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58658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I)(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权力的高度集中 D.以宗族关系为基础2、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3、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4、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神权与王权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6、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7、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从中我们需要汲取的历史研究方法是()A.全面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 D.史料解读法8、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火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主要说明()。A.秦实现了“大一统” B.战争的正义性C.此前并未有郡县 D.社会安定团结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这是广州建置的开始。当时的任嚣()A.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C.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封地 D.享有世袭的权利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10、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制度下的重大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1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太平盛世,疆域广阔13、贵族能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 政治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14、汉武帝发布诏令:“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该做法()A.得到了各位诸侯的衷心拥护B.有效地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力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15、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 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6、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17、宋史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唐朝与其职权类似的机构是()A.礼部B.吏部 C.户部D.工部1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9、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省级织。”汉代“斑马式”的组织是()A.中外朝制度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察举制20、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21、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22、“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23、如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B.内阁制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24、明太祖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和明太祖一样辛劳 B.废除丞相是明太祖过分辛苦的直接原因C.明太祖的叙述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明太祖的诗体现出古代“百僚”的重要作用25、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26、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27.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28、清末筹备立宪运动中,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这说明()A.军机处成为清代最有实力的机构 B.军机处牢牢被皇帝控制,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有力工具C.张瑞荫反对军机处的设置D.军机处的运行会阻碍立宪运动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政策,为实施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A、军机处B、理藩院C、宣政院D、总理衙门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6分)。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2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8分)。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32、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材料一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郡县制)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分封制)之弊,在世守不易。”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种不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地方管理制度的政治意图各是什么?陆世仪分别指出了这两种制度的什么弊端?(12分)(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4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地方制度改革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4分)xx高一历史10月月考答案选择题1-5 AABBA 6-10 BAABB 11-15 DCADD16-20 ACCCB 21-25 BABBB 26-30 CCBCB二、非选择题31、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置御史大夫”“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可以得出,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等监察官职;第二小问,要注意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相对照,可以得出汉朝的制度沿袭了秦朝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承袭宋元旧制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以得出,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由“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以得出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由“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可以看出,有立法的保障;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明代监察制度的极大发展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6分)。关系:承袭秦制(2分)。(2)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8分)。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4分)。32、(1)意图: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郡县制是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弊端:分封制下,权力世袭,地方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下,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的发展。(2)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3)后果: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