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59236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历史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东汉王充提出“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力,以助地力”。材料说明古代农业 ( )A. 需要大量劳力 B. 适时增加肥力C. 提倡精耕细作 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深耕细锄,厚加粪壤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古代生产工具是 ( ) A. 筒车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的信息说明这种灌溉工具是筒车,故本题选择A项; A是三国时期,依靠人力;C属犁耕工具; D属于冶炼工具。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灌溉工具的变化。3. 明朝时,“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封建剥削减轻 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D【解析】由“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等信息,说明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故选D;题干体现的是地主与佃户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变化,故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没法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出封建剥削的变化,故排除C。4.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人才密集,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反映出 ( )A.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B.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 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南迁D. 南方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聚集之地【答案】B【解析】“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意思大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地方,也是人才和文化集中的地方,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带动人才和文化的发展,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政治方面的信息,故排除A;C与题意完全不一致,故排除C;D只说到了人才方面,而没有说到经济方面,而且并不是自古以来南方就是人才聚集之地,故排除D。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5. 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答案】B【解析】由“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织造工艺高超”等信息可以得出这里的云锦应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私营手工业是面向市场生产,故A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不是经营形态,题干是关于经营形态的,故排除C;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用来自己使用和交税的,故排除D。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需要准确理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和工场手工业等概念,才可以准确作答。6. 全球通史记载:“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B. 工商业市镇兴起C. 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D. 白银的广泛流通【答案】C【解析】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是宋朝发生的“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故选C;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开始于春秋战国,故排除A;工商业市镇兴起于明朝,故排除B;白银广泛流通开始于明朝中后期,故排除D。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7. 醒世恒言记载: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小户,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工场主。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家庭手工业发展 B. 商品经济开始发展C. 私营手工业发达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D【解析】由“雇人织绸”、“新兴的丝织工场主”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反映出了雇佣关系,故选D;题干中的施复夫妇属于民营手工业者,故排除A;题干中的信息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故B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题干可以直接反映私营手工业发达,但不是本质上的反映,故排除C。8. 2008年以来,非洲索马里沿海地区海盗袭击事件频发,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艘船遭劫;早在15世纪末曾有一个著名“海盗”到达过这一地区。这个“海盗”最有可能是 ( )A. 达伽马 B. 迪亚士C. 哥伦布 D. 麦哲伦【答案】A【解析】15世纪末曾经到达过非洲东部沿海的索马里地区的是1497-1498年进行海上探险的达伽马,故选A;迪亚士在15世纪末曾经到达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但是没有达到过非洲东部的索马里,故排除B;哥伦布15世纪末是到达了美洲,故排除C;麦哲伦在环球航行时于菲律宾遇害,故他也没有到达过索马里,故排除D。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9. “紧随西班牙之后崛起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这个国家是 (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答案】B【解析】由“紧随西班牙之后崛起”这一时间和“缺少强大的王权”、“依靠商业贸易积累财富”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个国家是荷兰,故选B;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的时间大体一致,故排除A;英国崛起的时间在荷兰之后,应该是在18世纪中期,故排除C;法国崛起的时间与英国大致相似,故排除D。10. 全球通史中这样评价某一机器:“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这一机器是A. 蒸汽机 B. 发电机 C. 电动机 D. 内燃机【答案】A【解析】由“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可知,这里的机器是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自然力的依赖,故选A;发电机和电动机是利用电能做动力的,故排除BC;内燃机是利用汽油或者柴油为燃料提供动力,但是时间上在蒸汽机之后,故排除D。11. 进入20世纪,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联系紧密 B. 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C. 公司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D. 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20世纪,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是将科研与技术、生产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融为一体,故选A;题干仅仅提到了美国,而没有提到其他国家,没有比较,所以不能说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雄厚,所以B与题意不符,故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工业研究实验室,而不是其物质基础,故排除C;D与题目主旨无关,故排除D。12. 19141924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解读正确的是 ( )A. 清政府奖励工商业 B. 南京国民政府支持C. 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 国际环境的推动【答案】D【解析】题干提到的第二次实业投资热发生在19141924年,而清政府已经于1912年被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才建立,故AB与上述时间不符,故排除;整个中国近代我国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1914年一战开始爆发,之后列强忙于一战和一战后处理战败国等问题,而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有利于上述现象的出现,所以选D。点睛:准确表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础能力,这一题就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表达不准确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史实,二是不符合逻辑,三是偷换概念。这一题的ABC三个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3. 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这说明 ( )A. 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 崇洋媚外渐成风尚C.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 儒家伦理遭到否定【答案】C【解析】由“任职人员选女流”可知上海的女子在任职方面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并不能体现出男女之间的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故排除A;由材料中的“欲将生意扩充谋”反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充生意,没有说到崇洋媚外的风尚,故排除B;由“自古招牌宜用活”可知,当时新事物对旧有观念构成冲击,要求旧事物在新时代要有新的表现,要活用,具体表现在材料里是要雇佣女工,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到伦理道德,也和儒家思想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14. 申报记载:“俄闻放气声,在旁之西人亦吹口号,即摇摇前行。初犹迟,嗣即逐渐迅疾,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厉,而人已如电掣飚驰。”该交通工具是 ( )A. 火车 B. 轮船 C. 飞机 D. 汽车【答案】A【解析】由“闻放气声”、“在旁之西人亦吹口号,即摇摇前行”、“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厉”是在描述蒸汽作动力的轨道交通工具火车的发动以及运行的的情形,故选A;BC不属于轨道交通工具,故排除;D中的汽车不可能“闻放气声”,故排除D。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15. 有人曾这样评论前苏联的经济状况:“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要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这样做。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由“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可以排除掉A;由“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说明这是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指新经济政策,故选B;题干只是提到经济,并不单指农业,故排除C;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故排除D。16. 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苏联为实现“粮食产量最高”实施的举措是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 开展农业集体化 D. 扩大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实现“粮食产量最高”采取的途径是开展农业集体化,C项正确;A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 B项征收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D项扩大农场的自主权与农业集体化置于国家管理体制之下不符,排除。所以选C17. 罗斯福认为:“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 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为此政府 ( )A. 整顿银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B. 调整农业,增加粮食生产C. 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D.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罗斯福为了提高低收入工人的购买力而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银行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农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方面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8. 下表是1977年部分发达国家政府控制某些行业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 股票呈现分散化趋势 B.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C. 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 D. 全面实行了计划经济【答案】C【解析】由“1977年部分发达国家政府控制某些行业的比重”表格看,英国、加拿大和法国三个国家除了加拿大煤炭工业属于私有外,其他工业行业三国都是国家控制的比重占全部或者3/4,所以可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政府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选C;材料未涉及股票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故AB排除;D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全面实行过计划经济,故排除。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19. 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的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是 (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剥光为止”说明苏联这位领导人把苏联原来的社会通过改革给改没了,即苏联丧失了社会主义政权,故选D。ABC都对苏联进行了建设或改革,但没有促使苏联直接解体,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20. 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A. 恢复国民经济 B. 普通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由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和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以及达到的结果“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所采取的措施是“必须提倡组织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措施是B,即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故选B;恢复国民经济是指农业合作化之前所采取的措施,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建立人民公社的做法并不是从分散到组织起来的做法,也没有实现农民丰衣足食,故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民的集体经营到个体经营的转变,而且时间上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选项中的几个概念涉及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者调整的过程,在恢复经济阶段,1950-1952年实行的是土地改革,之后1953-1956年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实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有搞清楚这一过程及具体措施,才可以准确作答。21. 照片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的拍摄者回忆说:“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这反映了 ( )A. 人民公社化推动农业发展B. 照片因造假毫无史料价值C. 大跃进时期浮夸之风盛行D. 人民拥护农业合作化运动【答案】C【解析】“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这是体现早稻“卫星”意即在早稻生产技术方面发生的革命性进步,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可知,到今天这一愿望也还没有实现,所以是一种过度浮夸的现象,结合所学这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发生的大跃进运动,故选C;人民公社化是指生产资料和合作化的规模和程度问题,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照片确实是造假,但是这一造假行动恰恰是反映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浮夸现象,所以本身就是历史现象,并不是没有价值,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D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22. 下图是19751982年中国农业粮食产量变化图,期间粮食产量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机械化普及推广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对外开放局面的推动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拉动【答案】B23. 今天的万科、联想、海尔等公司都诞生于1984年前后。同年还有更多的人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经济体制的改革 B. 中国加入世贸C. 邓小平南巡讲话 D. 上海浦东开放【答案】A【解析】上述历史现象出现在1984年前后,是因为1984年,我国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增强企业活力,故选A;中国加入世贸是在2001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是在1992年,上海浦东开放于1990年,均与题干时间“1984年前后”不一致,所以排除BCD。24. 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人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这里的“第一扇窗”指的是 ( )A.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 先在广东设经济特区 D.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25. 2016年,阿里巴巴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这说明互联网 ( )A. 革新传统的商业模式 B. 推动信息时代的到来C. 颠覆人们的学习方式 D.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答案】A【解析】据材料“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商业模式没有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们的学习方式的问题,排除A。2016年之前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排除B。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6.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再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反映出二战后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 ( )A. 全球化 B. 多极化 C. 区域化 D. 制度化【答案】D【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这一过程是世界经济在一些国家主导下逐步通过谈判和协商的方式、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和规则的过程,故选D;上述几个组织都属于全球化组织,没法体现题干中的“逐步”这一要求,故排除A;由于上述组织都涉及到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以没法体现多极化和区域化的特征,故排除BC。27. 2017年3月29日,英国政府宣布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欧盟受到严峻挑战。下列关于欧盟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英国参与欧盟的建立B. 两极格局瓦解后成立C.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D. 单纯的经济合作组织【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并没有参与欧盟建立,故排除A;欧盟成立于1993年,而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故B说法正确,所以选B;欧盟总部位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欧盟是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所以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28. 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成员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下列组织与其性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D【解析】选项中的A是指欧盟,是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故排除;B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是指世界银行,都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没法体现“代表性强,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故排除;D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所以选D。29. 特朗普上台后,大肆抨击墨西哥非法移民抢走美国人的工作岗位,他认为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造成了这种情况,并把该协定称为“历史上最糟糕的贸易协定”。该材料表明 ( )A. 美、墨间实现贸易自由化B. 墨西哥经济发展超过美国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缩小【答案】C【解析】特朗普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导致了墨西哥移民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岗位,故选C;A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干中的美墨之间的矛盾,故排除A;B不符合史实,因为美国属于发达国家,而墨西哥属于发展中国家,故排除B;D与题目主旨不符,故排除D。30.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钱宗飞提交了关于在张家口建立中蒙俄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中国北方示范点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合理性是基于 ( )A. 新独立的国家大量增加B. 中蒙俄的经济一体化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在张家口建立中蒙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议是区域范围内自由贸易的尝试,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所以上述建议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故选D;世界殖民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早就已经崩溃了,故A与题目主旨不符;中蒙俄还没有实现经济一体化,故B不符合史实;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蒙俄三国的贸易合作没有必然联系,故C与题意不符。 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三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市场”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的标志性事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市场”发展的认识。【答案】(1) 特点:打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限制(晓市、夜市);打破空间限制(草市)。(2) 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冲击中国的封建制度。(3)事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认识:要关注民生;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要符合本国国情;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解析】(1) 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坊巷市井,买卖关扑可以得出”打破市坊界限;由“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打破时间限制(晓市、夜市);结合所学草市的知识可知,市场打破了空间限制,除了城市里的市之外,在农村出现了草市。(2) 变化: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可得出江浙地区的手工棉纺织业因为洋布洋棉的冲击而衰败,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以从新旧的经济模式转变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角度思考即可。具体来说,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意味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逐步解体,所以会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由于外商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导致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中国民族工业从产生到不断发展,从而冲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3)事件: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三中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相关史实可得出,我国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认识: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上述三则材料涉及到了古代商业、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现代中国主动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从古至今,经济发展都与民生变化相关,所以要关注民生;另外由中国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到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国的经济主权受到侵害,可以得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由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可以得出经济建设要符合本国国情,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三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指出”、“列举”、“说明”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事件”、“认识”、“特点”、“变化”、“影响”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航海家们率先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他们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他们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拉开了第一次全球化的序幕。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材料二 (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材料三 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开第一次全球化序幕”的历史事件及其动力。并分析这一事件的世界性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并概括美国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全球化问题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答案】(1) 事件:新航路开辟 动力:对黄金的渴求,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影响: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 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原因: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膨胀(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3) 观点:全球化与本土性相融。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动融入世界,保持民族特色;加强国际合作等。【解析】第(1)问, “历史事件”,由材料一中的“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航海家们”、“15世纪末开始”、“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拉开第一次全球化序幕”的历史事件是指新航路开辟。“动力”:由材料信息“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可以得出对黄金的渴求,传播基督教的热情是其动力。“影响”,注意审题,要求回答“对世界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而且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第(2)问,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机构”,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相关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或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原因”,根本原因需要从经济角度回答,结合所学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相关史实可知,之所以美国控制上述金融机构根本上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膨胀(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第(3)问,“观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回答。由材料三中的“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要与本土性相融。“应对”,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材料说到了从新航路开辟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崛起,二战后初期美国崛起,他们分别成为当时的世界秩序的主导者,而且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据此结合所学相关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可知,我们要想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就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时注意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由于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秩序,那么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发展,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要致力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加强国际合作,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要注意在主动融入世界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