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58182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 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认为,大臣以用正道事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达到这一点,宁可辞职不干。孟子认为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的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就可以换掉国君。可见他们都认为君臣良好关系的前提是道相同,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B【解析】荀子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培养,也推崇法家在规范人行为方面的巨大作用,反映出荀子思想中儒法融合的特点,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C项出现在汉代以后,排除;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儒法两派并无结盟现象,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主张。不同学派一方面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另一方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 道德教化B. 兴办教育C. 克己复礼D. 礼法并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 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作者“尚贤”的思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是小生产者,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希望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CD项是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2、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 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 服务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君主不能因为偏爱某个大臣就对他法外开恩,大臣触犯法律也应受到制裁。可见韩非子认为法律应针对臣民,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故选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而是君主专制;B选项说法错误,与现今的不一致;C选项也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6.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 道家、法家B. 法家、墨家C. 儒家、法家D. 道家、儒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讲求顺应自然,这便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结合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解答即可。7.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A. 开明的文化政策B. 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C. 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D. 严厉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都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文化政策,但相对于过于残酷的“焚书坑儒”政策,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比较温和的,所以本题选C。8.“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A. “春秋大一统”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D. “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等信息可知,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D项正确。A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B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C项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但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9.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A. “大一统”理念B. 天人感应思想C. 民本仁政观念D. 封建迷信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大一统”的理念,A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民本仁政观念、封建迷信思想等三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所以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理念10.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选D。A不够全面,BC没有体现,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11.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A. 佛经B. 圣经C. 五经D. 道德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本题选C项。A为佛学,B为基督教经书,D为道家老子著作。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下图为范曾国画精品“竹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 孔孟之道的影响B. 老庄哲学的影响C. 韩非思想的影响D. 墨家学说的影响【答案】B【解析】解读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其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老庄学说中“避世”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注重礼节;C注重规范秩序;D项主张兼爱非攻。13.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竣法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窦娥冤指的是窦娥的冤情能得到上天的感应,出现了六月飞雪和楚州大旱等反常现象,这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相符,D项正确。佛教的因果循环指的是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材料无关,排除A。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但窦娥冤鞭挞的是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是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排除C。14.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A. 否定孔孟权威B.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 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 强调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1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16.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陆九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该思想家主张内心明晓仁义或天理比通过外在手段知晓天理更为重要,显然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心学主张无关。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17.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 人性本善B. 格物致知C. 心即理也D. 致良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反映了宋明理学“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的思想主张,因此选B。A项出自孟子思想,CD项都属于心学,不主张探究事物,都予以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18. 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对理的认识,C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19.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A. 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 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D. 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时期佛教还未在中国广泛流行,对官方的思想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朱熹的思想中并没有佛教的内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学王阳明的思想2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民主共和C. 限制君权D. 民为邦本【答案】C【解析】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反映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提出“众治的主张”,C正确;A、D两项也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排除。21.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 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 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 “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 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悉仰于官”“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题干主旨体现的是西汉以来确立的“君为臣纲”核心价值观,D项符合题意。A项“勤政廉洁的传统”,具有片面性;B项属于无关项;C项属于误选项,但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影响【名师点睛】关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带来的影响。积极影响:1、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2、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2.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A.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D. 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两人均主张要务实,即均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八股取士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的“徒以文字华藻”说明选项C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选项D也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A. 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 “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 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夫之主张以法和义限制君权,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因此选C。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错误,当时西方君主立宪思想未在中国传播,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易错警示】本题学生容易混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教师应注意区别不同: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影响力有限。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24. 王夫之认为,不能离人而别有天,不能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是天理”。这一主张A. 反对“理”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B. 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C.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D. 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王夫之强调“理”“欲”的一致性,明确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王夫之25.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A. 统治者个人喜好B. 当时的经济状况C. 文人学者的喜好D. 现实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主张“克己复礼、仁政、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受到各国的冷遇;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学说,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思想专制,下令焚书坑儒;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是为了戊戌变法的需要;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也是为了解放人们思想的需要。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D。26.为了纪念中华盛世,国家邮政总局特别发行了一款玉玺,如图“盛世中华中国印”,以资纪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A. 玉玺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B. 此印中文字为行书C. 可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D. 中国印章历史悠久【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文字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图中的文字应该是篆书,故B项错误,答案为B项;结合所学可知,玉玺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用印的方式来纪念中华盛世,说明中国印章历史悠久。根据“为了纪念中华盛世”,可得出此印可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故ACD三项正确。27.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A. 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 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 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 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答案】D【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隶书因为牢狱管理书写方便,才逐渐被使用;本题强调的重点是隶书的创建与狱官书写存在联系,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楷书比隶书出现的时间晚,故排除B;隶书在秦朝时期便存在,该项强调隶书为汉代狱官创制,故C错误。28.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关于汉字的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 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B. 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C. 甲骨文楷书小篆隶书D. 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答案】A【解析】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小篆开始于秦代,隶书开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期,草书出现于汉初,楷书形成于汉末,行书盛行于晋代。故排除BCD,选A。2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B. 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D. 元曲和京戏【答案】A【解析】风俗画是随着宋代商业发展兴盛起来的描绘社会风俗习气的画作,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文人画则为文人高雅艺术,反映了高雅文化倾向,故A项正确。话本和小说都是市民文学的代表,反映的是文化世俗化倾向,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汉赋和唐诗都出现在宋元之前,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元曲是元代市民文学的代表,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二者都反映的是文化世俗化倾向,故D项错误。点睛:题干提到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出现文化世俗化和高雅文化两种倾向,因此可以判断对应的艺术形式都应出现在宋元以后,并且前为世俗化艺术,后为高雅艺术。30.后人在评价夏圭绘画时有诗曰:“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下列作品可能为夏圭所作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后人在评价夏圭绘画时有诗曰:“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符合材料信息,属于文人画的特点,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绘画【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相关知识。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31. 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B. 统治者的提倡C. 民间文化的发展D. 画家的性格【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能力。在分析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时,需从经济角度或生产力角度去思考。题中风俗画即为反映民间生活之画,这说明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B C D为次要原因,所以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绘画风俗画兴起的原因32.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风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 浓厚的现代主义韵味C.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D. 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再联系课本所学,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可知C正确。ABC不符合诗经现实主义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33.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于一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露了A. 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B. 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C. 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为,王国维讲从唐宋以来读书人将心血都放在科举考试上,一旦科举被废除(元代),读书人的才力没有地方去发挥,于是他们写词曲来发遣。刚好这时杂剧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是大多从事这一写作,以这些读书人的才情,使得元代戏剧成为了千古独绝的文字。这一段材料揭示了元杂剧的兴起与士人科举之间的关系,从实质上表现了时代变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C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与主旨不符合; 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艺术进行思考。34.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城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发展趋势3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思想反传统:赞美爱情,呼唤女性人权,提倡男女平等,批判禁欲主义,贬斥奸臣贪官,展示商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这一文学作品最有可能是A. “三言”“二拍”B. 雨霖铃C. 念奴娇赤壁怀古D.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赞美爱情,呼唤女性人权,提倡男女平等,批判禁欲主义”这些特征应该是封建社会晚期才会出现的,在中国主要是明清时期,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而且理学日益僵化,才会出现这种思想。当时的主流文学形式是小说,而选项中只有“三言”“二拍”是小说的形式,其他选项都是宋词。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36.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体现的文学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是楚辞,是唐诗,是元曲,是宋词。故其先后顺序应该是,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37.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呜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 男女分工明确D.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小农经济受到天灾等影响,并不是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是小农经济的基本形态。38.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 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 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 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 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所以答案选A。B不正确,通俗化不能说明素养的低下。C明显错误。D是原因,材料中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39.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 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的控制减弱B.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 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 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街小巷”盛行、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术、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足以从侧面证明材料所要表明的是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40.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一题14分,第二题6分,总分20分)4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材料五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道德规定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4)根据材料五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作者:董仲舒。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4)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条件:印刷术的发展: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主、臣子、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孔子更强调等级关系,孟子更强调君臣间的相互尊重。(2)根据材料三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材料三应出自董仲舒;根据材料三“天下受命于天子”,可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根据材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可从天理的角度回答。(3)变化根据儒学在这三个朝代具体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即可。原因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主要从儒学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需要的角度概括。(4)根据材料“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道德规定”,从朱熹在理学的普及,以及推动理学生活化方面概括其努力。条件:结合所学从印刷术的发展、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宋代教育发展等角度概括。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的时代特征。(2)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的新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2)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3)趋势: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解析】【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可知,赋成为汉代的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结合汉赋的特点可知,汉赋体现了汉代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2)特点:根据材料三“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可以得出特点是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较大。因素: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时代性概括。(3)趋势:根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趋势是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从文学体裁发展的原因、发展的基本状况、对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等角度概括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