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一 无端崖之辞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56169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一 无端崖之辞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一 无端崖之辞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一 无端崖之辞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端崖之辞作者简介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城漆园吏。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的生平已不可详考,但庄子一书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证。估计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以织屦为生,弄得面黄肌瘦,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所待的精神自由。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源出于老子,又从消极和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魏晋以后,与老子并称“老庄”。背景扫描战国时代,各种学派纷纷登台表演,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学派是相对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和一切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逍遥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庄子就产生了。单元导读本单元的重点是欣赏庄子的散文。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有五十二篇。西晋著名学者郭象加以删定,并注释了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有七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有十五篇,包括田子方秋水等;杂篇有十一篇,包括徐无鬼外物列御寇等。郭象注精深、独特,为历代所推崇,因此该本唐代以后广为流传,渐渐成了定本。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内篇基本上出自庄子本人,外、杂篇则基本上出自庄子的后学。无端崖之辞讲了七个小故事,思想高远,手法奇特。庄子善于讲故事,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蕴藏在这些故事里面。庄子善用各种修辞手法,语言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写意则意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现。我们学习时要重点体味故事的内涵,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鹏之徙于南冥先是带我们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这里有鲲、鹏、蜩、学鸠、冥灵、大椿等林林总总、千差万别的奇异景物。作者反复运用对比,引出他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接着进一步阐述,只有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人生的大境界。最后提出要把无用当做有用,才能实现逍遥游。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分析文中的艺术形象,从而把握庄子的人生境界。东海之大乐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生在世,应该追求大的境界,只有摆脱种种局限,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由于庄子强调直觉体悟,所以他很少做纯理论的阐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文章能够深入浅出,这是我们学习时应该多加注意的地方。尊生提出了很值得重视、也很深刻的尊生思想。在常人眼中,“天下”是最尊贵的东西,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眼中,生命的价值才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学习时应透过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恶乎往而不可中,庄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有时会面临一些困境,我们应该从困境中发掘出光明的前景。我们除了领略庄子的哲思外,还应该关注文中形体残缺、畸变、丑陋的人物形象,从他们身上理解庄子的良苦用心。一、无端崖之辞释文题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他的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奇,他们善于运用奇特、夸张和丰富的想象,讲述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寄寓寓言故事中,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连他们自己都说自己的学说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即迂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无边际的言辞。本课所录七则选文正体现了庄子学说的这一特点。这些选文大都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运用夸张的手法。明主旨本课所录七则选文,主要通过寓言故事来反映庄子的思想态度。庄子笔下的寓言故事及寓言故事中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本课选文主要反映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表达了庄子对至高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气象的推崇与赞美,对荣华富贵、权势名利鄙弃的思想感情。1词语理解(1)通假字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通“_”,_牵巨钩,没而下 通“_”,_骛扬而奋鬐通“_”,_苍梧已北同“_”,_趣灌渎通“_”,_王说之通“_”,_反于宋通“_”,_夫处穷闾阨巷通“_”,_答案瞬“恂目”,眨眼、眼睛转动陷沉陷鳍鱼鳍以自趋趋向、奔向悦喜欢返返回隘狭窄 (2)一词多义顾引适干答案回头/顾念/考虑拉开弓/引导,疏导/后退/伸长/延请往/到去/出嫁/舒畅求,请求/岸,边/直冲(3)古今异义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古义:_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夫揭竿累古义:_今义:疲劳;使疲劳,使劳累;操劳。饰小说以干县令古义:_今义: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背逡巡古义:_今义: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古义:_今义:国家。于是鸱得腐鼠古义:_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答案虽是这样。指纶,钓鱼竿上的丝线。指偏颇琐屑的言论。退却。都城。在这个时候。(4)虚词归纳为答案前“为”读wi,介词,替;后“为”读wi,动词,砍/读wi,动词,作为,当做/读wi,动词,是/读wi,动词,治理2词类活用(1)郢人垩漫其鼻端:_(2)上窥青天:_(3)日凿一窍:_(4)没而下:_(5)离而腊之:_(6)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_(7)商之所短也:_(8)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_(9)一悟万乘之主:_答案(1)名词作状语,用白色土(2)名词作状语,向上(3)名词作状语,每天(4)名词作动词,沉入水底(5)名词作动词,做成干肉(6)形容词作动词,相差很远(7)形容词作动词,不擅长(8)使动用法,使活下去(9)使动用法,使觉悟3特殊句式(1)当是时,犹象人也。(2)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3)我,东海之波臣也。(4)措杯水其肘上。(5)投竿东海。(6)故往贷粟于监河侯。(7)搜于国中三日三夜。(8)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9)子何为者邪?答:_答案(1)(3)判断句,(4)(5)省略句,(6)(8)介宾短语后置句,(9)宾语前置句。4语句翻译(1)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译文:_(2)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译文:_(3)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译文:_(4)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译文:_(5)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译文:_(6)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译文:_(7)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译文:_答案(1)有个郢地人,白色土弄脏了他的鼻尖,大小厚薄像苍蝇的翅膀一样,他让一位名为石的工匠用斧头砍掉这一小白点。(2)现在你有惊恐目眩之意,你对于射中目标可能性太小了!(3)人人都有一口、两耳、两眼睛、两鼻孔“七窍”,来看、听、饮食、呼吸,这浑沌偏偏没有,试着给他凿开七窍吧。(4)粉饰肤浅小语来游说一县之长,这样对于获得很贤达的地位来说也差得太远了!(5)我昨天来的时候,道中有呼救的声音。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6)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越国国王,引蜀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吧?(7)我失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眼下我能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文本名句1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2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文外名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4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1.(庄子徐无鬼)2.(庄子田子方)3.(庄子应帝王)4.(庄子外物)5.(庄子列御寇)6.(庄子外物)7.(庄子秋水)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答:_答案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3则寓言故事的理解。答:_答案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例如“文革”、“大跃进”、盲目建设“开发区”等等。3第4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_答案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国家管理。4简析第6则寓言的寓意。答:_答案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如果等庄子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蜀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死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常识。这个故事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的惯用伎俩。5这七则小故事突出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是什么?答:_答案善于借用寓言说理,创造出诸多奇特无比的形象。这些故事很少枯燥说教,而是借用生动活泼的寓言形式,让人在或开怀或沉思中感悟主旨,受到启迪。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故事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地表现思想。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任公子钓鱼一事,可谓天外奇谈;匠石运斤成风,斫垩不伤,亦是无稽之谈。但这些丰富的想象却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成功运用,让寓言故事生动形象,摇曳多姿。如将权迷心窍的惠子喻为得腐鼠而吓鹓的鸱,通俗易懂;将任公子垂钓与辁才讽说之徒急于钓到大鱼进行对比,说明强求必不得;能工巧匠并不稀奇,胆大如斗的人也不少见,但匠石运斤成风则是夸张,具有强烈的世俗化色彩。从第3则选文中看,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答:_答案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何慕浮云淡泊名利追求理想这世上,浮华的东西太美,吸引着人们爱美的心;金钱与名利的诱惑太大,使太多的人想要靠近。然而,用尽自己的一生成为家喻户晓之人,却也逃不过青春与年华的流逝;一生被众人顶礼膜拜,却终究逃不过孤独一死的结局。(1)一言以蔽之,名与利,如是而已。这位女演奏家衣着朴素地站在舞台上,她的一句“人要隐于音乐背后”(2)唤醒了那些做着追名逐利美梦的人们。有些人目光的焦点并非音乐本身,而是表演者如何有名、衣着如何华丽,而台上的表演者亦是以有名为荣。在功名的驱使下,人们都忘记了“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真谛。滚滚红尘,名似浮云利如暖风。从红得发紫的“芙蓉姐姐”到“凤姐”,再从红十字会“推出”郭美美在网上大炫富有,太多的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煞费苦心,只要能出名,无所不为。有的人甚至不惜丑化自己,还有的人因为负面新闻“出名”而兴奋自豪。倘若他们出不了名,就会对善人善事品头论足,说他们做好事是别有用心。追利的心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世间的真善美,看不到生活的真谛。(3)不畏浮云遮望眼。放眼古今,淡泊名利的身影依稀可辨。陶渊明因为不慕名利,才会弃官归隐,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邓稼先因对忙碌的研究工作甘之乐之?袁隆平因为不慕名利,才会把自己当做普通的农民,隐身水田荒泽。心中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盛名宠坏。为了心中的追求,诺贝尔不惧环境的艰苦,不畏实验的危险,不怕旁人的嘲笑;为了心中的追求,居里夫人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在意容貌的修饰,不为已有的名利所累;为了心中的追求,马克思不怕专制政府的驱逐,不屑反动言论的污蔑,从容地等待死神的召唤。与毕生的事业相比,不论赞誉或者批评,也不论贫穷或者富有,都不重要。(4)浮名亦浮云。放下浮名,才会看到很多名利背后的真善美;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才会注意到沿途美丽的风景。何慕浮名?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才是人生的真谛。”(5)思悟亮点(1)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提示“然而”一转,引出了“追求名利”最终的结局,发人深省;自然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2)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提示人追求的应是音乐本身,而不是虚名。(3)第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示对名利的过度追求,让人忽视了真善美,不能正确理解生活的真谛。(4)两段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论证的?提示这两段从正面进行了论证,用典型事例论证论点。 (5)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最后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对待名利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并用名言收束全文,增加了文章底蕴。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处穷闾阨巷穷:贫穷B履危石危:危险C惠子相梁相:辅佐D益车百乘益:增加答案D解析A项应为“偏僻”之意。B项应为“高”之意。C项应为名词作动词,做国相。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趣灌渎B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C骛扬而奋鬐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答案D解析A项“趣”通“趋”。B项“恂”通“瞬”。C项“鬐”通“鳍”。3对下列加点字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离而腊之郢人垩漫其鼻端上窥青天,下潜黄泉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欲代子相日凿一窍A/B/C/D/答案C解析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均指代鸱(即猫头鹰)。B已而大鱼食之指代鱼饵。C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指代七窍。D措杯水其肘上,发之指代箭。答案A解析前一个“之”指代这里,后一个“之”指代鹓。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饰小说以干县令B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C于是鸱得腐鼠D发之,适矢复沓答案D解析A项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今义: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B项古义:退却。今义: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C项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B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答案C解析“马融辞命邓氏”意思是“马融不应邓骘之请”,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B两项。“惜不赀之躯”意思是“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显然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答案B解析“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进。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D马融门下的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答案C解析马融因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他。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译文:_(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译文:_答案(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参考译文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对他的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元初二年,(马融)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他。太后死后,安帝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呈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弹奏琴,喜欢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室。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先生精深但不广博,郑先生广博但不精深。既精深又广博的,谁又能超过我呢!”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一共二十一篇。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得罪权势人家,于是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八十八岁,延熹九年死在家中。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范晔)评价说:马融不应邓骘之请,隐退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三、语言表达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孔子曰:“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选自庄子至乐)注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脔:小块肉。短文中,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的观点。请结合庄子的人生观,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300个字左右)答:_答案短文告诉我们:做事要看清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勿以己度人,这样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若不然,必然招致鲁侯养鸟的可笑结局。“无为”和“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两个最主要的思想。“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在了解事物、事件的基础上顺其自然,不要妄为;“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最高的、最根本的法则。自然不单指自然界,而是兼指自然如此,自然而然。如果鲁侯在海鸟的问题上,采取“无为”即“不妄为”的态度,不违反海鸟的习性,不把海鸟迎到鲁国宗庙来款待和供养,而是遵循鸟的习性,让它回归自然,那它绝不会不吃不喝,两眼昏眩,心里悲伤,熬过了整整三天而死去。我们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应以此为戒。解析可结合“儒道互补”来谈。分析庄子的观点,联系实际谈看法,注意语言表达,要言之成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_,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_。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_,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答案(示例)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文言文与白话文有着紧密的联系传承着同一种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