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6397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实施过程历经曲折与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ABC D解析:选A。本题用排除法容易直接选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开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背景下出现的,两者有质的不同。2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发表讲话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这一讲话()A强调多研究历史以服务现实B有利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见陆定一是鼓励学术上自由讨论、自由争鸣,这体现“双百”方针的内涵,故B项正确;A项不是作者的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与此讲话精神矛盾,故C项错误;作者强调的学术而非文艺创作,故D项错误。3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选C。解读材料可知,朱光潜先生在“双百”方针提出前没有像样的学术活动,而“双百”方针出台后学术大有长进,所以一切是“双百”方针在学术界的作用,所以选C项。41983年,召开了为时十天、有六百人参加的“全国轻音乐座谈会”,文化部、音乐协的领导悉数出席。“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是“极力模仿资本主义酒吧歌星的唱法和情调”“在台上乱扭臀部,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等等,这反映当时()A“双百”方针开始遭到严重破坏B文艺界“百花凋零”C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运动D艺术问题还不是真正百花齐放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时间“1983年”可知这是恢复“双百”方针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故可直接排除A、B两项。C项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之初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流行音乐,但“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可见当时艺术问题还不是真正百花齐放。5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向科学进军”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BCD解析:选B。四个口号分别出现于1968年“文革”时期、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1983年新时期,选择B项。6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B创办了一系列工人学校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教育战线”及“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来判断,应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教育成就,故排除C项。A、B、D三项相比,D项是对这一时期教育战线取得的成绩最全面的总结,故选D项。7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解析:选A。注意时间:1958年。这个时期正是“大跃进”时期,它对中国教育也产生了影响,“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就是例证,说明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大跃进”倾向。8下图是北京市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某生的准考证,该图片反映了()A新时期文化上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B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文革”尚未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在文化领域延续D文理分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解析:选D。从题干的时间上可知,此时“文革”已结束,但还未进入新时期,故A、C两项表述错误。准考证不能反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从图片中的“北京市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史地(文)、理化(理)”等信息判断,D项正确。9下面为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与表中变化有关的因素有()统计年份1960年1965年1971年1997年学校数目1 289所434所328所2 170所“希望工程”的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左”的路线的影响A BC D解析:选B。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与“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有关;19711997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与改革开放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策有关。主要是对基础教育的贡献。10中国的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对此陈毅元帅也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A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C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D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解析:选A。由材料中信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可知,这一科技成果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苏之间关系并不友好。此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防力量。故选A。11读下表,对表中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时间19521956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数据科研项目100项科研项目400项科研成果3 406项A.第一阶段的情况说明我国科技起步的艰难B第二阶段的情况印证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C第三阶段的情况表明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D这三阶段的情况证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作用解析:选D。第一阶段我国科研项目少,能够说明起步艰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6年我国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大量科研项目同热潮相匹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三阶段同前面相比,我国科研成果剧涨,表明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2中国在2011年成功研制了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但是其应用程度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我国,核心工业界尚未掌握运用超级计算机的能力;而美国超级计算机的用户,都是波音飞机、福特汽车等大型、一流的核心企业。这说明()A我国高科技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B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与生产联系较弱C中国工业总产量落后于美国D高性能计算机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解析:选B。材料认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核心的工业界尚没有掌握并运用它的能力,这说明它与生产实践的联系较弱。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 070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数量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共20 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 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三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什么现象?(12分)(2)试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12分)(3)从以上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理论及实践。第(1)问要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注意每个时期的特点;第(2)问分析原因时应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要从总体上把握三则材料,根据共同反映出的现象来总结规律性的东西。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文艺创作无视客观规律,盲目搞“大跃进”;材料二反映的是“文革”时期对文艺的极大摧残;材料三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共同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出现材料一现象是因为受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的影响;出现材料二的现象是因为“文革”期间,江青等全盘否定文艺队伍,把大量的文艺作品贴上“封、资、修”的标签而查禁;出现材料三现象则是因为“文革”结束,春回大地,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3)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材料二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时间内容1862创办北京同文馆1863创办广东方言馆1866创办福州船政学堂1867创办天文算学馆1872、1873、1875、1887年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摘自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材料四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8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洋务运动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它对封建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冲击?(8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进步性。(4分)(4)材料四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是什么?(6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东汉灵帝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官府重视教育;根据材料一信息“以隶书书写作为官方教材”可得出特点之二是官方以儒学经典作为教材;第二小问,“作用”主要从思想、政治方面作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创办北京同文馆、创办福州船政学堂”等,可得出方式之一是创办新式学堂;根据材料二信息“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可得出方式之二是派遣留学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北京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天文算学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技,因此,洋务运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外语、军事和科技等实用人才的培养;第三小问,“冲击”从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形式等方面作答,不再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教育的唯一内容,不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不再以传统的书院私塾教育为主。(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可以得出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进步性之一是注重民主精神的塑造;根据材料三信息“科目有体操”可以得出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进步性之二是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四信息“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可得出材料四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是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答案:(1)特点:官府重视教育;官方以儒学经典作为教材。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方式: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目标:注重外语、军事和科技等实用人才的培养。冲击:冲破了传统的书院私塾教育;不再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3)进步:注重民主精神的塑造;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4)认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备用卷(教师用书独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背景不包括()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B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C部分知识分子受到压抑D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已不存在解析:选D。“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然包括阶级斗争,不过阶级斗争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2“双百”方针提出后,涌现出了一些艺术精品,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是()A红岩B谁是最可爱的人 C东方红D红色娘子军解析:选C。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根据教材表述可知,这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是东方红。3建国初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塑造的日本侵略者十分狡诈、冥顽不化,1970年翻拍的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侵略者形象则是猥琐、惊惧,抵抗也仅是象征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B电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C日本侵略者形象的变化源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中国电影工作者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解析:选B。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艺术反映,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电影中日本侵略者形象的变化,就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故选B。其他三项说法明显错误。4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而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中,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出()A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B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C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D“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解析:选B。“文革”期间,人们的文化生活遭到压抑;“文革”结束后,文化上的“双百”方针得到恢复。由选票数可知,“文革”后人们对文化生活有着迫切需求。故选B。5夫妻识字歌中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有可能出自()A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选A。根据关键信息“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建国初扫盲教育和工农教育的方针。B中“上山下乡”是1968年底毛泽东作出的批示,与材料不符;D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0年以来我国教育立法取得的较大进展之一,与材料不符;“三个面向”是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不符合题意。6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关于“三为”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B确立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教育的基本职能C确立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教育的基本作用D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向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能力。“三为”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卓有成效地接管和改造了旧教育,为创建新中国教育奠定了基础,故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应改为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方向,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起来的,而1949年12月当时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7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左”倾思潮出现B“一五”计划完成C中苏关系不断恶化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解析:选C。外交环境影响国家的教育发展。1953年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向苏联学习,因此“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摆脱对苏联的迷信,提出“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A、B、D项是国内因素,与之无关。故答案应为C。8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招生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解析:选C。图表反映出1977年的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导致大学招生削减,1977年恢复高考,致使近十年间未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也就与招生人数呈现巨大的差距。故C项正确。9“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A恢复“双百”方针B恢复高考制度C改革开放D“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B。从材料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可知材料主要涉及教育领域,“双百”方针属于文学艺术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结合所学可知是指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主要是经济上的决策,与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不存在还给大家公平竞争的机会,故D项错误。10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此规划制定的背景有()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导弹、氢弹研制成功A BC D解析:选B。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新中国制定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故正确;“一五”计划于1957年完成,故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建国初,故正确;导弹、氢弹研制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错误。本题选择B项。11“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临终前说:“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钱老的这番话强调我们的教育应重视()A开放精神B爱国精神C创新精神D包容精神解析:选C。钱老认为“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表明他强调教育应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2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是科学家,故A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落后于中国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教育的兴衰体现了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教育状况(文盲率统计)示意图材料二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 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材料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不断强化经费管理,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据了解,仅就2009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一项,中央财政4年的累计便已安排30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 000多亿元,已经有13.6万所学校、约3.5亿平方米的校舍通过加固改造或新建重建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2012年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已达4%(1)据材料一提取图表中所体现的主要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原因。(16分)(2)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认识。(10分)解析:第(1)问,信息从文盲人数、成年文盲率下降角度提炼,原因可从国家重视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方面来回答。第(2)问可分层次、多角度作答,材料一反映出我国的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材料二反映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投入和支出还远远不够;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在教育投入和支出不足的情况下所作出的改变。答案:(1)信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文盲人口总数和成人文盲率均呈下降趋势。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推动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推动教育改革;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推进教育立法。(2)我国在基础教育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投资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近几年教育支出显著增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时间特点情况19501958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6 年,科技成果翻一番19591962年非常时期呈困难的饱和增长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零增长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材料二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年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的总数全国每百万人中科技人员数全国每百万职工中科技人员数1952年42.5万人少于7.5人269人1987年889.4万人83.1人889.43人1989年996.1万人88.1人967.6人材料三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 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材料四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和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个阶段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15分)(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如何?(11分)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其条件为主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阐释能力。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中五个时期的科技状况,分别思考影响科技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四,从人才、经费、政策等方面分析条件,根据所学知识思考科技、经济发展与国家地位的关系。答案:(1)1950195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以及党中央制定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努力。19591962年:“左”倾错误和三年的经济困难。19631965年:党的纠“左”措施使得形势好转。19661975年:“文革”时“左”倾错误的泛滥使科技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1975年以后:结束“文革”,批判“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条件:国家重视,科学决策,科研队伍,经费投入,教育水平等。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