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4讲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7471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4讲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4讲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4讲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4讲种群和群落知识内容展示核心素养对接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标志重捕法;(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2.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2)环境容纳量;(3)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2)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4.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5.群落的概念和结构6.群落的主要类型7.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8.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2)顶极群落的概念生命观念1.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2.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科学思维1.构建种群数学模型2.构建种间关系的模式图,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科学探究1.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2.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社会责任1.归纳总结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2.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考点一种群概念、特征及标志重捕法1.(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解析在指数增长过程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但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由于存在阻力,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现象,A错误;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即可增长,C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D正确。答案D2.(2016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比率的影响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解析环境容纳量是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数量,并不是某个时刻的数量;种群的性比率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动物种群的出生率主要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以上决定因素主要由遗传决定,但也受环境因素影响。答案B3.(2016浙江10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B.种群内的个体都能互配繁殖C.种群在理想环境下是“S”形增长D.种群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预示种群密度将下降解析有些种群的性比率不是11,如鸡种群中雌雄要大于11,A错误;一个种群内相同性别的个体不能交配繁殖,B错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J”形增长,C错误;如果一个种群中老龄个体比例过大,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预示着该种群的密度会下降,D正确。答案D本题组对应必修三P64P68,种群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重要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3)年龄结构和性比率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比率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种群的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存活曲线图的横坐标是年龄(或年龄百分数),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或个体数),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目前已发现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存活曲线:类型(凸形):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类型(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类型(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角度1围绕种群数量特征考查社会责任1. (20183月绍兴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析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A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类种群密度时,初捕和重捕时只要至少用一次小网眼捕鱼,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就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如果两次均用大网眼渔网捕鱼,统计的仅是大鱼数量,估算结果将偏小,B正确;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占种群内个体总数的比例,C错误;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D正确。答案C2.(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比率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解析有些生物不存在性别之分,如豌豆即为雌雄同体,因此性比率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错误;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单位空间内的种群数量可反映种群密度,C正确;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是否零增长还受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D错误。答案C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角度2种群的空间特征3.(20183月浙江十校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均匀分布的种群种内竞争激烈C.存活曲线为凸形的种群最适应环境D.同一物种的种群性比率不会发生变化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A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B正确;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三种存活曲线对应生物对环境均是适应的,只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适应方式不同而已,C错误;同一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可能不同,D错误。答案B4.(2018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因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昆仑山野牦牛向高山迁徙形成小群体(1080头),雪天时,又迁徙下山聚集成大群体(200头以上)。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B.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C.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季节性迁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D.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解析稳定平衡密度即环境容纳量,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A正确;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因为野牦牛在高山地区形成小群体活动,B正确;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发生季节性迁徙,这种迁徙造成群落的变化,使得群落表现出时间结构,但是迁徙本身是种群的行为,而不是群落的时间结构,C错误;公野牦牛争夺交配权的行为,可以在种群密度较高时调节出生率,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D正确。答案C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种群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同类型之间并没有哪种更适应环境。凹形种群采取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适应方式,凸形种群则采取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适应方式,两者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策略。考点二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及种群增长方式1.(2015浙江10月选考)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D.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稳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害虫种群将快速增长,不利于防治,应当在其数量较小时就开始防治;曲线a的增长是理想状态下发生的指数增长,仅空间充足不能使种群发生指数增长;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K值下降,应该是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答案D2.(2016浙江10月选考)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解析由于在t1t4时间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乙种群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A错误;虽然在t2时刻甲、乙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数值未知,所以在该时刻甲和乙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B错误;由于乙种群在t2和t3时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所以两个时刻的自然增长率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甲种群在t2t4时刻出生率/死亡率先是大于1,所以种群密度先上升,后来该比值小于1,所以种群密度又下降,D正确。答案D3.(2017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稳定平衡密度,A错误;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所处环境因素的综合体现,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容纳量变化,B正确;根据前述观点,环境容纳量应当由其所处环境决定,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不能决定环境容纳量大小,C错误;种群的指数增长发生在无限环境中,这样的环境能提供种群无限的生活资源和理想的生活条件,无论个体有多少都能生存,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存在,D错误。答案B4.(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值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第3年末乙种群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时为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L值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D错误。答案D5.(2017浙江11月选考节选)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_。当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K值将_。解析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在调查期发现,有少数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即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那么该计算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大;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环境基本不变,K值也基本不变。答案偏大基本不变本题组对应必修三P71P76,种群增长方式。1.观察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完成表格内容项目“J”形曲线“S”形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有无无K值有K值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有无环境阻力的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2.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含义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如下图“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中虚线代表的就是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2)K值的应用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3)K/2值的应用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探究目的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了解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学习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初步尝试建立数学模型。(2)方法步骤(3)实验结果:标准曲线绘制结果记录表格时间/天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数量/个画坐标曲线在坐标纸上画出酵母菌数量曲线(4)结果分析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上图所示曲线,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再降低。原因: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5) 相关注意事项方格内细胞的计数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酵母细胞若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拧紧试管盖将试管倒转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角度种群数量增长方式1.(2017温州十校期末)如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D.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解析图示为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曲线,该增长方式是在有限环境中出现的,所以环境阻力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而不是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A错误;C点之后种群仍在增长,种群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B错误;D点之后,种群数量稳定或在K值上下波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增加,而后下降,C错误;改变种群正常性比率,将使种群出生率下降,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D正确。答案D2.(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图ae表示一个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e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为0B.该种群在c点时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的生存阻力最小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a、b、c、d点时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自然增长率大于0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特征。图中展示的是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即逻辑斯谛增长,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的自然增长率为0,但出生率不为0;c点对应于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但此时相比b点生存阻力较大,且此后阻力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图中的阴影部分不能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图中ad各点的种群数量均在增长,故其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自然增长率均大于0。答案D考点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2016浙江4月选考)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C.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对角线形特征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解析蒲公英的一年生的特性使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错误;由于蒲公英种子是随风飘落的,因此是随机分布的,B错误;由于对角线形的存活曲线的生物是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所以蒲公英的存活曲线不符合对角线形特征,C错误;动物取食蒲公英是调节蒲公英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其使蒲公英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上下波动,并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D正确。答案D本题组对应必修三P78P80,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的数量波动含义: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原因类型判别依据:种群数量波动时,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基本相等。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周期波动通常是由于食物关系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2.种群数量的调节调节类型: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外源性调节因素: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此外,食物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因此对种群数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捕食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内源性调节因素: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被称作内分泌调节。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2.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通过影响决定因素起作用。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的作用大小与种群密度有关,即密度制约因素,否则是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是非密度制约因素,而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是密度制约因素。4.种群数量的波动受外源性调节和内源性调节的双重影响,但是环境容纳量与内源性调节无关。角度结合种群数量波动考查稳态与平衡观1.(2018十校联盟模拟)下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8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性波动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C.B点时北极旅鼠的次级生产量仍可能大于零D.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解析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性波动,因为种群数量曲线波峰间隔时间相等,A正确;在种群数量很高时受内源性的内分泌调节因素影响,雌鼠生殖能力下降可抑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长,B正确;B点时种群数量处于下降过程中,种群的生物量在下降,而次级生产量是该动物同化能量与呼吸量之差,这部分能量还会被其捕食者和分解者利用,所以可能出现次级生产量大于零,而种群数量处于下降过程的情况,C正确;从A点到B点过程中,种群数量下降,但K值并不一定下降,可能是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处于下降回归K值的过程中,即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答案D2.(2018温州八校期末)下图为矛隼在某地区70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无迁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数量在70年内呈周期性波动B.该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为食物、气候等C.图中P点到Q点种群数量表现为指数增长D.病源物对该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解析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应当是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出现一次峰值,而图示曲线没有,是非周期性波动,A错误;食物、气候等是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B错误;图中P点到Q点种群数量快速增长,但不是指数增长,指数增长只在理想条件下出现,C错误;病源物对该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为种群密度越大,传染病对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D正确。答案D考点四群落概念、结构及其主要类型1.(2016浙江4月选考)地球上具有最丰富生物基因库的是()A.水稻田 B.草原 C.荒漠 D.热带雨林解析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上已知种类的一半,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答案D2.(2017浙江4月选考)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A.时间结构 B.水平结构C.垂直结构 D.分层现象解析候鸟的迁徙活动造成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A正确。答案A3.(2018浙江4月选考)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答案D4.(2017浙江11月选考节选)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金鱼藻等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动、植物残体主要落在_层发生腐败和分解。解析从湖岸到湖心是水平方向上的不同地点,因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一个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 ;而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答案水平底泥本题组对应必修三P85P87,群落结构;P91P93,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结构(1)垂直结构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从上到下依次是树冠层、下木层(矮树)、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苔藓、地衣),其中树冠层对群落影响最大。分层原因:植物分层阳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A层称为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B层称为斜温层,夏天时其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C层称为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 ;而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D层,该层称为底泥层。垂直结构是空间异质性在垂直方向上的体现。分层原因: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2)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也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形成原因:小地形、土壤、风和火等环境条件,生物的集群分布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使生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3)时间结构概念: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类型特性:周期性、季节性。(4)群落结构的意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弱相互之间的竞争。2.群落的主要类型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群落类型分布主要特征森林湿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基因库,鹦鹉和猿猴是热带雨林的特有动物草原半湿润地区草原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2%。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草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草原有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荒漠干旱地区沙漠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26%,水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优势植物是蒿属植物、藜属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它们均匀分布,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如果不下雨这些植物就不生长。动物在干旱季节不是进入夏眠就是进入冬眠苔原严寒干燥地区苔原分布在北方针叶林以北的环北冰洋地带,那里气候严寒,植物生长季短且没有树林生长。苔原的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群落的概念(1)含义(2)群落组成:包括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3)连线群落的种间关系角度1群落结构1.(20183月温州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物遗传特性无关B.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C.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D.群落演替就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解析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物遗传特性有关,A错误;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B错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空间异质性的表现,C正确;群落演替就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错误。答案C2.(2018绿色联盟适应性考试)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空间异质性只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解析空间异质性就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所以空间异质性导致了群落出现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B错误;影响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而影响动物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D正确。答案D列表法比较群落的三种结构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含义生物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影响因素陆地: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水分、土壤、地形、风和火等光、温度等周期变化表现植物配置在不同高度上,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性和镶嵌性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和外貌的季节变化角度2围绕群落类型考查生命观念3.(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鹦鹉和猩猩等动物主要生存和分布的陆生群落类型是()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草原 D.苔原解析 鹦鹉和猩猩等动物是生活在热带雨林的特有动物。答案A4.每年降雨量极少(不足150 mm)的气候特征决定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是()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解析年降雨量极少情况下的群落是荒漠,森林群落出现在湿润地区,草原群落出现在半湿润地区,苔原出现在极地严寒地区,C正确。答案C5.(2017温州十校期末)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的陆地群落类型是()A.荒漠 B.草原C.苔原 D.北方针叶林解析由于苔原分布在环北冰洋地带,气候严寒,生长期短,没有足够能量或传粉动物支持有性生殖,所以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C正确。答案C考点五群落的演替、顶极群落1.(2018浙江11月选考)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解析弃耕农田中留有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因此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将发生改变,B错误;该农田演替为森林群落是由于人为弃耕而引发,C正确。答案B2.(2017浙江11月选考节选)若从湖底裸地开始逐渐演替为陆生群落,这种演替属于_演替。解析根据题干所述,此湖底为“裸地”,因此该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答案原生本题组对应必修三P95P97页,群落演替群落演替(1)概念: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2)类型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环境原有群落毁灭,但仍保留了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常见演替实例(1) 次生演替实例弃耕农田的演替农田禾草灌木乔木演替中的森林成熟森林。次生林:即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2)原生演替实例:湖泊演替: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2.群落演替的原因(1)群落内部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生境发生改变,改变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作用,不断发展。(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和散播。(3)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4)人类活动的干扰。3.群落演替的方向(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2)人为因素可能影响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4.顶极群落(1)含义:一个群落经过长期的演替,最终所达到的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的状态。(2)决定因素:气候和土壤条件,其中气候起到决定作用,它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3)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4)顶极群落的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5)顶极群落类型(连线)角度围绕群落演替考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1.(2018杭州市质量检测)内蒙古草原曾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后,农田里长出大量杂草;几年后,植物种类更替;十几年后,恢复到内蒙古草原群落。下列关于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B.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一直在增加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D.演替过程中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时间结构解析根据起点判断,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因此植物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D错误。答案C2.(2018浙江五校联考)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慢B.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C.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D.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解析群落演替并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最终所达到的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的状态,此时的群落状态称为顶极群落。答案B3.(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错误;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演替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取代,而是优势取代,C错误;草本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只是垂直结构不如森林群落复杂,D正确。答案D1.理解演替(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也高。(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区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原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原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课后限时训练(时间:30分钟分数:100分)1.(20182月湖衢丽模拟)在温带某地区,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演替成森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发生了次生演替B.生物种类逐渐增多C.群落的层次性明显D.群落的季相不明显解析温带地区的森林群落季相明显。答案D2.(2017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是()A.北方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解析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A正确。答案A3.(2018浙江重点中学期末联考)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B.保持替补出生率的人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各种种群的年龄金字塔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解析保持替补出生率的人类种群,其年龄结构不一定为稳定型,B错误;出生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C错误;某些种群没有生殖后期,D错误。答案A4.(2018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形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竞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答案D5.(20183月稽阳联考)影响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食物 B.光强度 C.温度 D.O2浓度解析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栖息。动物为消费者,在森林中分层现象是由食物引起的。答案A6.(20183月台州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存在单位B.两个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也大C.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的依据D.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预测该种群数量将上升解析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数量等于种群密度乘以种群的空间或面积,B错误;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的依据,C错误;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答案A7.下列关于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无关B.时间结构的改变与季节变化有关C.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解析群落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水平结构可以受到温度、水分、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A错误;垂直结构表现为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垂直分层的现象,C、D正确;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改变与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关,B正确。答案A8.(201810月稽阳联考)银鳗在夏天由河川游到深海并在深海中产卵繁殖(生殖洄游),而幼鳗在春季自大海进入江河口,在淡水环境中成长。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目前鳗鱼资源越来越稀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捕捞可以测定银鳗的年龄结构B.银鳗的生殖洄游现象说明了海洋生物群落具有时间结构C.银鳗的K值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D.银鳗的分布型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并不直接相关解析使用大网眼的渔网,不能捕捞到幼鱼,不能统计各年龄组个体数,A错误;银鳗的生殖洄游有季节性,这可以说明海洋生物群落具有时间结构,B正确;种群的K值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正确;种群的分布型反应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并不直接相关,D正确。答案A9.(2018浙江五校联考)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由其有效资源决定的B.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某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解析环境容纳量是由该种群的生存环境决定的,因此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变。答案C10.(2017浙江名校联盟)“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调整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降低出生率 B.降低人口密度C.改变性比率 D.调整年龄结构解析“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A错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增大人口密度,B错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性比率,C错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D正确。答案D11.(20183月嘉兴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生群落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因为该层光照充足、氧含量高、温度较高B.沙漠群落中的灌木在水平方向上倾向于均匀分布,因为灌木间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C.苔原的植物多数依靠有性生殖,因为后代适应能力强而能抵抗极度严寒的恶劣环境D.湖底开始的演替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因为有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解析表水层的温度不一定高,冬季表水层的温度比斜温层等相比反而低,A错误;苔原的植物多数依靠无性生殖,C错误;湖底开始的演替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差,不存在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属于原生演替,D错误。答案B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称为种群,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C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是水平方向上的生物配置,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答案C13.(2018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因为标志物容易脱落,所以用标志重捕法测得的种群密度往往相比实际值偏小B.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的密度C.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D.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方法是,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记的个体数,而“标志物容易脱落”会造成“第二次捕获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所以估算的种群数量会偏大,A错误;酵母菌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抽样检测法,标志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B错误;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C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而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答案C14.(20183月浙江十校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指数增长方式的特点之一是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B.逻辑斯谛增长的种群,到K值时一定会在K值上下波动C.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的条件下,种群就会呈指数增长D.在指数增长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不变的解析逻辑斯谛增长的种群,到K值时可能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B错误;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需要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C错误;在指数增长时,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但增长速率越来越大,D错误。答案A15.(2018温州八校期末)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1和2可分别表示出生量和死亡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B.2可表示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数量的逻辑斯谛增长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1可表示原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净初级生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解析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1可表示出生量变化,因为种群数量很高时由于行为调节或激素调节,出生量会下降,而2可表示死亡量变化,A正确;若X表示时间,2可表示一定时间范围内(在K/2出现前)种群数量的逻辑斯谛增长,B正确;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因为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C错误;若X表示群落演潜的时间,1可表示净初级生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原生演替起始时无生物存在,净初级生产量为零,随着演替进行,生产者增多,光能利用率增加,总初级生产量与净初级生产量均增加,当叶片相互遮挡,总初级生产量不再增加,而生产者的呼吸却不断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D正确。答案C16.(2018台州模拟)栖息在Gough岛的信天翁从1889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 000只左右。这种鸟需要911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每隔2年繁殖一次,每窝只产一个蛋,亲鸟共同育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天翁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B.领域行为不会改变信天翁的环境容纳量C.信天翁的种群存活曲线符合类型(凹形)D.1889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解析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A正确;领域行为属于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但不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因为环境容纳量是资源、空间因素的综合体现,而领域行为不影响上述因素,B正确;由题干中对信天翁生殖特点的描述可知,信天翁的出生率低,亲鸟育幼能力强,幼鸟成活率高,因此信天翁的种群存活曲线符合类型(凸形),C错误;已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因此种群所含能量或有机物的量也保持稳定,即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D正确。答案C17.(2018杭州期末)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B.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C.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形增长D.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解析由曲线乙变为曲线丙,说明该种群的K值增大了,影响K值大小的是该种群的环境条件,K值增大应当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有利的变化,而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并没有改善环境条件,相反使种内斗争更加激烈了,A错误;由于封闭环境没有能量的持续输入,不能维持种群长期生存,因此封闭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出现S形曲线,应当是甲曲线能表示,B错误;甲、乙、丙表示的都不是“J”形增长,C错误;在曲线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K值上下波动,说明在这期间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D正确。答案D18.(2018温州模拟)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大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解析图示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无法比较二者的增长速率大小,A错误;t2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t2t3,甲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D错误。答案C19.(科学探究)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三个错误之处_,_,_。(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_。解析要理解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要求及其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对酵母菌的总数进行计算是很难的,所以要采用抽样检测法,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时,都要进行振荡,目的是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计数的误差;培养酵母菌时,要提供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条件,包括温度、无菌条件等,所以不应该放在冰箱里进行培养;7天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连续7天每天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