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8届高三生物第十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65408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8届高三生物第十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省2018届高三生物第十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省2018届高三生物第十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模拟理综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1.实验表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时出现的一对染色体的异常结果(其它染色体不考虑),字母所示白色部分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若是减数分裂交换,则图示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 若是减数分裂交换,则该细胞一定产生4种基因型的成熟生殖细胞C. 若是有丝分裂交换,则该细胞产生4种基因型的子代体细胞D. 经龙胆紫溶液染色,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图示动态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情况。由于基因的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是一致的,进而可推导出发生交叉互换后,产生子代细胞的基因型及种类。详解:减数分裂交换是指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I前期,A正确;若交换发生在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则该细胞产生4种精子,基因型为:DEF、DEf、deF、def;若交换发生在卵细胞形成过程,则该细胞产生1个卵细胞,当然只有1种基因型,即DEF或DEf或deF或def,B错误;若是有丝分裂交换,则该细胞产生两个子细胞,其基因型分别是DdEeFF、DdEeff或两个子细胞均为DdEeFf,因此最多只能产生2种基因型的子代体细胞,C错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是经过龙胆紫染色的死细胞,因而不能观察到图示动态变化,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2.取生长旺盛的天竺葵叶片,用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并抽取叶片细胞内空气,均分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0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记录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其结果绘制的曲线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YZ段平缓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光照强度B. Y点比X点细胞内的光合速率低C. Z点后曲线上行,可能是叶片细胞失水所致D. Y点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是叶圆片沉浮法测定光合作用的相关曲线,图示结果表明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先缩短后延长。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产生的氧气增多,叶片浮起来的时间变短。详解:YZ段平缓,说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不在增强,则限制因素可能是光照强度,A正确;Y点与X点相比,二氧化碳浓度高,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细胞内的光合作用速率提高,B错误;Z点后光照强度不变,二氧化碳浓度高,而曲线上行,说明光合作用减弱,应该是叶片细胞失水,代谢受影响导致,C正确;Y点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则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因素和叶圆片沉浮法测定光合作用的速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3.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B.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釆用的实验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C.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而上依次虽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D. 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意在考查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详解: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故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A正确;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B正确;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分离的结果是: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而上依次虽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C正确;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设置预实验可以找出最适温度的大致范围,而不是为了减少误差,D错误。 点睛: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4.4.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B.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C.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被突触间隙中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D. 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据图分析: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详解: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A错误;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由图可知多巴胺作用后不是被突触间隙中的酶分解而是经过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又转运回突触前膜内,C错误;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其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性兴奋,D错误。点睛: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结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确定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是专门和神经递质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据此答题。5.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就说明该小鼠发生了进化B. 人类猫叫综合征与21三体综合征的机理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C.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是无子西瓜【答案】C【解析】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不能说明该小鼠肯定发生了进化,A错误;人类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错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仍然是四倍体西瓜,而其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西瓜是三倍体西瓜,D错误。6.6.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査可采用样方法,调査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 D点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演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乔木C. BC段该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 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点之前还没有弃耕,农田由人控制,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低是由于农田管理者不断除草,C点出现灌木,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失败,种群密度减少。详解: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否则会出现较大误差,A正确;一个群落演替最终能演替到什么阶段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当地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D点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演替过程中不一定会出现乔木,B错误;BC段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空间资源的相对匮乏等,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植被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仔细审题,明确纵坐标是某草本植物种群数量。二、非选择题7.7.某小组在其他外界条件适宜的条件下,研究光照强度和C02对伊乐藻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t1-t2时段内,光反应速率和暗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两者的因果关系是_。(2)t2t3时段内,伊乐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吸收CO2速率相对值为_。(3)在突然停止光照后约10s内(t6t7时段内),C02的吸收速率并没有立即下降的原因是_。【答案】 (1). 均增大 (2). 光反应增强导致暗反应增强 (3). 13 (4). 持续光照后,突然停止光照叶肉细胞内仍有少量ATP和H,使暗反应仍可持续一段时间【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强度和C02浓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的相关问题。需要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是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同时合成ATP,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含有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多种酶。2、由题图可知,t1t2段,增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增大,由于光照强度增大,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ATP多,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还原速度加快,细胞吸收二氧化碳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的速度加快;t2t3时间内,二氧化碳吸收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t3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加大,说明该阶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t5点增大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大,说明此时已经达到光的饱和点;t6点突然黑暗,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并没有立即下降,而是短时间内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是由于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在黑暗之前有积累,使得暗反应仍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1)由于在t1点,光照强度增大,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ATP增多,导致暗反应速率增大。因此t1-t2时段内,光反应速率和暗反应速率均增大。(2)由题图可知,纵轴表示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因此是净光合作用强度,伊乐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吸收CO2速率表示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由题图可知,细胞呼吸作用速率是4,t2t3时间内净光合作用速率是9,因此伊乐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吸收CO2速率相对值为9+4=13。(3)由于持续光照后,突然停止光照叶肉细胞内仍有少量ATP和H,使暗反应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题图中在突然停止光照后10s内,CO2的吸收速率并没有立即下降。8.8.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肠黏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选择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进食等量的葡萄糖后,在0min、30min、120min采血并监测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变化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实验分组和时间点(min)血糖(mmol/L)GLP-1(pmol/L)胰岛素(IU/ml)胰高血糖素(pg/mL)对照组05.1217.185.8912.71308.9522.0437.0113.471205.8725.4216.2810.23实验组011.0211.315.7919.983014.8914.5722.9184.1212018.6717.8413.8176.34(1)胰岛素水平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这是因为激素是通过_运输的。正常人饥饿时,血液中_含量明显增多,该激素通过促进_(途径),从而使血糖浓度发生改变。(2)由表中数据可知,刚进食时两组人群的胰岛素含量基本相同,但餐后30min和120min时,胰岛素水平偏低的是_组。(3)若实验组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正常,但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其重要原因可能是_所致。若GLP-1能对胰岛B细胞的再生和增殖起作用,则应该是起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答案】 (1). 体液(或血液) (2). 胰高血糖素 (3).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4). 实验 (5). GLP-1缺乏 (6). 促进【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表格数据可知:GLP-1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在饭后一段时间内,GLP-1含量都有所增加,但是糖尿病患者GLP-1水平较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较低,而胰高血糖素水平较高。以上可以说明:GLP-1缺乏可能是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的重要原因。详解:(1)因为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因此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激素含量的变化。正常人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明显增加,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发生改变。(2)由表格数据可知:两组空腹时胰岛素含量相似,但餐后30和120分钟时,实验组的胰岛素水平偏低。(3)GLP-1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GLP-1缺乏可使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GLP-1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GLP-1能对胰岛B细胞的再生和增殖起促进作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有关知识,以饭后血糖浓度、GLP-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为背景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9.9.自然界中果蝇翅的颜色有白色和灰色两种,由等位基因A/a控制。研究者用灰翅与白翅果蝇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均为灰翅。请回答下列问题:(1)杂交的F1随机交配得到F2,选出F2中的灰翅个体再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代中白翅的比例为_。(2)研究人员发现基因B的产物能够抑制A基因表达。将一个B基因导入基因型为aa的受精卵的染色体上,受精卵发育成果蝇甲。若甲为雄性,需将甲与纯合的_果蝇杂交,子代出现_结果即可证明B基因导入在Y染色体上。若甲为雌性,能否通过一次杂交确定B基因导入的是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_。请说明原因:_。(3)若某种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等位基因D/d控制,用灰色残翅果蝇与白色长翅果蝇杂交,F1有灰色长翅果蝇和白色长翅果蝇。让灰色长翅雌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果蝇均出现灰色长翅:灰色残翅:白色长翅:白色残翅=6:2:3:1.试分析出现该分离比的原因:_;_。【答案】 (1). 1/9 (2). 纯合灰翅 (3). 灰雌:白雄=1:1 (4). 不能 (5). 无论B基因导入哪一条染色体上,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均相同 (6). 控制灰色、白色和长翅、残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或“控制灰色、白色和长翅、残翅的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7). 灰色(显性)纯合果蝇致死(或“含有灰色基因雌雄配子不能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解题要点是识记基因遗传定律的实质,并能应用于实际来解答问题。(1)由题干信息可知,灰翅与白翅果蝇杂交,正交、反交的结果相同,F1都表现为灰翅,说明灰翅对白翅是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是AAaaF1的基因型是Aa,子一代随机交配得到F2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F2灰翅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2/3Aa, F2中的灰翅个体再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代的白翅果蝇的比例是aa=2/32/31/4=1/9。(2)根据题意,基因B的产物能够抑制A基因表达,转基因果蝇甲的基因型为Baa,若甲为雄性,需将甲与纯合的灰翅AA果蝇杂交,如果子代中雌性全为灰翅,说明子代雌性个体中不含B基因,而雄性全为白翅,即可证明B基因导入在Y染色体上。如果甲是雌性,B基因可能导入常染色体(aaBO)或是导入X染色体(aaXBXO),可将其与纯合灰翅雌性蝴蝶(AAXY)杂交,但两种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均相同,因此不能通过一次杂交确定B基因是导入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3)根据题意“F2雌雄果蝇性状分离比相同”,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 F1灰色长翅雌雄果蝇杂交,F2出现灰色:白色2:1,长翅:残翅3:1可知,F1灰色长翅果蝇基因型为AaDd,控制灰色基因为A,控制长翅基因为D,控制灰色、白色和长翅、残翅的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此推测亲代灰色残翅果蝇基因型为Aadd,白色长翅果蝇基因型为aaDD;由于灰色(显性)纯合果蝇致死,所以F1灰色长翅雌雄果蝇杂交,F2雌雄果蝇均出现灰色长翅:灰色残翅:白色长翅:白色残翅=6:2:3:1的现象。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解题思路是用假说演绎法和拆分法来分析题干问题:1.在探究基因所在染色体位置的问题时,可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对杂交结果分别进行推理,与题干所给信息符合的即说明该推理正确。2.对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间关系的问题,可分别用分离定律分开分析,后进行组合,若出现9:3:3:1及异常分离比,均可说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10.10.广西某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近30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的动物,现在已经几乎绝迹。(1)调查田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而不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下面图一是该生态系统化中鳝鱼种群在t1-t5时间内的增长速率曲线:在图中鳝鱼种群数量处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的时间段为_。若在t1-t5时间内,鳝鱼种群数量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m,而t1和t5时间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在A和B点,请根据图一的信息在图二中画出在t1-t5时间内该鳝鱼种群数量的曲线图。_(3)水稻的开花需要光的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水稻才能开花,这说明了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信息属于_信息。【答案】 (1). 田螺是一种活动能力弱(缓慢)且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2). 随机取样 (3). 16 (4). t3-t4 (5). (6). 生物种群的繁衍 (7). 物理【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由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用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分析图一可知,t1-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种群数量也逐渐增加,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t3时刻,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而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在t3时刻,种群数量达到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即K值,一直持续到t4时刻,t4时刻以后,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数量开始减少。详解:(1)由于稻田中的田螺是活动能力弱,且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因此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用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分析表格数据可知,6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是15、18、15、19、15、14,取其平均值为(15+18+15+19+15+14)6=16只/m2。(2)据图可知,t1-t4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符合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其中t2时刻,这种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t3-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达到K值。据图一分析可知,在t1-t4时刻种群的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t1时间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在A点,且种群数量最少,t4时刻以后,种群数量减少,直到t5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在B点,根据此规律可画出在t1-t5时间内该鳝鱼种群数量的曲线图如图所示:。(3)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水稻的开花需要光的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水稻才能开花,这说明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了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及理解能力。11.11.请回答下列有关纤维素分解菌的问题:(1)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该酶是由三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_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_,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_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_的菌落。(2)使用选择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是_,如果还要对土壤中该类微生物进行计数,则接种方法是_。(3)若某同学测得0.1ml稀释倍数为105的稀释液中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数(平均值)为51,则每毫升样品中有_个纤维素分解菌。【答案】 (1). 葡萄糖苷酶 (2). 刚果红染色法 (3). 梯度稀释 (4). 透明圈 (5). 纤维素作为唯一的碳源 (6). 稀释涂布平板法 (7). 5.1107【解析】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红色复合物在纤维素被分解后在培养基上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详解:(1)纤维素酶是由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这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鉴别和筛选,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能够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2)配置培养基时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加入某些物质或除去某些营养物质,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也可以根据某些微生物对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抗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从而筛选出待定的微生物。因此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应该使用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的碳源选择培养基,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该微生物进行计数。(3)由于菌落数的平均值为51,稀释倍数是105,所取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故每毫升样品中纤维素分解菌的个数为51/0.1105= 5.1107个。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2.12.基因工程制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图为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人类抗体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体外培养甲细胞时,应_以清除代谢废物,保证无毒的环境;其培养箱中一般需提供_的混合气体。(2)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与体内DNA复制相比,主要优点是_。(3)cDNA能与与细胞的质粒拼接成重组表达载体,原因是二者具有相同的_。工程菌能表达人类抗体基因,并且产生了抗体仍具有正常的生理活性,这是因为_。(4)人体内抗体是由_分泌的,该细胞是B细胞受到_共同刺激而增殖分化产生的。【答案】 (1). 定期更换培养液 (2). 95%空气加5%CO2 (3). 不需解旋酶、可在短时间内大景扩增目的基因(高效快速) (4). 黏性末端 (5). 不同生物(人类和工程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6). 浆细胞(效应B细胞) (7). 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作用【解析】分析:本题知识易错点:1动物细胞培养所需要的条件是:95%空气和5%CO2气体环境、适宜温度和pH、无毒无菌的环境及合适的营养成分,其培养基中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2PCR技术的基本原理:该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下,依赖于Taq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3浆细胞浆细胞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详解:(1)培养甲细胞时,由于细胞代谢产生有害废物对细胞生长不利,故应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保证无毒的环境;培养箱中一般需提供95%空气加5%C02的混合气体,其中CO2用于缓冲培养液的pH值。(2)与体内DNA复制相比,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优点有:不需解旋酶、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高效快速)、易于操作。(3)由于质粒与cDNA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且二者的黏性末端相同,所以cDNA能与乙细胞的质粒拼接成重组表达载体;因为不同生物(人类和工程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以目的基因能够在工程菌中表达。(4)人体内能够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的。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及应用、细胞工程、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工具及操作步骤;掌握基因工程的应用,掌握细胞工程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