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50143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阳市2017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卷(60分)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 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A. 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 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C. 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 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解析】 宗法制严格规定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等级秩序,材料中孔子认为不符合“礼”指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故选C;材料中只是违背了正常的神主排位,没有从根本上破坏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B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的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D。故选C。2. 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A. 诸侯之盛强,尾大不掉B. (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锢疾C.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D.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答案】D【解析】 由地图中首都咸阳和地方各郡县名称,可知地图反映了秦朝的郡县制。由“诸侯”和“封君”,可知ABC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反映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3. 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还监察皇宫。唐代设御史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材料表明,唐代A. 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 进一步弱化专制C. 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 D. 国家体制更健全【答案】C【解析】由材料“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唐代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可见唐代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故选C;唐代设三省六部一台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排除B;A没有涉及机构设置的目的所在,排除;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 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排位最低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A. 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C.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D.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主要是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故选B;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大臣组成,并非地位极低,故排除A;CD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A. 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 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C. 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 D. 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膏田满野船车贾贩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可见,豪强地主经济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故选B;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D。6. 北宋时期,除了在广州设市舶司外,还先后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的板桥镇(今山东胶县)设市舶司。这说明北宋A. 商业市镇发展迅速 B.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D. 海上丝绸之路扩大【答案】B【解析】 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宋代市舶司设立较多,说明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发展的信息,排除A;南宋时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D。7.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指出:康乾年间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该现象主要说明A. 西欧国家最先对华实行殖民扩张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急需海外市场C. 闭关锁国政策之下仍有对外贸易 D. 银元是明清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西欧国家对华实行殖民扩张,排除A;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对海外市场需求不大,排除B;由“康乾年间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可见闭关锁国政策之下仍有对外贸易,故选C;材料体现不出银元是明清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排除D。8. 明人胡元敬说:“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开典顿米、贸丝开车(添置织机从事丝织)者,拼辏辐辏,望之莫不称为财赋之地。”此记载反映了A. 商业资本的流通加快 B. 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C. 徽杭地区经济最发达 D. 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答案】D【解析】由材料“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开典顿米、贸丝开车(添置织机从事丝织)者”,可见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商业资本的流通加快,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徽杭地区经济最发达,排除C。点睛:历史结论要忠实于材料。材料直接得出D结论,但ABC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9.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这说明此思想家A. 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 B. 要求缓和社会矛盾C. 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 D. 吸纳了法家的思想【答案】D【解析】 材料主张道德教化,故排除A;材料主张改造人性,实现弃恶入善,实际上是改造主观世界,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国家的统治的信息,排除C;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故选D。10. 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 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 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 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 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答案】A【解析】“汉代儒学地位的确立”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体现了人、君、天三者关系,强调了尊重上天旨意,听从皇帝安排,故A项正确;等级礼仪属于现象,没有反映主旨,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D项应属于“君权神授”的观点,故D项错误。11. 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B.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C.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D. 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故提高孟子地位,故B正确。民本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宋代史实,故A排除。陆王心学,本质上仍然属于理学,故C排除。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需要,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12. 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A. 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 仅指儒家伦理C. 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 源于人的内心【答案】A【解析】由材料“天下之理一也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可见此处的理指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故排除B,选A;材料没有体现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理与心的关系,排除D。13.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C.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答案】A14.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答案】A【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由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故排除BCD。15. 据记载,宋代一些画家“好画尘世人物,描绘民间货物经商”。这反映了宋代A. 绘画水平日趋下降 B. 市民文化日渐兴起C. 经济题材画占主导 D. 画家多是经商的人【答案】B【解析】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逐渐兴起,反映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增多.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故宋代有的画家好画“尘世人物”,描绘“民间货物经商”,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逐渐兴起,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宋代绘画水平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题材为主,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画家的出身,排除D。16. 1832年,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昊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C. 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海防松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32 年正处于鸦片战争前夕。由“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和“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可知,清军对外国商船毫无警戒之心,体现了清政府的海防比较松弛,故 D 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清政府的海防松弛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华背景17. 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纷纷传说本甲予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此记述说明A. 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 B. 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C. 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答案】B【解析】 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排除A;由材料“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可见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同情太平天国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揭示天平天国运动的内在动因,排除D。18. 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A. 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 B. 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C. 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 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民众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提高,也没有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激发人们的参政热情的信息,排除B;由材料“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可见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故选D。19.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临时约法制定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交A. 是革命党入“因人立法”的产物 B. 体现了革命党人向袁世凯的妥协C. 说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D. 革命党人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理解【答案】A【解析】材料“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和“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说明革命党人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因人立法”,故选A;材料体现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排除B;临时约法颁布之时,袁世凯尚未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排除C;革命党人照搬西方政治体制,对中国国情了解不深,排除D。20. 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A. 将革命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区 B. 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C. 保卫和巩固红色的苏维埃政权 D. 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出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年),即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故B项正确。ACD项均不符合,应排除。21. 据载,江苏宜兴“民国以来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这说明宜兴A. 民众思想保守 B. 新旧婚俗观念对立C. 婚俗变革剧烈 D. 社会风气渐趋开放【答案】D【解析】题干中江苏“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可知开放通商口岸以来,江苏婚俗也发生了改变,风气日益开放,排除A,选D;材料反映新旧婚俗并存,没有体现婚俗观念对立和婚俗变革剧烈,排除BC。22. “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A. 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被打破 B. 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C. 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 D. 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答案】A【解析】题干大意是:中国的商民得到低价的好处,水路运输费用也很少流入洋商手中,这实际上是收回了中国的利权。由此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建立,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故选A。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与题干涉及到的水运无关,排除BD;洋务运动与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无直接关系,排除C。23.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睁眼看世界”的原因是A. 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 B. 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C.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 D. 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答案】B【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闭目塞听,朝廷以天朝上国自居,排除A;结合所学,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是直观了解到西方船坚炮利,故排除D,选B。当时林则徐、魏源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并非代表资产阶级额,排除C。24. 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而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公司,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A. 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 B. 清政府只放宽民间设厂限制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顺风顺水 D. 清政府严格限定企业的规模【答案】A【解析】材料之意主要强调了民族企业虽然数量有很大发展,但规模都比较小,说明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性,竞争力不足,A正确。BCD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25. 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A. 遭到了西方生活习俗的冲击 B. 社交活动中的奢侈之风大增C. 市民的消费理念发生了质变 D. 某些消费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生活习俗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奢侈之风,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消费理念问题,排除C;由材料“各行贸易待评量”和“成盘出货约期忙”说明某些消费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故选D。26. 1900年一份对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地区5所教会女校的课程调查显示,5校共设的课程有圣经、国文、算术、地理、世界历史;其中有4所开设了天文、生理、音乐、体操课程;有2所设置物理、化学、英语课程;有l所设有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文地理、代数几何和卫生课程。这说明A. 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教会教育有利于妇女解放C. 教会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文化侵略 D. 新式教育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27.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不仅创立了时务报,而且创新了报刊文体,力求文字通俗易懂。这反映了维新派A. 致力于文艺创作的革新 B. 注重营造维新思想氛围C. 认为民众是维新的力量 D. 意识到了维新的急迫性【答案】B【解析】维新派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而不是致力于文艺创作的革新,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创立时务报,而且创新了报刊文体,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反映了著书立说宣传改革思想,以此来营造氛围,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民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急迫性”材料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28. 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 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B.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C. 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D.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答案】A【解析】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批判君主专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需要,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选A;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没有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排除B;明末清初的新儒学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排除C;明末清初,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 29.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过激行为,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ABD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30. 下图是湖北省立黄冈高级中学的毕业证书。证书土除了盖有该中学及校长的印章外,还盖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8所当时名牌高校的印章。这一证书反映了A. 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战乱 B. 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种教育现象C. 该生已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情况 D. 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的成果【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可知是1948年,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故排除AD,选B。材料没有反映学生在北大就读的信息,排除D。31. 1949年的人民日报头条刊载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这意味着A.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有重新认识C. 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D.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答案】D【解析】 根据题干“1949年”、“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说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进行土地改革,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49年”、“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32. 1950年,加拿大认为不需谈判即可与新中国建交,但在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态度后,加拿大遂搁置了此事;1969年加拿大就中加建交事宜与中国进行接触,经过14轮的谈判,中加于1970年最终建交。中加建交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C. 中加两国的现实需要 D. 意识形态对抗的淡化【答案】C 33. 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可能也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A. 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 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 D.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表现苏联对中国的争夺。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故B项错误。1969年还处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时期,但此时美苏之外的国家也在崛起,多极化趋势初现,中国便是其中之一。尼克松认为在与苏联对话时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有利地位,说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故C项正确。1969年还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世界格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发生根本性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C。34. “弘扬上海精神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全面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合作发展。”这说明“上海精神”A.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B. 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C. 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 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答案】C【解析】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中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 “上海精神”,C正确;A所述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任务之一,不能全面反映“上海精神”,故排除;B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之一,与“上海精神”不符,排除;从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来看,D中“亚洲各国”错误。故选C。35. 下表是1953-1957年中、英、美部分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单位:%)统计表。该表说明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期间A. 我国的重工业基础相对发达 B.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C. 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在重工业 D. 英、美工业化水平骤降【答案】B【解析】新中国中国重工业非常薄弱,排除A;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问题,排除C;1953-1957年,英、美处于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排除D。36. 某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确有很大影响。但是,我们不可坐等老天爷的恩赐,而应该努力改造自然,限制自然,利用自然,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变革的过程中,右倾保守思想是经常存在的,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同它进行斗争。”这表明当时A. 忽视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B. “大跃进”运动已经开始C. 右倾保守思想已十分严重 D. 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坚持【答案】A【解析】由材料“应该努力改造自然,限制自然,利用自然,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变革的过程中,右倾保守思想是经常存在的,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同它进行斗争”,可知存在不顾实际情况的蛮干冒进的情绪,故选A;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 社论反对保守主义与急躁冒进情绪,即后来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的思想属于该社论反对的对象,因而该社论不会助长这两项运动,故C错误。社论是激进、冒进加快改造的“左”的倾向的基础上提出的,修正了中共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精神不符,故排除D。37. 1961年12月,江苏省组建了负责大规模精减城镇人口和职工工作的“精减办公室”。至1962年7月,“精减办公室”共精减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30万人,减少城镇人口32.2万人。这说明A. 江苏省工业产值严重下滑 B. 农村生产劳动力大幅减少C. 全民所有制企业走向瓦解 D. 经济的发展重点有所转移【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时中国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减少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投入,所以出现了城镇人口减少的现象。故排除ABC,选D。38. 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此规定A. 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B. 有利于活跃国内市场C. 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D. 促使企业生产商品化【答案】B【解析】A项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就开始打破经济经济体制了;由“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可以看出允许企业根据市场来安排生产销售,不再是政府高度集中地计划,这样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活跃,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推断出C项;D项与“努力完成国家计”不符。39. 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一经提出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A. 开拓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C.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说明“双百”方针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C项正确;AB两项题干没有体现,应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宗旨不符合史实,排除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识记“双百”方针的宗旨、意义。40. 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答案】C【解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排除B;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故选C;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排除D。第卷(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41.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摘编自彭小瑜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是“独夫”,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非是”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出发点,及其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的异同点。(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的进步作用。【答案】出发点:抨击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途径: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2)相同点,二者都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不同点;顾炎武是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弊端的,而黄宗羲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的。(3)进步作用: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针对时弊提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主张,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解析】(1)揭露郡县制的弊端实际是抨击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由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见顾炎武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是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2)由“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和“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可见二者都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但是顾炎武侧重点是地方管理体制,而黄宗羲侧重的是君主专制。(1)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的进步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可以答为:二者都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4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7年11月,梁启超开始执教湖南时务学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变法维新大业。在学堂中,梁启超放言高论,无所忌惮。他当时的教学法有两面旗帜,“一是陆王派的修养论;一是借公羊孟子发挥民权的政治论。梁启超在课堂讲授中,在学生的札记批语中,以“公羊三世说”为中心,发挥孟子中“民贵君轻”“诛民贼”“保民而王”“与民同乐”诸义,涉及民权、议院、总统、道德、官制、习俗等诸多敏感领域。摘编自李宝红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材料二:倭变法以来,凡几稔矣。吾不谓其中无豪杰能者,主权势而运国机,然彼不务和其民,培其本,以待其长成而自至,乃欲用强暴,力征经营以劫夺天下不知兵之可恃而长雄者,皆富强以后之果实。无其本而强为其实,其树不颠仆者寡矣。华人好言倭学西法,徒见皮毛,岂苛论哉!-摘编自严复原强续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宣传西学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方式的利弊。(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严复等人关注西学保留的时代背景。【答案】(1)方式:以中学比附西学,推进西学宣传。利:减少了西学传播的阻力;有利于国人对西学的理解。弊:往往不能传达西学的精神实质,模糊了中西学在诸多方面的本质区别。(2)观点:明治维新没有发展民智、民力,缺乏富强根基;日本凭借武力侵略别国必将失败;认为;中国不应该效仿明治维新。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努力寻求强国之道;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解析】(1)由材料“学以致用,服务于变法”和“发挥孟子中“民贵君轻”“诛民贼”“保民而王”“与民同乐”诸义,涉及民权、议院、总统、道德、官制、习俗等诸多敏感领域”,可见梁启超宣传西学的方式是以中学比附西学,推进西学宣传。第二小问,以中学比附西学,有利于国人对西学的理解,减少了西学传播的阻力。但是,中西学在诸多方面存在本质区别,简单的比附是不能传达西学的精神实质。(2)第一小问,由材料“不务和其民,培其本无其本而强为其实,其树不颠仆者寡矣”,可见严复认为明治维新没有发展民智、民力,缺乏富强根基。日本凭借武力侵略别国必将失败;认为;中国不应该效仿明治维新。第二小问,要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分析,可以答为:中国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努力寻求强国之道;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3. (14分)2016年,新中国的年轮已刻上六十七圈,一个甲子的岁月既有风风雨雨,也有辉煌灿烂。有的评论者曾将六十多年来的历史分成两半,“前三十年收获的是民心,后三十年收获的是美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一郭沫若新华颂,原载天津新生晚报1949年10月3日材料二: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一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三:上世纪80年代初,侯永禄所在的陕西合阳县开始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一些群众听说后惋惜地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甚至有位退伍军人慨叹领导们把咱这一代农民做了实验田了!”侯水禄在日记里写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他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前三十年新中国为何能够收获民心?(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后三十年分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有些农民认为“大包干”是“一夜退到解放前”,有些农民认为“大包干就是好”?(3)据材料四,指出后三十年中国除收获美元外还收获了什么?【答案】(1)收获民心: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人;三大制度确立,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任答两点即可)(2)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因:群众对大包干的误解,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公有制性质。(或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或农民拥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3)收获:国际地位提高;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依法治国);科技(航天)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和“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可以从民族独立、政治制度和经济和文化建设建设等方面归纳。(2)由时间“前后三十年分期”,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开端。由材料“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可知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之所以对对大包干的误解,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公有制性质。而由“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由图片,可以从外交、民主法制建设和科技进步三方面归纳后三十年中国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