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5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56594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5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5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5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商鞅变法1.历史背景(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军事: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2)具体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变法内容及其作用(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本业)抑商(末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了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怨恨。普遍推行县制。废除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4)司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鼓吹轻罪重罚,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派赋役创造了条件;使宗法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加强了统治。(5)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鼓励小家庭生产等。3.变法评价(1)积极影响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2)消极影响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的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2)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2.改革内容及其作用(1)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2)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考核官吏,决定其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得到改善。(3)迁都洛阳。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4)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3.历史影响(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 (1)必要性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军事: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2)可能性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北宋的统治,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内容及其作用(1)富国之法青苗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员强迫农民向政府借贷的现象;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免役法(募役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但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因此家破人亡。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稳定了物价和商品流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2)强兵之法保甲法、连坐法。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保马法。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整顿太学。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唯才用人。4.结果: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5.评价(1)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4)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考点一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不畏权贵,严刑峻法。(4)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5)影响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原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会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改革。b.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史论结合】史料1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唯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史料2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解读(1)史料1主要说明了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同时借鉴了东方诸国的变法经验,这有利于商鞅变法的推行,使得商鞅变法具有改革彻底、功效明显的特点。(2)史料2表明,商鞅变法中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措施,具体如下: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问题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加强了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等)、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矛盾组织条件。(5)改革者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3.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结局的好坏,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延续。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能继续下去的改革就是成功的改革。(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看改革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措施的执行。【史论结合】史料1孝文仁孝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史料2南朝将领陈庆之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南方)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洛阳伽蓝记解读(1)史料1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使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原因,加速了北魏的衰亡。这是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上分析的。(2)史料2表明,北魏孝文帝通过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尤其是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问题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考点三王安石变法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2.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特点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政策、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计量单位等,从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国家积贫积弱局面的目的。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强兵,达到取得争雄优势、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从思想文化及社会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认识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失败。主要原因如下:王朝初期:新王朝的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个时期的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改革;在维护原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史论结合】史料1(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史料2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据梁启超王荆公解读(1)史料1中,王安石与司马光围绕政府要不要“理财”进行争论,其实质是围绕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进行争论。(2)史料2中,梁启超充分肯定了王安石及其变法措施,这是站在近代文明的角度高度赞扬王安石变法。他强调,青苗法和市易法类似于近代的银行,免役法同近代收取所得税之法类似,等等。问题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2018全国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2.2017全国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3.2016全国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5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特点: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其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其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影响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考点二矛盾及相应措施: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实行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国家、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新的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出现。考点三认识: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对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进行再分配。变法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因而也无法真正缓解严重的统治危机。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高考链接突破】1.(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解析 本题以汉武帝年号制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需要学生能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适当概括。第(2)问,学生应从年号制改革对当时与后世、对政治与文化、对国内与国外的影响入手多角度分析。2.(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 本题以隋书的记载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依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可概括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依据“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依据“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第(2)问,从开皇律与前代法律和后世法制建设的关系、开皇律与隋代发展强盛之间的关系和对法律文明程度的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分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3.(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