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练案12 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76019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练案12 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练案12 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练案12 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昆虫如何过冬上官雪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目前人类已经知道的有100多万种,而实际数量可能还远不止这些。昆虫数量如此之多,所以温暖的夏季我们到处都能发现昆虫的身影,它们在我们面前飞来飞去,爬来爬去。可是到了冬天,它们却似乎从世界上消失了我们很少看到它们。那么,寒冷的冬天它们都去哪里了呢?没有羽毛也没有皮毛的它们,是如何挨过漫长的冬天迎来下一个春天的?昆虫种类繁多,因此它们抵御寒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所谓各有各的妙招。虽然我们不可能将其一类类地详尽叙述,但我们能大致将它们的“过冬技巧”归为几类:一类是“盖房”,即为了过冬而搭建栖身的地方,大多数以幼虫形态过冬的昆虫是这么做的,这种做法比较辛苦;一类是“找房”,即寻找温暖的地方来过冬,这是大多数以成虫状态过冬的昆虫常用的“伎俩”,相对容易;还有一类则是制造防冻剂要想在寒冷的冬天在户外蹦蹦跳跳,防冻剂是必须具备的。“盖房”过冬的昆虫都比较勤奋,蜂类是这一类的代表。例如,切叶蜂会把成叠的椭圆形叶子运到地下或者空心木头里面筑成一排排蜂房产卵过冬,而且蜂房里还备有用于过冬的花蜜或者花粉,“过冬装备”十分齐全。通常,造蜂房需要一千片左右的叶子,工程十分浩大,但辛苦是有回报的,在这样温暖的房中,它们可以安心过冬了。除了蜂类,蛾类的幼虫也是这类杰出的代表,它们能在冬天来临之前钻入地下,盖出一座座坚固的土房子,而且还会从嘴里吐出黏液来对墙壁进行粉刷,使小房子变得更加光滑和美观。“盖房”过冬的不少,“找房”过冬的也很多。双翅目中的蚊、蝇都是“找房”来过冬的,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它们就钻到石洞、菜窖、空房、畜舍等阴暗挡风的角落里躲藏起来。一般地,有“房”过冬的昆虫基本上就闭门不出了,这也是我们冬天很少看到它们的主要原因。不过,尽管冬天出来的昆虫少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会躲起来,一些昆虫在冬天仍然很活跃。比方说,温度降到-7,你仍然能看到雪跳蚤(一种比较原始的无翅昆虫,并不是真正的跳蚤,不过它们能够像跳蚤一样跳得非常远)在雪堆上蹦蹦跳跳。因为在冬天雪跳蚤体内能产生防冻蛋白,所以它们并不畏惧寒冷的冬天。防冻剂是越冬必备品?没错,要知道,对生命具有真正威胁意义的不是低温,而是结冰。因为身体和细胞主要由水组成,所以结冰是致命的。结冰会破坏细胞内液体和细胞外液体的平衡,导致细胞萎缩,还会对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有了防冻剂,就有了内部保护,所以再冷点也无所谓了。此外,能够产生防冻蛋白的昆虫也不止雪跳蚤一种,阿拉斯加甲虫、飞蛾也能够制造防冻剂,而且,它们的防冻蛋白属于不同的类型。在防冻剂的帮助下,阿拉斯加甲虫不仅能安然过冬,甚至能在-70的环境中存活下来。雪跳蚤有如此高强的抗寒本领,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也许,我们可以从雪跳蚤身上学到更多。如果未来人类也在昆虫的启示下获得这个能力,那么在南极这样寒冷的地方建立大都市就不再只是个传说了。(摘编自百科新说2014年第1期)1.(分析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2.(赏析科普语言)鉴赏文中画横线的语句。(1)通常,造蜂房需要一千片左右的叶子,工程十分浩大,但辛苦是有回报的,在这样温暖的房中,它们可以安心过冬了。(2)防冻剂是越冬必备品?没错,要知道,对生命具有真正威胁意义的不是低温,而是结冰。二、仿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衰老过程:随机损害还是基因注定?迄今为止,科学尚未明确阐释衰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关于衰老的假说在学者之间也存在争议。近年来,有一种名为“一次性体细胞理论(DST)”的假说影响较大。简单地说,DST认为衰老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随机损害与修复。在生命过程中,机体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伤害,衰老的过程就是损害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体细胞修复不能满足需要时,过多的损害终将导致细胞死亡。与此同时,修复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事实上,我们身体的修复功能很强大,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其实可以永远生存下去。可事实并非如此,人终难免一死。生物体为什么会最终死亡而不是永生?这是因为意外死亡难以避免,且维持永恒修复代价过高。迫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和相对有限的能量,生命需要以死亡和生殖的形式来进行适应和进化,“基因是永恒的,但身体是一次性的”。DST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证据:在自然界,寿命较长的动物修复能力也更好。寿命长的动物往往是更聪明的,体形更大的,能够飞行的(可以有效避免意外死亡);也只有这样的动物,才会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生命的维持、修复上去。我们可以用DST来解释为什么女性的寿命比男性更长:女性担负着生殖的任务,由于怀孕、生产和哺乳的需要,女性对身体的修复能力要求更高,这使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修复能力,而更好的修复能力自然会带来寿命的延长。这个理论是不是很漂亮?的确,DST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肯定,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它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DST的流行,完全是因为“文章写得天花乱坠,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指科学美国人)上”,并且“理解DST不需要任何生物学和医学知识,这使它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反对者们最有力的证据是,DST根本无法对节食所带来的寿命延长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家发现,限制卡路里摄入(即节食)有明显的延年益寿的效果,从小鼠、大鼠到犬类,这一现象都存在。限制能量摄入后,动物不但活得更久,而且活得更健康;另外,节食被证明能使人避免患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然而,这一现象却无法用DST来解释:既然机体修复需要能量,那么多摄入能量应当更有助于修复,因此,吃饱喝足的动物应该更长寿才对,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另外,DST也与进化论似有抵触之处。根据DST,机体会在资源丰富、能量充足的时候倾向于不修复,而在资源不足、能量匮乏的时候选择修复,以使得生命存续得更久。DST从节省能量的角度推论,女性绝经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过目前普遍认为,绝经并不是一件好事;与动脉硬化一样,绝经不会使女性受益。总体说来,DST并不是一个基于实验的理论,而只是一个基于纯逻辑的猜想。那么实验如何解释节食所带来的影响呢?近些年,针对衰老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雷帕霉素靶蛋白(TOR)的信号传导通路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哺乳动物的TOR通路又称为mTOR通路。当然,在这个信号通路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子参与,在此不一一详述,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mTOR的功能:mTOR的活化调控着人体的发育和衰老。发育和衰老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机体发育完成之后,TOR的作用就是将生命带向衰老。可见,衰老并不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而是深藏在我们基因内的一个准编程程序。这样一来,节食的问题也就可以解释了:食物会刺激TOR通路,使得动物在早期加速发育并在发育完成后加速衰老;食物越多,衰老越快。综上所述,针对衰老的过程,DST更倾向于认为衰老是随机损害的积累,而针对TOR通路的研究则指出衰老很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孰对孰错,我们期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能为我们带来更具说服力的衰老新理论。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DST认为衰老是一个动态过程,机体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伤害,衰老的过程就是损害不断积累的过程。B.DST认为,在自然界中,只有寿命长的动物才会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生命的维持、修复上去,也往往是更聪明的。C.科学家发现,限制能量摄入,动物不但活得更久,而且活得更健康;节食能使人避免患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D.对DST理论,我们需要包容,更需要质疑,并期待能通过我们的质疑,推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迄今为止,科学家尚未明确阐释衰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B.衰老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是深藏在我们基因内的一个准编程程序。C.DST的理论很漂亮,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绝大部分学者的肯定。D.关于DST的文章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上,所以理解DST是需要一些生物学和医学知识的。5.(科普文的文体特征)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练案十二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1.答案示例 作诠释。雪跳蚤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昆虫,作者对这种无翅昆虫的特点加以具体形象的解释,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便于读者认识。解析 这篇文章中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比如分类别、举例子、作诠释等。能从文中找出一种,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作用即可。2.参考答案 (1)这句话准确生动地交代了“盖房”的艰辛和“房屋”的舒适。“通常”“一千片”“左右”“十分”这些词语,不仅准确地写出了“盖房”需要的材料之多,工程之大,还说明了蜂类的辛劳;“安心过冬”又采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所盖之房的舒适、安全。(2)这两句话采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避免了术语的使用,使道理浅显易懂。解析 科普文的语言力求准确生动,浅显易懂,幽默风趣。这两处画线的句子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抓住语句遣词造句的特点赏析即可。3.A解析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从“随机损害与修复”两个方面来讲“动态过程”的,选项说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4.A解析 B项,“衰老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错,文中说“不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C项,因果关系牵强,“绝大部分学者”无依据。D项,理解DST是不需要任何生物学和医学知识的。5.本文的标题采用了设置疑问的手法,既交代了文章讨论的对象是“衰老过程”,同时也引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前沿理论,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