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52853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2.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也以商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讨伐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 ( )A.反映开战目的是维护传统 B.表明当时已确立礼与法同等的效力C.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D.说明奉天伐罪成为常用的起义手段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 )(树子: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分封制崩溃C维护了宗法制度 D.促使了礼崩乐坏4.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5.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 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6.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7.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8.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专制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9.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辩护政治法统 B.宣扬以德治国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10.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 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这一措施 ( )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 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 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 A. B. C. D.11.随着秦朝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处应是()A察访推荐 B血缘关系C皇权独尊 D相权调整12.汉武帝时全国分设13个以“州”为名的监察区。汉书分叙西汉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见州之治所;而记叙东汉历史的叙汉书则将所有的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住所一一注处。这表明从西汉到东汉( )A郡国并行从未改变 B史书记事有失严谨C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D地方制度发生更易13.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1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1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C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16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 B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C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 D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17.唐太宗认为:国事千端万绪,遇事应与“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为避免一人独断采取的做法是( )A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B尚书省决策,中书省审议C中书门下决策,枢密院审议D尚书省决策,六部执行18.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 B.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 D.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19.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以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20.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 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 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21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C.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22xx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23.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材料表明军机处()A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24.在封建社会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C.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5.下列对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康熙帝收回台湾之后,设置台湾行省,巩固了祖国东南的海疆B.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各民族比较团结C.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位帝王所做的都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D.秦始皇的功绩之一在于开创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0分)26. 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磨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13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16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2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6分)(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9分)【答案】1-5 BCCDA 6-10 BCBAD 11-15 CDBDC 16-20 CABBA 21-25 CDDBA26.(1)标准:贤良、孝廉(4分)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9分)(2)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2分)进步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任答三点,每点4分,共12分)(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分)27.(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6分)(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3分)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