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9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67648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9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9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9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测9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昆明模拟)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19181928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曾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这一举动()A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B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C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D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解析:材料中“恢复建设过程中”不是造成衰落,而是有利于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不代表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1929年美国从“柯立芝繁荣”中爆发大危机,与材料中“19181928年”相符,故C项正确;二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等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与材料中“在19181928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度假胜地。这反映出()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解析:A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新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表明两任总统都关注以工代赈、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答案:D3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该立法主要是为了()A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C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D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解析: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削减粮食生产,以稳定市场价格,题干材料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主要也是为了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B4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了英国()A为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采取措施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解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渡过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二战后,并不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与新科技革命不相吻合,故B项错误;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D5(2018郑州检测)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解析:从材料“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可知科技革命产生的变化促进资本主义机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答案:B6(2018濮阳模拟)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这实际上反映了()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十月革命成功后即颁布土地法令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故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工农联盟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答案:D71925年苏共十四次代表大会前后,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B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C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加速D农村阶级分化日益加剧解析: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是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故A项错误;“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表明农民可以自主决定生产、减少税收和工业品支出,体现了维护农民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与工业化积累资金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阶级分化,故D项错误。答案:B8(2018昆明检测)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强制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该机制()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稳定的社会过渡D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解析: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的农业政策粮食的义务交售制,此机制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因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A项错误;义务交售制排斥了市场作用,因而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义务交售制实行期间,农民利益受影响,对社会稳定过渡不利,故C项错误;义务交售制用农产品换取资金,以支持工业建设,故D项正确。答案:D9(2018青岛检测)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A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B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解析:苏联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虽然其后多位领导人都对这种僵化的“斯大林体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与触及,但都未能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最终致使苏联被日益边缘化,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8梅州质检)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A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C德意日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D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解析:A项是从材料“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的角度来说的,故A项错误;1945年多极化趋势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1945年对德意日进行民主改革还没完成,故C项错误;据材料1945年“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使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故D项正确。答案:D11英国于2016年6月23日就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计票结果显示“脱欧”一方支持率为51.9%,英国最终决定退出欧盟,“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经济一体化过程中()A国际间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B国家利益与主权让渡的冲突C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D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脱欧”是欧盟内部成员的行为,不是国际间力量对比,故A项错误;欧盟拥有成员国主权让渡的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议会维护欧盟利益,而英国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在欧盟内英国的国家利益与整个欧盟的利益会出现冲突,故是英国“脱欧”的原因,故B项正确;英国是欧盟成员国,不属于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B12杨雪冬在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中写到:“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A民族国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B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威胁D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解析:“要增强”与材料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不符,故A项错误;“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与材料中“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主题是“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但未专门涉及发展中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是“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但未专门涉及发达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邵阳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中,英国为了战争曾彻底地动员了它的人民和经济,它远比德国有效地分派男女劳动力的工作,并对全体人民实行了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结果便形成了一种似乎“公平分享”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这使英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稳定英国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在经济方面,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六年间,共实施了八个国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材料二撒切尔夫人(19791990担任英国首相)上台后,英国的通胀已超过两位数,一度高达21%。撒切尔夫人将通胀视为头号大敌,认为它干扰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理性规划,从而不利于投资与经济增长。于是,她遵循货币主义原则,通过货币的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从10%上升到大概12%。撒切尔夫人在哈耶克自由市场的理论指导下,还采取了一系列供给方面的举措,她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她将高收入的税率从80%降到50%,将低收入的税率也从33%降到了30%。这样,到了1982年初,英国经济衰退开始触底,通胀也降到了8%左右。英国的经济随后进入一段久违的良好发展期;GDP增速达到5%左右,通胀则进一步降到了4%左右。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撒切尔夫人下台的前夕。因此有人评价,是撒切尔夫人挽救了英国经济。摘编自戴险峰重读撒切尔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经济改革的原因及积极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并加以简评。(13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二战中,英国为了战争曾彻底地动员了它的人民和经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二战使英国经济衰退;结合所学知识,从外部罗斯福新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内部政党政治发展和人民斗争的推动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材料一“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缓和阶级矛盾。(2)第一小问“改革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评价”应辩证地分析。答案:(1)原因:二战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影响;二战使英国经济衰退(破坏严重);凯恩斯主义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影响;英国人民斗争;政党政治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等。(任意写出四点得8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影响: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等。(任意写出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内容: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运行供给制改革;国企私有化;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减少财政开支;放松对企业管制(鼓励企业竞争)等。(任意写出其中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评价:进步性: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一定程度上克服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缓解财政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等。(任意写出其中三点得5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局限性:造成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任意写出其中一点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14(2018德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为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有人据此绘制了下图。据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摘编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教师手册的任一评价指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解析:本题问探讨,首先要提炼出教师手册的观点,“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可以归纳出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然后对该观点进行探讨。如果赞成,需要结合斯大林时代、普京时代强化中央权力的积极性正面肯定,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混乱反面证明;如果反对,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阻碍苏联改革。此题也可以补充观点,从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推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论证。答案:示例1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1分)态度:赞成。(1分)论证: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普京时期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有效地应对了车臣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冲击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造成了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混乱和损失;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8分,学生应从正反两面论证)总结:综上所述,俄国各历史时期领导人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的结果,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示例2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斯大林建立了垂直政权为理由给予其积极评价。(1分)态度:反对。(1分)论证: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剥夺农民过多、压制生产者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导致了科学文化、干部资源的严重损失;斯大林建立的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极大地压制了文化的创造力;斯大林模式成为制约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因素,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8分)总结:综上所述,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对苏联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片面性。(2分)示例3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从是否建立垂直政权和确立私有制等角度来评价俄国领导人。(1分)态度:此观点片面,还应该增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是否增强综合国力等角度。(1分)论证: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角度出发,斯大林通过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迅速把苏联建成了一个工业国,顺应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故应给其积极评价;从是否符合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实行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重积累、轻消费和牺牲农民利益的经济政策,使人民的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故应给其消极评价;从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角度,50年代以后的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下降,故应给其消极评价;从是否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故应给其积极评价。(8分)总结:综上所述,对苏联领导人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应从多角度分类分项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更为科学合理。(2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衡阳调研)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解析:材料体现胡佛向国会提交复兴计划大纲,说明并非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在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复兴计划大纲及内容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复兴计划大纲中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但材料未体现计划实行的效果,故D项错误。答案:C2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析:根据材料“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非自由放任即干预经济,同时强制干预又带来负面问题,得出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答案:B3(2018福州检测)19331939年美国联邦资金在全美各地区的分配中,美国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在各州中名列前茅。有人认为“在促进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使一些西部人关注点从华尔街转向了华盛顿”。这说明了罗斯福政府()A扩大了在西部的影响力B把西部开发作为新政的核心C推动了西部的经济转型D打击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扩张解析:根据材料“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来扩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部经济转型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政府弥补私人资本的缺位,故D项错误。答案:A4最初,美国的居民主要来自西欧,后来扩大到非洲、东欧、亚洲和世界各地。1970年时,美国有2.03亿人口,其中外国出生的人口有970万,到了新世纪之交,在2.63亿美国人中这个数字已上升为2260万。这()A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B有利于美国形成多元文化主义C源于二战后意识形态斗争有所减弱D说明各非主流群体在美国相互融合解析:材料没有种族不公平的数据,故A项错误;“1970年时,美国有2.03亿人口,其中外国出生的人口有970万,到了新世纪之交,在2.63亿美国人中这个数字已上升为2260万”,大量的外国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故B项正确;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非常激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各国的非主流文化是否在美国融合,故D项错误。答案:B5(2018邵阳联考)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比较图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A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B世界各国经济结构日趋相同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D发达国家逐渐实现经济转型解析: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至今还未形成,故A项错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经济结构不可能日趋相同,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早已在发展中国家之前实现工业化,工业比重的下降是因为产业转型,不是水平的落后,故C项错误;发达国家逐渐实现经济转型,第三产业的兴起,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答案:D6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表明()A推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B列宁牺牲农业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C同资本主义斗争的必要性D列宁已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解析:材料未提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列宁强调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未提及与工业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同资本主义的斗争,故C项错误;列宁强调调动小农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答案:D7(2018菏泽模拟)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这表明苏俄()A已经重新定义私有经济的作用B并未对战时共产主义予以否定C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D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宣告失败解析:据材料“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四种存在私有成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D项错误。答案:A8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B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C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机械化程度提高而粮食产量却减少,与技术转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制约工业化,故B项错误;材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无关,故C项错误;由于实行农业集体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所以即使机械化水平提高仍然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故D项正确。答案:D9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使苏联增强按“国防”原则布局工业,这与题意相反,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之后苏联工业由之前按“国防”布局到按“工业布局指导思想”布局,说明苏联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按经济规律进行工业布局,故C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始终没有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C10“越南战争更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直线上升法国总统戴高乐不愿再为美国承担战争的费用,于是从1965年开始将法国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在月黑风高之夜用潜艇将黄金运回巴黎。”戴高乐的做法()A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B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C导致了法国与美国的贸易争端D有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其建立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法国总统戴高乐将法国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运回巴黎,使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减少,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故A项正确。答案:A11(2018合肥检测)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据此可知()A区域组织会导致国家让渡部分主权B欧盟成员国内政与外交趋于一致C欧盟成员国有完全相同的国家利益D区域集团化导致民族国家逐渐消失解析:根据材料中“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得出区域组织会导致国家让渡部分主权,故A项正确;欧盟成员国之间仍在维护国家的主权,并未实现内政外交的一致,故B项错误;欧盟成员国有自身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不能说有完全相同的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区域集团化主要是在某些领域的合作,不会导致民族国家的消失,故D项错误。答案:A12拉吉德赛等人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A中国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解析:中国主导成立亚投行是中国实力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体现,故A项正确;亚投行是亚洲区域的多边金融机构,不能取代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的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成立亚投行的原因,体现不出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商丘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预,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国于1947年颁布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摘编自刘国臻论英国土地发展权制度以及对我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指出明清时期永佃制的意义。(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实施的局限性。(10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意义”,由制度本身及直接影响可得出冲击了封建土地制度及生产关系,农民获得土地使用的自由权,联系时代背景则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历史背景”和“局限性”,根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农民斗争;工商业经济发展,市镇经济繁荣。(6分)意义:冲击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生产关系;农民获得了生产、分配、土地使用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9分。若答出其它内容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2)背景:二战后人口增加,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危害了农地生态(或破坏了耕地);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激化;旧的土地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有效控制的机制。(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局限:土地所有权人利益受损,不利于土地的保护;土地开发成本过高,导致土地市场几乎停顿,阻碍了土地的正常开发和使用。(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范畴,且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目前学术上认为经济全球化最初发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世纪以前,东西方社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因而也不可能在大的范围内形成持久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研究上图反映的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及史实。请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该论题的理解。(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杂乱无章到规则有序。答案:示例:论题:全球经济贸易从无序向有序发展。(3分)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凭借其海上优势和廉价的工业品对亚非拉等地区进行了几百年野蛮的殖民掠夺和商品倾销,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但是,这种无序的市场扩张和殖民竞争,最终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差异引发了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们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沉重的打击;1944年开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新格局开始出现,世界贸易进入了一个协商性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建立为全球性贸易的进程提供了更为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