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584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1.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下列对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一主张的解释合理的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 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尊尊” 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的制度【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A. 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 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C. 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 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答案】C【解析】土地兼并指的是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之后的现象,故A错误;井田制下农民没有土地的支配权,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故B错误; 由“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反映出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故D错误。3. 著名学者阮炜教授认为,苏格拉底跟民主政权的关系甚为紧张,民主派有充分的理由惩罚他,甚至处死他。但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民众最初并非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仅判他有罪;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以后,才在第二轮投票中判他死刑。材料反映出雅典A. 直接民主的弊端 B. 以法律维护民主派利益C. 司法程序十分严格缜密 D. 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民众最初并非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仅判他有罪;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以后,才在第二轮投票中判他死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雅典形式上直接民主的弊端,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以法律维护民主派利益,故B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司法程序十分严格缜密,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只反映了直接民主的泛滥,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局限性4.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为此,法国思想家A. 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 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C. 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 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主张,与17世纪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内容,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背景5. 1920年,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下图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反映出A. 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B.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己经深入人心C. 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向D. 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6.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新的革命高溯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议案中指出:“有了农村暴动的广泛发展,有了工农红军的迅速扩大,有了兵士群众的动摇与自觉哗变的增加,有了统治阶级这样的严重危机,的确只要在产业区域与政治中心爆发了一个伟大的工人斗争,便马上可以形成革命高潮直接革命形势。”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A. 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开始独立自主的领导中国革命B. 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C. 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中国革命潜伏失败危险D. 重视农村农民斗争与城市工人暴动的相结合【答案】C【解析】 材料“的确只要在产业区域与政治中心爆发了一个伟大的工人斗争,便马上可以形成革命高潮直接革命形势”,可见当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城市中心论”,故B错误,选C;材料没有正确分析中国的革命形势,排除A;材料认为农民暴动是城市暴动的基础和铺垫,而非两者的结合,排除D。7. 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时政大臣(书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A. 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的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C. 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 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1770年”时间可知英国已经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利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所以答案选B。AC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8. 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A. 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 B. 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C.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 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说明当时实行的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措施的激进性,故B项正确;A是1952年;C是促使小农经济解体;D是改革开放时期措施。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探索三大改造9. 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将本国国情与具体实践巧妙结合,一种将过去与未来相结合、一种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相结合的双赢模式。据此判断,“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是A. 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对国际竞争 D. 加入WTO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故B项正确。A项是具体措施,体现不出模式,故排除;C项只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故排除;加入WTO也是在B项的前提下,故D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0. 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出A. 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C. 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D. 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答案】D【解析】A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应排除。B项与题干时间、与诗歌赞美的“从前”不一致,应排除。 诗歌仅仅是诗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与史实不一定符合,故C项错误。 该诗歌表达部分人士对新经济政策的贬责,说明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故D项正确。11. 196l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该事件爆发的背景是A. 古巴导弹危机激化了美苏矛盾 B. 北约集团加大对各国的武力干涉C. 美国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 D. 冷战局势加剧促使对抗升级【答案】D【解析】古巴导弹危机出现在“猪湾事件”之后,A项错误;该事件只有美国的参与,没有北约集团的武力干涉,B项错误;1961年处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美国实行战略进攻,C项错误;随着冷战局势加剧,美国在利益攸关地区不惜采取武力,该事件就是两大阵营对抗升级的表现,D项正确。12.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己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贸组织 B.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C.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答案】C【解析】二战后西方国家借鉴因贫富差距过大而引起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历史教训,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欧洲国家总结民族主义泛滥特别是法德长期民族仇恨而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加强了欧洲国家的联合,成立了欧洲共同体;据此可知两次修补、修正分别是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共体,故选A。尽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涉及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一面,但成立联合国并不属于“修补民族国家”的内容,建立北约加剧了冷战的形势,与此内容无关,故B、D两项错误;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可以直接获得当时最发达的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大规模流入。美国获得广大西部疆域后,其国内自然资源可以充分供应并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使它在崛起过程中不会因为资源短缺而中断经济增长。美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后期的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发源地,这使美国的生产力和企业管理制度处于不间断的创新过程,在核心竞争力上很快超过欧洲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从而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而无疑最为重要的是,国内充足的不断增长的内需作为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拉动力,其经济活性之强大,拥有对经济环境变动较强的抵抗力和巨大的缓冲空间。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相反,德国和日本却充当了对英国霸权的挑战者,这不仅导致德、日崛起的失败,而且掩盖了美国崛起的巨大后果。在美国上升为新霸权国家的同时,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理念,加着辅助的经济军事政策,从而稳定了美国长期作为世界领导的地位。摘编自论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崛起的原因。材料二自地缘政治时代到来之后,世界最强国家和世界最强新兴国家之间总是存在紧张局面,没有哪个大国愿意把第一的宝座拱手让出头号强国和平地将其位置让给第二强国的一个例子是英国19世纪晚期允许美国超越它。今天的情况则不同,第一强国是美国,是西方的旗手正在快速追上的第二个强国是中国,一个亚洲国家如果中国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超过美国,这将是两个世纪以来一个非西方国家首次成为第一强国。很少有美国人认为,中国和平崛起是由于中国的地缘战略敏锐或者是美国的地缘战略失误。主流的看法是美国对中国相当慷慨,允许中国和平崛起,因为美国是一个善良、慷概的国家。外媒称中国崛起是因美国忽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主流看法的不合理性。(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国与中国崛起的共同之处。【答案】(1)移民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疆域广阔,资源丰富;工业革命的推动,核心竞争力领先;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经济霸主地位确立;内需充足潜力大,经济活性强;尽可能减少与现存国际体系的对抗,确保外部环境稳定;通过构建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调整经济军事政策等方式稳定其地位;美国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实施了得当的策略。(2)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一直采取遏制、封锁政策,即使在中美建交之后,美国也仍然扶植日本等国家、地区封锁包围中国。可见,中国的和平崛起并不是由于美国的慷慨。冷战时期,美国忙于与苏联对抗和对欧洲的控制。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政治力量的壮大使得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崛主要是由于中国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都是和平崛起;都有有利的国际环境;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战略决策的得当【解析】(1)根据材料和近代美国发展历史可以知道,美国之所以崛起主要原因有,移民对美国社会的促进作用,美国资源丰富,疆域辽阔,美国积极参与了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机遇,美国国内市场充足,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政策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战后美国构建新的有利于自身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美国历届政府的政策促进。(2)材料中的观点是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美国人允许,和慷慨的结果,首先,这一观点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打击和遏制,其次,之所以对中国容忍让步,主要是因为美国实力的下降,受到国际上多极化力量的挤压,同时,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环境逐渐趋向和平发展,不利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再次,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的崛起主要靠自力更生以及良好的国际环境,与美国的容忍和慷慨无关。 (3)从中美两国崛起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是和平的崛起,都具备有利的国际环境,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都采取了正确的战略。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相互矛盾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谈谈你对上述材料观点的理解,并结合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观点:行动的预期目的与实际结果相背离。示例119世纪506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发展新式海军、派遣留学生等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实现王朝中兴。随着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其富国强兵的预期并未实现,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培养近代技术人才,客观上又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示例21918年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政权,同时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打击了国内外敌人,捍卫了苏维埃政权。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导致了1921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摆脱危机,苏维埃政府不得不用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可见,在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部分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与目的出现了背离。(学生若运用其它史实对观点加以阐释,只要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均可同等赋分。)【解析】结合材料可以提炼出本题要求论述的观点是:历史活动行为的预期目的与实际结果往往存在着背离。我们可以从两个事例来进行论证。.第一,可以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兴起目的和产生的影响来论述。洋务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但最后的结果是洋务运动破产,不但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反而使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但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也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第二,可以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证明这一观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观上是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客观上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危害到新生政权的巩固,最后不得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请考生在第44、45二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15. 【历史-选修l: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实行的以均田制为基础上的租庸调制,“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上所产,绫、绢、纥各二丈凡丁,岁役一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后来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官府贪暴愈来愈凶猛,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天宝年间,均田制早不存在,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实行不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法。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己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行两税法要点是:量出制入;商贾在所在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定居的人,分夏、秋两次纳税;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l)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的积极作用。【答案】(1)土地兼并和政府盘剥严重;长期战乱导致户口削减;原有税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国家财政困难。(2)税制得到简化;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从以人为主到以财产为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根据材料“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官府贪暴愈来愈凶猛,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可以得出土地兼并和政府盘剥严重;“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可以得出长期战乱导致户口削减;“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均田制早不存在,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实行不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法.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己不能行”可以得出原有税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国家财政困难。(2)本小问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量出制入;商贾在所在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定居的人,分夏、秋两次纳税;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积极影响是税制得到简化;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从以人为主到以财产为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17年,美国记者奥尔特李普曼发表新共和国,坚决主张美国干预第一次世界大战,必须与协约国一起,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大西洋航道”,1941年,美国记者戴维斯对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大西洋宪章”发表了长篇评论著作大西洋体系,谴责“轴心国”的世界新秩序蓝图是枯燥的牢狱。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李普曼出版了美国的战争目标,认为战后世界新秩序其中第一个就必定是“大西洋共同体”。19451955年,随着马歇尔计划的抛出、杜鲁门主义出笼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建,西方世界很多非政府组织机构也支持“大西洋同盟”。1961年,美国大西洋委员会、美国大西洋研究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委员会与其他集团联合起来,成立“美国大西洋委员会”。1947年,法国历史学教授雅克戈德肖出版大西洋史一书,1948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迈克克劳斯出版大西洋文明:18世纪起源一书,1953年,比利时经济学家威灵登发表大西洋文明的殖民地起源一文,1959和1964年,帕尔默先后出版的两卷本民主革命时代,标志着大西洋史的概念得到史学家的认可。摘编自施诚方兴未艾的大西洋史(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宪章”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洋史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之间的关系。【答案】(1)影响: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打击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联合国宪章的基础。(2)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大西洋共同体”观念出现,冷战极大地促进了“大西洋共同体”相关组织机构的建立,冷战时期欧美史学研究为大西洋史的形成奠定了专业基础。【解析】(1)本小问的影响,根据材料“谴责轴心国的世界新秩序蓝图是枯燥的牢狱”、“认为战后世界新秩序其中第一个就必定是大西洋共同体”,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影响是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打击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联合国宪章的基础。(2)本小问的关系,根据材料“认为战后世界新秩序其中第一个就必定是大西洋共同体”可以得出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大西洋共同体”观念出现;“随着马歇尔计划的抛出、杜鲁门主义出笼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建,西方世界很多非政府组织机构也支持大西洋同盟.1961年,美国大西洋委员会、美国大西洋研究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委员会与其他集团联合起来,成立美国大西洋委员会”可以得出冷战极大地促进了“大西洋共同体”相关组织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大西洋史的概念得到史学家的认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冷战时期欧美史学研究为大西洋史的形成奠定了专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