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7910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规范练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一模,25)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答案D解析“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无法通过材料图表得出,且说法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化与皇位继承的关系,故B项错误;豪富家族并不能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贵族化倾向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急转直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实力,所以古代中国的贵族化趋势呈现出弱化直至消失的态势,故D项正确。2.(2018广东佛山一模,25)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周亚夫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被人告发,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武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是非法的,然后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说明中央对地方及官僚的控制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3.(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5)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答案A解析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的内涵,故D项错误。4.(2018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中,7)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答案B解析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即“惟稍夺其权”,故A项错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故B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宰相的行政权,故C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D项错误。5.(2018江苏盐城三模,3)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可知设行省是为了治理一方,故A项错误;行省制度开启于元代,故B项错误;材料“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表明行省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故C项正确;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与材料的内容强调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不符,故D项错误。6.(2018河南洛阳期末,7)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地方决策程序,没有体现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地方机构运行问题,与中央机构无关,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运作的制约,故D项正确。7.(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期中,8)“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A.加强君主专制B.提高六部地位C.限制中书权力D.给予内阁实权答案A解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意图就是强化皇权,故A项正确;废除宰相制度,客观上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但提升六部地位并不是明太祖的目的,故B项错误;明朝的宰相就是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明太祖废除了中书省,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在明太祖时期内阁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8.(2018安徽安庆二模,27)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内阁制彻底瓦解B.宦官操纵威柄C.皇权专制的痼疾D.内阁首辅无权答案C解析材料“元辅”“众辅”是对内阁大臣的称呼,说明内阁制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据材料“凡内官司礼监掌印”可知宦官操纵权柄的原因来自于掌印,即来自于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凡内官司礼监掌印”与“权如外廷元辅”说明原本无权的宦官因为掌握象征皇权的玉玺而获得内阁首辅一样的权力,这种现象本质上是皇帝专制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司礼监掌印权力很大,“权如外廷元辅”表明内阁首辅仍旧非常重要,故D项错误。9.(2018四川广安三模,27)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答案C解析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和“采纳内阁票拟”可知内阁只具备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可知中枢权力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明清两代并未设丞相,故D项错误。10.(2018河南商丘三模,27)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答案D解析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军机处无决策权,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中“事务清闲”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理政人员素质低下属于主观臆测,故C项错误;由材料“有官无吏”“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可知,军机处保密性强,故D项正确。11.(2018陕西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27)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A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C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12.(2018山东济宁一模,2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体现在多人参与,与“奏折”制度的创立无关,故B项错误;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并未牵涉,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参考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2)相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14.(2018河北邢台质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从材料“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中分析归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