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44090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一、选择题1. 据记载,周代分封诸侯时要在祖庙举行“册命”(“册”为分封仪式上太史手持的简册,“命”为写在简册上的周天子旨令)典礼,并颁布“授土授民”文告。此做法A. 提高了所封诸侯国的政治地位B. 在法律上强化了诸侯的隶属性C. 有利于传承周文化的传统形式D. 可以防止各诸侯发生争夺战争【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周天子通过册命将封授法典化”、“颁布“授土授民”文告,封伯禽于鲁,文告伯禽之命;封康叔于卫,文告康诰等等”,是在在法律上强化了诸侯的隶属性,选D。材料表明诸侯在政治上隶属于天子,是在凸显天子的权威,排除A;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各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容易分裂割据,D错误。2. 秦统一后,“采用分工的原则,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中央管理机构,以管理庞大的帝国”。材料说明秦朝A. 实现了分权制衡政治B. 提高了国家的执行力C. 加强了对方的监察D. 实现了高度的集权化【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可以得出,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的设计比较合理,有利于提高了国家的执行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分权制衡措施,排除A;材料与监察无关,排除C;材料着重体现“采用分工的原则”,故排除D。 3. 诗经的创作,标志着人们已经摆脱了远古时期神话宗教阶段的文化氛围,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用清醒的实践理性精神来认识诗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言志”和“载道”的功能。据此可知,诗经的创作特色体现了A. 诗情画意B. 雅俗共赏C. 浪漫主义D. 现实主义【答案】D4. 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梁武帝向出身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据此可知A. 九品中正制被废除B. 科举制是其创新和发展C. 梁武帝改变了统治策略D. 寒门人士成为入仕主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故排除A;,梁武帝开放了通过考试来获取官职的途径,为后来隋朝科举制的产生提供了借鉴,故选B;材料只能反映梁武帝修改了选官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看出寒门人士进入仕途成为主力,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的变化,要求写事件和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特征来分析材料。5. 平宋以后江南局势长期动荡,致使元廷必须给予各军事占领区以相对集中的事权,以便遇到紧急事变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据此可知,设置行省的首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稳定地方局势C. 加强地方的权力D. 实现地方自治【答案】B【解析】由材料“江南局势长期动荡,以便遇到紧急事变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故选B;由材料“给予各军事占领区以相对集中的事权”,体现不出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显然地方分权是是不妥的,故排除CD。6. 宋代的城市变革,表面上看是传统坊市制度解体所带来的都市风貌的变化和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的显著增强,实质上是A. 城市功能的日益发展完善B. 商业经济环境的相对宽松C. 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D.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实质”。AB只是揭示宋代城市变革的现象,排除;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的经济政策,宋代也不除外,排除D;城市原先以政治功能为主,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明经济功能的增强,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故选C。7. 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入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A.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 徽商方式深受西方影响C. 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年产墨数万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商属于商业资本,“胡开文墨庄”属于手工业生产作坊,这说明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故C选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故B选项错误;坊市制度指坊市分开,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不属于此类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清朝徽商”、“胡开文墨庄”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8. 王守仁认为,人生追求自由,从吾所好,应该听从真己即心性或良知之所好,而不应该听从躯壳即口耳眼鼻的己之所好,这才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处世开展态度。这种认识A. 反对开展实践活动B. 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C. 教导人们节衣缩食D. 否定直观感受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材料“人生追求自由,从吾所好”“不应该听从躯壳即口耳眼鼻的己之所好”中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以真己主宰躯壳的己,以真我主宰私我,为人生真谛,这有利于良好习性的养成,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A项;C项包含在B项之中。点睛:材料“人生追求自由,从吾所好”“不应该听从躯壳即口耳眼鼻的己之所好”是解题的关键。9. 根据规定,雅典公民个人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议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实质上表明A. 雅典重视男性公民的民主权利B. 雅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 雅典城邦整体利益高于一切D. 雅典注重依法治理城邦事务【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雅典的法律一旦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以后,不会轻易允许个体对其产生质疑。这体现了雅典人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同时也体现了了雅典依法治理城邦。其实质反映的是雅典城邦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故排除ABD,选C。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实质”,ABD揭示的是材料的现象,而C才是揭示材料的本质。10.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规定“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贷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A. 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B.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C. 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D. 制定万民法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公元前357年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等字眼是在说明古罗马是在不断地调整借贷关系的,是在不断的完善公民法的,所以整个这个变化历程只能说明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A项“习惯法”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将的是变化,不是原则,故排除。D项也没有体现主旨,故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11. 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有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他的思想A.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B. 使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C. 使人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D. 使人开始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答案】A12. 彼特拉克说:“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中,我总是着意于古典,因为当今世代对于我常常是难以忍受的。”这实质上反映了他A. 是古典文化的疯狂爱好者B. 特别希望恢复古代的生活C. 把古典看作反封建的思想武器D. 主张建立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父,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故选C;AB没有揭示文艺复兴的实质,排除;材料和主张建立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 13. 1456年古腾堡在美茵茨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版圣经,之后更多的人能够自己阅读圣经,自己思考,由此带来了人们对教会解释的质疑。这一现象A. 推动了天主教在欧洲的普及B. 有利于民众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C. 使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宗教控制D. 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就是要打破天主教的精神枷锁,实现信仰问题的自主,故排除AC,选B;启蒙思想的天赋人权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排除D。14. 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A. 相信“人是万物的尺度”B. 宣传禁欲苦行学说C. 坚持王权高于教权D. 设计出理性王国的蓝图【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为“理性”,“他们”否定封建神学,却相信上帝按照理性建立了宇宙,这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典型思想,所以“他们”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平等、理性等,主张建立理性王国,故选D。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禁欲苦行是印度古代宗教的一些做法,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宣传王权高于教权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排除ABC。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从理论上证明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15.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中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的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导致英国人“缺少足够的耐心”的主要原因是A. 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B. 清政府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心态C.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D. 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人超”地位【答案】A【解析】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工业突飞猛进,成为“世界工厂”,要求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故选A;“天朝上国”的心态不是清朝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排除B;C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但英国通过鸦片走私已扭转了,排除D。16.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表明A.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彻底泯灭B. 中国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C. 中外反动势开始相互勾结D.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D【解析】材料中“转折点”“满清政府抵抗意志的全部丧失”可知这时清政府已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B,选D。A中“彻底”表述不当,排除;中外反动势开始相互勾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C。17. 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这种“相对”性主要反映了A. 农民阶级不具有革命性B. 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性C. 农民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D. 理想实现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答案】C【解析】天平天国要暴力推翻清王朝,可见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排除A;天平天国的社会理想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具有不且实际的落后性,排除B;结合所学,天平天国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深刻反映农民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故选C;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外部条件而已,排除D.18.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说明A. 中国向西方学习更为深入B. 中国近代化初期成果显著C.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偶然性D. 日本超过中国具有偶然性【答案】B【解析】由材料“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说明洋务运动成效显著,故选B;如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中国向西方学习仅仅限于器物层次,所以失败具有必然性,排除AC;由于日本全面学习西方,超过中国具有必然性,排除D。 19. 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宝塔擎旗进北京”指的是A. 中共一大的召开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C. 红军长征的胜利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答案】D【解析】中共一大是“暗夜南湖亮斗星”,故A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燎原烈火向天明”,故B项错误;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征程二万经风雨”,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宝塔擎旗进北京”,故D项正确。20.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近代出现的这些争论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A. 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B. 对政治民主化的不懈求索C. 认清了西方民主政体的利弊D. 民主思想观念的形成艰难【答案】A【解析】为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材料反映了民主思想的深化,故选A;B只是反映历史阶段的现象,排除;近代出现的这些争论说明没有认清西方民主政体的利弊,排除C;材料信息“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反映了在斗争和争论中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进一步深化了对民主的理解,故D项错误。21. 1937年3月,国民政府制定的民国二十六xx作战计划(甲案)中明确规定:“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用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对于国民政府制定的方案,下列有悖其意的是A. 已预见日本准备侵华的可能性B. 对于抗击日本侵华早有预案C. 认识到进行敌后游击战的重要性D. 重视对民众的指导组织工作【答案】A【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民国二十六xx作战计划(甲案)”内容来看,已预见日本准备侵华的可能性,故A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与“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敌后”,故C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22. 下面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据此可知时间从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1957年2377181.23%9.01%1958年2666058.23%26.60%1959年2617362.17%20.64%1960年2588065.75%15.89%1961年2559077.17%11.16%A. 中国实现了工业化B. 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C. 中国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持续上升D. 体现了中国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答案】D【解析】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排除A;材料表明我国从1957年到1961年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就业人口也不是持续上升,排除BC;二五计划的实施,体现了中国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故选D。23. 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如苏联的隶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等。这些错误给我们带来的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A.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B.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C. 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D. 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答案】B【解析】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出现的原因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没有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选B;ACD均只涉及某个方面,均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类似的历史错误共同原因的总结。24. 1962年至1965年,新中国先后与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80多项工程合同,包括引进56项成套设备,共用外汇2.8亿美元。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中国A. 与日欧国家关系正常化B. 依赖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经济C. 逐步推行对外开放战略D. 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我国是1972年与日本关系正常化,排除A;新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我国是1978年才推行对外开放战略,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D。25. 20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 当时中国缺乏市场经济观念B. 西方人通过社会调查看到了中国的进步C.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环保意识上的体现D. 为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美国政府肯定中国环境保护的努力【答案】A【解析】由材料“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说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竞争,故选A;材料从侧面说明中国物资匮乏,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排除C;我国7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无关,排除D。26.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A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27. 雨果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 三权分立B. 君主立宪C. 人民主权D. 法律至上【答案】C【解析】1793年后的法国废除了君主制,材料“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说明人民掌握权力,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C项正确。法国没有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故A项错误。B项是17891792年法国的政体,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国民主政体的确立法国民主政体的特点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是材料时间“1793年”,同时正确理解“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的含义。28.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 修撰的政治性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考查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记载的真实性和对历史评价的公正性,排除A、B两项;解释历史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考点定位】史学素养史书编著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名师点睛】写入书本的历史是对过去真实历史进程的记录和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撰写者本人能力、学识和观念立场的影响。官方积极介入修撰史书,是想通过这一途径宣扬官方意志和价值观念,让史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官修史书的行为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因此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色彩。29.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排除D项。【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背景【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新兴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他们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幸福;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幸福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追求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材料所述,教会注意尊重市民的意志,说明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30.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D项。【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总统的权力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与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内阁的必然存在,但从政治实践来看,总统领导内阁,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无需对国会负责,因为总统根据宪法规定是政府首脑。总统掌握行政权,作为总统下属机构的内阁,其成员由总统决定去留是总统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的表现。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量“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谘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时政治参与主体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以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时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答案】(1)从鸦片战争前:上书言事;纳赀捐官;参加科举。鸦片战争后: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2)演变趋势: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共同之处: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因素: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若从城市化、公民教育等方面回答,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鸦片战争前,根据材料一“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可得出上书言事,“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可得出纳赀捐官,“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得出参加科举;第二小问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一“维新派办报纸、书局”可得出借助大众传媒,“组织社团”得出组建政治团体,“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得出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这仍然是有限参与逐步确立普选权”得出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从代议制、普选权的确立等得出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3)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的“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和材料二“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西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第二小问因素,可从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分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社会转型32. 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示例二:信息: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示例三:信息: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巾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示例四:信息: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示例五:信息:由贡赐贸易转化为商品贸易。说明:古代中国海上商贸之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看文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二看时间:古代中国;新航路开辟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三析转型:中国仍然为封建社会,农业文明,阻碍近代化进程;欧洲为工业文明,促进近代化进程。大图小图结合看:从线路上看,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从贸易中心来看,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从性质上看,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从交换产品上看,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从贸易性质上看,由贡赐贸易转化为商品贸易。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路线。3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17年阎锡山任督军兼山西省省长后,开始推行以村为施政基本单位的“村本政治”,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村政改革的规章,推行“六政三事”,即水利、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等“六政”和种格花、造林、畜牧“三事”。取消村长、村副的不动产资格限制,规定“凡年龄在25岁以上皆有资格参选”村长、村副,这调动了人们参加村政改革的积极性,有助于团结大部分人来支持村政改革。以村好坏、村治成绩的优劣以及关注村情的程度为标准,将村治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等级,以此来鼓励和发动各村努力推行“村治”政策。规定凡“20岁以上的本村居民,均得参加村民会议(品行不端,营私舞弊及窝赌、窝盗、吸毒者,不得参加)”。由村长召集,开会时到会村民需超过半数,方可开议。制定人民须知和家庭须知,并广为印发,召集村民进行讲演,宣传村政。划定村界,“村界不可轻视,村界定而人民定,地土定而收入定,以后事事皆定”。摘编自郭友亮论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措施和成效)(1)根据材料,概括阎锡山“村治”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意义。【答案】(1)措施不力:推行“六政三事”;扩大村长、村副的选举范围;按“村治”成绩分等级;对村民宣传村政;规范村民会议的召开;划定村界。(2)意义:促进了山西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改善了乡村的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文化陋习,推动了山西人思想道德观念的更新;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稳定了山西社会秩序;阐扬了民主自治取向,使农民受到了锻炼,增强了参与意识;维护了阎锡山的政权统治。【解析】(1)由材料“推行“六政三事”“调动了人们参加村政改革的积极性,有助于团结大部分人来支持村政改革”“村好坏、村治成绩的优劣以及关注村情的程度为标准,将村治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等级”、“划定村界”和“召集村民进行讲演,宣传村政”,可以归纳阎锡山“村治”改革的主要措施。(2)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意义,可以从基层民主、村级经济发展、移风易俗、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等方面归纳,如:促进了山西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改善了乡村的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文化陋习,推动了山西人思想道德观念的更新;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稳定了山西社会秩序;阐扬了民主自治取向,使农民受到了锻炼,增强了参与意识;维护了阎锡山的政权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