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75028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总计60分)1.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l.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3.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千米,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5.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6.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日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7.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内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8.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B以德治国 C公平竞争 D“学而优则仕”9.有学者认为:古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古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10.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议事会”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议事会”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议事会”与“五百人议事会”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11.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则故事突出反映了( )。A雅典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陶片放逐法”形同虚设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D很多雅典政治家浪得虚名12.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B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屠民开放C“最高民主阶段”,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D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13.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该学者在此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十二铜表法(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C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14.罗马帝国极盛时,一个男性自由民娶一个女奴为妻又后悔了,将妻子“体”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该男子,那么法庭将( )。A进行调解 B.宣布体蒌无效C要求男子赔偿 D.不予理睬1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 B.纵容犯罪C主张重罪轻罚D维护贵族利益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财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由此可得出( )。A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B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C自古至今西方国家一直崇尚民主D罗马帝国版图曾扩展到英国17. (xx哈尔滨检测】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文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指的是( )。A.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了权利法案D.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18.l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 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 3。”这说明议会改革( )。A.扩大了民主的范围B.消除了不平等现象C.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D.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9.“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D.建立民主制度20.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 )。A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B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C违背了宪法D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21.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22.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A它不断地对外扩张 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D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23.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土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由材料内容可知( )。A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B帝国实行联邦制,立法权属于皇帝C宪法强调保护各邦的合法权利D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24.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25. (xx潍坊模拟)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26.太平天国l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27.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都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2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有学者将清帝逊位诏书说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A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B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C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帝制D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29.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需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材料中的“特殊的旗帜”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革命统一战线方针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D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30.1927年l2月,瞿秋白指出: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势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有“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这反映出当时党的部分领导人( )。A已意识到要依据国情调整革命路线B盲从共产国际指示,缺乏创新思维C在革命受挫后存在严重的悲观情绪D尚未认识到南昌等城市起义的意义31.蒋介石在1938年8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长江之敌已入挂形(易攻难退之地)与险形之地矣!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此倭寇之必败也。”日记中所载会战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32.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33.下图是I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一词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抗战胜利后,民众渴望和平民主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D全国规模的内战结束,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34.1947年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35.某中学学生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图片网站。请你审核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 A图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B图二:l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图三:l945年,日本投降,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D图四:l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36.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下列对该组图片体现的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37.“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目的”是( )。A推翻剥削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建立全世界无产阶级联盟38.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D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39.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 )。A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的国情B俄国当时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C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D俄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40.下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证上姓名是伊万诺夫,职务是火车机车司炉。当时列宁持此证越境最直接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D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二、非选择题(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角度一史料研习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中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圆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材料二 角度二理论指导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4分)(2)你认为申报把“国”改为“ ”的用意是什么?(2分)(3)从近代化的研究角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8分)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往事材料二 我们为什么这样的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地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1936年12月16日)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作者为什么“夜夜梦台湾”? (2分)(2)材料二中,张学良、杨虎城对他们发动西安事变提出了哪些理由? (2分)(3)结合史实说明全民族抗战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抗战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8分)43. 诗歌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练的语言,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欺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6分)(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3)材料四中说“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3分)(4)材料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说明材料六中“天翻地覆“的含义(2分)历史答案1-8 BCABBCAC 9-16 AACCBDAA 17-24 AACDACAD 25-36 BABADADDCADB 37-40 BBBD41. (1)态度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原因: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2)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生活和风俗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42. (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后。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2)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国民政府不积极抗日,却积极“剿共”。(3)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意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台湾。43.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3)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城市中心”道路。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4)红军长征。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答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题号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答案题号2930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14分)(1) (4分)(2) (2分)(3) (8分)42(12分)(1) (2分)(2) (2分)(3) (8分)43(14分) (1) (6分)(2) (3分)(3) (3分) (4)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