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60148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III)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1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2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3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B打破“累世公卿”局面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4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布衣匹夫之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老百姓),不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据时买卖而使财富增加),智者有采焉”。在货殖列传中又说:掌权者应该“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司马迁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B司马迁的经济主张与当时经济政策有异C司马迁的言论推动了当时商业的发展D司马迁强调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5中国古代有轻讼、贱讼、厌讼的思想,世人多以“重义轻利”的道德说教来反对诉讼。宋代袁采在其家训中则是从买卖借贷契约、诉讼成本等角度规劝减少诉讼,这反映出()A家训具有社会教化作用B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C儒学复兴影响世风民风D士大夫义利观明显转变6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7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8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B增强人民当家作主意识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9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 “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10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1有学者指出:“尽管好莱坞电影依赖其强势力量正在继续将全世界变成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但近年来欧洲艺术电影的坚守,日本新电影的崛起,伊朗电影的独树一帜,韩国电影的本土追求都对好莱坞电影帝国提出了挑战。”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源是()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各国对民族电影的高度重视C美国好莱坞电影质量的下降D新的科技对各国电影的促进12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二、材料阅读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4分)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谕军机大臣等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借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设有官兵,较之宁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渐之船,必当严行禁绝。但此等贸易细故,并非十分重大之事。可传谕杨应琚,令以已意晓谕番商。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奸诈的买卖联系人)串诱,并当留心查察。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 德川家康执政之初,西南外样大名(类似中国的封疆大吏)仗侍幕府允许,利用地利之便,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通过对外贸易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那些与天主教联系密切的大名,还大量走私铁炮、火药等违禁物品。这种状况严重冲击了日本幕府的对外贸易特权。 德川幕府为获得贸易利润,充实财力,准备消灭丰臣遗族及异己势力的内患,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借禁教、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同时也完全禁止了各大名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通过全面“锁国”,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基本上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 摘编自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乾隆时期只准洋船赴粤通商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日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19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0105:CDDBB 0610:BDBCC 1112:AD13【答案】(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位;天朝上国的傲慢心理(或答传统的朝贡观念);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维持广东地区百姓生计;保护国家海防; 防止外商与“奸牙”相勾结;(每点3分,答出5点即可,最高分不超过15分) (2)不同之处:(8分) 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易。(4分) 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4分) 影响:(11分) 中国: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抑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日本:保证了幕府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巩固了幕府统治;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每点2分,答出5点既可得11分,但只答中国或日本一个角度则最多得5分)【解析】(1)由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的时间信息得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所学康乾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得出当时中国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位;结合乾隆年间马嘎尔尼来华史实得出天朝上国的傲慢心理;结合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史实得出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由材料一“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借洋船谋生”得出维持广东地区百姓生计;由材料一“浙省海防亦得肃清”得出保护国家海防;由材料一“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得出防止外商与“奸牙”相勾结。 (2)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一“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渐之船,必当严行禁绝”得出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易;由材料二“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借禁教、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同时也完全禁止了各大名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通过全面锁国,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得出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第二小问影响,结合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得出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抑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由材料二“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得出保证了幕府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巩固了幕府统治;由材料二“基本上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得出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14【答案】示例一: 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3分)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4分)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任答两点,4分) 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4分)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条件。(3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观点:材料观点正确。(3分)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4分) 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达。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的问世。 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充足的货币条件;海外市场的拓展,表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答两点,4分) 明清时,“工商皆本”新思想产生,商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4分)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能走上发展的道路。(3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此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认为该观点正确,也可以认为该观点错误,最重要的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找到支撑你观点的论据,如果认为此观点不正确,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中国在当时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如果认为该观点正确则重点论述中国在这些方面具备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