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6516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A. 统治疆域的扩大 B. 北方经济的衰落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政区细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题干看不出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A;南方政区幅员的变化速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地域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说明了南方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当时北方仍然是经济中心,排除B;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主要为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D是表象,没有反映实质性的问题,排除。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晋义熙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未几,裕(刘裕)师围城超(慕容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送建康市斩之。”晋书慕容超传“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征虏贼曹乔胥获之送超京师,斩于建康市。”宋书武帝本纪“丁亥,刘裕悉众攻城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送超诣建康,斩之。”资治通鉴晋纪“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追获之,斩于建康市。”南史宋本纪A. 刘裕凭此战胜利收复广固B. 慕容超轻敌导致广固失守C. 刘裕与慕容超大战于建康D. 慕容超战败后被斩于建康【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追获之,斩于建康市。”可知慕容超战败后被斩于建康,故D项说法正确;其他选项并不能从材料中反映,排除。3.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A.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C.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D.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南方超过北方,说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故D项正确;B项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应排除;从明清各地集市数量变化反映不出AC两项,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时间、数据,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解答。4.“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A. 皇帝善于检讨反省 B.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C. 君相矛盾趋于尖锐 D. 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答案】B【解析】罪己诏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结合所学,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罪己诏一定程度上与汉代独特的政治观念有着联系,对维护和调整汉代政治统治、收买人心起着积极的作用,B正确;AD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罪己诏与君相矛盾无关,排除C。5.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A. 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 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C. 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D. 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 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可以看出中国还有部分官员对于近代外交不熟知,还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故本题答案选A项;BCD与材料无关。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的外交天朝上国的观念6.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A. 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B. 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C. 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由材料“抗日反蒋”“保护喇嘛,信教自”体现了长征期间中共的有利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故排除B,选C;由“抗日反蒋”体现的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AD.7.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1废止上海、塘沽停战协定;2取消冀东伪组织;3华北日军及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4解散察东与绥北伪军。张群的态度A. 标志着国民政府准备对日宣战B. 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C. 体现了国民政府准备联共抗战D. 表明蒋介石深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张群对日本方面提出的要求来看,态度坚决,义正辞严,说明国民政府已经下定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故答案为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不能反映准备对日宣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排除C项;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排除D项。8.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它A.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 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C. 展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D. 肯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可知,中国早先出现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说明了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就认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因为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认为“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是他们特有的。这就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的发展情况,故选A;材料中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说明了美国看到了中国发展成就,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故排除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C;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是21世纪初才确立起来,1985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不会产生影响,故D的说法错误,可排除。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中的含义,把握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再依据所学知识,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排除,即可选出正确答案。9.古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专事公民大会的准备、召开、主持以及执行大会决议。500人又均分为10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执委会再抽签一人出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主席,掌管金库钥匙和国玺,任期一天,不得连任。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A. 运行机制得到法律的保障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突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D. 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法律的相关问题,排除AB;依据材料中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任期一天,不得连任”这些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体现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的原则,故选C;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民主,并不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排除D。10.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汲汲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一政策A. 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B. 加剧了南北半球的贫富差距C. 有利于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通过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A错误。英国的这一贸易政策有利于英国本身,使英国经济更领先于别国,重点并不是南北半球的差距,B错误。英国通过强迫别国的方式,易产生矛盾和摩擦,C错误。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推行“自由主义”经济,并强迫其他国家也实行自由贸易,这种行为,使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正确。11.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表明列宁A. 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B. 主张革命分两个阶段进行C. 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D. 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C【解析】【详解】“七月流血”事件说明了无产阶级已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时间与题干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革命的阶段性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同时又讲到“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这些信息可知,列宁在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故C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及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故D项错误。12.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六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A. 发达国家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B. 当时的世界英法国有经济比重最高C. 混合经济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 资本主义国家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六个发达国家在邮政、电站、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领域国有经济的比重来看,绝大多数国家比重较大,反映出这些国家对经济干预程度较高,故选A。材料没有将世界上所有国家列出,不能说明英法最高,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混合经济条件下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能说明混合经济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第卷非选择题必考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一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的两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得以两度蝉联首相。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摘编自钟声撒切尔夫人等资料(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答案】(1)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前20年“左”倾错误严重,经济发展受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不断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勇于借鉴他国经验,突破传统理念、理论以及模式;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不同:采用货币主义思想代替凯恩斯主义;由原来的国家加大干预变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原来的国有化政策变为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货膨胀率降低;财政由赤字转为结余;保守党长期执政。(3)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的干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非是预先设计的,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经济发展、国情的不断把握、调整最终明确市场经济方向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开展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第二小问,在经历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后,党中央和政府反思错误,根据国情,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最终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邓小平南方谈话等思想的不断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2)第一小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逐渐盛行,因而在战后英国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推行福利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诸多部门实行国有化,凯恩斯主义的实践在二战后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同时也因政府支出过多等原因,导致了“滞胀现象”的出现;而六七十年代出现“滞胀”现象后,凯恩斯主义逐渐被放弃,市场和私有化等又重新得到重视,政府开始减少干预和支出,施行私有化,逐渐走出了“滞胀”,恢复了经济发展并稳定了就业,但同时也使福利政策受到一定影响。第二小问,由材料“通货膨胀率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可以从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和财政改善和长期执政等方面归纳。(3)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英国面对“滞胀”现象而做出的调整,体现了两国根据具体国情及时调整指导方针和经济政策,两国改革之前均面临政府对经济不同程度的干预,因而在改革措施上都采取了不断减少干预,发挥市场作用的方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剧作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半个世纪里,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六君子菜市口血迹未干,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他梦想把茶馆开大。老茶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在茶馆里说了“大清国要完”的话,被抓进了监狱。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劫难过后,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来到茶馆,双方唇枪舌剑。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但不久因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这时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北洋时期,群雄四起,政局混乱,街面上散兵、马队、巡警、特务、打手、乞丐、妓女,让人眼花缭乱。直隶军队与奉军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带打仗,城里人心慌慌。秦仲义的火柴厂被炸上了天,织布厂的工人和电车公司、造纸厂的工人一起罢了工。、北平沦陷。当亡国奴的艰难日子,几乎没有谁再来喝茶。秦仲义的工厂因为受到物资限制,开不了工了,他忍痛遣散工人,让他们暂时自寻出路。日本人投降,美国人进了城。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没有生活来源。王利发的发财梦此时已经彻底破灭,茶馆已经凋零破败。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喊着口号。小宋恩子知道王利发养子去参加解放军,扬言要将王利发抓进宪兵队。王利发知道自己的路已经走到尽头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要求写出情节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概述和评价示例一: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概述和评价: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响,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示例二:情节: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概述和评价: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也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要求学生提取情节简明,概括和评价清晰准确,表述完整,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可提取的情节如: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然后依据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及影响相关所学内容进行概述和评价;再如提取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12年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然后依据辛亥革命相关史实及其历史功绩进行概述和评价。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的42、43两道地理题、44、45、46三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五代十国割据战乱局面造成的恶果以及后来赵匡胤夺权的经历,使他体会到了“兵”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加强中央集权的中心措施便是兵制改革。在杯酒释兵权中,殿前副点检这一重要军职也被废除。其后,宋太祖对禁军领导机构进行了大改组,改组后的禁军领导机构分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设殿前都指挥使,侍卫司设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即所谓“三帅”统领禁军的办法,但“三帅”仅具统颌之权。而无调遣之权,赵匡胤将调兵权给了中央设立的枢密院,“几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戎之政令,悉归枢密院”。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割断了唐末五代那种“亲党胶固”的官兵关系,有效地防止了兵变的发生。完成了禁军领导机构的改革,赵匡胤开始以禁军为重点,整顿军队,其措施有五:一、裁去冗员;二、补充禁军;三、将兵分离;四、以法治军;五、内外相制。虽然宋初兵制改革有成功的一面,但由于皇帝的过度集权,使整个军队呈现松散状态,不便形成坚强战斗力.摘编自李海泳试论北宋初期兵制改革中的赵匡胤(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赵匡胤兵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兵制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背景:吸取长期割据战乱的恶果;赵匡胤自身夺权的经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2)特点:以维护专制为目的;重点改革禁军;措施齐全;结果的双重性等。影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由于皇帝过度集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等。【解析】(1)由材料“五代十国割据战乱局面造成的恶果以及后来赵匡胤夺权的经历,使他体会到了“兵”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加强中央集权的中心措施便是兵制改革”从而归纳出北宋赵匡胤兵制改革的背景。(2)第一小问,由材料“加强中央集权的中心措施便是兵制改革开始以禁军为重点,整顿军队,其措施有五”“虽然宋初兵制改革有成功的一面,但由于皇帝的过度集权,使整个军队呈现松散状态,不便形成坚强战斗力。”从而归纳出北宋兵制改革的特点。第二小问, 要一份为二分析北宋兵制改革的影响,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16.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民众与政府对战争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答案】(1)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作为矛盾主要双方的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很深;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争爆发。(2)看法:欧洲民众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的,本国能获得战争胜利。影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开始传播;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争不可能论”主要从交战国之间已经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战争无可估量的大灾难等因素,所以都认为战争不可能发生。(2)“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等字眼足以证明欧洲民众是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的,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等字眼足以证明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的很快就会结束并且会取得胜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一战引发的十月革命必然会引起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一战带来的巨大灾难必然又会引起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盛行。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出身草根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一1779年间三次奉命出海探索太平洋的经历中,在数千公里的航程途中深入不少地球上未为西方所知的地带,由他命名的地方更是遍布太平洋各地。通过运用测经仪,他为新西兰与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岛屿绘制大量地图,地图的精确度和规模皆为前人所不能及的。大部分经他绘制的岛屿和海岸线地图,都是首次出现于西方的地图集和航海图集内的。在历次的航海旅程中,他展现出集合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为当时航海史上的一大突破。在2002年由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英国百大伟人”选举中詹姆斯库克名列第12位。摘编自百度百科詹姆斯库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詹姆斯库克实现航海史上大突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詹姆斯库克在太平洋的航海探险活动。【答案】(1)原因:英国政府的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和地理科学的进步;库克的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 (2)评述:探索太平洋深入西方所未知的地带,促进了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积累和丰富了大量的地图、绘图和航海技术,是航海史的一大突破;但伴随着探险的过程实际上英国拓展殖民地的过程,加速了英国的对外侵略及给被侵略民族带去了灾难。【解析】(1)根据材料“出身草根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1779年间三次奉命出海探索太平洋”“他展现出集合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政府的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航海技术进步、库克的自身素质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2)关于评述詹姆斯库克在太平洋的航海探险活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世界的进一步联系发展、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客观上推动英国殖民扩张等方面思考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