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材料一:3月24日,在渭南师范学院,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大学生讲授穿着汉服的礼仪。当日,一场主题为“传承历史文化培育人文情怀”的穿汉服、学礼仪活动在渭南师范学院举行。大学生通过学习汉服文化知识、汉族礼仪、汉服展示等活动,感受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身着汉服在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汉代体育游戏投壶,在互动与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渭南新闻网记者崔正博报道)材料二: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育,我们选取了三个历史典故“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进行调查,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还有16%的同学甚至“不了解”。我们还就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调查,以“对武则天评价”为例,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5%和17%,“完全否定”的占16%,“完全肯定”的占20%,而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对四大文学名著, “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为20.7%、31.5%、42.8%。(摘编自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材料三: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的关于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我并无意于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只是想提醒,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2003年参加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我在城市:寻找精神的力度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赞美着名门淑媛从豪宅楼梯上风情万种款款而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杨树浦走在瑟瑟寒风中面黄肌瘦的芦柴棒、小珍子。”其后,我在各种文化研讨中不断提出,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的文化有其鲜明特色,也有它值得肯定的历史业绩,特别是作为民族历史进程的一个环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简单、粗暴地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但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的关于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民国神话”把民国政治虚幻成一个民主自由的乐园。一位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把民国描绘成“民主受尊重的时代”,具体就是“记者在报上骂了当政者,骂也就骂了,当政者硬着头皮,装不知道。学生上街游行,抗议政府行为。不管做得多么过火,都欺负到警察头上了,就是不敢镇压”。当时文化是不是有想象中那样大的自由尺度,其实只要稍微查查资料,就可以搞得明明白白的。略举一条:1934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上海查禁文艺图书140余种。鲁迅先生在且介亭二集后记有非常详细的记载。1924年到1934年,前后禁止发行887种书刊。(摘编自毛时安学者: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材料四:3月19日,光明日报和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主办的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在京举行,40多位专家学者,就尧舜禹与“古中国”、尧舜禹与核心价值观、尧舜禹与德孝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在会上作了题为德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精彩发言。发言中,他说:孔子编尚书为什么从尧典舜典开始?是因为尚书不是一个单纯历史事实的教材,而是对于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文化根源的一种阐述、一种陈述,尧舜禹体现了德孝基本范畴的起源,特别是大舜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德孝这种精神范畴的典型代表。尧舜禹在中国妇孺皆知,他们身上寄托了中国传统文人,特别是儒家的最高政治力量和人格追求。尧舜禹文化以强劲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滋养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塑造着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天下情怀和人格气象,激发了中国人追求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更好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宣传引导上进行探索总结,丰富完善。新时期尧舜禹文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资源、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有赖于政府的精准决策、积极推进,有赖于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伦理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有赖于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摘编自在传统文化中探寻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内涵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内容摘要)1.(概括内容要点)阅读材料二,请就调查的四个方面补写出调查结论。2.(比较新闻的异同)材料三与材料四就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二、仿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材料一:进入十月,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注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材料二:高校类别与毕业选择(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材料三: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3.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B.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C.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D.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5.(比较报道的角度)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练案五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1.参考答案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从调查结果看,课堂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评价方面,大学生主观性比较明显,客观性和理性化有待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典籍还是有较大兴趣的。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抓住调查的内容,注意调查的对象,侧重于归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2.参考答案 材料三的作者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但也不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而是主张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材料四着眼于今天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主张尧舜禹文化在新时期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解析 这两则材料中均有明显的观点句。如材料三中“我并无意于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只是想提醒,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材料四中“尧舜禹文化以强劲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滋养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更好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比较分析的重点。3.B解析 B项,“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属于妄加推论,“慢就业”对部分人来说是最佳选择。4.C解析 A项,“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理解有误,原文是说“慢就业”是部分大学生的主动选择。B项,“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夸大事实,文中只有“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这样的说法。D项,“所有学生的家庭”概括不当,扩大范围。5.参考答案 人民日报立足于扭转人们对“慢就业”的看法,肯定其客观可行性,认为“慢就业”可以给高校和毕业生都“松绑”。新华社立足于批判媒体用“慢就业”一类新词麻痹社会的做法,认为提倡这种观念于事无补,有关部门应该实事求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解析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从材料的关键词句中把握,还可以从两则时评的标题上看出,人民日报的标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新华社的标题是“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因为标题本身就是时评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