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Ⅰ讲义.docx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6860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Ⅰ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Ⅰ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Ⅰ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整体阅读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专题微语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都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浙江卷所选文言文体主要有传记类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两种。一、传记类散文1选文特点传记类散文主要是指以记人为主的散文,一般包括史传文、碑志墓表、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作风。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作者的直接评价;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3形式特点(1)结构高考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通常来说,人物传记类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哪个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2)用语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通明”。二、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是一种借助人、事来表达观点的文体。阅读难度远大于传记类散文。它包括三类:一类是标以“论”“辩”等字眼的纯论述文,如古代的论辩、杂说、奏议等;一类是标以“记”等字眼的议论成分较多的杂记和游记;一类是标以“疏”“序”“书”等字眼、以实用文体形式表现的论述文。议论性散文一般融记叙性、议论性于一体,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二、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2阅读步骤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辨理。(1)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的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2)跨“难”。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3)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三、两种文体整体阅读示例(一)传记类散文1阅读要求和步骤(1)阅读要求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考试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传而不选秦桧传,常选廉吏传而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的重点。从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课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些都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加以体味。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着一些对事件的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些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2)阅读步骤同前面阅读步骤大致相同,分为两步: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2整体阅读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赍装钱五万,放辞不起。明年,齐贤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操行,请加旌贲。即赐诏曰:“汝隐居丘园,博通今古,孝悌之行,乡里所推,慕古人之遗荣,挹君子之常道。屡览守藩之奏,弥彰遁世之风,载渴来仪,副予延伫。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诏,召汝赴阙,赐帛百匹、钱十万。”放至,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余皆谦让不对。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馆于都亭驿,大官供膳。翌日,表辞恩命。上知放旧与陈尧叟游,令尧叟谕意;又谓宰相曰:“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如放终未乐仁,亦可遂其请也。”(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注束脩(xi):十条干肉,指教师的酬金。辟(b)谷术:古代一种养生方式。粮糗(qi):粮食。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1圈点勾画:圈点出有关传主事迹、行为及性格作风方面的词语。答:_答案这些词语有:俱隐,以请习为业,危坐,庐于墓侧,表辞恩命;慨然有山林意,性嗜酒,简朴退静,博通今古。2明事知人:概括出种放的主要事迹和性格作风。答:_答案种放早年有退隐山林意,与母俱隐东明峰,享尽隐居乐趣。母去世,“水浆不入口三日”,多次拒绝朝廷要求做官的请求。种放安贫乐道,淡泊宁静;非常孝顺;很有学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亦乐道,薄滋味薄:不看重B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克:能够C简朴退静,无谢古人谢:推辞D请加旌贲旌贲:褒美答案C解析谢:逊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均是介词,用。A项介词,和/连词,和。C项连词,于是/介词,趁机。D项介词,在/介词,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种放生性好学,淡泊名利。在父亲去世后,兄长都在谋求仕途,只有种放和母亲到终南山居住,前来向他求学的人很多。B种放生活贫困,但仍自得其乐。隐居期间,他曾经种高粱自己酿酒。每当山洪暴涨,粮食断绝,他就吃芋头板栗。C种放的母亲也乐于过安贫乐道的生活。朝廷曾下诏召见种放,恰巧种放生病了,他的母亲就和他到偏僻之地隐居。D种放虽然无意出仕,但颇受朝廷的赏识。当他拒绝接受左司谏、直昭文馆的职务时,皇上还让他的旧交陈尧叟劝说他。答案C解析“恰巧种放生病了”表述有误,原文是“放称疾不起”,意思是种放说自己生病了没有动身,也就是种放以生病为借口推辞。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答案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解析本句中“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写的是种放,“命坐与语边事”的主语是皇帝,“放曰化之”写的是种放的对答。分清了这些,再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动词“曰”,语气词“而已”,名词“崇政殿”“民政边事”等),联系上下文,结合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就可基本断出了。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译文:_(2)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译文:_答案(1)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做什么?果然被人知道而不得安然归隐,我打算离开你深入深山了。(2)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解析(1)关键点:何为,知,安,穷。(2)关键点:“茂异”“广”的活用,资,句意对。参考译文种放,字明逸,是河南洛阳人。父亲种诩,是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种放沉默好学,七岁时能写文章,不和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作为推托之辞。每每往来于嵩山、华山之间,慨然有隐居山林的想法。不久父亲去世,几个兄长都谋求仕途,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用草搭建房舍,仅仅能遮蔽风雨。种放以讲学为业,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他收取束脩来供养母亲,母亲也安贫乐道,淡薄美味。种放修得不食五谷的养生之术,在峰顶另外修建了堂屋,整天端坐遥望云彩。每到山洪暴涨,道路阻隔,粮食缺乏甚至断绝,只能吃芋头板栗。种放生性嗜好饮酒,曾种植黏高粱自己酿酒,每每说空旷的山野清新寂静,借以养心净气,于是自号云溪醉侯。裹着头巾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服,背着琴提着酒壶,逆着长长的溪流而上,坐在厚重的大石头上,采摘山药来助酒,往往(出去)就是一整天。在月夜或到夜半时分,从豹林谷到州的外城七十里路,他与打柴的人一起步行往返。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说他有才能操行,(皇帝)下诏派人去召种放来京。种放的母亲生气地说:“我常劝你不要聚徒讲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做什么?果然被人知道而不得安然归隐,我打算离开你深入深山了。”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把他的笔砚全部取来烧掉,与种放移居深山偏僻的地方,人迹罕至。太宗称赞种放的气节,诏令京兆赐给他缗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部门每年按季节时令抚恤慰问。咸平元年母亲去世,种放三天水、米浆不入口,在墓旁边筑庐守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上奏说种放贫困不能够安葬母亲,皇帝诏令赐给他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帮助他办丧事。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说种放隐居三十年,不游览城市十五年,孝行纯正完美,可以此劝勉风俗,简朴隐退清静,不逊于古人。又诏令本府派官吏到山上,依礼送他前往朝廷,赏赐行装钱五万,种放辞谢没有动身。第二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又逐条陈述种放的操行,请朝廷加以褒美。朝廷就赐诏说:“你隐居山丘田园,博通古今,孝悌操行,被乡里推重,仰慕古人遗风,牵引君子的常道。朕多次览阅封地王侯的奏章,更加显扬隐世之风,渴望你能够到来,符合朕长久的等待。现在派供奉官周旺带着诏书,召你赴阙,赐给你帛一百匹、钱十万。”种放来到朝廷,在崇政殿对答皇帝的策问,他裹着头巾进见,皇帝命他坐下来对话,询问他民政边防的事。种放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爱护百姓而已,惟应慢慢地教化他们。”其余的问题种放都谦让没有应对。当天任命种放为左司谏、直昭文馆,赐给头巾衣服手板腰带,寓居在都亭驿,由内廷官员供给膳食。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帝的恩赏任命。皇帝知道种放过去与陈尧叟交游,命令陈尧叟劝谕他;又对宰相说:“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如果种放最终不乐于当官,也可以满足他的请求。”(二)议论性散文1阅读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辨题识体,把握议论话题及写作目的“论”是论断事理;“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论;“原”是推本求源;“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解”则偏重于解释疑难。文题,通常会标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和标明的体裁,去把握议论话题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如贾谊的过秦论属于“史论”,是议论性散文。另外,有些议论性散文的标题是以实用文体形式出现的,如“疏”“书”“序”等。有的出现论题,如2014年江苏卷文言文题目“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的“论为师道”;有的则无论题,如2013年浙江卷文言文题目“送丁琰序”。这些特点也要关注。概括内容要点,把握结构,理清思路议论性散文一般开篇点题,展开论题;中间写人叙事,展开论据;结尾联系现实申发观点。按照这个思路,观察段落构成,按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说理的结构和思路,初步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性散文阅读的核心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此,在把握全文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留心下列内容:a首尾。古人写议论文通常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开头或结尾,开篇的论点、结尾的看法,往往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所以应格外关注。b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的话语往往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阅读时需把这些话语圈画出来揣摩品读。品读时要注意作者的语气和笔调,不同的语气和笔调,有时会显现出不同的观点与态度。c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特点。古诗鉴赏要“知人论世”,文言文阅读有时也要通过了解一下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来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观点态度。(2)阅读步骤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2整体阅读示例(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1圈点勾画:圈点出全文关键性词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2明意辨理:概括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答案B解析诬:欺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将要。B项都表示句中停顿。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答案C解析C项表述不当。原文说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这是“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篇内容,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本文中的“也”“则”“者”“而”等。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译文:_(2)奚重而不更也?译文:_答案(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1)“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2)“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参考译文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次被举荐的人都有姓名,我看到这些人的名字,然后推求考察那些人的资质品行确实能够胜任的人,到最后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被举荐的人已经是这样了,那么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人中,暗暗揣摩那些人中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广博的人请教。向他询问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可也最终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而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人才吗?假使天子与大臣担忧天下的弊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些弊端。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可是弊端一天比一天多。难道是因为现在与古代相距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办法吗?大概古人有学校教育,有老师朋友交往,有主管的官吏来评定,奖赏和处罚从乡里开始,最终普及到天下,作为教育普及到这种程度。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就都能够施行他们的教化;只要是可塑之才,就都能够成为优良的人才,所以古代的贤人就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都有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有合适的人任命)吗?他的为政之道难道不是简约明确的吗?他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现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法令与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人愚钝,就愚昧!可以通过教化使之变得贤能,可是最终又有谁能教化他们呢?所以今天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常常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找不到合适的人)吗?因此搜求人才没有得不到的,制度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却不能用来把天下治理好,原因都是出自这些罢了。唉!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姑苏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县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县令了解,县令说:“是因为丁琰辅佐我。”我又向县里的人了解,县里的人没有不乐于谈论他的。现在他在淮阴任县令,是上面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才举荐任用他。从县令这个角度看,得到了适合的人才。假使丁君能够用对待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吗?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唯独丁君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一、表示官职方面的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提升。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的词语(1)表示出仕的词语有“进”“下车”等。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表示离开仕途的词语有“退”“告老”“乞身”“乞骸骨”“致仕”“解官”“移病”等,其中“移病”指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例: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史欧阳修传)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词语1年龄(1)襁褓:未满周岁。(2)孩提:两三岁。(3)始龀:七八岁。(4)黄口:十岁以下。(5)幼学:十岁。(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知非之年:五十岁。(8)耳顺:六十岁。(9)耄耋:八九十岁。(10)期颐:一百岁。2生活用品(1)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稔、熟、刈、籴、粜、廪、丰、饶、赡、足、给、饥、饿、馁、馑。(2)与布匹有关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绮、绦、缟、缯、桑。(3)与房舍有关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3生活中的时间旦、早、朝、晨、夕、暮、昏、晚、日中、隅中、食时、晡时、初、正、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昳、日入、黄昏、人定。三、表示人物个性、品行方面的词语1人物个性耿(光明)、厚(仁)、矜(仁)、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谀、谄、谲(欺诈)。2人物品行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四、表示传统节日的词语(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5)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即今天的拔河运动)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第五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11)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