红2013 06 21 一 术语和定义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 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 手套 护目镜 防护面罩 防水围裙 隔离衣 防护服等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防护用品使用原则 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在有效期内使用 正确使用 防护用品 PPE 的种类 口罩护目镜手套隔离衣和防护服鞋套防水围裙帽子 1 口罩 1 口罩的作用口罩可预防经空气 飞沫传播的疾病 减少病人的体液 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护人员的口及鼻腔粘膜 口罩产品要求符合GB19083 2003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或选用符合N95标准防护口罩 符合YY 0469 2004 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 符合GB19084 2003 普通脱脂纱布口罩 标准 1 口罩 2 常用口罩分类 纱布口罩 外科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 N95口罩 不同类型的口罩有不同的特点 1 口罩 3 口罩选用原则 一般诊疗活动 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 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外科口罩 能阻止血液 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 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戴的口罩 佩戴方法 1 佩戴口罩前 应洗手 将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 金属鼻甲上 2 先将上方系带系于头顶中部 再将下 方系带于颈后 然后用手指按住鼻梁上的金属鼻夹上 再将前面风琴式皱褶拉至下巴遮住整个下颚 3 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 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 并逐步向两侧移动 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4 调节系带的松紧度 医用防护口罩 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 5 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 1m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 N95 的佩戴方法 佩戴口罩前应洗手将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金属鼻夹向上佩戴前先用双手将橡皮筋头带扯松一手托住防护口罩 有鼻夹的一面向外将防护口罩罩住鼻 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用另一只手将下方橡皮筋头带拉过头顶 放在颈后双耳下 医用防护口罩 N95 的佩戴方法 再将上方橡皮筋头带拉至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前 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检查方法 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 快速的呼气 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重新调整鼻夹 若漏气位于四周 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摘口罩方法 不要接触口罩外面 因为外面可能已污染外科口罩先解开下面的系带 再解开上面的系带医用防护口罩先拉下下面的橡皮筋头带 再拉下上面的橡皮筋头带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戴摘外科口罩常见错误 正反面戴错金属鼻夹朝下未罩住鼻子未按压鼻夹塑形或一只手捏鼻夹用毕后挂于胸前脱口罩时手接触污染面 戴摘医用防护口罩 N95 常见错误 佩戴时先拉上面的橡皮筋头带摘口罩时先拉上面的橡皮筋头带金属鼻夹未塑形或一只手捏鼻夹脱口罩时手接触污染面进入工作区域前未进行密合性检查 1 口罩 4 注意事项 不应一只手捏鼻夹 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口罩潮湿后 受到患者血液 体液污染后 应及时更换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检查方法 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 快速的呼气 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 若漏气位于四周 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2 护目镜 防护面罩的使用 1 定义护目镜 防止患者的血液 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 防护面罩 防护面屏 防止患者的血液 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面部的用品 2 护目镜 防护面罩的使用 2 应用指征在进行诊疗 护理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 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 分泌物喷溅时 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佩戴方法 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前应洗手佩戴前检查有无破损 佩戴装置有无松懈双手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 摘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不要接触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外面 因为外面可能已污染双手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两边摘掉一次性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用毕后丢入医疗废物容器内可重复使用的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用毕后应消毒备用摘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后应洗手 4 常见错误摘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时手接触污染面 3 手套的使用 1 定义手套 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 可分为无菌手套和清洁手套两类 手套的作用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传给患者 预防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医务人员 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 手套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 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接触患者的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 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 应戴清洁手套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 接触患者破损皮肤 粘膜时 应戴无菌手套 无菌手套的佩戴方法 选择尺码合适的无菌手套查看手套外包装上的有效期检查外包装是否严密佩戴无菌手套前应洗手或外科手消毒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无菌手套的佩戴方法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 手套内面 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同法掀起另一只袋口 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 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上双手对合 交叉调整手套位置 脱无菌手套的方法 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用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 内面 的边缘 将手套脱下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脱无菌手套后应洗手 常见错误戴无菌手套时触碰手套清洁面 内面 戴手套接听电话 写字 打字等诊疗护理不同患者之间未更换手套脱去手套后未洗手 4 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1 定义隔离衣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 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 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 防护服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 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选用原则 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 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要求 防护服应符合GB19082 2003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的规定 防护服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 抗静电性 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剌激性 穿脱方便 结合部严密 袖口 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 隔离衣应后开口 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4 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3 穿隔离衣指征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 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 如大面积烧伤患者 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 护理时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喷溅时 穿防护服指征 1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喷溅时 4 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4 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 穿隔离衣方法 穿隔离衣前应洗手左手提衣领 右手伸入袖内 左手将衣领向上拉 露出右手换右手持衣领 左手伸入袖内 露出左手 勿触及面部两手持衣领 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扣好颈带 穿隔离衣方法 将隔离衣一边 约在腰下5cm 处渐向前拉 见到边缘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向一侧折叠 一手按住折叠处 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 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 脱隔离衣方法 解开腰带 在前面打一活结充分暴露双手 进行手消毒解开颈后扣子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 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 拉下右侧袖子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 脱下隔离衣左手握住领子 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 污染面向里悬挂污染区外脱隔离衣后应洗手 穿防护服方法 穿防护服前应洗手穿联体式防护服时 应遵循先穿下衣 再穿上衣 然后戴好帽子 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脱防护服方法 脱连体式防护服时 先将拉链拉到底脱手套 手消毒再向上提拉帽子 使帽子脱离头部 脱袖子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容器内脱防护服后应洗手 穿脱隔离衣常见错误 手触碰衣领以外的地方隔离衣污染面触碰工作服面部触碰到隔离衣污染面衣领触碰到隔离衣污染面对齐衣边时手触碰到隔离衣清洁面脱隔离衣时手触碰到污染面 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注意事项 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穿前应检查有无破损 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 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隔离衣每天更换 清洗与消毒 遇污染随时更换 5 鞋套的使用 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并一次性应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 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6 防水围裙的使用 分类 复用围裙 一次性使用围裙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 体液 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 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 应穿防水围裙 一次性使用围裙不得复用 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复用围裙 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 应及时更换 7 帽子的使用 1 作用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 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 头皮屑等途径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 分类一次性帽子布类帽子 7 帽子的使用 应用指征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 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注意事项 被患者血液 体液污染时 应立即更换 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 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一次性帽子不得复用 五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医院应根据病疾病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 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五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原则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 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 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 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 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建筑布局符合相应的规定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的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020 2 24 标准预防的特点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 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接触隔离 空气隔离 和飞沫隔离 标准预防措施 洗手及手消毒戴手套穿防护服 戴眼罩 戴口罩遵守操作规程正确处理污物及被污染的医疗用物预防锐器伤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双向预防 预防疾病从患者传播到医务人员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播给患者 标准预防措施 加强手卫生 手卫生 handhygiene 为洗手 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一位护士的手在经过24小时培养后的结果 人体各个部位的皮肤菌落数量不同 培养皿显示 医务人员的手很容易受到暂居菌的污染 手卫生 国际关注的最重要的感染控制措施 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 洗手方法 湿手取清洁剂揉搓及其方法 冲洗干燥护肤 洗手方法 为什么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8小时 班 护士 快速手消毒剂的优点 1 比洗手有更高的依从性2 比普通洗手更有效3 比洗手对手部皮肤伤害小4 比洗手和戴手套浪费少5 所用时间少 作用快 不用水和毛巾 正确干燥双手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应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圆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黏膜 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 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 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 接触清洁 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医务人员洗手或手消毒指征 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接触患者的血液 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 治疗 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医务人员在什么情况下应先洗手再卫生手消毒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 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预防原则 标准预防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常见疾病 肠道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 皮肤感染等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 遵循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 如需要转运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对其他患者 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接触隔离标记 蓝色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 体液等物质时 应戴手套 摘手套后洗手和 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 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 应穿隔离衣 脱下的隔离衣按要求悬挂 每天清洗与消毒 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 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 5u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传播距离较远 常见经空气传播的疾病 结核 麻疹 肺鼠疫 肺出血热等 空气隔离标记 黄色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原则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 如肺结核 水痘等 标准预防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 遵循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无条件收治时 应尽快转送 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 定期更换 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 在不同的区域 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离开时按要求摘脱 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患者房间时 应戴帽子 医用防护口罩 可能产生喷溅时 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穿防护服 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 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 5um 在空气中短距离 1m内 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 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近距离 1米以内 传播 常见经飞沫传播的疾病 百日咳 白喉 流脑等 3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原则 标准预防 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患者的隔离遵循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减少转运 当需转运 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患者病情容许戴外科口罩 定期更换 患者之间 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 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加强通风 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飞沫隔离标记 粉色 3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 不同区域 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离开时按要求摘脱 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与患者近距离 1m以内 接触 应戴帽子 医用防护口罩 可能产生喷溅时 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穿防护服 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 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常见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 MRSA70年代产生 80 90年代发生增加 最初在大的教学医院中出现 以后播散至综合医院和养老院北欧和荷兰MRSA少见 原因 对抗生素使用限制较严格 采用严格的感染控制方案 医疗机构中护士与病人的比例更合理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手套 口罩和洗手用消毒剂 以及对带菌者应用有效抗生素消除病菌 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日益增长的细菌耐药性 日益增长的细菌耐药性 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产ESBLs菌株 2004年上海地区ESBLs的检出率分为36 5 和45 0 某院2004年 2005年 2006年和2007年大肠杆菌属产ESBLs分别为49 31 2 40 96 和55 67 1 10月份 日益增长的细菌耐药性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率 据估计 目前全球每年有30万新发多重耐用药肺结核患者 有的国家耐用药患者高达35 真菌的耐药性 假丝酵母菌和曲菌是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 假丝酵母菌血症主要由血管内导管感染引起 病死率极高 2020 2 24 Dr HUBijie 79 耐药菌增加的原因 耐药菌产生增加 抗生素选择性压力 由于医生过多地使用抗生素 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的耐药菌进行了筛选耐药菌传播增加 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接触 细菌在病人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 以及随后通过宿主病人的转移 耐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区进行传播 常见的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非发酵菌 铜绿 鲍曼 嗜麦芽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 ESBL 菌 肺克 大肠艰难梭菌 CD 真菌 念珠菌 曲霉 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 1 必须进行接触隔离 在床牌和病历卡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 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2 患者最好进行单独隔离 如MRSA VRE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要进行床边隔离 相同感染病原体者可同住一间 当感染较多时 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 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携带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一个护士 一个医生 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 包括标本的采集 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 4 进入病人房间的人员都必须戴清洁手套 在诊疗 护理过程中 如果将与病人或其环境 包括家具 床栏杆等 有大面积接触 或病人有大便失禁的情况 工作人员要加穿隔离衣 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 时 医务人员还应当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并在离开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 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手清洗和手消毒 5 在隔离房间门口放置一警示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并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 手卫生是接触传播最重要的环节 接触患者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脱去手套 并按六步法洗手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6 对于非急诊用仪器 如血压计 听诊器 输液架 等不能共用 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 如轮椅 担架 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 1000mg L含氯消毒剂 7 进行床旁诊断 如拍片 心电图 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1000mg 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 8 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 治疗 都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单位 以便他们作好准备 防止感染的扩散 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 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 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9 病人附近的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指导清洁工用含氯消毒剂每天清洁消毒 在其他地方不能使用该房间使用过的抹布 拖布 使用过的抹布 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0 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两次培养均阴性 方可解除隔离 预防抗菌药物耐药的12项措施 预防传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预防感染 12遏制医务工作者传播 11隔离患者 9严格掌握万古霉素应用指证 1接种疫苗 2拔除导管 6专家会诊 7治疗感染 而非污染 3针对性病原治疗 8治疗感染 而非寄殖 4控制抗菌药物应用 5应用当地资料 10及时停用抗菌药物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