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55927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材料表明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A让百姓丰衣足食B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C以“仁”统领人们的思想D以诚信对待百姓答案:D解析:在孔子看来,食、兵和信都很重要,但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信,讲求信用是巩固统治的基本条件。2北宋欧阳修说:“董生,儒者。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刘敞也指出“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董仲舒的思想不能满足君主的需要B欧阳修、刘敞认为董仲舒偏离了先秦儒学C董仲舒对儒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欧阳修、刘敞的观点得不到儒家的认可答案:B解析:欧阳修和刘敞对董仲舒的学术思想作出了较为一致的评价,在他们看来,董仲舒的思想偏离了先秦儒家的方向,应该批判。3朱熹说:“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这表明朱熹把格物的目标定为()A“存天理,灭人欲”B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C明道德之善D探究科学真谛答案:C解析:朱熹在材料中提到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目标在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而不是停留在对个别事物和技巧的认识。4王夫之提出:“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这表明王夫之主张()A实行民主共和制B实行君主专制C建立君主立宪制D天下为公答案:D解析:王夫之在材料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秦试图永久维持自己的统治,不符合公义,所以失败。这表明主张天下为公。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5苏格拉底提出,个人通过独立的思考,事情才有可能变得清楚;是知识让我们摆脱了私见,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主张()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来自于知识C教育有利于美德的培养D美德就是对善的认知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在材料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拥有知识,才能准确认识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6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说自己喝的美酒连耶稣也喝得,神父知此人有钱便说要将其烧死。那人连忙通关节,献上一大块黄澄澄的脂膏,让神父搽在眼上,以医治他见钱眼红的病。”薄伽丘通过这则故事()A宣传了人类平等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C抨击教会的腐败D抨击了教会的禁欲思想答案:C解析:薄伽丘通过这则故事讽刺了神父的贪婪敲诈,抨击了教会的腐败。7孟德斯鸠认为,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因此人民必须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做一切他们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该言论表明孟德斯鸠()A主张人民接受现有政治地位B反对给予人民选举权C认为人民无力行使司法权D主张民选代表行使立法权答案:D解析:在孟德斯鸠看来,既要把立法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无法保证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只能由人民选出的代表代为行使。8恩格斯指出:“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这番话说明火药传入欧洲()A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了欧洲政治的发展C导致欧洲骑士阶层逐步衰落D引起了欧洲的社会动荡答案:A解析:恩格斯这番话是说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进程产生了促进作用,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9诗经氓描写了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买丝,借机搭识。可是两人成家没几年,丈夫却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这反映了诗经的创作风格是()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 D人文主义答案:B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这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经历,同时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在创作手法上属于现实主义风格。10宣和书谱中说孙过庭的书法:“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以下书法作品中与此风格类似的是() ABCD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表述来看,孙过庭的书法属于草书,在四幅图片中,A项属于楷书,B项属于行书,C项属于草书,D项属于隶书。111920年,普朗克在诺贝尔获奖演说中这样回忆道:“经过一生中最紧张的几个礼拜的工作,我终于看见了黎明的曙光。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景象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看见了黎明的曙光”可以理解为()A看到了量子论的前景B证明了相对论的正确性C量子力学取得重大进展D推翻了经典力学体系答案:A解析:普朗克对近代物理学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在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材料中他应是在获奖说中回忆重大事件,所以应选A项。12下图为19世纪中期一幅讽刺达尔文的漫画,左边人物是达尔文,右边人物是维多利亚女王。这幅漫画反映了()A达尔文遭到了人们的一致声讨B政府支持达尔文的科研工作C达尔文的思想没有科学依据D进化论思想并未被所有人所接受答案:D解析: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在当时得不到人们的一致认可,有些人并不赞成,于是出现了这样讽刺达尔文的漫画。13以下是英国生铁产量的变化表,促使英国生铁产量翻了两番的关键技术突破是()年份178817961804产量(万吨)6.812.825A.棉纺织业发展的推动B机器制造业发展的要求C冶金工业的急剧发展D改良蒸汽机的推广使用答案:D解析: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英国工业革命最迫切的动力问题,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生铁产量的增加是冶金业发展的表现,但同样得益于蒸汽机的使用。14近代翻译家林纾学习西方的原则是:“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他在雾中人叙中说:“吾恒语学生曰:彼盗之以劫自鸣,吾不能效也,当求备盗之方。”由此可见林纾的思想是()A实行君主立宪制B主张民主共和制C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D提倡发展实业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林纾希望通过促使人们学习西方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验,来抵御侵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15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胡适也说:“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招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二人思想的共同特征是()A为民主共和彻底扫清道路B打着孔子的旗号反孔C把一切反动势力都归于孔教D将民主启蒙与批孔联系在一起答案:D解析:在陈独秀和胡适的言论中,都把矛头对准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以反孔为反封建思想、实行民主共和服务。16胡绳评价说:“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反映他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并使他终于在晚年坚定地实行同共产党合作的政策。”这里的“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是指()A三民主义 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 D新三民主义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题眼“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这包括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思想,在孙中山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新三民主义。17有人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指()A二者都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B前者为后者规定了基本方向C后者对前者做了发展和完善D后者是前者不断创新的必然结果答案:A解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与发展的体现。18建国初期为了筹集资金快速工业化,国家以农业积累补助工业,但从2006年开始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从此广大农民不仅不再向国家交税,而且还可从国家得到多项补助。这说明()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D国家政策与时俱进惠及民生答案:D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国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指导思想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以上材料显示了国家政策与时俱进的特点。19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中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原子弹爆炸成功与中国政府的声明自相矛盾B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军备竞赛C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又避免刺激其他国家D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答案:C解析: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惊慌,中国政府的声明则表明了自己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争取其他国家的理解。201957年毛泽东强调:“双百”方针是一项长期性的基本方针;治理我们的国家应该采取“放”得办法;我们目前不是“放”得过多,而是“放”的不够。这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双百”方针()A得不到知识分子的认同B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C即将成为一项基本国策D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答案:B解析:1957年,“双百”方针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了,还需要强调其重要性,反映了当时这一方针并没有得到普遍执行。21一段时间里,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下,还有了“臭老九”的叫法。学生动不动就批斗教师,教师完全没有了尊严可言。这发生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之初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进行,教育界也未能幸免,材料中教师地位低下,正是教育战线混乱的体现。22马克吐温的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以6世纪的英国影射当时(19世纪)社会丑恶的人和事,主人公想通过工业革命、普及教育等改革建立民主制,却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可见马克吐温的创作风格属于()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C现代主义文学 D社会主义文学答案:B解析:材料中马克吐温把生活中丑恶的人、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唤起读者的憎恶感。字里行间包含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忿恨,属于现实主义文学。231885年,凡高画出了吃土豆的人(下图)。该作品表现了小木屋微妙的光线变化,歌颂了农民们的体力劳动。这表明他的作品特点是()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答案:C解析:这幅作品注重对光线的运用,通过对色彩变化的捕捉来体现作品主题,符合印象画派的创作特点。24182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但在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大浪潮,学校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这一现象体现了()A人们对没有人在贝多芬身边表示同情B人们对贝多芬音乐成就的怀念C人们对死者出于礼节性的安慰D贝多芬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答案:B解析: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对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他在去世后受到了人们这样的礼遇。251925年苏联拍摄的波将金号战舰描述了苏俄的革命历程,摄制成功后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但西方国家禁止进口这部电影。这反映出波将金号战舰()A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阻挠B是一部有语言对白的影片C其先进的技术令西方蒙羞D鼓动广大人民参加十月革命答案:A解析:电影发展的初期是黑白无声电影,B、C两项错误。苏联电影描写了革命历程,因而西方国家禁止进口,这说明意识形态因素阻挠了该影片的传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弟仁之本与”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雍睦”“同宗相处”等作答。第(3)问,“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件件当遵守”等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等作答。第(4)问可根据所学知识作答。27(25分)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历代儒家学者均对国家的治乱兴衰问题给予了关注。战国的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宋代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出三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他们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3分)(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自时代背景分别指出材料一所述的三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形成的原因。(6分)(3)材料二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指出是哪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每个阶段的核心主张。(6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人在第二、第三阶段的“觉悟”最终对中国政治面貌所起的革命性变化。(6分)(5)材料三中邓小平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4分)答案:(1)主要观点:孟子:民心向背是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朱熹:节用是爱民的关键;黄宗羲:百姓的忧乐是天下治乱的标准(天下为主,君为客)。共同之处:以民为本。(2)原因:孟子:社会制度转变与生产力迅速提高,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朱熹:南宋偏安江南和日益腐朽、专制统治加强;黄宗羲:君主专制近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3)学术觉悟(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技。政治觉悟(学制度):维新派、革命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伦理觉悟(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4)政治觉悟(学制度):结束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伦理觉悟(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5)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标准)。原因:“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并能正确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三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归纳即可,其共同之处是以民为本;第(2)问,孟子:社会制度转变与生产力迅速提高,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朱熹:南宋偏安江南和日益腐朽、专制统治加强;黄宗羲:君主专制近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第(3)问,学术觉悟(学器物)阶段,政治觉悟(学制度)阶段,伦理觉悟(学思想)阶段,其核心主张据所学知识作答;第(4)问,政治觉悟(学制度)阶段,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伦理觉悟(学思想)阶段,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最终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第(5)问,邓小平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所以说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2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6分)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解析:本题考查17世纪中西两位科学家的科技成果,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属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性著作,它关注传统技术,缺乏创新,对社会的影响较小;而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更看重理论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其创新度和社会认知度较高,对社会的影响较大;两者出现的背景需要结合17世纪中国、欧洲的相关知识以及材料中所提到的两位科学家的个人经历进行比较分析。第(2)问,由材料一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当时中国的反响很小,却在19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而由材料二可知,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受到欧洲社会的追捧。原因是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钳制人们的思想、封建士大夫愚昧无知、缺乏重视科技的社会风气;而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崛起,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当时的欧洲有重视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